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暨自主探究主題活動實施方案
一、方案實施背景
把學生拘囿于學校這個“象牙塔”,禁錮了學生的手腳和頭腦,泯滅了他們的創造天性,“高分低能”、“韭菜、麥子不分”種種理論知識和實踐層面嚴重脫節的教育笑話不斷上演。如何培養同學們的自主探究能力,挖掘他們的創造潛能,現實“逼迫”著我們不得不為同學們的實踐能力培養創造空間,給他們提供與社會接觸、交流、學習的機會。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綜合實踐課程應運而生。縱觀我校近幾年綜合實踐課程的開設情況,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基礎上,也暴露出了比如實踐主題膚淺、持效性欠缺等問題。為將我校的綜合實踐課程開設做到有效持久,在育人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特制定此實施方案。
二、方案培養目標
(一)增強同學們與社會的溝通能力,加大社會適應性和多層次能力的培養,強化社會責任感的形成;
(二)培養同學們正確的價值取向,促進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的正確趨向性發展;
(三)與濰坊市教育局提倡的生活教育理念進一步融合,側重同學們基本生活技能的培養,使其認識到勞動是創造一切價值的源泉;
(四)了解當今社會的科技發展水平,激發同學們的科技創新能力。
三、學校綜合實踐課程現狀分析
(一)基礎優勢
學校現有在校生684人,專任教師38人,教學設施及配套設備達6000余臺(套),其中綜合實踐活動器材達1500余件(套)。現有綜合實踐活動室、手工編織俱樂部、生活體驗中心、紅領巾種植基地各一處,總面積約500平方米,為同學們綜合能力培養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建立了中國(壽光)農產品物流園、壽光市種子市場、新世紀種苗公司、長安民俗村、晨鳴集團、畜牧養殖小區等6處綜合實踐基地。基本涵蓋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各個層面,實踐主題明確,為同學們提供了廣闊的實踐舞臺。
(二)師資優勢
1.在學校專任教師38人中,有7人具有豐富的農作物種植管理經驗,建有溫室大棚4個,為同學們開展“親近自然”、“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2.社區內人才濟濟:據不完全統計在學校覆蓋的10個社區中有鄉村藝人10名,“農技土專家”、廠礦企業負責人或技術人員多達50多名。其中30人被學校聘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客座教授”。半年來,為同學們開展科技報告或活動指導20多次,受益學生達千余人次。
四、建立綜合實踐課程研究團隊
成立以教學處為主體,年級組長為引線,科任教師為成員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團隊。以綜合實踐課程開發與應用為主線,進一步明確活動育人的主題思想,以校內活動室和校外綜合實踐基地為落腳點有計劃的開展系列活動。學校確定一名副校長具體包靠,定期調度,每名成員細化分工,明確自己的實踐指導主題,做到既分工又合作。遵循不同年級同學們的認知規律,在學期初制定詳實活動計劃,期末及時搞好總結和經驗推廣。學校已先后為濰坊市綜合實踐活動暨課程整合研討會和壽光市綜合實踐活動現場會提供觀摩現場。并在壽光市級及以上會議上做典型經驗介紹2次。
五、具體活動內容
時間
參與年級
活動主題
地點
科技指導
20**年9月
三年級
了解現代育苗流程
新世紀種苗公司
桑慶紅(種苗公司負責人)
20**年10月
四五年級
知曉農產品的配送過程
農產品物流園
張洪偉(農產品物流園總經理)
20**年11月
五六年級
明晰造紙工藝,增進環保意識
晨鳴集團
涂布紙車間
龐偉(涂布紙車間主任)
20**年12月
三五年級
找尋消失的民俗
長安民俗村
桑慶德(民俗村長)
20**年1、2月
三四年級
了解畜牧養殖知識
北付村養殖小區
張群桂(社區教育北付片區負責人)
20**年3月
三四五六年級
走進春天
社區、田野、種植基地
各科任教師
六、方案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做到主題實踐活動在廣度和深度的有機結合,避免走過場;
(二)在課時實施有困難的實踐活動,可以有效的利用閑暇時間來進行;
(三)在實踐活動中以安全作為首要前提,活動組織人員應提前查勘路線,制定安全預案。
篇2:自主探究性閱讀讓學生由閱讀變為悅讀
自主探究性閱讀讓學生由“閱讀”變為悅讀
白沙思源實驗學校郭少榮
“自主探究性閱讀”是指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樹立自主性、探究性的學習態度和創新精神,通過能動的創造性學習活動,發揮自身優勢、自主獲得知識和創造的本領,實現自主性發展,使自身素質得以優化。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如何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要我學”的陳舊被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充分體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培養自主探究性閱讀興趣,充分開展自主探究性的閱讀教學,是初中許多語文教師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下面我就語文閱讀教學實踐談談看法和認識。
一、自主探究,激發興趣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大都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給學生自主的空間很狹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和認識傾向,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有定向、推動和激勵作用。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當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時,就會樂意學習,并表現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銳的感知。托爾斯泰曾經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要營造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課堂上應聽不到指責聲,感受不到壓抑感。哪怕學生得出的是不正確的結論,教師都應滿腔熱情地予以引導和糾正,切忌生硬否定甚至諷刺,以免泯滅學生積極探究的熱情。比如學習《月亮上的足跡》時,課前可以設計一項開放性的預習作業
