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健康狀態中醫干預方案

健康狀態中醫干預方案

2025-03-07 閱讀 3077

  健康狀態中醫干預方案

  脂肪肝欲病狀態的中醫干預方案

  脂肪肝中醫稱脂肪肝為“肝癖”或“肝痞”,是指各種原因使肝臟脂肪代謝功能發生障礙,致使脂類物質的平衡失調,脂肪在組織細胞內儲積,其儲積量超過肝重量5%以上,或在組織學上有50%以上肝細胞脂肪化。脂肪肝的預防和早期防治對阻止慢性肝病發展和改善預后有著十分重要意義。

  我院為中國醫師學會發起的全國脂肪肝健康促進項目―福建省脂肪肝防治中心,對脂肪肝的預防有著豐富的經驗。

  一、建庫(健康狀態辨識)

  我們通過調查問卷、中醫體質辨識、中醫證素辨識及健康體檢等方法獲得脂肪肝欲病之人的全面健康信息。

  (一)問卷調查:包括現病史、既往史、家族史、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及精神壓力等,收集相關數據,分析脂肪肝的高危因素。

  (二)中醫體檢

  1、體質辨識:采用王琦教授研制的“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進行體質辨識。

  2、證素辨識:采用學科帶頭人李燦東教授研發的證素辨識系統,對脂肪肝欲病之人進行中醫證候辯證。

  3、五臟相音辨識:根據五臟相音辨識其臟腑功能狀態。

  (三)健康體檢:體檢項目除頸圍、腰圍、臀圍、身高、體重、血壓、脈搏等一般項目外,還必須包括以下項目:肝功全套、腎功能、血脂全套、血糖、血液流變學檢查、肝膽胰脾超聲檢查以及體脂肪成分測定。

  二、知己(健康狀態評估)

  四診合參,從“宏、中、微”三觀辨識,綜合健康體檢結果,對脂肪肝欲病之人進行評估,判定輕、中、重程度三種健康狀態。

  (一)輕度

  1、體質類型0~1級;

  2、證素辨識積分<70分;

  3、依據:

  (1)無明顯不適癥狀,平素情志條達,起居不規律,經常熬夜等;

  (2)有脂肪肝的危險因素,如肥胖、吸煙、嗜食高脂食物等;尚無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無肝功異常或血脂異常或血糖異常等。

  (3)超聲改變:肝臟大小正常,包膜光滑。肝內回聲稍致密、增強,后方回聲輕度衰減,肝內血管走向清晰。

  (二)中度

  1、體質類型0~1級;

  2、證素辨識積分:70-100分;

  3、依據:

  (1)偶有右下腹部不適癥狀,平素起居不規律,經常熬夜等;

  (2)有脂肪肝的危險因素,如肥胖、吸煙、嗜食高脂食物等;

  (3)出現肝功異常或血脂異常或血糖異常等(僅有其中一項或兩項);

  (4)超聲改變:肝臟輕度增大,下緣較鈍。肝內回聲致密增強,后方回聲衰減,肝內血管走向欠清晰。

  (三)重度

  1、體質類型2~3級;

  2、證素辨識積分:100-150;

  3、臨床依據:

  (1)常有右下腹部不適癥狀,平素起居不規律,經常飲酒、熬夜等;

  (2)有脂肪肝的危險因素,如肥胖、長期飲酒、吸煙、嗜食高脂食物等;

  (3)出現肝功異常、血脂異常、血糖異常等(合并兩項以上者)

  (4)超聲改變:肝臟增大,下緣鈍,肝內回聲明顯致密、增強,后方回聲明顯衰減,肝內血管走向不清晰。

  三、健康干預方案及實施

  (一)輕度:主要通過自助干預。

  1、自助干預

  (1)節飲食:宜清淡飲食,改變飲食結構,建議低脂低糖的平衡膳食,增加粗纖維膳食。

  (2)增運動:中等量有氧運動,每周四次以上累積鍛煉至少150分鐘。還可以盡量走路上下班,步行上下樓梯;

  (3)調情志: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慮、憤怒。

  (4)自我按摩術:上脘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逆時針用力掐揉2-3分鐘。每天1-2次。

  (5)藥膳:常服山楂、橄欖、六神曲、萬應茶。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生山楂10-15克為一天量,開水泡,當茶飲;

  ②丹參15-20克一天量,開水泡,當茶飲;

  ③荷葉30-50克一天量,煎水當茶飲。

  2、文化干預:了解脂肪肝的健康飲食以及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指導中醫保健養身方法,告知脂肪肝危險因素;選擇適合個體人的脂肪肝防治圖書、提供閱讀指導。

  3、中醫辨證干預:輕度者無須中藥干預。

  (二)中度

  1、自助干預

  (1)節飲食:每日熱卡攝入需減少300-500千卡,改變飲食成分,建議低脂低糖的平衡膳食,增加粗纖維膳食。

  (2)增運動:中等量有氧運動,每周六次以上累積鍛煉至少150分鐘。還可以盡量走路上下班,步行上下樓梯;

