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我的母語課》讀書與教學實踐心得

《我的母語課》讀書與教學實踐心得

2024-08-01 閱讀 4987

本學期,有幸結識了《我的母語課》這位新朋友。她是辛勤的點燈人為我們師生點起的一盞明燈。

初識母語課

初讀,便愛上了她。不厚的一本書,分成十七個單元。包含各種體裁,包羅古今中外。細細讀之,每一篇文章是那樣貼近孩子的心靈,在悄無聲息中滋養孩子的心田,“文學”以最接地氣的方式走近孩子的心靈。隨文潛入,潤物無聲,沒有絲毫刻意的矯揉造作。孩子們讀之,也愛上了她,有幾個偷偷帶回家讀。當我把“帶母語課”回家作為孩子們的獎勵時,回應的是歡呼雀躍。

親近母語課

每周五下午的一二節上母語課。有一種感覺,在我心中潛滋暗長,懶散逃逸的心被她俘獲:我要快點上班,快點到教室里。當輕輕打開《日有所誦》《我的母語課》的剎那,我的心沉靜下來。引領孩子們在一首首經典詩作間,一篇篇秀美小文間,一個個名人趣事間徜徉、漫談、賞析、品味,我感覺帶領孩子們云游欲界仙都,盡情的放逐、揮灑師生的個性。忘記了旅途的勞頓,只顧一路歡歌。

在欣喜中思考。5月9日批閱了孩子們的循環日記,五十多篇日記中,童詩占了相當的數量。今天看到這些童詩,喜憂參半的情緒油然而生。

孩子們童詩的寫作源于《我的母語課》和《日有所誦》,這兩份文學的初乳滋養了孩子們的童心和詩心。出于對“兩心”的呵護與養護,我小心翼翼地“育”,從仿寫到自創,不時迸發思維的火花,在心喜的同時,感覺到自己的力不從心。在童詩的指導方面缺乏理論的指導,指導到什么程度心中無底。雖零零碎碎閱讀了這方面的文章,但只是四維的碎片,毫無系統性。

童詩現在在孩子們的筆下開花了,但如何讓花開得更艷,花期更長,(先不談結果的問題)如果高度的引領跟不上,花會凋零,星火會熄滅。告誡自己:學習再學習,讀書再讀書,找尋支撐的力量。

走進母語課

《我的母語課》,實際上就是單元主題教學,即所謂的“群文閱讀”。一個單元有二三篇文章,我用兩課時處理完,還有孩子們課上練筆的機會。具體是這樣做的:

一、抓好“切入點”,將長文章教短。如在學習《鴻門宴》一課時,抓好一個問題“幾派人物”。在學習《媽媽最愛誰》時,抓“我對爸爸的感情變化”......

二、抓好“共鳴點”,讓讀寫無縫契合。如在學習《煙斗》《祖母的搖籃曲》《最美好的一天》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以讀為基礎,先訓練口語表達,再拿筆抒寫。

三、語文課與母語課的完美結合。語文課本上學習《將相和》后,與母語課中的《完璧歸趙》,對比學習。兩本書的《丑小鴨》對比閱讀。......

以上幾點的例子不再贅述。

母語課帶來的深思

受母語課“讀整本書”的啟發,本學期跟孩子們共讀了《童年》《呼蘭河傳》《俗世奇人》《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海底兩萬里》《三國演義》《西游記》,逐步摸索出整本書交流指導的各種課型。因此,有了以下觀點:

讓讀書交流成為常態課。目的是引導學生讀書,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指導讀書,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推導讀書,讓學生學會深入閱讀。總結出幾個讀書交流課的模式,如閱讀前的“誘導課”;讀中的“推導課”;讀后的“交流課”(最好也叫x導課)。

各種閱讀課型的原則:1.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2.讓學生全身心的走進整本書;3.圍繞一定主題進行交流,提升對文本的理解,將主題引向深入;4.由作品開展多向度的延伸活動,拓展作品的教育意義。(參考岳乃紅老師的讀書建議)。讀后交流課的原則:1.師生共讀是前提;2.“以點帶面”是關鍵;3.師生交流互動是方式;4.教師撥引是靈魂;5.品味賞析不可少。

自己在實踐中總結,還不太科學,需要不斷改進。

“親近母語”課題組的活動

本學期,吳老師為參與實驗的班級付出了心血。她及時的發布各種先進高端的理論,以及課題組的工作坊的各種活動,讓我的大腦受到強烈的沖擊,同時帶給我工作的靈感。有一次跟校長談話,流露出我的關于教育教學的看法和觀點,校長大為贊同。如:我建議,

