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理制度
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一、目的
當突然發生嚴重影響食品安全的緊急情況時,及時做出準備和響應,最大限度地減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
二、適用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在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的整個過程中突發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準備和響應。
三、職責
1、食品安全管理小組總體負責對食品安全事故的應急準備和響應;
2、各職能部門及生產車間負責應急準備和響應的具體實施。
第二章管理規定
一、成立應急組織
1、應急組織是應急處置的執行機構,是應急處置的組織基礎。食品安全管理小組行使應急組織的職責。
2、總經理負責召開應急工作會議,協調應急準備和響應工作,并對重大問題做出決策。
3、各組織成員負責協調相關方具體實施應急響應措施,跟蹤應急響應措施的實施情況,及時向總指揮報告。所有組織成員應保證通訊暢通,以便緊急情況發生時及時溝通信息,迅速組織采取應急響應措施。
二、監測、預警及報告
1、公司應加強對食品質品質量安全信息的收集,加強對原輔材料的檢測分析,加強對生產設備的維護管理,加強對生產過程的監測,加強對員工的食品安全管理知識的培訓。
2、公司應定期檢查各項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實情況,及時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隱患。
3、當突發事件已經危害或潛在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生命安全時,公司應當立即向當地相關行政部門報告。公司或者個人不得對食品安全事故隱瞞、謊報、緩報,不得毀滅有關證據。
4、在后續的事故處置過程中應及時將事故的發展與變化、處置進程、事故原因等向當地相關行政部門報告。
4.5必要時,對消費者做好信息發布工作,并對可能產生的危害加以解釋、說明。
三、充分識別緊急情況
在產品的生產、銷售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有:
1、因設備故障使生產無法正常進行;
2、突發的停電、停汽、停水等情況導致生產資源供應不上;
3、原輔料檢測結果顯示受到嚴重污染,會對消費者健康造成傷害;
4、政府部門監督檢查顯示公司產品安全指標不合格;
5、國家產品標準或者進口國產品標準中安全指標發生變化,導致公司產品檢測不合格;
6、由權威部門發布的食品安全預警表明公司產品可能存在嚴重安全危害;
7、公司從事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管理人員或技術人員流失;
8、有人為的惡意行為導致公司產品不安全,或者對公司產品、聲譽惡意造謠,造成惡劣社會影響;
9、其他嚴重影響食品安全的緊急情況。
四、全面落實應急處置措施
1、當有信息顯示公司突然發生導致或者有可能導致食品安全事故的緊急情況時,應立即報告總經理。總經理應立即召開應急小組會議,會議首先應組織調查突發事件的真實性、嚴重性。
2、當確定突發事件導致或者有可能導致食品安全事故時,公司應當立即予以處置,防止事故擴大。應對不同的緊急情況做出相應的應急處置:
3、突發的設備故障或突然停電,停水使生產無法正常生產時,如果停產時間超過工藝規定時間,應對生產的產品進行隔離,并確定數量,做好標識然后,出處理.如果檢測結果不符合標準,則按照《符號品管理制度》執行.
4、原料檢測結果顯示受到污染,會對消費者健康照成傷害時應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評估受影響的程度和范圍,并確定處置方式.若已經出廠的銷售的產品則按照《食品管理召回制度》執行
5、政府部門監督檢查顯示公司產品安全指標不合格,或國家產品標準中安全指標發生變化,公司產品檢測不合格時,應正確不合格的產品范圍,采取銷毀,召回等措施防止危害發生.若已經出廠銷售的產品則按《食品召回管理制度》執行
6、有人為的惡意行為導致公司產品不安全,或者對公司產品,聲譽惡意造謠,照成惡劣社會影響.應急組織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安排相關人員對外進行澄清,盡量減少對公司的聲譽的損害。
五、建立食品安全事故管理檔案
公司應整理保持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理記錄,并建立安全事故管理檔案。
篇2:動力車間水處理設備維保與食品安全控制程序
1.目的:以適當的方式進行水處理設備維修、保養,達到預防水質污染的可能性。
2.適用范圍:任何產品、材料、原材料直接接觸處理水的設備維修活動。
3.職責
3.1維修人員
負責水處理區域內設備的維修保養工作,在維修過程中,維修人員嚴格按照設備維修食品安全程序執行,對所涉及到的水質安全活動負責。
3.2維修班長及化驗班長
負責設備維修食品安全程序的執行、監督工作;監督維修人員嚴格照設備維修食品安全程序進行維修活動,并負責對發生水質污染的活動進行跟蹤解決。
4.設備維修食品安全操作程序及要求
4.1維修前的洗消
4.1.1使用工具,應在維修前在20--25ppm的氯水中浸泡30分鐘,或采用75%酒精溶液均勻噴涂并沖洗。
4.1.2需要更換的備件,應列入工具/零件清單,備件在使用前進行消毒、沖洗。
4.1.3生產過程中,更換或維修設備管道密封墊及設備上的與產品接觸的相關零件前進行消毒、沖洗。
4.1.4其余與產品表面接觸的設備檢修,維修完成后進行消毒、沖洗。
4.1.5消毒過程由化驗人員完成。
4.1.6設備維修完成后及時與化驗人員進行交接。
4.2維護過程中的清潔及食品安全防護:
4.2.1維修前,清點使用工具,并填寫《設備維修維修記錄》。
4.2.2在生產區域維修過程中,如果出現零件替換,需要嚴格按照相關程序執行,并詳細填寫《設備維修維修記錄》。
4.2.3為防止交叉污染,保證食品安全,維修、安裝部件等操作要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內后外的順序進行。
4.2.4維修完設備后維修人員要進行工具及零件清點,并與維修前所列出的工具及零件清單進行核對,核對無誤并且作業區域沒有發現零散、不能說明明確用途的零件及工具后,方可離開現場。替換下來的零件帶出維修現場,集中處理。
4.2.5維修完設備后,維修人員應進行復核。同時,查找可能隱患,并處理后才可以生產,確保水質及設備安全。
4.2.6維修保養過程中所產生的碎屑應及時清除。對于螺母、螺栓、墊圈、金屬絲、膠帶、焊條等類似小物品,由于可能對產品造成污染,應首先被加以控制。
4.2.7在產品區或生產區內進行重大維修活動時,應預先制定方案,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該等防護裝置應能夠有效防止水質受污染。
4.2.8生產過程中,嚴禁在水處理設備周邊10米范圍內進行切割、焊接和可能造成揚塵等一切維修活動。
4.2.9只有潔凈的工具和擦拭物方可在設備內部使用。當在接觸水體位置作業時,維修人員應遵守良好的衛生規范。
5.臨時性維修的管理
5.1設備,設施的維修應避免使用臨時性材料如:繩子、膠帶、鋼絲等。
5.2在特殊情況下為了不影響當班生產需要臨時性修理時,應確保不會對水質安全造成危害,且應掛上標識牌,注明日期和時間.
6.潤滑保養
6.1設備潤滑按照《潤滑油使用管理制度》執行。根據設備銘牌或說明書制定潤滑點檢表,按照點檢表進行設備潤滑保養。
6.2在產品、包裝材料接觸面只能使用食品級潤滑油。
6.3維護保養應預防并減少潤滑油泄漏及過量等問題。若產品區上方裝有驅動電動機或傳送帶在不同層面上交叉或平行運行,則應在適當部位安裝接盛潤滑油的回收盤。
6.4將常用潤滑劑存放于單獨的指定區域內。對設備進行維護后,多余的潤滑劑應及時清除。
6.5食品級潤滑油要標識明確單獨存放在零件庫,隨時發生隨時領用。并與非食品級潤滑油分開存放,避免使用時發生混淆。
6.6加油槍加以標簽標識,明確適用油品規格。
6.7廢棄機油等油類集中存放,統一回收或銷毀,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
篇3:食品安全事故處理工作程序(食品公司)
食品股份公司食品安全事故處理程序
根據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工作職責,對本公司內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依照以下程序組織處理。
一、信息來源
(一)公司各部門和各黨支部的報告;
(二公司有關部門的通報;
(三)國內公開發行媒體所報道的涉及我公司食品安全的信息;
(四)消費者的舉報;
(五)公司領導及有關部門領導的批示;
(六)其他來源。
建立報告、通報、舉報登記制度。對食品安全委員會各成員部門的報告、有關部門的通報、消費者舉報的食品安全信息采用統一的格式詳細記錄,根據性質、情節、危害范圍及程度,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必須做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交待。
二、組織查辦
(一)有公司直相關職能部門調查處理的食品安全事故,各職能部門應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后,向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和公司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同時向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相關成員單位抄送《食品安全事故處理通報》
(二)涉及各部門的食品安全事故,由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向相部門食品安全委員會發《食品安全事故核查通知書》有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協調或組織調查處理。
(三)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由相關職能部門直接查辦,報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備案;對重大的或者造成較大影響的食品安全事故,由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組成調查組調查處理。
(四)加強督辦工作。《食品安全事故處理通報》和《食品安全事故核查通知書》發出后,應當件件有查處結果。對未按規定時間反饋結果的,應加強督辦。
三、查處結果的通報與發布
(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通報工作,按照《公司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制度》執行。
(二)由各相關職能部門查處的案件,查處結果由查辦部門負責向社會公布,并向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通報情況。由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組織查處并負責督辦的案件,由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負責向社會公布。
四、本制度經公司食品安全委員會討論通過,自公布之日起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