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觀書有感》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蘇教版六上第22課)
《觀書有感》
南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系,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設計特色:
1、教學建立在對詩的正確的多元解讀的基礎上,教學設計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表現,呈現出多種動態生成的教學預設。
2、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理解詩句的意思,如在讀與畫中理解,在將“渠”改為你、我、他的語言運用中加深理解,在有與沒有“源頭活水”的對比中理解等。
3、對詩句的活學活用,如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為“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4、對教學時機的智慧把握,如將朱熹是南宋理學家、宋詩講理的知識點以及開卷有益方面的名言與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對接。
5、板書的四次變化是詩的解讀,也是詩的創造。
預習積累:
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里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高爾基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
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教學過程】
一、觀塘
1、導入:學詩要達到正確誦讀、解意、悟境,今天我們能否做好這幾點?先自學,要求做到:讀正確、通順,讀出節奏。
2、檢讀。
3、自學嘗試理解意思,讀出畫面。
4、檢讀、助讀:
你認為哪些字詞的意思較難理解?或要引起同學的關注?
一句一句地讀,一句一句地想怎樣的池塘?可以畫出來。(半畝、方、清、源頭活水)
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交流,同桌。
集體交流、相機朗讀。
(同學們,塘雖小卻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備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聯系詞語的前后搭配。誰在徘徊?“源頭活水”的意思要重點理解,可以查成語詞典。)
二、觀塘有感
1、導讀全詩:這是一個怎樣的池塘?詩人產生的疑問是?放開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詩句活用:(將“渠”改為你、我、他。):
誰用詩句問問小池塘為何清。老師做小池塘,生問老師。(渠――君,你,汝。老師故做沒有聽清狀回答:問我那得清如許呀,為有源頭活水來。)老師問另一學生:問他那得清如許?學生回答:為有源頭活水來。)
3、如果沒有“源頭活水”呢?
(老師擦去“有源頭活水”)方塘怎樣?同桌思考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板書:枯竭、陳腐、污濁。教師擦去“一鑒、天光云影、清”,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為: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有源頭活水的半畝方塘是――誰來背誦一遍?(或者是將擦去的字寫上,并寫上題目)。
三、觀書有感
1、老師故意讓學生齊背――《觀塘有感》,引起學生疑問,引出讀書法――讀書要看清題目,題目是文眼呀!
2、問:為何是《觀書有感》?借塘來說觀書感。理解:觀,看,看見,有見解。感,用心悟,悟出滋味。簡介朱熹:南宋,理學,宋人最講理。宋詩特點常借景(物)寓理。當時在看書,將看書體會心得寫了出來。
3、詩人看書有何感想呢?同桌討論。
(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鏡,胸懷寬廣,清,高潔;塘――書,知識,天光云影;……)
相機出示開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見預習積累)
(備注:當學生不會時導法:
(1)、小塘呀小塘,你為什么這么明凈呀?你這么小為什么容得下天光云影在你的肚子里呀?你為什么這么聰明呀?朱子呀,你為什么這么有學問呀?
(2)、塘有源頭活水就――,人觀書就――。
(3)、把“半畝方塘”改為“方寸之心”
(4)、宋詩借物喻理的特點。如蘇軾《題西林壁》等。)
四、拓展學習――宋詩借物(景)喻理的特點
學習《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詩中有悟,詩中有理)
板書設計:(動態生成)
初: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變:
半畝方塘開,共徘徊。
問渠那得如許,為來。
再變:
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
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還原:
方寸之心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我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姓名:余金元
任教學科:語文
通信地址:江蘇省溧陽市天目湖實驗學校
篇2:教學設計《觀書有感》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蘇教版六上第22課)
《觀書有感》
南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系,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設計特色:
1、教學建立在對詩的正確的多元解讀的基礎上,教學設計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表現,呈現出多種動態生成的教學預設。
2、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理解詩句的意思,如在讀與畫中理解,在將“渠”改為你、我、他的語言運用中加深理解,在有與沒有“源頭活水”的對比中理解等。
3、對詩句的活學活用,如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為“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4、對教學時機的智慧把握,如將朱熹是南宋理學家、宋詩講理的知識點以及開卷有益方面的名言與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對接。
5、板書的四次變化是詩的解讀,也是詩的創造。
預習積累:
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里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高爾基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
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教學過程】
一、觀塘
1、導入:學詩要達到正確誦讀、解意、悟境,今天我們能否做好這幾點?先自學,要求做到:讀正確、通順,讀出節奏。
2、檢讀。
3、自學嘗試理解意思,讀出畫面。
4、檢讀、助讀:
你認為哪些字詞的意思較難理解?或要引起同學的關注?
一句一句地讀,一句一句地想怎樣的池塘?可以畫出來。(半畝、方、清、源頭活水)
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交流,同桌。
集體交流、相機朗讀。
(同學們,塘雖小卻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備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聯系詞語的前后搭配。誰在徘徊?“源頭活水”的意思要重點理解,可以查成語詞典。)
二、觀塘有感
1、導讀全詩:這是一個怎樣的池塘?詩人產生的疑問是?放開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詩句活用:(將“渠”改為你、我、他。):
誰用詩句問問小池塘為何清。老師做小池塘,生問老師。(渠――君,你,汝。老師故做沒有聽清狀回答:問我那得清如許呀,為有源頭活水來。)老師問另一學生:問他那得清如許?學生回答:為有源頭活水來。)
3、如果沒有“源頭活水”呢?
