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施方案
廟雙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施方案
當前,在全國大力推進新課程實施的形勢下,作為基礎教育核心課程的數學教育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新課程實施的關鍵在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模式作為實施課堂教學的載體與方法,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廟雙中學在《z鎮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驗方案(征求意見稿20**0304)》的基礎上,制定實施方案如下:
一、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指導思想
高效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保障,是師生減負的基本前提,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教育發展要求把研究性學習把研究型學習引進小學數學教學,教學要從單純的接受轉向深層次的認知參與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要促進學習方式的改善,促進包括高層次思維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為學生獨立個性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要打造高效課堂。“四步教學法”就是結合教師和學生實際,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
二、“四步教學法”簡介:
“四步教學法”基本課堂教學模式為:創設情景,汲取引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交流釋疑,歸納總結--拓展應用,反思升華。
1、創設情景,汲取引題。
一般情境創設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懸念;創設操作情境,激發興趣;創設生活情境,產生聯想;創設故事情境,引入角色;創設競爭情境,活躍思維;創設“障礙”情境,激發認識沖突。
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教師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我探索時間和開放的思維空間。問題--讓學生自己揭示;知識--讓學生自己探索;規律--讓學生自己發現;過程--讓學生自己體驗;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領域--讓學生自己拓寬。
3、交流釋疑,歸納總結。
此環節是教學深化和升華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共性的疑難問題或典型學習范例通過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探討分析,交流評議,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效地與別人合作的技能,重視交流:動口--語言交流、動手--操作交流、動鍵--網上交流。重視互動:動腦--思維互動、動身--時間互動、動情--情感互動。
4、拓展應用,反思升華。
知識運用就是要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和內容的練習,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一環。它既是促進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又是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礎,更是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本位。解決問題不僅僅是解決數學問題,還要解決學困生知識掌握的問題。課堂及時完成練習和反饋矯正任務,及時克服學生學習負擔是實現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正確途徑和基本方法。
三、實施辦法:
小學部由教務處負責實驗活動的開展。中心學校負責組織實施,由實驗骨干指導組對我校進行指導和評價。
中學組由理科組負責實施,并接受鎮中心學校的調研評價。
四、成立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領導小組:
1、學校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領導小組:
組長:z
副組長:z
成員:z
2、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驗骨干指導小組:
組長:z
副組長:z
成員:z
五、實施步驟:
20**年3月:宣傳發動,征求意見,制定學校實施方案;
20**年4月:接受鎮、校兩級骨干指導小組成員課堂調研,接受鎮中心學校檢查、指導;
20**年5月:學校小結階段實施情況;參加鎮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現場研討會和高效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展示觀摩活動;
20**年6月:接受鎮中心學校組織的第二輪視導;學校發現實施互動典型教師、配置高效課堂典型;并逐步將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成果移植到其他課型教學模式的改革實施方案;
20**年7月:課堂教學質量檢測和調研分析;教師撰寫課堂教學模式鈣粉分析報告;
20**年8月:教師反思總結實施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情況;自學相關理論知識;參加相關培訓;
20**年9月-10月:學校總結實施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情況,準備接受鎮中心學校調研;
20**年11月:階段總結表彰;階段成果展示;著手語文學科課堂教學現狀調研和初步形成適合我校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模式。
20**年12月:撰寫學校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總結;制定20**年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施方案和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成果鞏固方案。
篇2:在微課中達到網絡資源共享從而使教學模式改革
如何在微課中達到網絡資源共享從而使教學模式改革
摘要:國家一直都在提倡教育資源均衡化,但真的要實施起來確不容易,到底該如果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呢?我想現在流行的微課教學模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微課是一種視頻文件,容量小易于網絡傳播,而且微課教育模式新穎獨特,經嘗試后深受教師學生的喜愛,把全國所有微課資源集中起來進行共享,就可以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不就初步解決了教育資源均衡化的問題嗎。微課的制作簡單,易于學習,特別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習,它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用翻轉課堂的形式來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導,教師只需要進行隨堂或課后的答疑解惑。
關鍵詞: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網絡資源共享
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農村小學從事教育教學,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對不起我的學生,可能是由于個人的能力水平有限,不能把更好更多的知識教給他們,看著學生們那渴求知識的眼神我總覺得愧欠他們太多了。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多方查找想盡各種辦法來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盡力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更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慢慢我發現知識多了,可學生學的卻并不理想。很多都是一知半解,沒有真正掌握各種知識點。看來通過在一節課內增加知識量的學習方法似乎有點行不通。那索性就把每節課中的知識點讓學生盡量能夠學會學通,能夠在實際應用中運用自如好了。到底應該怎樣教才能把知識點教好呢,我通過不斷聽老教師的課,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在備課講課時從多方面對重要知識點進行講解發現,雖然我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收到的效果還是不盡人意。究竟差在什么地方,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一次我偶然間在網絡上看到了“微課”一詞,伴隨著好奇心,膚淺的研究了一下。
一、微課是什么?
