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赴附屬中學公開教學日活動學習體會

赴附屬中學公開教學日活動學習體會

2024-08-01 閱讀 5469

赴附屬中學公開教學日活動學習體會

12月1日,我校應邀參加了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公開教學日活動。

此次活動主要包括課堂教學展示、省課程基地參觀和專家講座三個部分。按照活動安排我和zz三位老師一早趕到了南師附中,首先向南師附中通用技術組z主任了解了該校通用技術學科開設的情況,參觀了通用技術實驗室。在“powerTech的設計理論(競速)”活動課程觀摩中,我們看到一個看似簡單的“四腳爬蟲”設計,在形變、摩擦力、能耗、結構設計、精工方面有著許多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學生在不斷的試驗、改進過程中,動手實踐和思維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上午課間活動中,我們觀摩課學校的升旗儀式并參觀了“走進魯迅”課程基地,隨后分組觀摩了物理、地理、藝術、心理等在E學習環境下開設的公開課。

走進數字化教室,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每張課桌上都有一個IPad,通過系統中搭載的鳳凰優閱智能教學平臺,教師和學生登錄到一個共同的班級模型里,教師通過AirPlay技術可以使用IPad在教室的任意位置進行學習資料呈現和學習過程控制,學生可以翻閱教師下發的資料、利用搜索引擎在Internet上查詢信息、使用打字、手寫或拍照的方式上傳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通過平臺可以實時看到學生的作答情況并進行點評。我們觀察到,系統提供的信息實時反饋(可以是選擇題的選擇,也可以使文字描述或實物照片)功能,尤其是對選擇題的實時統計(多少人、哪些人),切實解決了傳統課堂中教師真實掌握、高效處理學生學習反饋信息的短板。略微遺憾的是,我們沒有觀察到在小組探究過程中,系統在分工、協作方面體現出來的技術及其應用模式。

下午,我們一起聆聽了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副院長沈z教授題為“信息時代的教學實踐”的報告。沈教授從信息時代帶來的新概念沖擊入題,反思信息時代學習的形態:課堂結構是在場還是在線?師生關系是幫助還是互助?資源載體是互聯還是互通?并指出在技術應用的實踐中要思考“技術在教學中是否有不可替代性”。結合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體系的介紹,沈教授指出要關注項目學習、問題設計、多元評價、學習支架、高級思維、混合學習、數據分析、電子學檔、信息管理等關鍵理念,對技術-人的關系進行再思考,著力解決技術催生活力的問題。關于技術如何支撐教學改革,沈教授認為學習形態由人(師生關系)、物(支持條件)、事(認知序列)、境(存在價值)、脈(知能邏輯)五大因素決定,因此要從教師與學生(人)、過程和活動(事)、工具與環境(物)、意境與情境(境)、結構與邏輯(脈)五大方面十個著力點去進行信息時代的基于技術的教學設計。

此次活動收獲頗多,在開闊了眼界的同時,也使我們認識到要從“技術在教學中是否有不可替代性”來考量是否合理運用了信息技術和設備。縱觀信息時代技術的發展趨勢,不難發現:技術的應用首先是解決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為解決問題提供更多途徑,進而改變人們認知甚至生活方式。因此,學校技術裝備的選擇和整體設計首先要符合學校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要求,然后在使用技術解決問題的同時,還應充分關注技術催生的觀念和模式的改變,因勢利導從而形成學校特色應用模式。

篇2:小學教師教學日記三則老師請三思而后行

今天上課,我正在教學生字擴詞,班里的同學有的在爭先恐后地發言,有的在聚精會神地做筆記。我一回頭看見一位同學在東張西望的,不知在干啥。我心里一股氣不知從哪來,就走上前去,狠狠地訓斥起來:“干什么,還不快記,每次你都最慢!”那位同學小聲地說:“老師,我記完了。”我這才走上前去,一看果然記完了。我心里一陣后悔,連忙說:“對不起!老師剛才錯怪你了,請你原諒老師。”

孩子是幼小的,他們需要老師的教導,更需要老師的呵護。作為老師我真的不該那么沖動,我再次告誡自己:面對孩子,老師,你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二]今天是我開學以來最生氣的一天,就是因為一個學生,不管我怎樣勸慰自己都壓不下心中的氣。

