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河道治理工程測量方案

河道治理工程測量方案

2025-03-07 閱讀 9771

  CB01施工技術方案申報表

  (中水五局[20**]技案008號)

  合同名稱:20**今冬明春中小河道治理工程

  (東南郊干渠)

  合同編號:CY-20**/ZXHD/SG-008

  致:京水江河(北京)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第五監理項目部

  我方今提交20**今冬明春中小河道治理工程(東南郊干渠)工程測量方案(中水五局[20**]技案008號):

  請貴方審批

  承包人:)中國水利水電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朝陽區東南郊干渠項目經理部

  項目經理:

  日期:*年*月*日

  監理機構將另行簽發審批意見。

  監理機構:京水江河(北京)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第五監理項目部

  簽收人:

  日期:*年*月*日

  說明:本表一式3份,由承包人填寫。監理機構審簽后,隨同審批意見,承包人、監理機構、發包人、設代機構各1份。

  20**年今冬明春中小河道治理工程

  (東南郊干渠)工程測量方案

  中國水利水電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朝陽區東南郊干渠項目經理部

  20**年05月10日

  目錄

測量方案

  目錄

  方案編制依據

  1工程概況

  1測量準備

  1測量基準

  2建立施工測量控制網

  3施工測量

  4資料整理

  5測量核實

  6導線精度表

  7水準精度表

  8導線平面計算表

  9高程平差計算表

  10網點平面圖

  11控制點成果表

  12工程測量方案

  一、編制依據

  1設計圖紙和其他相關設計文件

  2本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3現行測量規范;標準

  二、工程概況

  本工程位于北京市南四環官莊路附近,河道治理長1960米,河道治理起點為上游暗涵203僅清淤,終點到1+960。自化二東路橋以下兩岸設5米寬巡河路,新建巡河路長2302米。

  三、測量準備

  測量放樣施工是貫穿工程施工全過程一項十分關鍵的工作,為此我公司項目經理部成立了專職的測量小組,由具備測量專業執業資格和多年施工工作經驗的測量技術人員負責,測量過程按照規范要求進行并留有記錄。

  1、人員配備:測量小組由一名具有專業理論水平和實際施工經驗的工程師負責并主持組織實測方案的編制工作,控制測量根據工程各部位特點由專職測量隊員實施。

  測量小組成員包括:測量工程師1名;測量員4名。

  2、測量儀器:

  施工中投入使用的測量儀器如:全站儀(STS-750)、水準儀(DS3)和鋼尺(50m)等都符合《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測量規范》(SL52-93)的施工測量精度要求,并經過有關主管部門批準的具有資質的檢驗單位的檢測,并在檢測有效期內使用。所有測量儀器使用前必須得到工程師的批準。

  本工程投入的主要測量設備

  編號  設備名稱  規格型號  單位  數量  完好狀況  備注

  1  全站儀  STS-750  臺  1  完好  證件齊全

  3  水準儀  DS3  臺  1  完好  證件齊全

  4  鋼尺  50m  把  2  完好  證件齊全

  5  塔尺  5m  把  2  完好  證件齊全

  四、測量基準

  本工程項目經理部在接到發包人或監理人提供的測量基準點、標點及其相關技術文件后,與發包人、監理人共同校測其基準點、坐標點規范的測量精度,并復核其資料和數據的準確性。復核無誤后,方可投入使用;若有誤差立即報告監理工程師,及時解決。

  五、建立施工測量控制網

  工程施工的控制網由兩部分組成,即平面控制網和高程控制網。平面控制網以工程師提供的測量基準點(線)為基準,用全站儀測設出施工區的軸線控制樁及定位控制樁。軸線控制樁由起點、終點和折點樁組成,為方便施工采用十字交叉法和直角坐標法確定折點樁,及時將施工控制網資料報送工程師審批。

  為了便于施工時引測高程及縱橫斷面測量,在施工前沿總防洪堤走向兩側敷設臨時水準點,臨時水準點位于建筑物開挖線外側,敷設時提前埋設臨時標樁作為水準點,臨時水準點間距100m。

  平面控制點和水準點標樁選擇在不受施工干擾,易于保存樁位的地方,不致發生下沉和位移,標樁做成砼墩,標樁頂面高于地面0.3m。臨時性標樁以木樁為主,對于測量控制網點,采用防護欄、警示牌等保護措施,防止受到毀壞,并修建通向測量控制網點的臨時道路。

  六、施工測量

  1、土方開挖工程的精度指標

  序號  項目  內容  精度指標  說明

  平面位置誤差(mm)

  高程誤差(mm)

  1

  土方開挖

  輪廓點放樣

  ±50

  ±50

  相對于鄰近基本控制點

  2、土方工程

  土方明挖之前先進行縱橫斷面測量。從本標段起點開始量距,沿軸線每隔50m釘一木樁(里程樁),地形變化較大的地方加設木樁,用紅漆在木樁側面標上樁號。在監理工程師同意的情況下與其測量人員聯合進行斷面測量,測量成果雙方核簽。

