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中學校本研究工作總結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學年中學校本研究工作總結
**學年我校以縣教師發展中心實施校本培訓項目制為契機,開展了題為《利用微課提升教與學》校本研訓,通過專業引領、自主研修、同伴互助的形式開展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將我校的具體做法和經驗總結如下:
一、成立小組,完善制度
**年九月份我校成立了以金**校長為組長的校本研訓工作領導小組,副校長金標任副組長,教務主任楊建及各科教研組長為研訓小組成員。確定項目組成員,為使校本教研順利進行,明確了各成員分工。
制定和完善了校本培訓制度,修訂《**中學校本考勤制度》明確了有關在校本培訓時的簽到和請假要求,
篇2:攜校本研究之手鑄輕負高效課堂
校本教研是以教師為主體,融研究和學習為一體的教學研究方式。它是引領教師成長,促進教師專業提高及學校發展的一種教研活動。幾年來,我校小學數學教研組在區教科室和學校的領導下,在課程改革中積極嘗試校本教研,有效地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現將本年度的工作向各位^專~家和領導匯報。
一、理論熏陶、奠基高效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如果不學習,教研活動就會成本“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為加強修養,提高素質,我們加強了業務學習。除了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陽光讀書活動外,組內教師還自覺學習《小學數學教學研究》、《中小學數學》(小學版)等刊物;觀看教學光盤,每個教師都認真學習如何分析課堂實錄的各種材料,包括典型案例;同時,積極開展“青年教師讀書沙龍”活動,要求組內每位青年教師每月讀一本專著,寫一篇心得、體會。讓教師從研究理論及各類教學資源中汲取養分。
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活動,使每位教師在理論上對《課程標準》的教學實踐有新的認識,能從關注三維目標的統一、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關注評價方式多元化等方面入手進行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二、過程管理,強制保效
常規教學工作繁、難、雜,有時剪不斷還理還亂。在這些繁雜的事務中,我組在常規教學工作中始終突出一個效字,一個實字,一個嚴字,一個真字,并在這個原則下努力開展各項工作
1、認真落實《集體電子備課制度》。本學年我們實行集體電子備課,認真落實集體備課制度,切實提高備課質量。采取同伴互助,兩名教師備課、點評的形式,主備教師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創造性地處理好教材,廣泛借鑒各種優秀教案,根據本校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優秀教案做好備課和研討工作。另一位教師要積極參與集體研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教學風格進行個性化的修改,寫出點評和思考。尤其抓好鞏固練習課和整理與復習的教學設計。強調教師不僅備出書中僅有的內容,而且要創造性的運用好教材,練習的內容要有密度、坡度、層次,適合好中差三種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每月教研組配合學校教導處檢查教案、作業兩次,杜絕無視進度備課和上課,先上課后備課現象,要求教案具有實效。要有板書設計,要有課后反思,反思的內容要有針對性,便于彌補今后課堂教學的不足。
2、優化課堂教學,強化質量意識。本年度我們以打造高效、輕負的課堂為目標,重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突出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作為我組的重點工作。注重課堂教學的過程管理,繼續實行推門聽課和年段分組聽、評課活動。課后檢查教案,點評交流制度。學期結束對本組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進行科學的量化打分,最后和教師的績效工資掛鉤,促進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競爭力。
3、進一步規范學生作業,力求提高作業練習的效能,作業布置精心合理,作業做到批改準確,反饋糾錯及時,適當批有鼓勵性評語,保持作業本整潔,書寫規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堅持每月一次的學生作業量化考核檢查,期末對學生作業情況進行量化積分。
4、以教師博客為突破口,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
博客是教育敘事研究的載體。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線教師從事教科研的很好方式,博客通過數字方式把一個個“教育故事”歸類記錄在博客中,便于今后的研究。
我組的所有教師在隆小校本研究網站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定期上傳研究文章,每個月進行一次檢查評比。對堅持寫教育網志的教師,在該月考核分上加分;對工作忙或積極性不高者不能堅持寫教育網志的教師,給予提醒和督促。本學年我組全體教師在學校校本研究網上共發教學文章184篇,在湖北省校本研究網上也有多篇文章發表.
