教師工作感悟:突破平庸,讓教學盡顯魅力
教師工作感悟:突破平庸,讓教學盡顯魅力
平坦土地上開出的花朵,再美麗也承受不住寒風的凜冽,于是花零落了。峭壁上扎根的翠柏,長成了一株株山中青松。花兒的墜落是因為它們選擇了平庸,是平庸使它們坐享其成安適生活,也使它們消沉了意志,無法面對風雨的打擊。山中青松,憑著一股強勁,穩若磐石,嘯傲風雨,是因為它要彰顯生命的力量。
自然尚且如此,我們人類何嘗不是這樣?清初文學家周亮工在其《倪母朱太夫人七十序》中寫道:“平庸之子,無英華可以自見,無名譽可以震俗。”突破平庸,才會有商鞅變法的膽識,才會有百日維新的悲愴,才會有gg開放的嘗試,才會有巴黎公社的創舉......。歷史一次次地向世人證明:人可以活的平凡,但絕對不能活的平庸,平庸便無創造,無發展,無上進。
作為教師,日復一日的教學,習以為常,難免進入平庸之境,如何如破職業上的平庸?《突破平庸》告訴了我,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重點就是對教學方式的改革,它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夠讓學生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同時,新課程改革還重視教師的成長和發展,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共同成長?!锻黄破接埂方虝宋胰绾尾捎眯碌慕虒W方式,使學生和教師在新課程所提倡的新教學方式下取得收獲,有所成長?!锻黄破接埂肥刮腋淖兞藗鹘y教學的沉悶與乏味,使課堂成為學生與教師心靈與心靈交流的天地。
《突破平庸》也使我的市級公開課變得不平凡,也獲得了教研員和眾多老師的好評。下面我將展示這節課的獨特構思,望大家指正:
一、本課地位:
本課七年級上冊的第13課《秦帝國的興亡》。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掃六合”2、陳勝吳廣起義3、秦漢戰爭。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朝代。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它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對后世影響深遠。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知識與能力
1.了解秦統一的背景,說出秦兼并六國的順序,完成統一并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時間。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2.知道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3.探討秦朝興亡的啟示。
過程與方法
學習收集材料和閱讀材料的方法,通過討論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2.通過對陳勝、吳廣起義的學習,認識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導致人民反抗和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重點分析秦統一的原因、歸納統一的意義、滅亡的原因。
難點探討秦興亡的啟示。
三、教學構想:
課標對于單元的第一個要求是“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庇捎谇厥蓟始訌娭醒爰瘷嗟氖穼嵤堑?4課的內容,雖可不提,但是本課又對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有所涉及,所以我通過出示材料,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以體現出秦統一的意義。其余的具體措施就放在14課再說。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框題名稱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為的是更貼近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秦的統一”作為本節課的主線,突出統一的原因和統一的意義。書上的第一框題是“秦王掃六合”,我把它分作3個小知識點:第一是“秦統一的原因”,包括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原因,我用了“我要統一”和“統一是大勢所趨”為小標題的名稱。第二是“秦統一的經過”,我用了“我統一了--我的天下我的國”為標題,用與學生知識儲備更接近的“中國現有面積”和“常州市面積”作比較,讓學生對秦的疆域有生動的感知。第三是“秦統一的意義”,我用“我立功了”為標題,通過出示材料讓學生分析理解秦統一有何重大意義,為了把課變得生動,我用感動秦朝頒獎詞的編寫,讓學生說出秦朝統一的意義。這里為了培養學生辯證的歷史觀,我與學生討論了一個假設:“假設歷史上沒有嬴政,統一會不會實現。”基本上學生都是給予肯定的回答,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客觀規律。除此之外,我覺得在此處還可補充秦朝的兩個創舉來更深刻地反映統一的意義,所以我在此補充了改稱呼、該制度。學到了這里,還無法更顯秦朝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以我安排了學生課前搜集有關秦朝時期的創舉來說明秦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在把秦朝統一先進文明強大烘托的轟轟烈烈后,再讓學生看到秦朝的殘暴,引起學生對暴政的憤恨,得出滅亡是必然。
