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參加‘陽光杯’作文習作教學研討活動有感

參加‘陽光杯’作文習作教學研討活動有感

2024-08-01 閱讀 6984

參加‘陽光杯’作文習作教學研討活動有感

20**年11月7日至8日,我有幸參加了“情系西部·第二屆‘陽光杯’作文論壇”,觀摩了九節由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執教的精彩紛呈的習作課。教者先進的教學理念、精湛的教學語言、與學生的和諧互動、嫻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都讓與會者贊嘆不已。

我十分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認真聽課,詳細記錄,及時評價、反思。滿載而歸的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別人是自己的鏡子,觀摩了同行的教學,感受了高效的課堂,再來反思自己時,我豁然開朗。我愿將我的收獲與大家分享。

重慶市渝中區第二實驗小學張莉老師執教的作文課《見證奇跡》,取材于春晚劉謙的近景魔術《橡筋分離》。首先老師讓學生觀看錄像,見證劉謙的魔術奇跡;接著在老師魔術秀,學生魔術秀的過程中見證課堂的魔術奇跡,并相機引導學生觀察說片斷,體驗寫片斷;最后老師請學生閱讀劉謙的博文《母親讓我快樂魔術》,見證奇跡背后的故事。這堂新穎別致的習作課激發了學生對習作的熱情,引導學生從“我”的世界走向“周圍”的世界,觀察體驗身邊的社會現象,并從中得到啟示--成功的背后是艱辛地付出,是永不放棄地追求,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武漢市洪山區華中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陶佳喜老師執教的習作課《奇怪的氣球》,老師通過演示“氣球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學習人物內心活動和外在表現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陶老師還要求學生將觀察和思考結合起來,請學生由實驗聯想到生活,而并不是按慣例去揭示實驗蘊含的科學道理。于是,學生對所觀察的事物產生了新鮮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這堂課帶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世界是多元的,那么學生的思維也應當是開放的、多維的、創新的。執教者以獨特的視角點燃了習作創新的火花。

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王志芳老師執教的《〈西游記〉新傳》是一堂充滿童趣,充滿想象的習作課。孫悟空是孩子們熟知并喜愛的神話人物,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再現孫悟空個性鮮明的形象,讓學生猶如置身于神話故事里,使他們在觀賞圖片的過程中獲得寫作的材料和靈感。學生面對絢麗的色彩、迷人的畫面、說說議議、品評欣賞。王老師為學生大膽、盡情地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讓學生放飛思維,彰顯個性。

來自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第二實驗小學的李愛蓮老師教學嚴謹,語言干練,富有激情。李老師執教的習作課《愛是什么》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課李老師以愛的情感為主線巧妙安排了四個大的環節:

1、灰兔故事--激發愛老師深情講述童話故事《猜猜我有多愛你》,簡短但純真的對話中,展露無邊的親情,溫馨感人。激發學生對愛的思念與牽掛。

2、親情故事--感受愛老師請學生閱讀文章《神圣的跪拜》,在閱讀交流中感受母愛的神圣與偉大。

3、暢談理解--喚醒愛老師巧設“猜猜這份愛”這個環節,創設情境,讓學生暢談自己對愛的理解,講述生活中感受到的愛,喚起學生對愛的體驗。

4、激情寫作--分享愛通過師生間的交流,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望,還讓學生習得了寫好細節描寫的方法,將樂于表達提升到善于表達的層面,盡情享受習作的快樂。

本次習作教學研討活動呈現給我們豐富而精彩的習作素材。每一位執教者都善于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雙會發現的“慧眼”去捕捉生活中的寫作素材,讓學生的習作源泉“活”起來,賦予“習作課堂”生命的活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是的,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這是不辯的真理。

篇2:參加作文教學研討會有感

參加作文教學研討會有感

前兩天有幸隨同z校長和我校兩位老師赴石家莊參加了《語文周報》社組織的一場關于作文教學的研討會,會上聆聽了z校長的精彩報告,河北省特級教師z老師的講座和z老師講座并現場觀摩了兩位老師的作文教學,一位是廊坊六中的z老師,一位是我校的z老師,和專家的溝通及兩位老師的課給我了很多啟示和思考,這幾天工作之余,我也一直在思考著這些問題。作文教學一直是我的弱項,參加工作六年了,我始終沒有弄清楚作文該如何教學。結合平時的工作經驗,我也粗談一下作文教學,僅僅是自己的一些拙見。