  (3)調情志: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憂慮、憤怒。

  (4)藥膳:常服山楂、橄欖、六神曲、萬應茶。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何首烏粥:取何首烏20克,粳米50克,大棗2枚。將何首烏洗凈曬干,打碎備用,再將粳米、紅棗加清水600毫升,放入鍋內煮成稀粥,兌入何首烏末攪勻,文火煮數沸,早晨空腹溫熱服食;

  ②赤小豆鯉魚湯:取赤小豆150克,鯉魚1條(約500克),玫瑰花6克。將鯉魚活殺去腸雜,與余兩味加水適量,共煮至爛熟。去花調味,分2-3次服食;

  2、文化干預:了解脂肪肝及其并發癥的危害,掌握健康飲食、保健知識及中醫保健養身方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3、中醫辨證干預:根據中醫體質辨識及證素辨識的健康狀態,以及健康體檢的結果,若出現肝功能異常,可采取中醫辨證給予膏方施治。

  (1)丹參蜜陳膏

  藥方:丹參100克,陳皮30克,蜂蜜100毫升。

  用法:丹參、陳皮加水煎,去渣取濃汁加蜂蜜收膏。每次20毫升,每日2次。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祛痰。適用于氣滯血淤型脂肪肝。

  (2)佛手香櫞飲

  藥方:佛手、香櫞各6克,白糖適量。

  用法:佛手、香櫞加水煎,去渣取汁加白糖調勻,每日2次。

  功效:疏肝解郁、理氣化痰。適用于肝郁氣滯型脂肪肝。

  (3)丹參楂蜜湯

  藥方:丹參、山楂各15克,檀香9克,炙甘草3克,蜂蜜30毫升。

  用法:丹參、山楂各15克,檀香9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去渣取汁加蜂蜜,再煎幾沸,每日2次。

  功效:活血化瘀、疏肝健脾。適用于瘀血阻絡型脂肪肝。

  4、其它干預

  如針刺、穴位艾灸、按摩、藥膳等進行輔助調理。

  (1)針刺:針刺內關、豐隆,手法用瀉法,能化痰降脂,適用于痰濕壅盛型脂肪肝。針刺足三里、氣海、下巨虛,手法:氣海用補法,余穴用瀉法,具有疏肝和胃作用,適用于肝胃不和型的脂肪肝。

  (2)艾灸關元、足三里、脾俞、豐隆、腎俞,方法:以艾條或炷灸,一般取2~3穴,每日1次,1O~15d為1療程,具有理氣健脾作用,用于脾虛濕盛型的脂肪肝。

  (三)重度

  1、自助干預

  (1)嚴格控制飲食,改變生活方式,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推薦中等程度的熱卡限制。肥胖成年人每日熱卡攝入需減少500-1000千卡,改變飲食成分,采用低脂低鹽低糖的膳食,增加粗纖維食物的攝入。禁煙禁酒。

  (2)增強運動:控制體重,減少腰圍,中、強度有氧運動,每周八次以上累積鍛煉至少150分鐘。

  (3)調情志:保持心情舒暢,禁止憂慮、憤怒。

  2、文化干預:了解脂肪肝及其并發癥的危害,掌握健康飲食、保健知識及中醫保健養身方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3、中醫辨證干預:根據中醫體質辨識及證素辨識的健康狀態,以及健康體檢的結果,若出現肝功能異常,可采取中醫辨證施治。

  (1)肝胃不和型

  癥見肝區脹痛,脘悶食少,或有惡心,腹脹,舌苔薄白,舌質淡,脈弦。治宜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紫胡、香附、佛用、枳殼、丹參、枳實、姜黃、郁金、法夏、陳皮、茯苓、厚樸各10克,澤瀉、山楂、荷葉各15克,每日一劑,水煎二遍早晚分服。

  中成藥可選用調胃舒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2)肝膽濕熱型

  癥見肝區脹痛,脘悶食少,口苦口干,或有惡心,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弦。

  治宜清熱利濕,方用小柴胡湯合黃連溫膽湯加減。

  法半夏、黃芩、大棗、澤瀉、草決明、竹茹、枳殼、黃連、茯苓、陳皮、郁金、丹參、姜黃各10克,荷葉15克,生姜3片,甘草5克。每日一劑,水煎二遍早晚分服。

  中成藥可選用龍膽瀉肝口服液,每次一支,每日3次,口服。

  (3)脾虛濕盛型

  癥見乏力,納少,餐后腹脹,或伴胸悶,惡心,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連有齒印,脈濡細。

  治宜健脾化濕,方用六君子合平胃散加減。

  木香、黨參、茯苓、白術、陳皮、蒼術、大棗、澤瀉、膽星、山楂、扁豆各10克,甘草、砂仁各5克,荷葉15克。每日一劑,水煎二遍早晚分服。

  (4)無明顯癥狀而超聲或CT檢查有脂肪肝者

  治宜疏肝降脂法。

  柴胡、何首烏、草決明、姜黃、郁金、佛手、丹參、枳殼各9克,山楂、澤瀉、荷葉各15克,每日一劑,水煎二遍早晚分服。或制成丸藥應用。

  4、其它干預:如針刺、穴位艾灸、按摩、藥膳等進行輔助調理。

  (1)針刺:針刺內關、豐隆,手法用瀉法,能化痰降脂,適用于痰濕壅盛型脂肪肝。針刺天樞、太沖、足三里、氣海、下巨虛,手法:氣海用補法,余穴用瀉法,具有疏肝和胃作用,適用于肝胃不和型的脂肪肝。