  由橫斷面設計開挖圖計算出左右兩側邊樁與軸線樁的水平距離,用鋼尺量距,釘立邊樁。根據相鄰斷面同側邊樁的連線,用石灰撒出灰線。采取同樣辦法將河道底腳線放出。開挖坡比采用水平拉尺、立標尺的方法確定。

  基坑開挖至設計基底高程上20cm時,停止機械開挖,將水準儀移入基坑,人工跟進抄平。土方回填前實測出基槽開挖后的平剖面地形資料。

  開挖過程中,我方將隨時校核測量開挖平面位置、水平標高、控制樁號、水準點和邊坡坡度等是否符合施工圖紙要求。

  3、清淤泥工程

  依據施工方案清淤工作先于0+968至1+178開始,河道兩側建立平面和高程監測點,定出河道輪廓線。

  根據監理單位提出的測量基準點、基準線和水準點及書面文件資料復測各控制點的數據并設立自己的施工控制網。

  根據挖掘機的施工進度提前2天放樣該開挖分條的左右邊線和中心線,標識出左右開挖邊界線,保證挖掘機施工正前方至少有兩組以上的放樣斷面,利用經緯儀定位,插桿放樣,用水準儀放出高程控制樁。

  清淤采用1.5m3反鏟挖掘機挖裝,15t自卸汽車運輸至指定地點,開挖前在河道設計中心線、開口線、開挖起點、彎道頂點設立清晰的標志,包括標桿、浮標或燈標等。施工作業區內沿平直河段每間隔25-50米設立橫向標志。沿清淤河段設立便于觀測的水尺,水尺零點與清淤設計高程一致,便于挖掘機日常施工時控制開挖深度。

  七、資料整理

  施工測量成果資料(包括觀測記錄、放樣記錄)、圖表(包括斷面圖、測量控制網計算資料)要統一編號,妥善保管。對所有觀測記錄,必須保持完整,不得任意撕頁,記錄中間也不得無故留下空頁;對所有觀測數據,應隨測隨記,嚴禁轉抄、偽造,文字與數字力求清晰、整齊、美觀。對取用的已知數據、資料均應由兩人獨立進行百分之百的檢查報測量工程師校核、項目總工審批,確信無誤后經工程師簽字方可提供使用。

  八、測量核實

  工程的施工測量放線完畢后,項目部及時向工程師申請對所有相關內容進行審驗,另外要隨時協助工程師檢查建筑物的放線,還應將所有標記和標線保持清晰。

  1、進行所有必要的計算,數據表達清楚,結果精確以備核實之用。

  2、裸露出被蓋住的水準點。

  3、從需要的標線上移走機械和障礙物。

  4、進行儀器觀測時應關閉所有的機器,停止打樁和其他引起地面振動的作業,以免影響清晰的視域或引起折射。

  5、提供有經驗的人員做測量協助工作,提供工程師認為對控制和輔助測量可選用的材料。

  6、采取所有必要的安全措施。

  7、當現有資料不能滿足工程的準確測量時,應提供補充的測量和計算資料。

  8、制定施工竣工圖

篇2:地下綜合管廊施工測量方案

  海東市地下綜合管廊施工測量方案

  編制人:

  審核:

  審批: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海東地下管廊項目經理部

  二零一六年八月

  目錄

  一、編制依據2

  二、工程概況3

  三、施工部署3

  3.1組織工作

  3.2施工測量放樣工藝流程圖

  四、施工測量的基本要求

  4.1施測原則

  4.2準備工作

  4.3測量儀器的選用

  4.4、測量人員培訓

  4.5、儀器設備檢定和日常檢校

  五、控制網測設6

  5.1總平面控制

  5.2施工平面控制網測設

  5.2.1平面控制網布設原則

  5.2.2施工平面控制網的布設

  5.3高程控制網的布設

  5.3.1高程控制網的布設原則

  5.3.2高程控制網的等級及技術要求

  5.3.3水準點的埋設及觀測技術要求

  六、施工測量放樣

  6.1、測量資料收集與放樣方案制定

  6.2、基礎開挖測量放樣

  6.2.1、前期測量準備工作。

  6.2.2、實施放樣

  6.3管廊施工放樣要求

  七、測量勞動組織

  八、儀器要求

  九、設備機具配置

  十、質量控制及檢驗

  十一、安全及環保要求

  11.1、安全要求

  11.2、環保要求

一、編制依據

  1.1海東市地下綜合管廊《施工圖設計文件》;

  1.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GB50007-20**);

  1.3《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

  1.4《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

  1.5《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7-91);

  1.6《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

二、工程概況

  海東市平安大道地下綜合管廊西起三合大道(古瓦公路)與平安大道交叉口K0+000,東至東園路與平安大道交叉口K4+931,全長4.931公里(見管廊分布示意圖)。管廊布置于平安大道機動車道正下方。管廊施工采取基坑明挖、結構現澆等工藝。管廊斷面采用干支混合型的形式,滿足管線安裝敷設和運營維護要求,斷面型式設計為雙艙、三艙和四艙形式,入廊管線種類有高壓電力、給水、中水、電力、通信、燃氣等,結構全寬分