三、專題研討,以研促效
本學年,我們還積極開展專題研究活動。上半學年,我組根據區教研室提出的小學數學計算課教學的專題,認真制訂以“幫助低年段學生理解計算算理的策略”為研究主題的校本研究方案,各年級圍繞專題進行課堂教學研究。每位教師能依據自己的實際理論水平,根據方案中制訂的要求進行研究,堅持集體研究和個人研究相結合。在第一學期,我校啟動了各學科校本研究展示活動,我組圍繞校本研究專題從平時教學的點滴入手,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尋找突破幫助低年級學生理解算理的方法、策略。通過三次集體備課,多輪聽、評、議課活動,我們確立了從學具操作、學生說理、課堂前后測、課堂實錄四個方面來進行觀察,并設計了相關的觀察量表,以便更好地了解課堂中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方法、策略是否有效。課中教師分組觀察,從不同角度觀察策略實施的效果,用圖表、實錄等形式記錄和分析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課后通過分析課堂教學觀察量表,可以看出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計算算理,注重學生說算理、算法,并將比較典型的幾種算法用課件演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
篇3:校本研究之三重境界
本一輪教研活動案例研究雖已落下帷幕,我們難斷思緒,體味反思,不由想起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之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是清朝時期的國學家王國維對歷史上無數大事業家、大學問家勝利的深刻反思。我覺得我們的校本研究也應該有三重境界,正因為經歷了這樣的三重境界(提煉問題-診斷研究-反思提高),才干給我們的教學實踐帶來生機,注入活力,促進每位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提煉問題
(一)發現問題,確立主題
研究始于問題。校本教研的問題如何發現,主題如何確定?我們認為,它是來自對課程規范的理解,以和教學中的困惑。我們這次活動的主題的確定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1、課標要求
新課標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同學充沛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讀能發展同學的思維,激發同學的情趣。同學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可見朗讀教學不只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局部,而且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2、教學困惑
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校語文教研組就經常以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為主題開展活動,很多老師在朗讀指導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種嘗試,但總是找不到最佳的朗讀指導方法,這個問題一直讓我們教研組成員頗感困惑。
(二)理論學習,提高認識
為了讓老師們從語文教學的源頭去尋找朗讀指導戰略的理論依據,形成新的理論高地。同時,讓老師們有意識地邊學邊實踐,使實際經驗和教學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創新的思想火花。我們組教師帶著問題,再次學習了《語文課程規范》、《語文課程規范解讀》、《走進新課程》。
一段時間后,我們語文教研組圍繞“朗讀指導的戰略研究”的主題召開了教研活動。針對“用怎樣的戰略去指導朗讀才是有效的?”大家各抒己見,意見不一,爭執不時。經過討論,我們確定研究主題:品讀重點詞、句、段,感悟文本內涵。這個研究主題的確定也正好與我們的課題“品讀,提高表達技巧”相吻合,真正達到“教研科研一體化”。
為伊消得人憔悴--診斷研究
(一)以課例為載體,研究實踐
課程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以課例為載體有利于聚焦課堂、改進教學,所以我們的主題探究戰略必需用課堂教學的實踐來印證,于是布置宋老師選定一篇課文,進行朗讀教學。經過考慮,宋老師選擇了五年級下《草船借箭》一課。我們又根據本單元的目的要求,把偏重點定位:品讀重點詞、句、段,感悟人物特點,選定課例后通過集體備課,并反復說課、論課,宋老師進行了幾次公開教學,展示過程,為教研組研討活動提供了范本,讓大家有的放矢地進行研究。教學研究課每次試教結束后,我們尤其重視反思,因為反思教學是教研活動的關鍵環節,反思的形式有執教者的反思、自評和同伴的反思、互評,專家的引領,通過參與教研活動不同層次人員的交流、討論,形成集體智慧。
1、在一教中提高
宋老師一教后,組內教師認為宋老師能抓住6-9這幾個重點段,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通過自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方式以讀為本,邊讀邊悟,引導同學理解重點語句,其中教學課文第三局部時,抓住諸葛亮的那一“笑”,引導同學理解和朗讀,使同學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諸葛亮“識人心”的掌握更準確,同時鼓勵同學對“笑”的感悟的多樣性,尊重同學品讀的獨特感受,發現和鼓勵同學的創新精神,同時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2)教學需要充沛預設,也需要即時生成,在課堂上做到隨學而導。當同學讀了“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一萬多名弓努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迫近曹軍水寨去受箭。”同學提出“一字兒擺開”時,因為在設計教學設計時做好了充沛預設,就采用了擺、畫、讀隨學而導,引導體會諸葛亮的懂地理,這樣充沛做到以生為主,給同學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師充任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但我們認為還存在不少問題,如重點詞句的品讀方式、情感的調動、閱讀的有效性等,都值得深入去研究,于是老師們圍繞研究主題以和一教中存在的問題,各自定出了研究觀察點和偏重點,使下一步研究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
