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實施方案
法律援助工作列入今年我區“法律為民辦實事”八件實事之一,這是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維護司法公正、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為落實上級的工作要求,充分發揮法律援助的職能作用,現就做好20**年法律援助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為根本宗旨,以“應援盡援、應援優援”為工作的總要求,健全服務體系、改進服務方式、創新服務舉措、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把全區法律援助機構建設成黨和政府為民辦事實的“窗口”,把法律援助工作打造成黨和政府聯系群眾、關注民生的“品牌”。高起點定位、高標準組織、高要求落實、高效果檢驗,為推進“法治珠暉”、“和諧珠暉”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二、目標任務
在全面貫徹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和《湖南省法律援助條例》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法律援助領域,提高法律援助覆蓋面和辦案質量。全區法律援助案件的辦理數量力爭達到150件,受惠困難群眾3000人以上。
法律咨詢:區法律援助中心接答各類咨詢事項不低于500多件,參與或組織各種咨詢活動不低于2場次,發放法律援助宣傳資料1000份以上;各鄉鎮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服務所全年參與和組織咨詢活動不少于1場次。
案件受理:區法律援助中心直接受理指派法律援助案件不低于100件,各鄉鎮街道受理法律援助案件不低于5件。各律師事務所受理法律援助案件:執業律師每人每年不低于2件。各法律服務所每名注冊法律工作者必須完成1件以上。
各法律援助工作站,要結合自身工作特點及時受理特定對象的法律援助事項,為其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
三、工作重點
1、加大辦案力度。認真貫徹國務院和省條例精神,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盡可能為那些因經濟十分困難請不起律師而又確實需要法律服務的對象提供法律援助。對農民工等特殊群體采取更為便捷的措施,跟蹤我區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建筑企業,努力幫助其及時有效維護合法權益。尤其要高質量地辦好具有重大影響的案件和集團訴訟案件,使法律援助更多地惠及百姓。
2、提高便民程度。將統一制作的法律援助申請表、法律援助申請人經濟狀況申報證明等發放到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所、法律援助工作站、社會法律援助組織,方便群眾取閱填寫。加強法律援助中心的接待工作,完善接待場所的便民設施,不斷提高接待工作質量。
3、完善工作體系。加強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設,探索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受理法律援助申請模式,方便群眾就近申請法律援助。建立法律援助與大調解相對接的制度,互通信息、互相配合,對贍養、撫養、扶養及工傷賠償等一般民事糾紛,由各級調解組織先行調解。對調解不成的引導當事人通過訴訟或仲裁途徑解決矛盾。
4、廣泛宣傳造勢。持續不斷地利用媒體開展多層次宣傳活動,廣泛深入地宣傳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和《湖南省法律援助條例》,及時報道全區重大法律援助工作信息和典型案例。堅持法律援助業務分析制度,及時推廣不同層次法律援助工作經驗,暢通法律援助信息交流渠道,為相關部門開展工作提供決策依據。邀請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視察法律援助工作,努力營造社會各層、各界關心、支持、參與法律援助的濃烈氛圍。
四、工作要求
1、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督查指導小組,負責全區法律援助有關活動的組織落實,協調處理法律援助工作中的有關問題。局長為組長,分管局長為副組長,成員有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司法局辦公室主任。督查指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法律援助中心,陳志平為辦公室主任,聯系電話:8167989。
2、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長為鄉鎮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的負責人,負責法律援助活動的組織落實,監督法律服務人員辦案質量,協調法律援助工作中有關問題。各律師事務所和法律服務所主任為本所法律援助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負責初步審查本所受理法律援助事項,協調辦案力量,督促本所人員完成任務。法律援助指標列入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服務所、律師事務所年度目標考核,凡沒有完成任務的執業機構和執業人員視同沒有盡到法律援助義務對待。
3、法律援助工作站要將法律援助和大調解、人民調解有機結合,積極辦理非訴訟法律援助事項。對贍養、扶養、撫養及工傷賠償等糾紛要主動利用調解手段來解決,盡量為困難群眾提供及時高效的法律服務。對調解不成又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案件,要向當事人宣傳法律援助制度,引導當事人通過訴訟或仲裁途徑解決糾紛。
4、各法律服務機構要實行一次告知制度,健全法律援助信息反饋制度、通案把關制度和投訴查處制度,端正服務態度,確保法律援助工作的順利開展,努力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
篇2:《法律援助條例》解讀
1、法律援助是政府責任
《法律援助條例》規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的政府應當采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司法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明確法律援助是政府責任,主要是要求政府制定相關法律和政策,積極采取措施引導和推動這項工作,其中既包括政府要為開展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機構保障和隊伍保障,也包括充分調動廣大律師、社會組織等多方面的積極性;既包括政府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也包括要廣泛開辟資金渠道,鼓勵各方面對法律援助提供支持。
2、“經濟困難”沒有全國統一標準
如何界定“經濟困難”,并沒有一個全國統一標準。
條例規定,公民經濟困難的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的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規定。申請人住所地的經濟困難標準與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準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準執行。
3、六大民事、行政事項可請求法律援助
公民對下列6種需要代理的民事、行政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這6大事項是: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條例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的政府還可以對此6項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
4、五種刑事案件當事人申請法律援助不受經濟條件限制
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聾、啞或未成年人,以及可能被判處了死刑,沒有委托辯護人的,由人民法院依法指定辯護,無須審查其經濟困難狀況。
除此之外,條例對受經濟狀況限制的刑事法律援助情形也予以明確: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后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訴訟代理人的;自訴案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訴訟代理人的。
5、法律援助經費嚴禁侵占私分挪用
法律援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如果有侵占、私分、挪用法律援助經費的情形,由司法行政部門責令追回,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6、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得收取任何財物
法律援助本質上是一種司法救濟行為,因此辦理這類案件被明確禁止收取當事人任何財物。
如果存在收取財物的情形,條例規定由司法行政部門責令退還違法所得。對于律師的處罰更為嚴重,根據條例,還可以并處財物價值1倍以上3倍以下罰款。
7、律師事務所拒絕接受法律援助案件將被勒令停業整頓1至3個月
律師事務所拒絕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不安排本所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司法部將給予警告、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給予1個月以上3個月以下停業整頓的處罰。相同的處罰規定也適用于律師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擅自終止法律援助案件的情形。
8、國家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活動提供捐助
來自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統計數字顯示,我國每年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超過70萬件,而實際得到援助的不足四分之一。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援助經費嚴重短缺。據介紹,目前國家每年撥付的法律援助經費平均每人不足6分錢,遠遠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基于這個原因,國家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活動提供捐助。國家支持和鼓勵社會團體、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利用自身資源,為經濟困難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篇3:《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解讀
問:為什么要對1999年頒布的《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以下簡稱1999年條例)進行修訂?