書上第二框題“陳勝吳廣起義”。這部分雖然課標要求“知道陳勝吳廣起義”但涉及到秦朝滅亡的原因,所以我利用書上小字中現有的材料讓學生感知并歸納秦的殘暴統治,認識到暴政是秦滅亡的根本原因。關于“陳勝吳廣起義”讓學生自主學習,為了增加學生思維的深度,更好的體會到秦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我設計了又一個假設:“如果沒有那場大雨,秦末農民戰爭就不會爆發”,通過討論得出一定會。
書上第三框題“楚漢戰爭”,我用的標題名稱是“誰主天下”,通過出示象棋棋盤情境導入,自學填寫表格。
本課最后,我留出時間讓學生根據秦的興亡,結合個人和國家的實際談談啟示。并與建黨90周年熱點相結合,升華情感。
四、學生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第一是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材料、討論問題,做到論從史出:第二是搜集資料的能力,通過搜集秦始皇時期還有哪些創舉來實現;第三是第三是識圖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秦統一疆域圖實現。
通過這節市級公開課,我感觸頗多,但最讓我銘記在心的就是《突破平庸》的“開課,需要從‘心’開始”。是啊,花朵越新奇的越美麗,詩文越傳奇的越耐讀,風景越罕見的越壯觀,那么一堂課呢?課堂越用‘心’的越有魅力。
老師們,我們不是傳統的教書匠,我們是課改的弄潮兒,讓我們突破平庸吧,做泰山頂上的一棵松。讓我們成為搏激風雨的海燕,不做躲在洞中的企鵝,讓我們成為“沙漠之舟”載著獨行踽踽的人們追尋理想,不做溫室的寵物。
突破平庸,讓教學彰顯無窮的魅力!
篇2:教師成長感悟奇思妙想
我們的生活從不單調,其中的事物之間絕對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總是充滿著無窮的奇思妙想。請問,您親手制作過豆漿嗎?
要想在清晨起來喝一杯自己親手制作的濃香四溢的豆漿是有前提條件的:頭一天臨睡之前將干黃豆洗凈后,放入有清水的小盆中浸泡,水一定要沒過黃豆。早上起來,將浸泡了一夜、吸足了水分后變得飽滿圓潤的黃豆撈出,放入加了清水的機器里進行打磨、熬煮。一定的時間后,經過過濾倒入杯中,或原味或加糖,皆有個人喜好決定。至此,一杯散發著清香、沁人肺腑的豆漿就大功告成了。這簡直就是剔除糟粕,留其精華的過程。哈哈!你不覺得這打磨豆漿的過程與“磨課”之間有著微妙的相似之處嗎?
其實,我們每次的“磨課”亦如打磨豆漿一般。你大概會驚奇地質問:你怎么會有“磨”課呢?只有要上觀摩課的老師才有機會“磨課”!“磨課”不僅配有大量的、連續性的時間,還配有一個智囊團。咱們天天上的都是再平淡不過的常態課,怎么會有“磨課”呢?又哪兒來的時間“磨課”?誰又跟你“磨課”呢?請問你有智囊團嗎?小團隊也行!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就偏離教學的航道了。我們平時的常態課,較之觀摩課,的確沒有強大的氣勢,但也絕不平淡無奇,它也時時有著精彩,閃爍著師者智慧的光芒。不僅我有“磨課”,你也有“磨課”,大家都有“磨課”,只是我們沒有主動意識到罷了,因為它在于無聲處。
每到寒暑假期,我們拿到教材便開始細細翻閱,在欣賞篇篇精彩的課文和注視棘手的知識點時,大家的腦海里一定在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這冊書的單元與單元之間有什么聯系?我該采用哪些方法和怎樣有效的手段去引導學生,化解難點?這正是你我在為備好課而進行的第一次的總“磨”!繼而,當將要開始一個單元的授課時,我們打開教案,再次翻開課文、查閱教參,我想我們正在為高效率地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而細“磨”!此時,先前的備課已不令人滿意,我們發現了“糟粕”開始剔除、修改,興許這個過程進行中還要與其他老師交流討論。于是,你“磨”出了“二次備課”。馬上要進行一篇課文的講授時,再次翻開教案,“磨”又開始,甚至將學生的情況再次考慮一遍……這樣一路“磨”來,留下了精華。咱們各位的隨堂課上得也是得心應手,精彩紛呈。我們講授、引導得輕松自如,學生學得也滋滋有味。這“磨課”難道不是與打磨豆漿有異曲同工之處嗎?可見,常態課的“磨課”是自己跟自己的較勁,在于無聲處。如果不仔細回味,還真是不易覺察出我們平時都在磨課。的確,為了一節成功的觀摩課而進行的“磨課”過程是一個自我完善、升華的過程,誰又能說為常態課所做的不顯山露水的“磨課”過程不是呢?
