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陶行知征文
博學之,篤行之
――守望行知先生的精神家園
先哲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識很重要,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接受客觀世界的過程,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了解過去,洞察未來。與此同時,與接受知識并重的是我們的努力實踐。實踐,是我們接受所有知識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一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即貫徹了這樣的教育理念:知行相一。這一理念貫穿了他整個教育人生。而今思之,吾輩何念?守望先生之精神,博學而篤行。
我,一名普通的初中學生。于我而言,先生的這一教育思想,我未曾有過多的思考。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腦海里對此也漸漸有了一定的認識,雖然可能很膚淺。
這一認識,源于我對周圍同齡人學與行的觀察和思考。
不可否認,作為學生,對我們來說,學習是很重要的任務,要用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獲取知識。只是,很多人把學習知識作為了第一要務,包括我在內。一直以來,我都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在學習上。在校期間,我們的課程安排一節接著一節,課間休息時間也被自己利用,利用這時間來處理作業;放學回到家,放下沉重的書包,想輕松一下,耳邊又會傳來父母的叮嚀:“快一些把作業做完吧”;周六周日,坐公交,轉地鐵,穿行于大街小巷參加各類補課;寒暑假,記憶中就沒有一個完整的假期……
當然,獲取知識的快樂也是顯而易見的。當困惑已久的題目被解答出時,當晦澀難解的文言變得瑯瑯上口時,學習帶來的快樂,讓人為之一振,讓人更加上進。只是,在不斷吸收知識的過程中,我經常覺得自己失去了什么。失去什么了呢?樂趣,目標,思考,活力。我,還有無數如我一樣的同齡人,只是在接受,至于接受什么,需不需要,被放在了一邊。我們就是那一個個兩腳書柜,而已。
我們,丟了“行”。
我們的腦海里里似乎再也沒了“行”的意識,周圍,似乎也沒有人強調行的重要。當然,我們也就談不上有“行”的平臺了。我發現,與獲取知識相比,“篤行”二字,被無限地忽略了。且不說“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類話語,但是就我的生活實際來看,我感覺到了自己“一無所能”。
我發現,除了上課做作業,我似乎做不了其他什么事情。許多知識,似乎只是紙上談兵,意義不大。尤其面臨窘境時,更是手足無措。例如父母出門,要求我中飯自備,但面對陌生的鍋爐,我的腦海中空空蕩蕩,毫無做菜的技術與經驗,只能草草在外解決;又如電燈突然熄滅,我只能請父母幫忙,平日里看書再多,也無濟于事……此時我漸漸明白,作為學生,我需要的,應該不只是知識。
顯然,不只是我有這種感覺,不只是我一個人“一無所能”。放眼周圍,似乎是一代學生。
在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大好春光里,我們疲于應付各種試卷,無暇顧及窗外的明媚陽光,更不用說腳踩大地,與自然親密接觸了;在星星眨著眼睛的夜間,我們的身邊卻壘著厚厚的輔導書籍,再沒有了對飛天的追問,沒有了北斗星的方向……自然,社會,都需要我們去親近,去觸摸,去感知,但,我們似乎忽略了走進,忽略了接觸。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有行才有知,多么淺顯的道理。
無人知!
不僅如此,這種現象似乎還有愈演愈烈之勢。學子們,補課狂潮永不停息;成年人,宅男宅女宅到底。《弟子規》有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們的認識,似乎應該比幾百年前的封建士子深一些吧?
不由又想到陶行知先生,先生說得好,知行應相一。先生一生,踐行著這一理念。生活即教育,教育自生活。在嘉陵江邊的育才,先生是這樣做的;在揚子江邊的曉莊,先生是這么做的;來到長江入海的吳淞口,先生還是如此。
先生早已西去,薪火應當相傳。先生的精神家園需要你我守望,就是現在。
守望兩境界:博學而篤行。
篇2:紀念陶行知征文
博學之,篤行之
――守望行知先生的精神家園
先哲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識很重要,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接受客觀世界的過程,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了解過去,洞察未來。與此同時,與接受知識并重的是我們的努力實踐。實踐,是我們接受所有知識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一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即貫徹了這樣的教育理念:知行相一。這一理念貫穿了他整個教育人生。而今思之,吾輩何念?守望先生之精神,博學而篤行。
我,一名普通的初中學生。于我而言,先生的這一教育思想,我未曾有過多的思考。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腦海里對此也漸漸有了一定的認識,雖然可能很膚淺。
這一認識,源于我對周圍同齡人學與行的觀察和思考。