答:1999年條例是我國第一部由省一級人大頒布的法律援助地方性法規。它的頒布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我省法律援助工作的全面發展,促進政府法律援助機構網絡的建立和健全,促使法律援助經費保障得到初步解決。更為重要的是,它的頒布實施促進困難群眾“打官司難”問題的有效緩解,據不完全統計,1995年至1999年上半年,全省法律援助機構共組織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2096件,而1999年條例頒布實施至今,全省法律援助機構共接待來訪群眾約75.236萬人次,組織辦理法律援助案件87646件,其中刑事案件43630件,民事案件43437件,行政案件579件。受援人總數達11.7721萬人。
法律援助制度是一項國家保障社會貧、弱、殘者平等地實現其合法權益的司法保障制度,建立和實施法律援助制度的事實充分表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維護公民的法律權利,高度重視運用法律手段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在我省,法律援助工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999年條例出臺于我省法律援助工作剛起步的時候,時至今日,有些條款已不適應法律援助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且與20**年國務院頒布的《法律援助條例》(以下簡稱國務院條例)有沖突。為了保證法制統一性,適應形勢發展要求,進一步完善我省法律援助制度,省人大對1999年條例進行了修改。
問:新條例對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準有何規定?
答: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準是衡量申請人是否符合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條件的尺度。以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作為參照的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準確實門檻太高,客觀上使法律援助覆蓋面太窄,不能將更多經濟困難的老百姓納入法律援助對象。1999年條例規定經濟困難參照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執行,主要是因為那時我省法律援助工作剛剛起步,機構建設、隊伍建設、經費保障等方面還很薄弱,客觀條件使然。經過十一年的發展,我省法律援助工作已取得長足進步,有能力也有責任為更多的老百姓服務。特別是省委省政府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多次擴大法律援助對象和范圍,同時在財政上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新條例將經濟困難標準參照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執行的規定刪除,規定了政府制定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準的相關原則,以后政府制定的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準將會更科學,讓更多的困難群眾成為法律援助對象。
問:新條例的實施對于老百姓來說能得到什么實惠?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答:新條例實施后,老百姓將更充分地享受法律援助權利,能獲得更方便、高效、優質的法律援助服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條例降底了門檻,擴大了法律援助對象和范圍,更多的老百姓可以運用法律援助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二是新條例規定了受援人在接受法律援助的過程中享有的多項權利,有權向人民法院、仲裁機構申請緩收、減收或者免收案件受理費、訴訟費、仲裁費,受援人不會因交不起這些費用而立不了案;在案件辦理過程中,受援人申請司法鑒定、勘驗、評估、審計時,有權獲得相關費用的減免緩收等。三是享受民政部門社會救濟的人員申請法律援助無須提供經濟困難證明,憑相關證件可以便捷高效地獲得法律援助。四是放寬了農民工申請法律援助的條件,使在我省工作的外省農民工可以在我省直接申請法律援助。五是通過規范法律援助人員的行為,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辦理質量。新條例規定,法律援助人員在辦理法律援助過程中,不得拖延辦理法律援助事務;不得擅自終止或者轉交他人辦理法律援助事務;不得泄露當事人的隱私;不得向受援人收取財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受援人也可以監督為其辦案件的法律援助人員的行為。
問:新條例規定的公民可以獲得法律援助的條件是什么?
答:新條例規定了公民可以獲得法律援助的三個條件:所申請的法律援助事項在本省審理或者處理;符合省人民政府及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準;因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同時,為了保證政府有限的法律援助資源用于確有法律援助需求的弱勢群體,結合司法和法律援助實踐,新條例規定了六種不予提供法律援助的情形。這些情形有的是不可訴的,有的是已用盡司法救濟手段的,有的即使可訴但難以達到申請人訴求的。這是相當明確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可以避免法律援助機構審查和不予提供法律援助的隨意性,實際上對法律援助機構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而真正維護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