  別為7.75m、10.4m、13.05m,結構高度為4.45m,結構斷面詳見圖示。綜合管廊頂部覆土厚度2.5米~3.0米,斷面凈高3.5米~6.1米,基坑一般深度約7-8m,下穿河道的局部段落基坑深度在10m以上。

  平安大道為平安區城區主干道,路面全寬約16m;除兩端交叉口外,沿線共有15個支路交叉口;沿線主要為平安區政府機關、部隊、學校、企事業單位和商鋪、餐館的聚集地,交通較為繁忙,屬于平安城區交通主心骨,施工期間道路保通難度較大。另外,平安大道三處與河道相交,平安大道(三合大道~三合東路)正在進行橋梁施工,平安大道現有交叉支路中新安路、楊家路、湟源路、民和路、享堂路、平張路等6條均處于圍擋施工中,對施工交通疏解增加難度。

  沿線管線地下管線密布,情況較為復雜,探明管線并加以保護難度大?;娱_挖需先剝離淺層土體暴露管線位置,影響基坑開挖施工進度。

  綜合管廊分布示意圖綜合管廊分布示意圖

三、施工部署

  3..1組組織織工工作作

  施工測量組織工作由項目技術部專業測量人員成立測量小組,根據設計院給定的坐標點和高程控制點進行工程定位、建立軸線控制網。按規定程序檢查驗收,對施測組全體人員進行詳細的圖紙交底及方案交底,明確分工,所有施測的工作進度及逐日安排,由組長根據項目的總體進度計劃進行安排。

  3..2施工測量放樣工藝流程圖施工測量放樣工藝流程圖

  有問題

  審核設計圖紙和技術文件

  放樣數據準備計算程序準備

  檢核

  測站點測量

  檢核

  測放管廊平面位置及高程

  檢核

  繪制交樣單

  交樣

  資料歸檔

  放樣通知單施工控制資料

  校驗儀器

  有問題

  有問題

四、施工測量的基本要求

  4.1施測原則

  4.1.1嚴格執行測量規范;遵守先整體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確定平面控制網,后以控制網為依據,進行各局部軸線的定位放線。

  4.1.2必須嚴格審核測量原始數據的準確性,堅持測量放線與計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4.1.3定位工作執行自檢、互檢合格后再報檢的工作制度。

  4.1.4測量方法要簡捷,儀器使用要熟練,在滿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爭做到省工省時省費用。

  4.1.5明確為工程服務,按圖施工,質量第一的宗旨。緊密配合施工,發揚團結協作、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

  4..2準準備備工工作作

  4.2.1熟悉設計圖紙,仔細校核各圖紙之間的尺寸關系,全面了解設計意圖。

  4.2.2對業主給定的現場平面控制點和高程控制點進行查看和必要的檢核及現場踏勘。全面了解現場情況,了解工程總體布局,工程特點,周圍環境,建筑物的位置及坐標,了解現場測量坐標與建筑物的關系,水準點的位置和高程。

  4.2.3根據設計要求、定位條件、現場地形和施工方案等因素,制定測設方案,包括測設方法、測設數據計算和檢核、測設誤差分析和調整、繪制測設略圖等。

  4.2.4對參加測量的人員進行初步的分工,并進行測量技術交底,并對所需使用的儀器進行重新的檢驗。

  4..3測量儀器的選用

  測量中所用的儀器和鋼尺等器具,根據有關規定,送具有儀器校驗資質的檢測廠家進行校驗,檢驗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4測量人員培訓

  測量人員持證上崗,負責人應由測繪專業技術人員擔任。人員進行崗前培訓,考核合格上崗。

  5、儀器設備檢定和日常檢校

  所有儀器設備均要經過專業計量部門檢定,并出具檢定證書。

  測量儀器在使用前或使用過程中均要進行日常檢校,確保儀器精度滿足規范要求。

五、控制網測設

  5.1總平面控制

  本標段工程施工以青海省第二測繪院提交的P1~P16作為施工測量的主控導線,基本全部覆蓋平安大道,部分采用全站儀加密導線進行施工控制測量(見下圖1-1)施工控制網圖。以主控導線為基礎在施工處進行加密布點,形成施工導線或控制網。

  P1  P5  P10  P16

  平安大道

  平安大道

  圖1-1施工控制網圖

  5.2施工平面控制網測設

  5.2.1平面控制網布設原則

 ?、牌矫婵刂茟葟恼w考慮,遵循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則。

  ⑵平面控制網的坐標系統與工程設計所采用的坐標系統一致。布設呈矩形。

 ?、遣荚O平面控制網首先根據設計總平面圖、現場施工平面布置圖情況,選擇最合理的布設方案。

 ?、冗x點應在通視條件良好、安全、易保護的地方。

  ⑸樁位必須注意保護,并用紅油漆作好標記。

  5.2.2施工平面控制網的布設

  以青海省第二測繪院提交的P1~P16作為主控制點,部分加密控制點采用四等導線測量,沿線路路口進行布設閉合導線網作為施工控制網,控制點埋設盡量依據布網原則施作,測量的技術要求如下:

  導線測量應符合以下導線的技術要求規定。

  導線測量技術要求

  等級測距中誤差測角中誤差(″)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方位角閉合差(″)測回數

  三等131.81/55000n6.3?10

  四等132.51/35000n5?6

 ?、賹Ь€應盡量布設成直伸開狀,相鄰導線邊長不宜相差過大,點位能長期保存。

 ?、谒浇怯^測的各項限差要求

  水平角方向觀測法的各項限差

  等級儀器型號

  再次重合

  讀數差

  半測回

  歸零差

  一測回中兩倍照準

  差(2c)較差(″)

  同一方向各測

  回間較差

  (″)四等級上DJ238139

  5.3高程控制網的布設

  5.3.1高程控制網的布設原則

  為保證管廊施工的精度要求,首先對P1導線點的三等高程7點與P16點進行閉合測量,校測合格后在場區內建立高程控制網,以此作為保證施工豎向精度的首要條件。

  5.3.2高程控制網的等級及技術要求

 ?、鸥叱炭刂凭W的精度,不低于三等水準的精度。

  ⑵半永久性水準點位處于永久建筑物以外,一律按測量規程規定的半永久。

 ?、菢兜姆绞铰裨O,并妥善加以保護。

  ⑷引測的水準控制點,需經復測合格后方可使用。

 ?、筛叱炭刂凭W技術要求

  高程控制網的等級擬布設三等附合水準,水準測量技術要求如下表:

  等級

  高差偶

  然誤差(mm/km)

  高差全中誤差(mm/km)

  往返較差、附合閉合差(mm)

  與已知點聯測次數

  附合或環線次數

  檢測已測段高差之差(mm)

  三等±3±6Ln155.3??或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

  iL20?四等±5±10Ln250.6??或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

  iL30?

  5.3.3水準點的埋設及觀測技術要求

  5.3.4水準點的埋設

  水準點選取在土質堅硬,便于長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方,位移、沉降點基準點布設

  30  20  60  50  20  40  70  8

  如下圖所示:

  平面水準控制點

  5.3.5水準觀測的技術要求見下表:

  等級  水準儀型  號

  前后長度(m)

  前后視距較差(m)

  前后視距累積差(m)

  視線離地面最低高度(m)

  基輔分劃

  讀數差(m)

  基輔分劃

  所測高差

  之差

  三等DS3≤75≤2≤50.32.03.0

六、施工測量放樣

  本方案是根據常規放樣方法編寫的,放樣人員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如精度要求、控制點分布、現有儀器、現場條件、計算工具等來選擇測站點和放樣點的測設方法的不同組合及不同的檢核方法。

  各類工程及同一工程的不同階段、不同部位對放樣點的精度要求不同,所以對測站點和放樣點的精度要求也不相同。作業時請嚴格執行工程測量規范。本文中提到的限差指規范要求的限差,如果設計上有特殊要求,按設計要求執行。

  6.1、測量資料收集與放樣方案制定、測量資料收集與放樣方案制定

  6.1.1、測量放樣前,應從合法、有效途徑獲取施工區域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成果資料。

  6.1.2、根據現場控制點標志是否穩定完好等情況,對已有的控制點資料進行分析,確定是否全部或部分對控制點進行檢測。

  6.1.3、已有控制點不能滿足精度要求應重新布設控制,已有的控制點密度不能滿足放樣需要時應根據現有的控制點進行加密。

  6.1.4、必須按正式設計圖紙、文件、修改通知進行測量放樣,不得憑口頭通知和未經批準的圖紙放樣。

  6.1.5、根據規范規定和設計的精度要求并結合人員及儀器設備情況制定測量放樣方案。其內容應包括:控制點的檢測、放樣依據、放樣方法及精度估算、放樣程序、人員及設備配置等。

  6.基礎開挖測量放樣、基礎開挖測量放樣

  6.2.1前期測量準備工作、前期測量準備工作。

  閱讀設計圖紙,校算開挖底口控制點數據及邊坡坡比和標注尺寸;記錄審圖結果并簽名。

  編寫開挖開口測量放樣計算程序、繪制放樣草圖并由第二者獨立校核驗證其正確性。

  6.2.2、實施放樣

  6.2.2.1、利用周圍測量控制點測設測站點。

  6.2.2.2、觀測員在測站點上架設儀器并對中整平,量取儀器高度報給記錄員,記錄員記錄并回報以驗證記錄無誤。

  6.2.2.3、儀器照準另一已知高程點讀數并報給記錄員,記錄員記錄并回報以驗證記錄無誤。

  6.2.2.4、記錄員計算儀器的視線高程,計算的兩個視線高程之差應滿足放樣點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測站儀器的視線高程。