  (2)艾灸關元、足三里、肺俞、脾俞、豐隆、腎俞,方法:以艾條或炷灸,一般取2-3穴,每日1次,1O-15d為1療程,具有理氣健脾作用,用于脾虛濕盛型的脂肪肝。

脊柱欲病狀態的中醫干預方案

  隨著電腦推廣普及,人們工作與生活習慣的改變,長時間坐著工作,特別是伏案書寫、打電腦,脊柱的發病率排也逐步上升,且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在我中心歷年參檢人群中頸椎病約占48%,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也給社會、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如何預防脊柱的退行性病變過程,成為預防保健工作的重點。

  一、建庫(健康狀態辨識)

  我們通過調查問卷、中醫體質辨識、中醫證素辨識及健康體檢等方法獲得脊柱欲病之人的全面健康信息。

  (一)問卷調查:主要包括現病史、既往史、家族史、飲食運動生活方式及精神壓力等,同時結合脊柱健康狀態問卷調查表及評估表,收集相關數據,分析頸椎病的高危因素。

  (二)中醫體檢

  1、體質辨識:采用王琦教授研制的“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進行體質辨識。

  2、證素辨識:采用學科帶頭人李燦東教授研發的證素辨識系統,對頸椎病欲病之人進行中醫證候辯證。

  3、五臟相音辨識:根據五臟相音辨識其臟腑功能狀態。

  4、健康體檢:詳細詢問其性別、職業等一般項目外,還必須包括以下項目:血脂全套、血糖、血液流變學檢查,頸部血管彩超、頸椎的X線、CT、MRI檢查。

  二、知己(健康狀態評估)

  四診合參,從“宏、中、微”三觀辨識,綜合健康體檢結果,對頸椎病欲病之人進行評估,判定輕、中、重程度三種健康狀態:

  (一)輕度

  1、體質類型0-1級;

  2、證素辨識積分<70分;

  3、依據:

  (1)平素情志條達,起居不規律,經常熬夜等,頸、肩、背偶有輕度疼痛,

  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

  (2)有頸椎病的危險因素,如久坐、缺乏運動、飲食不當、寢具選擇的不

  當、嗜食高脂食物等;尚無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

  (3)影像學改變:無病理變化。

  (二)中度

  1、體質類型0-1級;

  2、證素辨識積分:70-100分;

  3、依據:

  (1)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起居不規律,頸、肩、背常有疼痛,時伴輕度頭

  疼,尚能正常工作生活;

  (2)有頸椎病的危險因素,如久坐、缺乏運動、飲食不當、寢具選擇的不

  當、嗜食高脂食物等;

  (3)影像學改變:有輕度生理曲度改變。

  (三)重度

  1、體質類型2-3級;

  2、證素辨識積分:100-150;

  3、依據:

  (1)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起居不規律,頸、肩、背常有疼痛,時伴輕度頭

  疼,尚能正常工作生活;

  (2)有頸椎病的危險因素,如久坐、缺乏運動、飲食不當、寢具選擇的不

  當、嗜食高脂食物等;

  (3)影像學改變:有生理曲度改變明顯伴椎間隙變窄。

  三、健康干預方案及實施

  (一)輕度:主要通過自助干預

  1、自助干預

  (1)調飲食:合理搭配、營養均衡、飲食有節,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膩厚味之品。

  (2)慎起居:防寒保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選擇合適的枕頭和寢具,糾正工作中的不良體位,避免長時間用電腦及伏案工作,保持辦公場所通風良好等。

  (3)增運動:避免久坐,多運動,每1-2小時起來活動筋骨,盡量走路上下班,步行上下樓梯。

  (4)調情志: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慮、憤怒。

  (5)自我保健:頸椎自我按摩操(拿捏頸項、按揉諸穴、掐揉合谷、梳摩頭部、按壓肩井、拍打項背)或通督強脊治療(掌揉法、滾法等手法以放松頸項背部肌肉約5-10分鐘)。

  (6)藥膳:對于頸項僵硬者,可采用葛根赤小豆粥:取葛根15克,水煎去渣取汁,赤小豆20克,粳米30克共煮粥服食。

  2、文化干預:了解頸椎病的健康飲食以及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指導中醫保健養身方法,告知頸椎病的危險因素;選擇適合個體人的頸椎病防治圖書、提供閱讀指導。

  3、中醫辨證干預:輕度者無須中藥干預。

  (二)中度

  1、自助干預

  (1)調飲食:合理搭配、營養均衡、飲食有節,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膩厚味之品。

  (2)慎起居:防寒保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選擇合適的枕頭和寢具,糾正工作中的不良體位,避免長時間用電腦及伏案工作,保持辦公場所通風良好等。