培養專能的語文老師,語文老師擁有一技之長,如:古詩吟誦、古文教學、童詩教學、整本書閱讀、主題教學......將來這些老師將成為我校的專家,我校的名牌。

最后,用《我的母語課》帶來的改變結束:腹有母語氣自華。在母語的浸潤下,我跟孩子們從思想到氣質,實現了華麗的蛻變。

篇2: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通過教學活動讓孩子語言和情感得到發展

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通過教學活動,讓孩子的語言和情感得到發展。

發布者:唐莉莉

一、以富有情趣的語言,調動幼兒的情感。

“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幼兒教師要形成優良的情感品質并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從某種角度看,教學活動其實也是一種藝術表演,只是其形成程度與歌舞、戲劇不同而已。如同演員一樣,幼兒教師要在教育教學這個舞臺上感動幼兒,教師得先感動自己,這是幼兒教師需要練就的內功。沒有這種內功或內功不足,就難以真正教書育人。而要提高情感素養,就要在語言方面下點功夫,因為幼兒教師的語言有吸引力或聲情并茂的導入,或抑揚頓挫的過渡,或富有啟發性的提問,都會使教學活動增添韻味。

二、把握教材內涵,激發幼兒的情感。

情感是幼兒后天接受教育的產物,因此幼兒情感的形成有很強的可塑性。在教學活動中,幼兒的情感往往是教師引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為原動力,而這種原動力是引起他們情緒共鳴的基礎,它能激發幼兒高昂的情緒。如:在故事《小紅帽》的教學中,我采用了邊敘述故事邊讓幼兒想像故事情節的發展,發展幼兒的思維,扣住幼兒的心弦,激起幼兒學習探索的愿望。在這次教學中我設置了三個問題:(1)小紅帽走在樹林里的時候忽然發生了一件什么事?(2)小紅帽看見有許多美麗的鮮花,接著她會干什么?(3)奶奶從門縫中看見了大灰狼她是怎樣對付大灰狼的?孩子們在這樣的提問引導下,唧唧喳喳地討論聲此起彼伏,活動氣氛越來越活躍。他們紛紛發言,各抒己見,深切地感受故事情節。喚起了孩子們的想像,激發了他們的情感。

三、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指導幼兒表達情感。

幼兒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常常受到無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維等特點的左右,對任何新異的事物的出現都能引起極大的興趣而集中精力。如果單靠教師一味的灌輸,幼兒一個勁兒地學,是很難提高語言教學效率的,也很難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是認識興趣,有興趣就容易接受,有興趣就能抗拒干擾,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我采用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參與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做到“寓教于樂,寓學于玩”,指導幼兒表達情感。

四、和諧師生氣氛,產生感情共鳴。

教學活動是師生間的雙邊活動,課堂上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師的語言、表情都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幼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必須是積極的、肯定的,只有教師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較好地從整體上把握活動過程的重點和難點之間的聯系,用自己的情緒去帶動、感染幼兒,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教師親切的態度是誘發幼兒良好情感的紐帶。在語言教學中,我常常采用的口頭表揚、掌聲鼓勵等方法,向幼兒表達教師對他們的關愛、鼓勵。如:對本不太舉手的幼兒偶爾舉手后我會說:“*X今天舉手了,從今天起他想成為一個動腦筋的孩子了。”對不肯講故事的幼兒,當他講了一個簡短的故事后,我會說:“*X的故事講得好極了,小朋友們都喜歡聽。”……教師一句貼切贊美的語言,一個贊許的眼神都可以使幼兒增強自信,有時還可以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新的開端。我班的陸幽思小朋友就是一個在教師贊許和鼓勵下成了一個愛動腦筋、愛舉手的孩子的。師生間的親密融洽性無疑為開展教學活動取得了一條溫馨的情感之路。

教育是充滿感情、充滿愛心的事業。沒有感情是蒼白無力的教育。由此可見,現代教育十分重視情感教育,迫切需要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投入。所以,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更要注重在活動上發揮情感教育的作用。

篇3:結合自己教學實踐從整合角度寫作教學

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整合的角度談談寫作教學

發布者:鄧宣盛

寫作教學的整合必須要解放學生。把學生從單一的學校生活和課堂學習解放出來,幫助學生打通學校和生活、課內和課外、學科之間的壁壘,讓學生主動地親近自然,走向社會,主動積極地進行多角度,多范圍地學習、思考。把學生從機械沉重的作業負擔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讀好書,讀自己喜歡的書,把課外閱讀作為一種需要和習慣,用閱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解放出來,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放飛,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和心靈去感受、體驗,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兩外,降低寫作的門檻,不要給學生過多的束縛,讓學生自由地表達也是非常重要的。做好正確的引導。從小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尊重他人,對自己說過的話,寫過的文字要負責任。要鼓勵學生說真話,說實話,說自己心里想說的話。對于有些因為文字的表達形式,導致表達的效果受到影響的文章,不能因為文字的形式就全盤否定整篇文章,而應該幫助學生對文字進行修改,讓學生從小就養成重內心,重內容,注重表達真情實感的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