  6.2.2.5、儀器照準一較遠的測量控制點,計算后視方位角報給觀測員,觀測員將儀器度盤讀數配至該后視方位角值并向記錄員回報驗證所配度盤讀數無誤。

  6.2.2.6、儀器依次照準另兩個相對較近的測量控制點,讀取方位角讀數報給記錄員,記錄員回報、記錄并與計算的方位角值比較,其差值應能滿足放樣點的精度要求。利用坐標測量功能時,在測量第一個點的三維坐標的同時測量儀器至該點的方位角、距離和高差,觀測員將數據報給記錄員,記錄員回報、記錄并計算該點的三維坐標并與儀器測得的三維坐標校核無誤后方可進行放樣。

  6.2.2.7、觀測員將儀器精確照準目標并報測量數據(方位角、距離、高差)或測得的三維坐標,記錄員回報并利用編制的程序進行計算。如圖所示,首先由測得點A1的坐標計算A點至底口線偏距L,A2點為A1點在設計邊坡線AO上的投影,底口高程Ho和邊坡坡比1:I為已知值,A2點的設計高程Ha2=Ho+LI,A1點至A2點的高差

  Δh=Ha1-Ha2,所以偏距差值

  ΔL=Δh/I,指揮司鏡員按此差值移動目標,ΔL為正值向遠離底口線方向移動,ΔL為負值向底口線方向移動。由移動后點的三維坐標計算

  ΔL,再次移動棱鏡,重復以上步驟,直到

  ΔL滿足邊坡開挖的精度要求,此時的點A即為此斷面上的開挖開口點。

  ΔL原始地面線

  Δh

  ALO

  A2

  A1  1:I

  6.2.2.8、依此類推,放樣出該測站上所能放樣的所有開挖開口點。

  6.2.2.9、隨機抽檢20%開口點的點位和高程,其差值應不大于開口點所要求的允許偏差值;

  6.2.2.10、作業結束后,觀測員檢查記錄計算資料并簽字,繪制測量放樣交樣單。

  6.3管廊施工放樣要求

  采用全站儀坐標法設站+極坐標法放點

  在控制點上架設全站儀并對中整平,初始化后檢查儀器設置:

  氣溫、氣壓、棱鏡常數;輸入(調入)測站點的三維坐標,量取并輸入儀器高,輸入(調入)后視點坐標,照準后視點進行后視。如果后視點上有棱鏡,輸入棱鏡高,可以馬上測量后視點的坐標和高程并與已知數據檢核。

  瞄準另一控制點,檢查方位角或坐標;在另一已知高程點上豎棱鏡或尺子檢查儀器的視線高。利用儀器自身計算功能進行計算時,記錄員也應進行相應的對算以檢核輸入數據的正確性。

  在各待定測站點上架設腳架和棱鏡,量取、記錄并輸入棱鏡高,測量、記錄待定點的坐標和高程。以上步驟為測站點的測量。

  在測站點上按步驟

  安置全站儀,照準另一立鏡測站點檢查坐標和高程。

  記錄員根據測站點和擬放樣點坐標反算出測站點至放樣點的距離和方位角。

  觀測員轉動儀器至第一個放樣點的方位角,指揮司鏡員移動棱鏡至儀器視線方向上,測量平距D。

  計算實測距離D與放樣距離D°的差值:ΔD=D-D°,指揮司鏡員在視線上前進或后退ΔD。

  重復過程⑺,直到ΔD小于放樣限差。

  (非堅硬地面此時可以打樁)。

  檢查儀器的方位角值,棱鏡汽泡嚴格居中(必要時架設三腳架),再測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則可精確標定點位。

  用水準儀進行結構物高程的施測。

  測量并記錄現場放樣點的坐標和高程,與理論坐標比較檢核。

  確認無誤后在標志旁加注記。

  重復6~11的過程,放樣出該測站上的所有待放樣點。

  如果一站不能放樣出所有待放樣點,可以在另一測站點上設站繼續放樣,但開始放樣前還須檢測已放出的2~3個點位,其差值應

  不大于放樣點的允許偏差。

  全部放樣點放樣完畢后,隨機抽檢規定數量的放樣點并記錄,其差值應不大于放樣點的允許偏差值;

  作業結束后,觀測員檢查記錄計算資料并簽字。

  測量放樣負責人逐一將標注數據與記錄結果比對,同時檢查點位間的幾何尺寸關系及與管廊有關結構邊線的相對關系尺寸并記錄,以驗證標注數據和所放樣點位無誤。

  填寫測量放樣交底單,并與技術員現場進行簽字確認。

七、測量勞動組織

  通常為測量主管1人、前后視各1人、記錄與計算1人,地面沉降觀測2人,合計6人,施工現場可根據實際的施工任務大小

  靈活增減。

八、儀器要求

  所有儀器使用前都必須經專業機構進行檢校并在有效期內使用。

九、設備機具配置

  現場測量儀器一覽表

  序號 器具 名稱 型號 單位 數量

  1  徠卡智能全站儀  TS09  臺  1

  2  光學水準儀  DS03  臺  5

  3  電子水準儀臺  1

  4  卷尺  5m  把

  5  5  對講機個  4

十、質量控制及檢驗

  使用的儀器精度及性能指標及鑒定情況是否滿足測規要求,盡量使用高精度全站儀進行進行自動搜索,以及數顯水準儀,減少人為觀測誤差。

  觀測環境變化的不定性,如空氣、溫度、大氣折光等,地球曲率也是產生誤差的原因之一。將全站儀視線長度控制在50m-100m之間,有效地削弱大氣折光等外界環境因素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在施工控制測量過程中,其精度的保證取決于:嚴格按照施工測量規范之要求進行施測、準確的測量步驟、合格的測量儀器、嚴格的復核制度及嚴謹的工作態度。