  (3)增運動:避免久坐,多運動,每1-2小時起來活動筋骨,盡量走路上下班,步行上下樓梯。

  (4)調情志: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慮、憤怒。

  (5)自我保健操

  ①雙掌擦頸:十指交叉貼于后頸部,左右來回摩擦50次;再把雙手置于頸后,用拇指從上至下揉按頸肌。

  ②雙手托天:雙手十指交叉,掌心向天盡量向上托,頭后伸,雙眼望手。支持一下再將手放下還原,重復5次。

  ③對頂用力:先后將手置于后枕部,頭緩緩用力,向后時,手施以向前對抗的力,堅持3秒鐘,暫停片刻再重復5次。同樣的方法將手置于前額部、頭部左右側。

  ④前屈后伸:頭先前再后,前屈時頸項盡量前伸拉長,共做30次。

  ⑤左顧右盼:頭先向左,后向右緩慢轉動,幅度宜大,以自覺酸脹為好,共做30次。

  ⑥旋肩舒頸: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后向前旋轉20~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轉20~30次。

  ⑦翹首望月:頭用力左旋并盡量后仰,眼看左上方5秒鐘,復原后,再旋向右,看右上方5秒鐘。

  (6)藥膳,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葛根五加粥:取葛根、薏米仁、粳米各50克。刺五加15克。將原料洗凈。葛根切碎。刺五加先煎取汁,與余料同放鍋中,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可加冰糖適量。用于祛風除濕止痛,適用于風寒濕痹阻型頸椎病。

  ②山丹桃仁粥:取山楂30克、丹參15克、桃仁(去皮)6克、粳米50克。將原料洗凈,丹參先煎。去渣取汁,再放山楂、桃仁及粳米。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適用于氣滯血瘀型頸椎病。

  2、文化干預:了解頸椎病及其并發癥的危害,掌握健康飲食、保健知識及中醫保健養身方法,培養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

  3、中醫辨證干預:根據中醫體質辨識及證素辨識的健康狀態,以及健康體檢的結果,若出現頸肩部疼痛明顯者,可采取下列方法施治:

  ①現代康復技術的應用:S-E-T、MCU等。

  ②神農頸痛膏膏摩法:創新研發的新型外用軟膏。

  ③舒筋止痛水拍打療法:外洗經驗方,已使用多年,并于20**年取得藥監局批號。

  (三)重度

  1、自助干預

  (1)調飲食:合理搭配、營養均衡、飲食有節,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膩厚味之品。

  (2)慎起居:防寒保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選擇合適的枕頭和寢具,糾正工作中的不良體位,避免長時間用電腦及伏案工作,保持辦公場所通風良好等。

  (3)增運動:避免久坐,多運動,每1-2小時起來活動筋骨,盡量走路上下班,步行上下樓梯。

  (4)調情志: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慮、憤怒。

  (5)自我保健操:同上

  (6)醫療保健

  ①指揉、彈撥頸項背部督脈、夾脊、膀胱經三條線,反復3遍,重點針對陽性反應點。

  ②掌揉法、滾法等手法以放松頸項背部肌肉約5~10分鐘。

  ③在頸肩部肌肉充分放松的前提下施間歇拔伸、搖法或其它整脊手法以滑利關節。

  ④直擦督脈及膀胱經,橫擦項背部,透熱為度以強筋壯骨。

  2、文化干預

  了解頸椎病及其并發癥的危害,掌握健康飲食、保健知識及中醫保健養身方法,培養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

  3、中醫辨證干預

  根據中醫體質辨識及證素辨識的健康狀態,以及健康體檢的結果,若出現頸肩部疼痛明顯伴頭暈者,可采取院內制劑予以施治。

  ①柴苓定眩合劑:白芍、升麻、石決明、桂枝、生姜、大棗等。少陽不利證型的頸性眩暈患者有效率可達91%以上。用于少陽不利型眩暈。

  用法:口服,1次40ml,一日三次,服時搖勻。

  ②芪葛頸舒合劑:以黃芪扶正益氣,防已、薏苡仁、木瓜、茯芩、清化內生濕熱,威靈仙、葛根、芍藥、甘草祛風散濕、解肌舒頸。用于氣虛濕甚型項痹病。

  用法:口服,1次40ml,一日三次,服時搖勻。

血脈欲病狀態的中醫干預方案

  中醫之血脈,包括血液,血管及血液運行動力三部分內容。“血者濡也”、“脈者瀆也”、“心主血脈”,心、脈、血三者共同組成了一個循環于全身的系統。中醫學對血脈系統的認識與西醫學心血管循環系統的認識不謀而合。氣血運行失常,氣滯血瘀,瘀血停滯不同部位和臟器而病變多端,如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癥等。

  心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城市和農村居民的第1位死因,因此對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心血管系統疾病防治的重點是對沒有臨床癥狀的血脈病變的輕淺階段,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才能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我院在血脈系統疾病防治方面已取得較好的成果,本中心陳美華主任是我省名老中醫,在血脈欲病狀態防治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成功研制出“健心顆粒”、“滋腎通脈膠囊”、“暢脈樂膠囊”,這些中成藥在臨床上運用廣泛,對于防治心血管疾病效果顯著。

  一、建庫(健康狀態辨識)

  通過調查問卷、中醫體質辨識、中醫證素辨識及健康體檢等方法獲得血脈欲病之人的全面健康信息。

  (一)問卷調查:包括現病史、既往史、家族史、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及精神壓力等,收集相關數據,分析與血脈系統疾病有關的高危因素。