前兩天又看了孔雀公主楊麗萍的《雀之靈》,禁不住在想她那頎長柔美的雙臂、雙手,還有那留了四十年的指甲
篇3:《成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讀后感悟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讀后感悟
自從事教師這一行業,愿望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老師,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能夠獨當一面,受到學生喜愛、家長認可的優秀的教師。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都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文學修養,這與愛讀書、常讀書是分不開的。有句話說的好,“讀書學習是教師永遠的備課”。同時,言傳身教,我們教學生讀書,當然自己要先讀書。在這個學期,我閱讀了首都師范大學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彬福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怎樣成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這本書中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對我今后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優秀的語文教師需要具備許多素質:熱愛語文教育,有高度的職業認同感、職業信念和追求,視語文課堂教學為一種生活,教書育人;自覺提升專業素養,具備足以從事教學活動的專業技能;善于借助教學科研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努力使學生獲得最大化的學習收獲;有面對問題和困難迎難而上的勇氣;有敢于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探索的膽識;有善于運用智慧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追求;有堅持真理、不斷創新的品格等等。要想都做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起碼對于此時此刻的我來說還需要歷練。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首先,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是有思想的教師。所謂有思想,就是有自己的信念,有語文教學追求目標。任何一種教學行為都體現著一種理論或理念,不管行為者自覺不自覺。我需要不斷提示自己在語文教學的探索和實踐中自我學習,提煉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
其次,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是善于積累、習慣自我反思的教師。這里的“善于”和“習慣”兩個詞不容易做到,都需要下些功夫,而這正是優秀語文教師的必修課。所謂“善于”,指不僅注重積累,而且“會”積累,會用自己的眼光識別有價值的東西,并將之熟記在腦海中。所謂“習慣”,就是已經成為一種自覺,只要上課,之后都會“回想”“總結”其中的優劣得失,堅持那些合理、有效的行為,修正那些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的做法。
書中對于語文教師應該讀的書給出了一些指導意見。語文教師在職業生涯中要讀六類書。第一類是語文教育史,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要了解自己所教的這個學科的歷史,以史為鑒,才能更加清楚哪些是需要傳承的精華,什么是要剔除的糟粕。第二類是學習理論,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一些學習理論足以引導我們去探尋語文學習的規律,去回答“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語文”的問題。第三類是文學作品,它們是語文教師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愛讀書,不僅要反復讀名著,也要關注文學創作的發展和文學研究的動態,還要閱讀新的文學創作,吸納多元的文學作品。第四類是語文學科教學論,選一種比較具有權威性的進行精讀,以便在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中形成語文學科教學的基本理論框架。第五類是專業雜志,關注本專業最新研究成果和動態。第六類是雜書,雖然不直接與語文教學相關,但是觸類旁通,讀得多了也會受到啟迪,同時能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開闊見識。
這本書給我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意外的收獲,在我未來的教學生活中,我會一如既往地多讀好書,在書的海洋中遨游,爭取成為一名合格、優秀的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