2、在二教中深入
二教后,老師們根據觀察量表進行了分析,接著展開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對宋老師的勝利實施預設戰略進行了肯定。
(1)涂老師從“教材的藝術性處置”角度評價“抓重點詞句的戰略”,她說:宋老師先抓住了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來展開閱讀教學,充沛感受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打破了逐段串講、四平八穩的程序模式,把有限的課堂時間花在最值得品味研究的詞句上。
(2)李老師從“同學的情感走向”角度評價“抓同學情感邊讀邊悟的戰略”:她認為宋老師在教學時,能緊緊抓住先理解后朗讀這條主線指導朗讀,從調動想象--了解人物性格、個性--讀出語氣,同學的情感自然地得以激發。
(3)葛老師從“教師的角色定位”角度評價“掌握課堂生成的戰略”:宋老師以很藝術的生成性語言詮釋了新課程下教師的主導作用,讓朗讀指導的有效性得到了充沛的體現。
但是有肯定也有激烈的爭論。如在老師們認同抓重點詞句指導朗讀的戰略時,有教師提出“年級不同,指導理解的戰略是否該相應地有所區別?”在抓重點詞句感悟朗讀中,宋老師大多的是讓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這種方法,而在高段,應更強調是對這種方法的運用,更強調的是同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第二次試教后對“笑”這一重點詞的理解和感悟組內老師發生了分歧,有的老師因這局部用時過多,對后面理解的深入進行有影響,認為只要帶著同學領悟到諸葛亮是笑曹操的多疑就可以了,而更多的老師則認為這其中的笑的意味深長,同學有多種理解,于是我們又一次深鉆了教材,最后達成一致看法,尊重同學獨特的、個性的閱讀感受,去體味“笑”的多種意味,并商量在引入新課環節中節省時間。
3、在三教中升華
為了使我們的研究更有實效性,我們還請到了區教研室的專家張老師進行指導,上完第三教后,我們組教師和時進行了反思,教師一致認為:1、課堂中同學發言面廣,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課堂活動。2、教師上課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好,同學對教學重點已經掌握,特別是針對諸葛亮的“笑”可能包括的不同含義,對不同人物的特點掌握到位;對諸葛亮將所有船只“一字排開”的布陣方式印象極為深刻,整節課堂教學是有效的,目標達成好。3、從幾次觀測結果得數據對比上,我們明顯感到同學對人物的理解比前兩教更加深刻,本節課品讀的效果明顯增強。專家也對我們這次的研究進行了高度的肯定,認為這節研究課抓住了重點段落,對于重點的詞句品讀和感悟,采用的教學方式生動形象,體現出群體的智慧,對主題的研究深入扎實。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建議,在重點段的學習時要引導同學聯系上下文的內容進行全面的品讀和考慮,這樣把主要人物放在一個大的環境中,對于人物的理解更深刻,專家的建議得到老師們一致贊同。
(二)歸納共識,生成問題
通過這幾次的試教和反思,我們一致認為在朗讀教學實踐應用或改進:(1)抓準朗讀指導的切入點和突破口。(2)學會課堂傾聽,注重同學獨特的朗讀體驗,注重同學的情感走向。(3)明確教師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定位,重視教師的“導”。在活動中我們又生成了不少新的問題,如“如何進行有效的個性化朗讀”、“閱讀教學應如何關注細節品讀”等的問題,這些將成為我們以后教研活動的參考主題。
回頭驀見,燈火闌珊--反思提高
一、抓住細節,聚焦重點
教研活動中的討論,不是漫無邊沿、天馬行空的,而是要抓住課堂教學中的現象,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細節,從而聚焦重點,引發教師的深度考慮。例如在教研活動中圍繞諸葛亮“笑”的爭論,借箭的“一字兒擺開”的共識,對每個偏重點的觀察和分析……都是教師對細節的深度考慮,都給了我們一次有益的啟發。
二、觀點碰撞,智慧共享
這次教研活動我們自我感覺是比較勝利的,教研組內人人洋溢著激情,老師們在討論中發表真知灼見的,碰撞出靈動的思維火花,我看到了教師的群體智慧被激活了,教師的教學活力在涌動著。
三、民主平等,文化支撐
在教研活動中,我們看到說者不但敢說而且會說;聽者不只善于贊賞更敢于質疑,相互間洋溢著的是一份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教研氛圍,這是我們學校一直營造新型教研文化的結果。因為教研活動需要一種一起分享經驗、互相學習、相互支持、一起生長的共贏的教研文化來支撐,我校一直提倡尊重和維護教師參與研究的積極性和發明性,增強專業自信心,為教師發明務實、民主、寬松的教研環境,加強教師間的溝通、交流和對話。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新課程所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和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都會出現和遇到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我們遭遇的這第一境界是必定的,那就讓我們攜手一起來追求第二種境界,身體力行,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這樣才干達到完善自我、實現自我、逾越自我的第三種境界,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才會越走越寬,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