  (二)中醫體檢

  1、體質辨識:采用王琦教授研制的“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進行體質辨識。

  2、證素辨識:采用學科帶頭人李燦東教授研發的證素辨識系統,對血脈欲病之人進行中醫證候辨證。

  3、五臟相音辨識:根據五臟相音辨識其臟腑功能狀態。

  4、健康體檢:體檢項目除頸圍、腰圍、臀圍、身高、體重、血壓、脈搏等一般項目外,還必須包括以下項目:肝功能全套、腎功能、血脂全套、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血液流變學檢查、肝膽胰脾超聲檢查、頸部血管超聲、心臟彩超檢查以及體脂肪成分測定、動脈硬化、心電圖、尿常規等。

  二、知己(健康狀態評估)

  四診合參,從“宏、中、微”三觀辨識,綜合健康體檢結果,對血脈欲病之人進行評估,判定輕、中、重程度三種健康狀態:

  (一)輕度

  1、體質類型0-1級;

  2、證素辨識積分<70分;

  3、依據:

  (1)無明顯不適癥狀,平素情志條達,起居不規律,經常熬夜等;

  (2)有血脈系統疾病的危險因素,如肥胖、吸煙、平素嗜食肥甘厚味、缺乏體力活動、精神壓力大等;尚無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

  (3)無肝腎功異常或血脂異常或血糖異常等;血管超聲提示無斑塊形成,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無增厚。

  (二)中度

  1、體質類型0-1級;

  2、證素辨識積分:70-100分;

  3、依據:

  (1)偶有頭暈、頭痛、胸悶、心悸等癥狀;

  (2)有血脈系統的危險因素,如肥胖、吸煙、平素嗜食肥甘厚味、缺乏體力活動、精神壓力大等;

  (3)出現血脂異常或血糖異常;

  (4)頸部血管超聲表現: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0.9mm或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形成。

  (5)心電圖無改變或出現輕度心肌供血不足。

  (三)重度

  1、體質類型2-3級;

  2、證素辨識積分:100-150分;

  3、臨床依據:

  (1)經常出現頭暈、頭痛、胸悶、胸痛、心悸、動則氣促等癥狀;

  (2)有血脈系統的危險因素,如肥胖、吸煙、平素嗜食肥甘厚味、缺乏體力活動、精神壓力大等;

  (3)出現血脂異常或者血糖異常或者高粘血癥。

  (4)心電圖表現:心肌供血不足。

  三、健康干預方案及實施

  (一)輕度:主要通過自助干預方

  1、自助干預

  (1)飲食有節:宜清淡飲食,改變飲食結構,建議低脂低鹽低糖的平衡膳食,增加粗纖維膳食,可多食用玉米、小米、蕎麥等,做到合理攝取熱量,保證營養平衡。

  (2)規律運動:中等強度的運動,每次運動時間約在30分鐘以上,每周四次以上。可以選擇導引養生功、太極拳等進行鍛煉;

  (3)調節情志: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慮、憤怒,避免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狀態,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使精神處于放松狀態。

  (4)自我按摩術:太陽穴、百會穴、風池穴、曲池穴、內關穴、足三里穴、豐隆穴、脾俞等,每天2次,穴位按摩要準確,以局部酸脹、皮膚微紅為度,以感到舒適、無痛感為宜。

  (5)藥膳:常服山楂、澤瀉、決明子、絞股藍、菊花、丹參茶。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生山楂:每日10-15克,開水沖泡,當茶飲;

  ②丹參:每日15-20克,開水沖泡,當茶飲;

  ③絞股藍茶:每日10克,開水沖泡,當茶飲;

  2、文化干預:了解血脈系統疾病的健康飲食以及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指導中醫保健養身方法,告知血脈系統疾病的危險因素;選擇適合個體的血脈系統疾病防治圖書、提供閱讀指導。

  3、中醫辨證干預:輕度者無須中藥干預。

  (二)中度

  1、自助干預

  (1)飲食有節:宜低脂、低糖、低鈉、低膽固醇飲食,注意減少精制米、面、糖果、甜糕點的攝入,每日粗糧攝入量約50-100克左右,注意保持熱量均衡分配,營養平衡,饑飽不宜過度,不可偏食,改變晚餐豐盛和入睡前吃夜宵的習慣。可多食用大蒜、洋蔥、茄子、海帶、香菇、黑木耳、山楂等食物,均有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2)規律運動:運動要求持之以恒,才能保持運動效果,堅持每天30到6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每周5次左右。可選擇傳統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等及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可持續或間歇進行。

  (3)調節情志: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慮、憤怒,避免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狀態,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使精神處于放松狀態。

  (4)藥膳: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山楂粥

  山楂30-45克(或鮮山楂60克),粳米100克,砂糖適量。將山檀煎取濃汁,去渣,同洗凈的粳米同煮,粥將熟時放入砂糖,稍煮沸即可。具有健脾胃,助消化,降血脂之效。不宜空腹及冷食。

  ②木耳荸薺絲

  取木耳和荸薺各適量。將木耳用水煮軟,切絲;荸薺去皮,切絲,加糖醋涼拌即可食用,宜經常服食。

  2、文化干預:了解血脈系統疾病及其并發癥的危害,掌握健康飲食、保健知識及中醫保健養身方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3、中醫辨證干預:根據中醫體質辨識及證素辨識的健康狀態,以及健康體檢的結果,若出現血壓異常、血脂異常悶等情況,可采取中醫辨證以膏湯施治。