十一、安全及環保要求

  11.1、安全要求

  成立安全領導小組,定期組織全體隊員認真學習有關施工安全規則和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提高全員安全生產意識,嚴格貫徹執行國家、行業、地方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制定并采取措施,以消除或避免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使測量作業在安全、有序、受控的狀態下進行,以實現安全目標。

  11.2、環保要求

  制定環境保護計劃,嚴格規范測量作業管理,測量作業前做到全員教育,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為當地居民創造和保持一個清潔適宜的生活和生產環境。

  由辦公室設專人負責環境保護工作,與當地有關部門經常聯系,測量作業不得損壞用地范圍外的耕地、樹木、果林及水電設施,禁止散排造成環境污染。

篇3:土方施工測量方案

  測量施工方案

1.編制依據

  1.1《建筑工程施工測量規程》(DBJ01-21-95);

  1.2《工程測量規范》(GB50206-93);

  1.3《西班牙小區施工組織設計》;

  1.4遼寧北方建筑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設計的《西班牙小區施工圖紙》。

2、工程概況

3、施工測量的基本要求

  3.1測量工作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及施工規范DBJ

  01-21-95的各項規定。

  3.2測量員在放線前必須仔細閱讀圖紙,對圖紙上的疑點必須向技術負責人請示,經技術負責人解釋清楚后,方可進行施工測量。

  3.3測量人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并持證上崗。

  3.4嚴格執行審核原始數據的正確性,堅持測量工作步步有校核,堅持自檢、互檢制度。合格后交主管人員驗收。

  3.5遵循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工作程序。

  3.6測量記錄要求數字正確、內容完整,字體工整,記錄中數字的位數反映觀測精度,如水準讀數應讀至毫米。

  3.7所有的測量儀器必須經過檢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3.8測量人員必須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測量工作必須滿足施工進度的要求。

4、測量儀器:

  儀器名稱  規格  數量  備注

  全站儀  博飛  1臺  受控

  水準儀  DZ53-1型  2臺  受控

  鋼卷尺  50米  2把  受控

  鋼卷尺  5米  3把  受控

  鋁合金塔尺  5米  2根  受控

  水平尺  600mm  1根  受控

  表中所列儀器必須有校驗合格證書,且必須在儀器鑒定的有效期限內使用。

5、測量準備:

  5.1施工測量前,根據工程任務的要求,收集規劃、勘察、設計、及施工等有關資料:

  5.1.1規劃部門的測繪成果

  5.1.2工程勘察報告

  5.1.3施工設計圖紙及有關變更文件

  5.1.4施工組織設計或施工方案

  5.2認真作好資料成果與現場樁位交接工作,并妥善保護好樁位。

  5.3為保證建筑定位依據點的準確可靠,平面控制點使用前進行內業校算與外業校測。

6、建筑物定位測量

  根據測繪局提供:③號:X=**,Y=**

  高程:38.164和④號:X=**,Y=**

  高程:37.543,以及設計院出的施工定位圖先定出各樓位置。并用木樁做好明顯標志。

7、平面控制網測設

  平面控制根據測繪局提供的坐標在現場?、?、②、③、④點(點盡量分布均勻且必須在結構外)用木樁將控制點定好,并在木樁上打入小鋼釘確定點位,然后砌300mm磚臺內部用混凝土澆筑,外側用鋼管搭護欄,保護好以防止破壞。

8.±0.00以下平面定位

  8.1土方開挖定位:

  根據控制點和施工圖紙標注的尺寸完成各樓定位測量后,測量員按技術人員提供的放坡邊線圖放出基坑上、下口線,經技術人員、監理驗線后方可進行土方開挖。

  8.2墊層定位

  基礎墊層澆筑前,根據基坑邊上控制樁,用全站儀準確瞄準后,將各控制軸線延伸至基坑邊坡上,做好軸線控制標志,并向墊層上投測各控制軸線,經閉合校核,精度滿足要求后彈出此軸線,以此為依據,結合圖紙測出結構外墻邊線,驗線后方可澆筑墊層混凝土。

  8.3各條基承臺以及墻體、柱的定位

  墊層澆注后,根據基坑外各控制軸線樁結和施工圖紙測出全部軸線,最后根據工程需要,測出條基、承臺、墻邊線,地梁、框架柱、端柱位置線。

  基礎外墻施工完畢后,把所測設結構的控制線放在內外墻幾個大角位置,用墨線彈出紅油漆標識,以便向上傳遞。

9.+0.000以上的平面定位

  首層及以上各層平面定位:每層主控軸線必須依據控制軸網測設并且閉合之后才能據此引測其他軸線及定位線。各層墻、柱拆模后,立即放出梁定位線;頂板砼澆注完,能上人后,要組織測量人員立即放出50控制線、墻、柱邊線、模板就位線、門、窗洞口線。