篇3:提供信息化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育實踐
提供信息化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育實踐
在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一切教育資源、一切教育手段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學生的自主發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已成為可能。下面,僅談一下在小學數學教育實踐中我們的具體做法:
一、提供多種情境,讓學生“活學、活用”
一是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教學中,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各種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這方面,信息技術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教師在計算機上設置一個虛擬商店,為學生創設“網上購物”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到網上尋找自己喜歡的物品,并計算總價及找回的錢數。每組學生根據自己所持的錢數,以濃厚的興趣在網上“選購”自己喜歡的物品,他們在購物、計算、找錢的生活情境中,自然理解了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學會和掌握了運算法則。
二是創設問題情境,讓學在探究中學數學。所謂探究,就是善于質疑問難,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巧妙的在學習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就會使學生的注意、思維、記憶凝聚在一起,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例如:在學習分數基本性質時,通過計算機演示,給學生講述這樣一個小故事:猴媽媽要出門辦事,便烙了三張同樣大小的餅分給三個小猴做午飯,它把第一張餅平均切成兩塊,分給老大一塊,老二見了嚷嚷說:“太少了,太少了,這怎么夠吃?我要二塊。”于是,媽媽把第二張餅平均分成了4塊,分給老二兩塊。老三見了很不高興,說:“我得要三塊。”媽媽就把第三塊餅平均分成了六塊,分給老三三塊。接著,通過計算機演示進行比較:“原來他們三個分到的餅同樣多,同學們對此疑惑不解,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在這樣的情境里,學生投入到了對問題的探究之中;在主動探究中,他們把新知識很自然地“同化”于原有的整數除法“商不變的性質”認知結構里,理解了“分數的基本性質”。
三是創設動態演示情境,讓學生在變化中建立概念及數學思想。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動靜結合,化靜為動,從而揭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使學生能夠從全局的角度正確把握演變中的事物,掌握其內在規律,從而正確理解概念,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及數學思想。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時,學生對“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這個“化圓為方”“化曲為直”的道理難以理解,同時,實物操作又難度大,效果不明顯。教師可利用計算機課件演示:把一個圓平均分成兩個半圓,同不同顏色表示,再把每個半圓平均分成4個小扇形,讓小扇形一個個從半圓中“飛出”,排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再依次把半圓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分別用以上方法拼成近似長方形,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這樣,“由曲變直”的過程很清楚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很自然地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同時很難理解的極限思想也隨之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來。
二、提供多種思路,讓學生自主選擇
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前提就是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而教師必須首先提供多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導學生開拓、探究新的未知領域。例如:在分數應用題的練習課上,為了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促進認知過程中的同化與順應作用,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把分數應用題的許多解題思路輸入到計算機中,設計了“整數思路”、“方程思路”、“分數思路”、“份數思路”、“比例思路”和“工程思路”六個選項,讓學生自選思路進行解答,遇到問題可以請計算機幫助,在幫助欄里有“指點迷津”、“線段圖”、“分析過程”等,這樣,一種開放的教學環境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解題思路,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對學習的需求,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索數學奧秘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