  (1)益脈降壓流浸膏

  藥方:黃芪、黨參、黃精、當歸、川芎、生蒲黃、穿山龍等。

  用法: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功效:益氣活血化瘀。適用于氣虛血瘀型之高血壓。

  (2)天麻橘皮飲

  藥方:天麻l0g,鮮橘皮20g。

  用法:兩藥水煎,代茶飲。

  功用:燥濕化痰,平肝熄風。對痰濁內蘊之高血壓病有效。

  (3)調脂飲流浸膏

  藥方:黃芪、黨參、枸杞子、桑寄生、茵陳、澤瀉、菖蒲、川芎、當歸、丹參。

  用法:每次30mL,每日3次。

  功效:健脾益腎、化濁祛瘀。適用于脾虛痰濁瘀阻之血脂異常者。

  4、其它干預:如針刺、穴位艾灸、按摩等進行輔助調理。

  (1)針刺:根據血脈系統疾病來辨證選穴,可針刺心俞、足三里、膻中、三陰交、內關、脾俞、心俞、涌泉、膻中、腎俞、脾俞,能理氣活血,適用于氣虛血瘀型血脈病證。

  (2)艾灸:根據血脈系統疾病來辨證選穴進行艾灸,可選膻中、足三里、脾俞、豐隆、脾俞、腎俞等穴位。方法:以艾條或炷灸,一般取2~3穴,灸火約離皮膚5~10cm。采用溫和懸灸法,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以局部皮膚呈紅暈為度,每日1次,1O~15d為1療程,具有理氣健脾,溫通血脈,宣痹通絡作用。

  (三)重度

  1、自助干預

  (1)嚴格控制飲食,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攝入,宜低脂、低糖、低鈉、低膽固醇飲食,注意減少精制米、面、糖果、甜糕點的攝入,每日粗糧攝入量約50-100克左右,注意保持熱量均衡分配,營養平衡,饑飽不宜過度,不可偏食,改變晚餐豐盛和入睡前吃夜宵的習慣。

  (2)規律運動:運動要求持之以恒,才能保持運動效果,堅持每天30到6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每周5次左右。可選擇傳統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等及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可持續或間歇進行。

  (3)調節情志: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慮、憤怒,避免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狀態,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使精神處于放松狀態。

  (4)藥膳: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決明茯苓粥

  決明子、茯苓各30克,粳米100克。先將決明子、茯苓水煎半小時,濾取藥汁,再加粳米煮粥,可以1次也可分幾次隨量食用,可經常服食。決明子、茯苓與粳米熬粥食用,既能調節血脂、降血壓、降血糖,又能補益脾胃,通血脈,調和臟腑。

  ②菊花山楂茶

  菊花10g,山楂30g,茶葉10g。沸水沖沏,代茶,每日1劑。具有清熱降痰,消食健胃,行氣散瘀,降壓降脂功效。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2、文化干預:了解血脈疾病及其并發癥的危害,掌握健康飲食、保健知識及中醫保健養身方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3、中醫辨證干預:根據中醫體質辨識及證素辨識的健康狀態,以及健康體檢的結果,進行中醫辨證施治。

  (1)氣虛痰瘀型

  癥見胸悶,胸痛,心悸,氣短。兼證:胸隔痞滿,刺痛固定,口粘有痰,納呆脘脹,口唇紫鉗,舌質紫暗或淡暗,紫斑或舌下脈絡青紫,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或澀。

  治宜益氣活血化痰。

  方選十味溫膽湯加減:西洋參6~10g,陳皮10g,茯苓15g,熟地黃10g,法半夏10g,酸棗仁20g,炙遠志10g,枳實12g,五味子5g,黃芪15g,三七粉3g(沖)。每日一劑,水煎二遍早晚分服。

  中成藥可選用暢脈樂膠囊,每日3次,每次5片,口服。

  (2)瘀血阻絡型

  癥見頭暈頭痛,心悸失眠,胸悶痛,精神不振。

  治宜益氣化瘀、活血通絡,方選補陽還五湯加減。

  黃芪30g,當歸、生地、赤芍、川芎、桃仁、地龍各10g,紅花8g,川芎、牛膝、杜仲、寄生各15,每日一劑,水煎二遍早晚分服。

  (3)痰濕阻滯型

  癥見胸悶氣短,倦怠乏力,頭重如蒙,手足失靈,少食多寐、舌苔白膩、脈如滑。

  治宜燥濕祛痰、健脾和胃。

  方選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法半夏、陳皮、蒼術、厚樸、膽南星各12g,天麻、白術、茯苓、代赭石各15g,生姜、甘草各6g。耳鳴加石菖蒲15g,郁金12g,胸悶加白蔻仁、瓜萎殼各12g,每日一劑,水煎二遍早晚分服。