  9.1本棟號因場地較窄,故軸線向上傳遞采用激光垂準儀投測法。(內控)

  9.2使用儀器:激光垂準儀、電子經緯儀。

  9.3各控制點傳遞方法:

  當各棟號首層結構板面放線完畢后,應嚴格檢查各控制500mm線之間的間距和各主軸交角,精確符合設計圖紙要求后按工程需要確定點位,并預埋200*200*10鋼板作為豎向控制線的投測依據,在各流層施工時按要求在控制點的相應部位預留出20cm×20cm的視線洞在首層控制50cm線交點安置激光垂準儀,精確對中整平;在施工層對應位置視線留洞口,安放接收板,當激光發射時平轉垂準儀360°取中后確定點,用小十字交叉控制此點(取中點為控制點)此點即為該層的一個投測點。投測點完畢后,經閉合后,將這些(同一軸線的50cm控制線)點用墨線彈出,做該樓層施工控制網,按圖紙設計要求將該層各墻體線及50cm控制線、門窗洞口位置線用墨線彈出,然后進行自檢,自檢符合設計圖紙尺寸要求和DBJ01-21-95規范要求,則該層放線完畢。

  頂板留洞示意圖如下:

10、豎向高程控制

  由于各棟號結構的正負零不同,根據測繪院給出的水準點,在①、②、③、④號點上測出各點高程并做好記錄,待主體出±0.000后,再將各棟號±0.000引測到外剪力墻面和樓梯間上,作為高程傳遞的依據。

  10.1基礎施工標高控制

  根據正負零標高基準點,在基坑邊搭挑架,挑架一端懸掛鋼尺,0尺端向上,在基坑外及基坑底利用塔尺各測一次,測出絕對標高43.99m,作為基礎結構底標高50線控制點,該控制點為四個,將其標注在基坑邊坡四角上,閉合此四點,精度滿足要求后,以此為依據引測其他標高。地下部分的其他標高控制同樣依據此方法進行。

  10.3地上部分標高控制

  沿建筑物外側柱或樓梯間向上進行。首先,根據正負零標高控制點,用水準儀將其引測到建筑物的主要角點,經閉合無誤后將其標識在外側柱上或樓梯間內,作為該處標高引測的起始點。用鋼尺沿鉛垂方向引測各樓層所需要的標高,當傳遞高度超過鋼尺長度時,應另設一道標高起始線。每個施工區不少于四個點,然后將水準儀安放在工作面測點范圍的中心位置上,校測下面傳遞來的各點,當誤差在±3mm時,以其平均點引測水平線。首層墻、柱施工完畢后,支水準儀后視現場±0.000m點位,在外側框架柱處、大角處測設±0.000的一米標高線,以墨線彈出。

11、邊坡觀測

  為防止四周護坡下沉,故在四周的護坡邊上距坡邊500mm處用木樁釘上小釘做出移位觀測點,架儀鏡位和后視點位均應選擇在不易產生位移和變形的位置上,并應做好每次觀測記錄,坡位移觀測點位詳見布點平面圖。邊坡觀測在開挖階段每天測量一次,主體施工階段每三天測量一次,雨天及特殊情況時隨時觀察。基坑回填結束停止觀測。

12、沉降觀測

  12.1在首層結構外墻澆混凝土前將直徑20mm的鋼筋彎成90?角,長度為120mm,高度為40mm的形狀按結-6位置埋在柱外側上,觀測點標高+1.200m。作為該樓沉降觀測的依據,做好各次觀測記錄。

  12.2塔吊自安裝日起,實行“三固定”(人員固定、觀察線路固定、儀器固定)進行沉降觀測,在塔身上布設4個固定點,以K0.000點為后視,每周觀測一次,雨后補測一次,并畫好表格,作好記錄。

13、驗線

  每項測量放線工作完成后,必須進行自檢,互檢,合格后經技術人員驗收,最后經監理公司驗收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驗線精度不應低于放線時的精度。建筑物定位,土方開挖定位,基礎底板定位必須有技術負責人主持驗線,基礎底板所有墻體線,門、窗洞口線必須由技術負責人主持全面檢查,以免發生插筋偏差或遺漏鋼筋等問題。基礎底板以后的驗線工作由技術負責人指定固定技術人員負責驗線。在首層頂板砼上畫出各主控軸線所在柱的10cm控制線,然后以上各層頂板在該位置上留200mm的洞,并能使之早拆,驗線時以此固定留洞每層吊5Kg線墜進行驗線。

  13.1平面驗線時,在相關軸線控制線處架設經緯儀轉角90°00′00′′,看縱橫軸軸線控制線交角誤差,是否符合施工測量規范(DBJ-01-21-95)并在視線上橫向量距至另一條所投測控制線是否與圖紙尺寸一致,誤差是否符合DBJ01-20-95之7-1-5之規定。確定符合規范要求后報請監理驗線。