(老師擦去“有源頭活水”)方塘怎樣?同桌思考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板書:枯竭、陳腐、污濁。教師擦去“一鑒、天光云影、清”,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為: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有源頭活水的半畝方塘是――誰來背誦一遍?(或者是將擦去的字寫上,并寫上題目)。
三、觀書有感
1、老師故意讓學生齊背――《觀塘有感》,引起學生疑問,引出讀書法――讀書要看清題目,題目是文眼呀!
2、問:為何是《觀書有感》?借塘來說觀書感。理解:觀,看,看見,有見解。感,用心悟,悟出滋味。簡介朱熹:南宋,理學,宋人最講理。宋詩特點常借景(物)寓理。當時在看書,將看書體會心得寫了出來。
3、詩人看書有何感想呢?同桌討論。
(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鏡,胸懷寬廣,清,高潔;塘――書,知識,天光云影;……)
相機出示開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見預習積累)
(備注:當學生不會時導法:
(1)、小塘呀小塘,你為什么這么明凈呀?你這么小為什么容得下天光云影在你的肚子里呀?你為什么這么聰明呀?朱子呀,你為什么這么有學問呀?
(2)、塘有源頭活水就――,人觀書就――。
(3)、把“半畝方塘”改為“方寸之心”
(4)、宋詩借物喻理的特點。如蘇軾《題西林壁》等。)
四、拓展學習――宋詩借物(景)喻理的特點
學習《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詩中有悟,詩中有理)
板書設計:(動態生成)
初: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變:
半畝方塘開,共徘徊。
問渠那得如許,為來。
再變:
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
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還原:
方寸之心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我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姓名:余金元
任教學科:語文
通信地址:江蘇省溧陽市天目湖實驗學校
篇3:20XX年國培教學設計模板學習心得
20**年國培教學設計模板學習心得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要改變的是備課的模式化,只備“課”不備“人”,只備“形”不備“神”,只備結果,不備過程,教師的備課充其量只是教師的“備忘錄”。因此,必須改變傳統備課中的大而全,為新課程理念中的備課少而精。當前,按照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必須沖破傳統的備課形式,要以嶄新的教學設計代替傳統的教案。樹立正確的備課指導思想,樹立“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的價值取向和以課改新理念為出發點的備課觀。這就要求我們把關注點移向學生學習的方法與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特別是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身上。讓更多的學生卷入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教學設計要具有時代性和挑戰性。教學設計要新穎、獨特,具有個性化特點。
一節課的教學思想,它起著指導和統帥教學的作用,有什么樣的教學思想和觀念,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教學效果。教師為什么要認真備課。備課,是學校教學工作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的一項艱辛的勞動,還是教師對課堂教學再創造的一項細致工程。所謂“幾番心血一堂課”,就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課備得好壞,不但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益,而且還影響著教學計劃的實施和教育方針的落實,它關系著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因此說備課既是衡量教師基本功和專業水平的一個標志,又是衡量教師責任感的一把尺子。
我們要不斷地研究、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樹立超前意識,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質量觀。
我們都知道提高民族素質是我們辦學的宗旨,更新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以我們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新的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積極探索最佳育人途徑,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面向現實,樹立科研意識和鉆研創新精神,搞好備課這個關鍵。
教師積極探討教育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要不斷研究教師教學上的問題,探討科學管理方法。促進教師向科研型、學者型教師發展。
有效對策就是提高備課的思維含量,充分發揮教師在備課中的創造性思維,抓好備課的基礎環節。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教師一輩子都在備課。”其實,備好一節課需花一輩子的努力!是啊,備課-----伴隨我們一生,我們只要心中有愛,不斷積淀,不斷創新,我們的課才能常備常新,享受教學帶給我們的無窮樂趣。所以,我覺得要備好一節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的確,有效備課,優化備課環節對我們教師顯得尤為重要。備課的五步:
1、備好課標。《課程標準》是老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老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研讀《課程標準》。
2、備好教材。教材是無數專家用心血與經驗編寫而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載體。吃透教材是上好課的一個關鍵因素。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還可以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備好學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圍繞這一主體而進行,所以老師“教”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學”的過程。總之,運籌帷幄,不打無準備之仗。
4、備好自己。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而老師是學習活動的主導。備課時,老師應結合自己的特長,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備在教學中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創出自己的特色來。
5、備好教學方案。多設計話題性、開放性問題,設計活動板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臺。為學生提供廣闊思考的空間,設想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案,使教學過程成為多向交流互動、充滿活力的過程。
總之,我以后的教學工作有非常大的幫助。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從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不斷的學習、思考、實踐、反思,讓自己有一個更大的提升。我想通過我的反思,可以發現新問題,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與解決辦法,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克服自身的不足,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