  中成藥可選用健心顆粒,每日3次,每次6g,沖服。

  (4)肝腎不調,痰瘀阻絡型

  癥見頭暈頭重,頭痛目脹,耳鳴目眩,視物昏花,腰膝酸軟,肢體麻木,心煩不寐,舌質暗、有瘀斑、苔黃膩,脈弦滑。

  治宜調補肝腎,活血化痰。

  方選補腎滌痰化瘀方:桑寄生15g,首烏20g,牛膝12g,茶樹根30g,益母草20g,生山楂20g,菊花10g,陳皮10g,半夏9g,云苓15g,甘草6g,澤瀉15g,石決明30g,黃芩15g,夜交藤20g,每日一劑,水煎服,分兩次溫服,療可服用一周至一個月。

  中成藥可選用滋腎通脈膠囊,每日3次,每次5粒,口服。

  4、其它干預:如針刺、穴位艾灸、按摩、藥膳等進行輔助調理。

  (1)針刺:根據血脈系統疾病來辨證選穴,可針刺心俞、足三里、膻中、三陰交、內關、脾俞、心俞、涌泉、膻中、腎俞、脾俞,能理氣活血,適用于氣虛血瘀型血脈病證。

  (2)艾灸:根據血脈系統疾病來辨證選穴進行艾灸,可選擇膻中、足三里、脾俞、豐隆、脾俞、腎俞等穴位。方法:以艾條或炷灸,一般取2~3穴,灸火約離皮膚5~10cm。采用溫和懸灸法,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以局部皮膚呈紅暈為度,每日1次,1O~15d為1療程,具有理氣健脾,溫通血脈,宣痹通絡作用。

篇2:中醫干預高血壓病方案

高血壓病中醫藥干預方案

中醫古文獻中無高血壓病的名稱,但有關高血壓病癥狀的記載,散見于“眩暈”、“頭痛”、“肝陽”、“肝風”、“中風”等論述中。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病源候論》說:“肝氣勝為血有余,則病目赤善怒,逆則頭暈,耳聾不聰。”這些論述對現代防治高血壓病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一、高血壓的預防

(一)合理膳食:以低糖、低脂、優質高蛋白質和高纖維素為原則。減少膳食高糖、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動物內臟、蛋黃、蟹黃、魷魚、沙丁魚、腦髓、魚卵等),提倡多食牛羊肉、禽肉、魚肉、豆制品和奶制品這些優質蛋白質,因為膳食魚類攝入量與血壓水平呈負相關,較高的膳食魚類及海產品,尤其對舒張壓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多食富含鉀的蔬菜和水果(香蕉、蘋果、柑橘),增加鈣的攝入量,提倡多食奶制品、豆制品和海產品,因為鈣與血壓水平呈負相關。低鹽飲食,少吃咸菜及腌制品。少飲可樂、雪碧等含糖量高的飲料,提倡飲用綠茶。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提倡多吃海藻類和食用菌類(香菇、蘑菇、喉頭姑、銀耳、黑木耳和茯苓),提倡多吃一些雜糧和薯類。粗細均衡搭配,做到有粗有細,不甜不咸,吃好早中餐,晚餐不宜太飽。

(二)控制體重:體重和體重指數與血壓水平存在明顯正相關,它與肥胖有著先天的“親密”聯系,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壓的常見危險因素。

(三)戒煙限酒:煙草中尼古丁能引起小動脈痙攣,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因此應不吸煙及盡早戒煙。同時有研究顯示隨著飲酒量的增加,高血壓病患病率逐漸增加,平均比非飲酒組高0.55倍。

(四)適量運動:堅持有恒、有序、有度,即長期規律的、循序漸進的、按個人具體情況進行的適量適度運動對健康有利,應避免高強度、大運動量的運動,只有低強度長時間的運動主要消耗脂肪,而高強度的運動主要利用糖原,增進食欲明顯,不利于飲食控制。每周可運動3~5次,每次30~45分鐘。每天可做10分鐘的“深呼吸,下蹲起”的動作。深呼吸是通過腹式呼吸,使膈肌下降,使腹部內臟器官受到溫和的按摩,改善微循環;下蹲起動作通過體位改變可以增強交感和副交感神經調節血管的功能,是消除許多癥狀的有效辦法。

另外通過調身、調心、調息等松弛方法,可以使人心靜氣和、心情放松,對控制血壓也有著重要作用。曾有報道氣功療法近期降壓的有效率為90%,使舒張壓下降明顯,練功20分鐘可使舒張壓下降。

二、中醫食療:

(一)芹菜500克水煎,加白糖適量代茶飲;或芹菜250克,紅棗10枚,水煎代茶飲。

(二)生花生米浸泡醋中,5日后食用,每天早上吃10~15粒,有降壓、止血及降低膽固醇作用。

(三)煮熟的黃豆浸于食醋中,2~3日后食之,每次10~15粒,每日3次,堅持服食,有降壓作用。

(四)淡菜、薺菜或芹菜各10~30克,每日煮湯喝,15日為一療程,對降壓有效。

三、中醫茶療:

(一)菊花茶:所有的菊花應為甘菊,其味不苦,尤以蘇杭一帶所生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飲用,每日3次;也可用菊花加金銀花、甘草同煎代茶飲用,其有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之特效。對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有顯著療效。

(二)決明子茶:中藥決明子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經常飲用決明子茶有治療高血壓之特效。每天數次用15-20克決明子泡水代茶飲用,不啻為治療高血壓、頭暈目眩、視物不清之妙品。

