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氣安全生產技術措施
氯(Cl)是化學元素之一。通常所說的氯,是指分子氯(Cl2)而言的,分子氯由約76%的氯-35和24%的氯-37構成。氣態氯稱為氯氣,液態氯稱為液氯。氯是最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之一,用途極廣。
生產工藝氯的工業生產方法是電解食鹽水。當前流行的工藝是隔膜法電解和離子膜法電解。原鹽經溶解、沉降分離出雜質并制成飽和精鹽水,通入隔膜電解槽(或離子膜電解槽),在直流電作用下發生電解,在槽的陽極室生成氯氣,陰極室內生成堿液和氫氣(見圖1隔膜法鹽水電解工藝流程圖),生產是連續進行的。
圖1隔膜法鹽水電解工藝流程
由于氯氣輸送貯存困難,而氯氣易于液化,液氯貯存和長程運輸又比氯氣方便得多,所以液氯常以很大規模生產,有低壓、中壓、高壓三種液化工藝(見圖2液氯生產工藝流程圖)。
圖2液氯生產工藝流程
職業危害液氯的沸點是-33.97℃,氯氣的相對密度是2.485(空氣=1)。因此,液氯一旦大量泄漏,會迅速蒸發形成低溫氯氣云團并低空漂移、擴散,對人和環境產生災難性的后果。
中毒——中毒是氯氣生產最主要的職業危害。氯氣是強烈刺激性氣體,屬高毒類。我國衛生標準規定的最高容許濃度為1mg/m3。氯氣對人有急性毒性和慢性影響,但未見致畸、致突變和致癌的報道。人對氯耐受的個體差異主要反映在低濃度階段,高濃度長時間接觸無一例外地會造成嚴重傷亡。
氯氣的急性毒性:眼及上呼吸道刺激反應一般于24小時內消退;輕度中毒主要表現為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周圍炎;中度中毒可有支氣管肺炎、間質性肺水腫或局限的肺泡性肺水腫;重度中毒則引起廣泛、彌漫性肺炎或肺泡性肺水腫、咯大量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呼吸困難、明顯紫紺、窒息、昏迷可出現氣胸、縱膈氣腫等并發癥,甚至猝死。氯氣對人的急性毒性見下表。
氯氣的慢性影響:在含氯不高于7.5mg/m3的大氣環境中長期工作,一部分人中可有早期氣道阻塞性病變傾向,慢性支氣管炎發病增加;個別人中可有哮喘發作、肺氣腫、神經衰弱綜合征或伴有胃炎癥狀,但無生命危險,也不會因而升高死亡率;皮膚暴露部位可有灼熱發癢感,往往發生氯痤瘡;有的還可發生牙齒酸蝕癥。
爆炸——在空氣中氯不會自行燃燒、爆炸,但它是強氧化劑,像氧一樣可以助燃。還原性氣體和許多有機物都可以與氯發生劇烈反應,失控時就會爆炸;以往事故表明,液氯生產中的物理爆炸應予以重視,它多因設備缺陷和超量充裝造成設備崩裂而引起;另外,由于原鹽、水和其他生產原料含氮(尤其是氨和銨鹽),生產過程中可轉化成三氯化氮,在其濃度和其他條件適合情況下也會發生強烈分解爆炸。各種爆炸往往引發氯的大量泄漏。
安全措施氯氣生產企業必須嚴格執行《氯氣安全規程》以及壓力容器、氣瓶、鐵路槽車等有關氯生產貯運方面的法規和標準。此外,還應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1.重點預防大規模突發性液氯泄漏
企業氯存在量20t以上時,應作為重大危險源對待,要按國際公約和國家有關規定采取特殊的安全措施,如安全檢查、安全運行、安全評價、應急計劃和安全報告制度等等。
2.預防化學爆炸
(1)為防止三氯化氮大量形成和積蓄,必須嚴格控制精鹽水總銨量低于4mg/L,氯氣干燥工序所用冷卻水不含銨,液氯中三氯化氮含量低于50×10-6,與液氯有關的設備應定時排污且排污液內三氯化氮含量必須低于60g/L,否則應采取緊急處理措施。有條件的企業最好增設三氯化氮破壞裝置。