不可否認,作為學生,對我們來說,學習是很重要的任務,要用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獲取知識。只是,很多人把學習知識作為了第一要務,包括我在內。一直以來,我都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在學習上。在校期間,我們的課程安排一節接著一節,課間休息時間也被自己利用,利用這時間來處理作業;放學回到家,放下沉重的書包,想輕松一下,耳邊又會傳來父母的叮嚀:“快一些把作業做完吧”;周六周日,坐公交,轉地鐵,穿行于大街小巷參加各類補課;寒暑假,記憶中就沒有一個完整的假期……
當然,獲取知識的快樂也是顯而易見的。當困惑已久的題目被解答出時,當晦澀難解的文言變得瑯瑯上口時,學習帶來的快樂,讓人為之一振,讓人更加上進。只是,在不斷吸收知識的過程中,我經常覺得自己失去了什么。失去什么了呢?樂趣,目標,思考,活力。我,還有無數如我一樣的同齡人,只是在接受,至于接受什么,需不需要,被放在了一邊。我們就是那一個個兩腳書柜,而已。
我們,丟了“行”。
我們的腦海里里似乎再也沒了“行”的意識,周圍,似乎也沒有人強調行的重要。當然,我們也就談不上有“行”的平臺了。我發現,與獲取知識相比,“篤行”二字,被無限地忽略了。且不說“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類話語,但是就我的生活實際來看,我感覺到了自己“一無所能”。
我發現,除了上課做作業,我似乎做不了其他什么事情。許多知識,似乎只是紙上談兵,意義不大。尤其面臨窘境時,更是手足無措。例如父母出門,要求我中飯自備,但面對陌生的鍋爐,我的腦海中空空蕩蕩,毫無做菜的技術與經驗,只能草草在外解決;又如電燈突然熄滅,我只能請父母幫忙,平日里看書再多,也無濟于事……此時我漸漸明白,作為學生,我需要的,應該不只是知識。
顯然,不只是我有這種感覺,不只是我一個人“一無所能”。放眼周圍,似乎是一代學生。
在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大好春光里,我們疲于應付各種試卷,無暇顧及窗外的明媚陽光,更不用說腳踩大地,與自然親密接觸了;在星星眨著眼睛的夜間,我們的身邊卻壘著厚厚的輔導書籍,再沒有了對飛天的追問,沒有了北斗星的方向……自然,社會,都需要我們去親近,去觸摸,去感知,但,我們似乎忽略了走進,忽略了接觸。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有行才有知,多么淺顯的道理。
無人知!
不僅如此,這種現象似乎還有愈演愈烈之勢。學子們,補課狂潮永不停息;成年人,宅男宅女宅到底。《弟子規》有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們的認識,似乎應該比幾百年前的封建士子深一些吧?
不由又想到陶行知先生,先生說得好,知行應相一。先生一生,踐行著這一理念。生活即教育,教育自生活。在嘉陵江邊的育才,先生是這樣做的;在揚子江邊的曉莊,先生是這么做的;來到長江入海的吳淞口,先生還是如此。
先生早已西去,薪火應當相傳。先生的精神家園需要你我守望,就是現在。
守望兩境界:博學而篤行。
篇3:爭做四有好教師征文比賽活動方案
爭做“四有”好老師征文比賽活動方案
根據《*師范學院工會關于開展爭做“四有”好老師活動通知》要求,結合我院實際情況,決定開展征“四有”好老師正文活動,具體方案如下:
一、爭做“四有”好老師征文比賽活動:
1、指導思想
以***記的講話為指導,通過舉辦爭做“四有”好老師征文比賽,提高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自豪感、榮譽感和責任感,豐富教職工文化生活。
2、征文主題
以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為主題。
3、參賽對象
物電學院全體教職工
4、征文要求
(1)內容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領域結合教學、科研、管理工作實際,體現“四有”好老師的主題。
(2)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一經發現,即取消參賽資格
(3)語言流暢,內容充實,文字精煉。
(4)題材不限,字數3000字以內。
(5)文章請注明作者姓名、聯系方式。
5、活動事宜
(1)征文階段(10月10日――11月10日):各位教職工積極參與,在11月10日前將文章發送到指定郵箱qnn1**。
(2)評選階段(11月11日――11月15日):學院組織相關評審老師將征文進行審閱評比,最終按方案中的獎項設置比例評選出各獎項名次。
6、評選的基本標準
(1)主題內容
①選材能否緊扣主題,是否豐富生動;
②內容與主題是否統一(是否切題);
③整體表現力如何。
2.文體結構
①選材角度是否新穎,觀點表達是否清晰;
②文章整體布局、結構條理是否嚴謹、清晰;
③語言表達是否流暢、優美;
3.抒發真情實感
①行文中是否有感人實例等亮點;
②語言是否真摯感人。
7、獎項獎勵設置
一等獎5名,每人*x元
二等獎8名,每人*x元
三等獎12名,每人*x元
優秀獎16名。每人*x元
參賽費:50元
8、經費預算
(1)評審費約**元
(2)獎勵費約**x元
合計:**x元
學校慶祝“建國66周年”征文比賽活動方案
小學“我與安全”主題征文比賽活動方案
關于開展“永新紅色歷程”征文比賽活動方案
軍訓征文比賽策劃書范本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征文比賽活動方案
感恩節活動征文比賽策劃書
環保征文比賽活動方案
“家愛感恩”有獎征文比賽活動方案
紀念公司成立周年征文比賽策劃方案
征文比賽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