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連續墻施工常見問題處理辦法
常見鉆頭問題及其處理辦法
連續墻施工過程中,出現與鉆頭有關的問題有多種多樣,但最常遇到的問題有糊鉆、卡鉆和架鉆等三種,對此最常用的處理辦法如下。
(1)糊鉆
就是在粘土層造孔時,由于進尺過快,泥渣過多,以至粘土附著在鉆頭的現象。當出現糊鉆時,可將鉆頭提出槽孔,清除鉆頭上粘土,并對槽孔進行清渣處理后再繼續鉆進。
(2)卡鉆
常見的卡鉆情況如下:
a)在造孔中途停鉆時間太長,泥渣沉積在鉆頭上方而把鉆頭卡住。為避免這種情況,在鉆孔過程中,要不時把鉆頭提起或下降,避免泥渣淤積或堵塞槽孔,同時也應勤于清渣。當需要中途停鉆時,應把鉆頭提出槽外放置。
b)地下障礙物卡住鉆頭。當鉆進過程探明有障礙物時,應先對障礙物進行處理,確保掃除障礙物后再繼續鉆進。
c)槽孔壁局部塌方而把鉆頭卡住。要避免塌方,在嚴格控制好泥漿比重的同時,應盡量避免提升或下降鉆頭對槽孔壁的碰撞,減小軟弱壁土塌方的機會。
(3)架鉆
當使用的鉆頭磨損嚴重,鉆頭直徑減小,會使槽孔寬度變小,更換直徑合格的新鉆頭繼續鉆進時,新鉆頭未能到達舊鉆頭原已鉆進的深度,這種現象即為架鉆。為避免這種情況,造孔過程應經常檢查鉆頭直徑尺寸,當發現鉆頭磨損厲害時,應及時更換合格的新鉆頭。
常見鉆孔質量問題及其處理辦法
連續墻的施工過程中,鉆孔質量如何對施工進度影響很大,其中容易出現的質量問題有梅花孔、斜孔和盲孔等現象,下面將對這些現象及其常用的處理辦法作一簡述。
(1)梅花孔
在鉆進質地較硬的巖層或鑿打Ⅰ-Ⅱ期接頭處的混凝土,使用非圓形鉆頭(如十字鉆頭,一字鉆頭)時,容易出現鉆頭提起后只能從單一方向(而不是從任何方向)都能重新回放到原來深度,這種現象稱為梅花孔。要避免這種現象,在造孔過程中應不時將鉆頭提起并轉換不同方向進行鉆孔。
(2)斜孔
在Ⅰ-Ⅱ期接頭處或遇到有堅硬障礙物時,都較容易出現斜孔現象。遇到這種情況,應放緩鉆進速度,并經常檢測孔位的垂直度,確信已掃除硬物或孔位正常時再繼續鉆進。
(3)盲孔
所謂盲孔就是在造孔中途停鉆時間過長,泥渣沉積在槽孔內,堵塞槽孔的現象。為避免出現盲孔,在停鉆前先進行清渣處理,并盡量縮短停鉆時間。此外,槽壁塌方也是造成盲孔的原因,造孔時應避免槽壁塌方。
落籠困難的原因及其處理方法
引起落籠困難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原因及處理方法有:
a)鋼筋籠尺寸不準,籠寬大于槽孔寬而無法安放。在設計槽段鋼筋籠外形時,鋼筋籠寬度應比槽段寬度小200~300mm,使鋼筋籠與兩端有空隙。Ⅱ期槽段鋼筋籠的制作尺寸應以從現場實測兩個Ⅰ期槽段之間的實際寬度為準。
b)鋼筋籠吊放時產生彎曲變形而無法入槽。由于鋼筋籠重量較大,一般要采用兩臺吊車,用橫吊梁或吊架并結合主副鉤的起吊方式來吊放鋼筋籠。
c)分段鋼筋籠因上下兩段駁接不直而無法入槽。如果鋼筋籠是分段制作的,吊放接長時,下鋼筋籠要垂直掛在導墻上,然后將上段鋼筋籠垂直吊起,把上下兩段鋼筋籠成直線焊接。
d)槽壁凹凸不平或彎曲而使鋼筋籠無法入槽。在造孔過程中要對每個孔位進行垂直度檢測,要求孔位在沿槽段及垂直槽段的兩個方向上偏差均滿足要求。有斜孔的要先修正后才能進行下一工序施工。
槽壁塌方的原因及處理
連續墻施工過程中,也常見槽壁塌方現象。引起槽壁塌方的原因很多,處理方法也各異。其中常見的塌方及處理方法有:
a)泥漿密度及濃度不夠,起不到護壁作用而造成槽壁塌方。為避免此類問題出現,關鍵是要根據地質情況選擇合適泥漿。當遇到有軟弱土層或流砂層時,應適當加大泥漿密度。一般情況下泥漿粘度為19~25s,相對密度小于112。
b)在軟弱土層或砂層中,鉆進速度過快或鉆頭碰撞槽孔壁而造成塌方。為避免出現此類問題,在軟弱地質土層施工時,要注意控制進尺速度,不要過快或空轉過久,并盡量避免鉆頭對孔壁的碰撞。
c)地下水位過高或孔內出現承壓水而造成槽孔壁塌方。解決這種問題,在造孔時需根據鉆進情況及時調整泥漿密度和液面標高,槽坑液面至少高于地下水位500mm以上,以保證泥漿液壓和地下水壓差,從而達到控制槽壁穩定的目的。為防止暴雨對泥漿的影響,設置導墻比地面高出200mm,同時敷設地面排水溝與集水井。
d)槽段長度過長,完成一個槽段所需時間太長,使得先鉆好的孔位因擱置時間過長,泥漿沉淀而引起塌孔。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應在劃分槽段時根據地質情況及施工能力,并結合考慮施工工期,盡量縮短完成單一槽段所需時間。槽段一般宜為6m左右,在地下水位高,粉細砂層及易塌方的地段,槽段長度3~4m為宜。成槽后要及時吊放鋼筋籠及澆灌水下混凝土。