一、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動機。興趣一旦發展到入迷、持久和穩定的程度,就會變成一種愛好。沒有寫作的興趣,就談不上寫出好作文。而我們的學生普遍表現出對作文的冷淡,在作文教學中,對待老師安排的作文只是硬著頭皮去寫,只為完成任務,這樣他們就只能東拼西湊,草草了事,作文水平可想而知。但如果學生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真心的喜歡作文,那么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因此,我想我們在作文教學中不能不把“激發興趣”當作首要的教學原則。

首先、要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我們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往往是架空了的,無依無靠,單純的“為作文而作文”,這樣的作文教學必然是失敗的。讀,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含義不單單是讀書、讀報、還要“讀”人、“讀”電視、“讀”生活、“讀”社會,包羅萬象。讀的過程就是資料積累過程,資料積累的多了一旦有了機會自然就會有寫作的欲望,就會有話可說。

其次,要培養寫的熱情。在平時作文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寫自己認為值得一寫的東西,不限內容和文體。寫自己的興趣愛好,寫自已的困惑苦惱,寫讀書心得,寫散文小說等等。哪怕是一封情書,都可以將他那種細膩的筆觸,抒情的語言勾勒出來,加以表揚、引導。同時,要根據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設置一種迷人、優美的教學情境,就可能使他們入境生情、觸情思人,從而激發寫作熱情。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的愛上語文,愛上作文。而這一切不正是我們所努力追求的嗎?

二、在作文教學中多一點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在作文教學活動中,只有和學生從情感上進行溝通,才能更好的指導學生寫出真實的、成功的作文。這種情感的溝通首先應該表現在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和認可上。我記得z校長早些年在崔爐中學教語文時,對日記的批語是那么的詳實和生動,這實際上就是在作文中更注入了師生交流,讓學生愛上了作文。

三、作文訓練要體現明顯的層次性。

作文教學層次性不強,是我們中學作文教學存在的一個共性問題。

在我們現行的教材(人教版)當中每個單元后安排的作文訓練,是根據本單元內容編排的,使作文訓練的層次性和連貫性不強,寫作教學缺乏系統性,寫作教學研究也缺乏系統性。不僅如此,學生作文也只有基本的“寫作模式”,如寫母親,就聯系祖國;寫老師,就比做蠟燭......沒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體驗,沒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

與此同時,話題作文的訓練使得作文教學的層次性無法體現。話題作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作文教學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不僅如此,在作文教學當中,我們一定要適度要求,不必也無需給學生過多的束縛。對于寫作能力差的學生,應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完成作文,不可搞“一刀切”。但是,我們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提高寫作能力,努力趕上,這樣做會讓我們的學生感到沒有過多壓力,能夠輕松的完成作文。同時,在作文訓練當中,我們要克服學生心理上懼怕作文的因素,針對能力差的學生可以進行個別指導,努力樹立從“怕作文”到“愛作文”的典范,將這類學生的成功之作作為“攻玉之石”。

四、引導學生注重生活積累。

讓我們的學生融入生活、社會這個大環境,關注社會生活,擴大信息接受量,讓他們的生活豐富起來,充實起來,才能讓他們寫作的興趣和寫作熱情水到渠成的被激發出來。

五、改進現行的評價方式

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寫作評價普遍的標準化、教條化。

寫作評價一直是寫作教學的弱項,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乏互動、了解和交流。作文的批改、評講多流于形式,打的都是一個印象分,評語又都是一些空話、套話,無關痛癢。不少教師批改作文是往往忽視了中學生這個群體的特性,因而作文要求過高,自然是達不到作文教學的目標。我也經常犯這個毛病。

科學合理的作文教學評價方式必定會極大的推動作文教學的改進。比如,我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注重過程,注重學生寫作水平點點滴滴的進步,將每一位學生,特別是作文水平弱的學生的每一篇作文中精彩的語言,哪怕是一句都把它摘錄下來,在作文評講課中加以引用,這樣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在作文訓練當中,降低學生寫作難度,隨時尋找具有共性寫作亮點。比如在母親節來臨之即,可以讓學生通過手中的筆抒發對母愛的感恩;在端午節來臨之即,可以讓學生通過手中的筆嘗試與屈原進行超越歷史時空的對話等等。

以上只是我能想到的一些,當然在實際教學中也有許多可以拿高分的技巧,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經驗,比如王玉華老師的著作就介紹了很多,我不一一贅述。

非常感謝z校長給了我這次外出學習的機會,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