我不能算一個非常嚴格或者說特別盡職的教師,因為常常會疏忽一些事情。很久以來,一位同學經常會不交作業,我詢問他,他總說忘記帶了,追了一兩次我也就忘了。今天,我上午檢查背誦《經典誦讀》,他又不會背,我讓他中午回家抄一抄。下午一問,他又說忘帶了,我信以為真,讓他明天帶來。這時同學說他沒有經典誦讀的書。這讓我非常吃驚,開學到現在我不知布置多少次背誦經典誦讀,雖然不是每次都查,可也經常抽查啊,再回想他其他作業也經常會說丟在家了,看來都是在撒謊。我氣不打一處來,就說放學別走,等著我。臨放學我的到教室門口等著,總算沒讓他溜走。等到了他的家長,說確實這學期就沒有經典誦讀的書,而且我布置的寫話他也好長時間沒寫了,其他作業看來也是經常不寫。這孩子平時跟著奶奶,父母工作忙晚上都不回家,他也就成為沒人管教的了。

唉,我總覺得一年級孩子小,他們不會騙老師,沒寫作業都會老老實實承認的,可沒想到還真會有這樣的孩子,我很震驚,看來我小看了這些孩子,孩子固然可氣,可我也太大意了。以后,再有說作業沒帶的,我真得小心點兒。

[三]昨天又發現一例作業長期不寫的,他的二號本已經有半個月沒寫了。這孩子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爹爹一個人帶著他。這位爺爺很負責,對孩子要求很嚴格。我跟他說了孩子的情況,他當晚就看著孩子把缺少的作業全部補齊了。教育孩子還是離不開家長啊,要改變孩子的一些壞習慣沒有家長的配合很難。

篇3:教學日記:白菜花蕊的疑惑

教學日記:白菜花蕊的疑惑

今天正趕上我們要上《觀察油菜花》,我感覺白菜花和油菜花很像,便從自家后院的菜地里采了一大把的白菜花,準備讓孩子們觀察。

一走進教師,班里立刻嘩聲一片:“哇!好漂亮!”我隨即請出了課題--觀察白菜花,并拋出了問題:“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觀察?”班里的孩子有的說用眼睛,有的說準備用嘴巴嘗嘗,還有的說要借助放大鏡來觀察。“好!請盡可能多的調動你的感官去觀察!”我一聲令下,小組內的研究就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了。不一會兒,各小組研究結束,開始匯報自己的觀察結果了。前六組的答案多為相似,可到了第七組突然匯報出:“我們這枝白菜花上大多數的花朵都是四瓣、四個萼片、六個雄蕊、一個雌蕊,可是有一朵是七個雄蕊,一個雌蕊。”

“怎么可能?你們是不是眼花啦?”那位同學一匯報完,班里就有同學大聲質疑。

“我們有證據!老師!”第七組的組員憤然起身反駁。

“好!讓我們來看看!”我也帶著好奇走到了那位同學的身邊。

果真!果真是七個雄蕊,四長三短分布在雌蕊的周圍。我立刻請各組有興趣的同學前來觀察!班里的一下子又熱鬧起來了:

“真的!是真的!”有人欣喜的肯定。

“怎么這么奇怪!?我們組的那枝都是六個雄蕊的!”有人自言自語。

“可為什么書上畫的是六個雄蕊呢?難道書上畫的是錯誤的?”更有人質疑了!

“好!問的好!誰來解答?”我抓住時機把問題踢給了學生。

“老師,我知道!”一個孩子自告奮勇的站了起來,“我們觀察的是白菜花,而書上給的圖片是油菜花!”

“你真是個細心的小‘科學家’!”我及時的給于了肯定,繼續追問,“還有人要發言嗎?”

“老師,我有話要對他說!”班里的“智多星”站了起來,“有句話叫‘盡信書本不如無書’,你看到的你都不相信啊?再說了,也許書上給的只是一朵油菜花的例子呢?所以,就算我們看到七個雄蕊的油菜花也不要驚奇!你只要把這個發現記在這幅圖的旁邊就可以啦!”

“非常精彩的解說!掌聲鼓勵!”在我的帶動下班里的掌聲一片。隨后,我進行了小結:“同學們,在實驗的過程中如果有不同于課本的新發現,請你相信自己的眼睛,并及時的記錄!也許你就會成為第二個牛頓!”這節科學課就這樣結束了,疑惑也順利的解了。但它給我的啟示是不容忽視的,它及時的提醒了我在課堂上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位學生,更要引導學生們去尊重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