(三)蓮子心茶:所謂蓮子心是指蓮子中間青綠色的胚芽,其味極苦,但卻具有極好的降壓去脂之效。用蓮心12克,開水沖泡后代茶飲用,每天早晚各飲一次,除了能降低血壓外,還有清熱、安神、強心之特效。

四、中醫按摩:

自我按摩可調節大腦皮層功能,改善腦內血液循環,使微血管擴張,血液增加,血壓降低,防止動脈硬化。按摩方法有兩種,一是按摩手指甲根部,二是按摩涌泉穴。

按摩手指甲根部的方法是:在手的大姆指的指甲根部,以另一只手的大姆指與食指夾住,轉動的揉搓,然后,自指甲邊緣朝指根方向慢慢地揉搓下去,勿用力過度,吸氣時放松,呼氣時施壓,盡可能于早起、午間、就寢前做三次,這樣可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

按摩涌泉法簡單、實用,方法是取坐位于床上,用兩手拇指指腹自涌泉穴推至足根,出現局部熱感后再終止操作,每日1-2次。臨床上足浴、足按摩涌泉兩者常同時進行。

六字按摩法降壓:

“抹、擦、梳、滾、揉、按”六字按摩法降壓好。如高血壓病人在堅持服用降壓藥物的同時進行此按摩法,可幫助鞏固降壓療效。

抹:就是抹前額。其方法是雙手的食指或中指進行抹。

擦:就是用雙手手掌摩擦頭部的左、右兩側。摩擦時用力不宜過大,以自覺舒適為好。

梳:就是將雙手手指微屈,兩手十指好似虎爪般,先從前額發根開始,一寸一寸向頭頂,再一寸一寸向腦后推著,邊推邊梳,當然也可以左、右兩手互相交替反復進行推梳5~10分鐘左右。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滾”、“揉”、“按”三種方法。

滾:就是滾動腰背部。其方法就是先將左、右兩手握拳,拳眼對貼著相應的腰背部左、右兩側用力上下滾動,幅度可以盡量大一些,按摩3-5分鐘即可。

揉:就是揉動腹部。做法是:兩手重疊,盡量用靠近腹部的一只手按緊小腹部輕輕揉動。揉動時應順時針方向轉動,約3~5分鐘。揉腹后一般血壓都會有較大幅度地下降。

按:就是按摩穴位。常用的穴位有肩井穴(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內關穴(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合谷穴(手背,第1、2掌骨間)。

五、中藥治療(辨證施治):

(一)肝陽上亢:頭痛眩暈,每因煩勞或惱怒而頭暈頭痛加重,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耳鳴,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有力。

治則:清肝瀉火,平肝潛陽。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鉤藤,生龍牡,珍珠母,夏枯草,牛膝等。

(二)肝腎陰虛:頭暈目眩,耳鳴心煩,失眠多夢,口干少津,神疲乏力,氣短多汗,腰膝酸軟,肢體麻木,舌質紅,苔厚,脈弦細。

治則:滋陰平肝

代表方:杞菊地黃湯加夏枯草,丹皮,鉤藤,川斷,桑寄生等。

(三)痰濁上蒙:眩暈而見頭重如蒙,視物旋轉,胸悶惡心,食少多寐,嘔吐痰涎,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則:燥濕祛痰,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術天麻湯加鉤藤,夏枯草,丹皮,牛膝,珍珠母,生石決等。

(四)陰陽兩虛:眩暈耳鳴,心悸氣短,失眠多夢,目花干澀,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夜尿頻,大便溏,舌質淡暗體胖,脈沉細。

治則:溫補腎陽兼滋腎陰。

代表方:左歸丸、右歸丸加川斷、杜仲、牛膝、夏枯草等。

六、中成藥治療(辨證施治):

1、松嶺血脈康:適用于各證型高血壓病。

2、復方羅布麻片:適用于各證型高血壓病。

3、還精煎口服液:適用于肝腎虧虛型高血壓病。

4、心脈通:適用于各證型高血壓病。

七、高血壓中醫藥干預要求:

(一)干預頻次:按照《玄武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干預規范》要求進行,即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一級高血壓3個月隨訪干預1次,二級高血壓2個月隨訪干預1次,三級高血壓1個月隨訪管理1次。

(二)干預的要求:責任醫生在開展門診或上門隨訪或在社區定點隨訪時,要向被管理的高血壓病人介紹中醫的降壓方法,發放中醫高血壓健康教育處方,在隨訪管理表中記錄中醫健康教育內容,在電腦輸入時,要有中醫健康教育內容。

(三)每個月團隊在社區中開展健康教育講座中,要向居民介紹中醫治療高血壓的具體的方劑、食療和茶療方法、按摩保健手法等,每年講座不少于4次,講座由通知、簽到、照片、講稿和小結。

(四)在健康教育活動中,將中醫預防高血壓的食療、茶療等做成展板張貼上墻,便于居民觀看,請老中醫在健康教育活動中具體示范中醫推拿等手法,另一方面利用社區課堂,向居民宣傳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居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降低高血壓危險因素的流行率。如:合理膳食、控制體重、戒煙限酒、適量運動、身體局部穴位按壓、打太極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