e)槽邊地面附加荷載過大而造成槽孔塌方。為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在施工槽段附近,應盡可能避免堆放重物和大型機械的動、靜荷載的影響,吊放鋼筋籠的起重設備應盡量遠離槽邊,也可采用路基和厚鋼板來擴散壓力。當上述幾種情況出現嚴重塌方時,可向槽內填入優質粘土至槽孔位上方2~3m,待沉積密實后再重新造孔。
浮籠及其處理
浮籠也是施工過程中經常遇到的現象,結合引起浮籠的實際原因,給予不同的處理辦法。
a)鋼筋籠太輕,在澆灌混凝土時容易浮起。輕鋼筋籠可在導墻上設置錨固點焊接固定。
b)澆灌混凝土時導管埋置深度過大而使鋼筋籠上浮。灌注混凝土時,導管的埋置深度一般控制在2~4m較好,小于1m易產生拔漏事故,大于6m易發生導管撥不出。
c)澆灌混凝土速度過快而使鋼筋籠上浮。這種情況下要放緩混凝土澆灌速度,甚至停頓澆灌10~15min,待鋼筋籠穩定后再繼續澆灌。
混凝土反漿不順的處理
(1)導管變形或異物阻塞,使得隔水栓未能沖出導管底口而造成反漿失敗。在安裝導管時要仔細檢查導管的質量,不使用變形或有損毀的導管。在每次拆卸或安裝導管時都用清水將導管沖洗干凈,保證導管內壁平滑暢順。
(2)槽孔內沉渣過厚而造成剪塞反漿失敗。在清孔及安放鋼筋籠后,均要檢測槽孔內沉渣厚度,確定沉渣在允許范圍內再進行澆灌混凝土工序。
(3)當混凝土灌注到導墻頂部附近時,由于導管內壓力減小,往往會發生導管內混凝土不易流出的現象。此時應放慢澆灌速度,并將導管埋置深度減小,但不應小于1m,同時輔以上下抽動導管,但抽動幅度不宜太大,以免將導管抽離混凝土面。
墻體夾泥的處理措施
(1)導管接頭不嚴密或導管破損,泥漿滲入導管內造成墻體夾泥。導管接頭應設橡膠圈密封,并用粗絲扣連接緊密。安裝時仔細檢查導管的完好性,杜絕使用有破損的導管。
(2)剪塞時首批混凝土量不足以埋住導管底端出口而造成墻體夾泥。混凝土初灌量應保證混凝土灌入后導管埋入混凝土深度不少于015m,使導管內混凝土和管外泥漿壓力平衡。待初灌混凝土足量后,方可剪塞澆灌。混凝土初灌量可按有關公式計算。
(3)導管攤鋪面積不夠,部分位置灌注不到,被泥渣充填。在單元槽段內,導管距槽段兩端不宜大于115m,兩根導管的間距不應大于3m。
(4)導管埋置深度不夠,泥渣從底口進入混凝土內。澆灌混凝土時,導管應始終埋在混凝土中,嚴禁將導管提出混凝土面。導管最小埋置深度不得小于1m。當發現探測混凝土面錯誤或導管提升過猛而將導管底口提離混凝土面時,可準確測出原混凝土面位置后,立即重新安裝導管,使導管口與混凝土面相距3~5m,裝上隔水栓重新剪塞澆灌混凝土,即通常所說的二次剪塞。
混凝土澆灌過程中遇上槽壁嚴重塌方的處理
若塌方時混凝土澆灌量不多,應將鋼筋籠吊起,將混凝土清出并重新清孔后,再安放鋼筋籠及裝導管澆灌混凝土。若塌方時部分混凝土已固結,無法將鋼筋籠拔起,這種情況只能繼續把混凝土澆灌完畢,以后用壓漿補強的辦法處理夾泥層。
篇2:施工資料員崗位責任制
施工資料員崗位責任制
(1)負責本項目部各項工程技術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歸檔工作;
(2)負責收集和整理公司質量體系認證需要的資料。
(3)及時做好項目部技術資料和各種會議紀要的收集和分類整理,并督促相關施工人員及時做好資料的記錄;
(4)負責對上級單位和其他有關單位來往的文件進行整理分類以及分發;
(5)維護項目工程資料的完善與安全,對違反本制度或不正確使用的行為,拒絕提供使用。
(6)負責項目部工程竣工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并向相關單位報檢。
篇3:施工安全員崗位責任制
施工安全員崗位責任制
(1)在項目經理的領導下,制定落實項目安全防范措施。調查研究生產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改進意見,參與審查安全技術措施、計劃,并對貫徹執行情況進行督促檢查;
(2)每項工程必須按公司規定,組織安全教育、安全技術交底以及安全措施的培訓等。
(3)做好安全宣傳教育和管理工作,協助制定安全技術培訓工作,參與有關施工安全組織設計和各種施工機械的安裝、施工驗收督促和指導電器線路和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
(4)認真做好安全臺賬,組織安全生產檢查。
(5)對工程重點部位要制定書面安全措施。發現重大安全隱患,應立即采取有效補救措施,并及時匯報,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6)阻止違章作業和違章指揮,發生重大隱患時,當安全與進度發生矛盾,必須把安全放在首位;
(7)每周對施工隊召開安全生產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