  13.2施工層驗標高50cm控制線時,檢驗在施鋼筋上結構50cm控制線時,按下層建筑一米線(相對高程)計算好至上層在施鋼筋結構50cm控制線之差,從下層建筑一米線處放鋼卷尺,以零點對準一米線上量至上層結構50cm控制線處,看是否與設計相符,看所測設點位是否與下層標高是否相符合,及時報驗,以便下道程序進行。

  13.3屋內裝飾驗線:

  13.3.1在不同點位(高程)傳遞本層相關高程點位,看屋內所設建筑一米線與傳遞上來的點位是否相符。

  13.3.2砌墻位置線查驗方法:

  用區別于施測放線時依據的結構墻位50cm控制線為準,閉和已放出的墻墨線,看是否符合規范要求

  13.4.屋面驗線:

  由測量主管在屋面相關控制線支經緯儀,后視已放出的控制線方向,倒鏡看原始定位樁是否再同一視線上,并計算出偏差是否符合規范要求。(DBJ-01-21-95中7-1-5之規定)

  13.5門位、洞位、窗口位樓梯驗線:鋼卷尺零端置于與上述結構體相關的墻位50cm控制線上,量距是否與圖紙上尺寸一致。

  13.6電梯井驗線:

  在井底50cm控制線任意位置支激光垂準儀,用5m鋼卷尺接收激光投測點,量距到另一側50cm控制線是否與設計尺寸相符合,并記錄偏差是否符合施工測量規范DBJ-01-21-95要求

  13.7驗線完畢后誤差處理:

  13.7.1驗線成果與原驗線成果之間的誤差若小于1/√2限差時,對所有放線評為優良。

  13.7.2兩者之差略小于或等于√2限差,對放線工作評為合格。

  13.7.3兩者之差大于√2限差時,原則上不予驗收,返工處理。

14、測量注意事項

  14.1距離丈量時使用大鋼尺,丈量時必須使用彈簧秤。距離丈量結果中應加入尺長、溫度、拉力、傾斜等項修正數。

  14.2結構施工中測設的平面與標高線,均應以墨線標定,線跡清晰準確,墨線寬小于1mm。

  14.3墻柱鋼筋綁扎完畢以后,在豎向柱主筋上測設標高點用油漆標識,要求每個開間四角四點必做。

  14.4標準層測量工作與主體結構施工關系:

  樓板砼澆筑(軸線、墻、柱邊線,墻、柱50控制線、門窗洞口下邊線)→墻、柱鋼筋綁扎(窗洞口邊線)→模板(上一層標高結構50控制線,油漆標識)→墻、柱拆模(本層標高建筑1m控制線,墨線彈與墻、柱上)→頂板支模、鋼筋綁扎(軸線、門洞邊線用油漆標識)→校正鋼筋澆筑頂板砼

15、測量允許誤差

  15.1墊層上進行基礎定位放線時,投測允許誤差為±3mm。

  15.2軸線豎向投測允許誤差每層±3mm,總高允許誤差±10mm。

  15.3平面各部位放線的允許誤差

  項目  允許誤差(mm)

  主控軸線長度(長度大于70m)  ±3

  細部軸線  ±2

  墻體邊線  ±2

  門窗洞口線  ±2

  15.4標高豎向傳遞的允許誤差每層±3mm,總高允許誤差±10mm。

16、內業資料的整理

  測量記錄應做到原始、正確、完整、工整

  16.1必須在規定的表格上填寫記錄。

  16.2記錄應當場及時填寫清楚,不許轉抄,保持“原始性”。

  16.3字跡清楚、工整。

  16.4測量記錄應妥善保管,工作結束后及時交有關部門保管。

17、施工測量工作的組織與管理

  17.1項測量施工完成后,測量人員應嚴格按照規范要求落實“三檢”制度,即:自檢、互檢、交叉檢的原則,確認合格后,提請項目主管工程師進行驗線。合格后,方能進行下道各工序的施工。

  17.2各項資料應從工程施工開始,就有次序,一次不漏地積累做好各項資料,并由主管人員和各口相關人員簽字認可,使之符合技術資料整理要求。

  17.3嚴格審核圖紙尺寸,按圖放線,明確樹立為工程施工負責的態度,確保工程施工進度。

  17.4在測量放線過程中,遵守先整體后局部,先高級后低級,先控制后細部的工作程序。

  17.5施工測量中,嚴格審核依據點的正確性,測量記錄應原始、正確、完整、工整,計算依據正確,步步校核。

  17.6嚴格執行互檢制度,互檢合格后,由技術負責人組織復測驗線,確保線位正確無誤。

  17.7積極配合施工,盡量利用施工間隙放線,為施工創造條件。

  17.8主管負責指揮、監督組員放線,放線完畢后主管進行驗線;報監理驗線,向監理報資料。

  17.9組員負責放線工作并協助主管驗線、報監理驗線;整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