百度上是這樣來定義微課的:“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1]
張一春教授認為,“微課”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它的形式是自主學習,目的是最佳效果,設計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形式是流媒體,內容是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時間是簡短的,本質是完整的教學活動。因此,對于老師而言,最關鍵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課,而不是在教師的角度去制作,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2]
通過上面的描述,我理解的微課就是用很短的時間,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加上教師精練的講解,把一個或幾個知識點生動形象的呈現給學生的過程。跟以往知識的學習方式不同的是微課除了聽到還可以看到,可能隨著微課的發展以后還會聞到、摸到。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猶如身臨其境,讓學習從枯燥乏味變得生動直觀。
這時的我雖然還沒有制作或講過一節微課,但是想想就知道微課是多么有意思的了。隨著對微課的進一步研究,我又對微課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認識。
篇3:促進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有機結合繼續深化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促進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有機結合,繼續深化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十字路小學全坤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一場全球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全方位迅猛地展開,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此刻,既擔負著知識普及與文化傳承,又是高素質人才培養搖籃的中小學,該如何來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戰呢?
中小學教育信息化這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這已是為實踐所證明的雄辯命題。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是一個直接關系到整個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龐大系統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全新教育體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諸如目標與任務,決策與管理,模式與評價,環境與資源,手段與技術,科研與培訓等各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于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因而,對于中小學教育信息化這個過程必須逐步探索,及時總結,切莫等閑視之。經過本人的全面了解和系統分析,結合周邊學校的一些實際情況,以下我粗淺地來談一談本人對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發展過程的一些體會和看法。
一、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建設
信息化教學環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教育信息化離開了能適應學生信息化學習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就成不了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內容。信息化教學環境,決非僅僅硬件系統而已,而是硬件、軟件和潛件三者有機的綜合系統,與傳統的教學環境相比,其具有明顯的優勢:①.增強了共享學習資源的通信功能;②.實現了教學設施的網絡化;③.促進了多媒體學習環境的完善。對于這一塊的建設,我校領導層以長遠的眼光,審時度勢,在學校經濟并不寬裕的情況下,耗巨資跨出了邁向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第一步。在這幾年里,為了能滿足學生信息化學習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多媒體計算機教室、寬帶校園網、電子閱覽室、遠程教學信息網絡系統。目前,學校正在積極想辦法,多方籌集資金,加緊多媒體教室的建設。致力于建設用于信息化教和學的各種支持系統及用于各種教育資源、教育設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統等。
二、信息化教育資源的建設與利用
信息化教育資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種資源,如學科教案、電子教材、各類素材、試題、百科知識、教研論文、教育新聞信息及各類教育統計數據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學過程的開展與控制;有賴于通過對各類教育信息資源的傳播分析、處理、加工、利用等手段來進行。換句話說,離開了教育信息資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活動便難以開展,教育信息化更是無從談起。時下不少的中小學趕浪潮耗巨資建立的校園網,由于缺乏教育教學信息資源,難以發揮其在教學、科研和管理上應有的作用與效益,造成設備的閑置和浪費,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校園網的設施將面臨著急速貶值的尷尬境地。這便是稱為“有路無車無貨”的現象,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學信息資源的嚴重缺乏,這一問題也成為了制約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瓶頸”。針對這一現象所形成的“瓶頸”,我們已充分認識到了其中的厲害關系,及時從市場上引進和購置了大量的各學科電子教材教案,各類素材,共享軟件、試題,并從K12、百年樹人及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網引進大量的教育教學資源,彌補了由于教育教學資源不足形成的“瓶頸”,并且與其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以適應信息技術和教育信息化建設不斷發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與師資培訓
現代信息技術向人類發起的挑戰,使得整個基礎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促使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體制、教育模式、教育內容和學生學習方式都隨之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自然地,被視為課改之關鍵所在的教師,其職能、角色的定位,也將逐漸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設計者、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學習資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這種新型教師的職能轉變,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必須包含現代化師資培訓的重要內容。對于師資培訓,培養出適應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師這項工作,我校雖然已走在了前面,但校領導認為,這個問題仍將作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教育管理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可見我校領導對此項工作的重視!學校已經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了能適應學生信息化學習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并且引進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學活動所需的教育信息資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兩個基本條件都基本具備的情況下,要走好走遠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轉變教師職能,將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設計者、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學習資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目前,這項工作已是制約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對此,當務之急應是立即啟動和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針對老教師的特殊情況,從頭從快從優開展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工作,切實地轉變教師職能,這項工作已刻不容緩,也只有這樣才能將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為我校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