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導讀《閱讀一本書》閱讀第二天
分析閱讀的十一個規則
1、分類。最好在閱讀之前你就知道你在讀的是哪一類的書。
2、用簡短的句子概述整本書的內容。
3、擬出整本書的大綱和各部分的綱要。
4、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5、找出書中重要的關鍵字,確認每個字不同意義的轉換,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6、講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包含的主旨。
7、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或從相關的句子中自己架構出這本書的重要論述。
8、找出作者的解答。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9、完全了解了一本書之后,再來評論這本書。
10、理性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11、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論前都要找到理論依據。
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2)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3)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4)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篇2: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心得體會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統一的要求,劃一的指導,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費時多而收效微,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束縛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得閱讀教學缺乏靈動與生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新課程下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
一、教師主導不可缺少
閱讀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師放棄對于閱讀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導作用,要關注學生的閱讀審美經驗。由于學生自我經驗的局限性,在個性化閱讀中有一些不正確的理解,甚至是荒謬的地方。對于學生的這些體驗,教師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從中了解學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給予糾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
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勇于質疑,“學習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創造者的姿態去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多提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設想,啟發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去排解疑難,對學生的提問如果見解獨到,教師要熱情鼓勵,對教師的解答,如果學生有不同的看法,也要允許學生保留,求同存異,教師要以同等的身份與學生共同討論,這樣學生才敢于質疑。如在教授《找駱駝》一文時,學生的疑問是:“撒在地上的米,留在地上的駱駝腳印和留在樹上的齒印為什么老人能看到,而商人看不到呢?”我認為這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立即肯定學生善于發問的精神,并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各抒己見,得出大家認可的答案。因此,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利于提高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質量。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閱讀教學是教師圍繞重難點精心備課,精心設問,把學生送進預定的圈子,學生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現成的結論。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是閱讀的主人,教師要歸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利,引導他們確立自己的閱讀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讀書的主人。使學生成為自覺主動的行為者,而不是教師活動的追隨者。
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中要給學生自由選擇的度。新課改的課堂上,我們常能聽到這樣的課堂用語:“選擇你喜歡的自然段來讀一讀”這就是體現了學生個性閱讀的自主性,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閱讀興趣的不同,自主選擇閱讀內容。在個性化閱讀中激發興趣,體驗快樂,形成獨特的見解,發展閱讀個性,提高閱讀水平。
學生因各人的知識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表現為不同的個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用自己認為最佳的方法進行學習,當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閱讀時,他們會學得主動、自覺、輕松、愉快,把學習當作一種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與無奈。如學習《桂林山水》一文當學生選擇學習漓江的“水”這部分時,老師問“你準備怎樣去領略漓江水的特點呢?”然后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欣賞漓江水的特點。這樣教師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讀書效率也高了。
三、創設“情境”,真切體驗
個性化閱讀是體驗性閱讀,學生帶著熱情,憑自己的經驗能力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是以自己各種感官去觸摸品味,體驗文本的,這時他的獨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將在文本上打下鮮明的個性的印痕。為了能讓學生真切的感悟體驗文本,教師應該針對其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多媒體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構建一個引力強勁的閱讀磁場,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與探知欲望,在對文本的還原和體悟中感受閱讀的妙趣橫生。
合理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能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聲音,會令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豐富的情感也會隨之產生。教師適當的語言煽情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著積極主動的情感進行個性化閱讀。如在教學《游天然動物園》一課時,我神秘地說:“同學們,老師今天要帶你們去游覽一個地方,請你帶上攝像機,拍下你認為最神奇的鏡頭”。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對文本的探索中去了。在閱讀交流中,學生有的愿意拍下一群亭亭玉立的長頸鹿所形成的巨大而迷人的風景畫,有的想拍下頑皮的基馬猴,有的主張拍威風凜凜的河馬和大象,還有的則想拍下和睦相處的獅子家族。教師富有激情的語言魅力,巧妙地促進了學生與課文的有效對話,使學生一下子捕捉到了課文所寫的重點動物,并對它們的特點進行了體驗性的想象、描述。
總之,只要在教學中執行《課程標準》中關于個性化閱讀的理念,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要把閱讀活動變為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學生會在富有個性的閱讀活動中,發展閱讀能力,強化閱讀體驗,感悟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水平。
篇3: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一點嘗試心得體會
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一點嘗試心得體會
中年段的閱讀教學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學中不容我們忽視。課堂上一定要深挖教材,按照這樣的思路認真進行閱讀教學:精讀,品其情:熟讀,誦其美。
一精讀,品其情
好的文章像一杯香茶,越品越覺得香醇,在精讀課文這一環節我要求自己一定要遠離“分析”這個詞,在兩方面多下功夫。
1品讀。品讀是對文章的重點而言的,所以我努力引導學生找到文章的切入點,“牽一發而動全身”,讓學生對文章精彩的部分認真細致的品味賞閱。
有的文章寫的景色很美,我就借助多媒體呈現美景,創設一個美好的情境,讓學生先直觀地欣賞到美,再去品味文字帶來的美。比如《四季》一課,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鄉村四季的美景,我就找來了與文字相匹配的春夏秋冬四幅圖片,學生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自然,再讀文章時,就自然地品出美來了。
有的文章中含有關鍵的詞語,我就抓住這些詞語,以詞帶文,這些詞語仿佛就是學生解讀文本的“支點”。比如《自然之道》,理解一個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