(2)關于電解后的氯、氫輸送防爆,應控制電解單槽氯中含氫不超過1%,氯總管氯中含氫不得超過0.5%,氫氣總管氫純度必須保持在98%以上且保持正壓運行以嚴防空氣竄(滲)入。為此,應在氯和氫的輸送管線裝設具有報警功能的防爆型壓力和組成監控儀表;氫、氯輸送系統均應使用防倒竄的單向閥;輸送設備和管線保持良好的接地,接地電阻應小于100Ω,防止靜電積蓄引爆。
(3)在向液氯鋼瓶中灌裝液氯之前,鋼瓶內一般存有殘液(氯),在灌裝前必須分析殘液成分,有疑問時嚴禁灌裝,必須抽空清洗之后方可灌裝。
3.預防物理爆炸
(1)氯氣干燥工序中,降低溫度可提高干燥效率,但冷卻溫度不得低于12℃,以防止形成Cl2·8H2O結晶堵塞管道,造成憋壓。
(2)液氯工序中,液氯充裝壓力均不得超過1.1MPa(表壓);采用液氯汽化壓送法充裝時,不準用蒸汽加熱液氯汽化器,只準用熱水;嚴禁超裝,規定任何容器(貯罐、鋼瓶、槽車計量槽、汽化器)充裝量不得超過1.25kg/L,留出可壓縮(膨脹)空間。若容器被液氯充滿且無法卸壓時,溫升每上升1℃,壓力約上升1MPa,必然引起物理爆炸。
(3)液氯貯罐、計量槽要有良好的保溫措施,必須裝設有超限報警功能的壓力表、液位計、溫度計和靈敏可靠的安全閥。
4.防毒
注意力應集中在現場氯跑、冒、滴、漏以及事故(含未遂事故)氯處理系統。
(1)培訓職工學會氯中毒的自我保護及互救知識。
(2)不符合設計規范要求和有質量缺陷的設備(含管件閥門)嚴禁用于生產。
(3)應在電解、氯氣干燥、液化、充裝崗位合理布點安裝氯氣監測報警儀,現場要通風良好,備有氯吸收池(10%液堿池)、眼和皮膚水噴淋設施、送風式或自給式呼吸器以及急救箱,有條件的企業應設氣防站。
(4)大型氯堿企業最好增設事故氯處理系統,將氯總管、液氯貯罐及其安全閥通過緩沖罐與可以吸收氯的液堿噴淋塔相連,緊急狀況下可自動啟動,平時可以起到平衡氯總管壓力等安全生產控制作用。該系統可以實現遠程計算機管理和控制。
篇2:氯氣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氯,cl,原子量35.5。氯氣是一種黃綠色、有強烈刺激性的氣體??扇苡谒蛪A溶液,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氯氣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鹽酸,再分解為新生態氧。在高壓下氯氣液化成液氯。氯氣有強烈腐蝕性,設備及容器極易被腐蝕而泄漏。氯的制造或使用過程中若設備管道密閉不嚴或檢修時均可接觸到氯。液氯灌注、運輸和貯存時,若鋼瓶密封不良或有故障,亦可發生大量氯氣逸散。在日光下與易燃氣體混合時會發生燃燒爆炸。與許多物質反應引起燃燒和爆炸。氯氣對人體的作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損害兩種。為有效保障公司員工的生命財產安全,本制度規定了公司氯氣在使用、貯存、運輸方面的安全要求。第二章引用標準GB5044職業性接觸毒物危害程度分級GB5306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考核管理規則第三章術語易熔塞:由熔化溫度為65+3-1℃的易熔合金制成的液氯鋼瓶卸壓裝置。第四章氯氣安全使用要求一、氯屬于Ⅱ級(高度危害)物質,直接接觸氯氣生產、使用、貯存、運輸等作業人員,必須經專業培訓,考試合格,取得特種作業合格證后,方可上崗操作。二、氯氣生產、使用、貯存、運輸車間(部門)負責人(含技術人員),應熟練掌握工藝過程和設備性能,并能正確指揮事故處理。三、氯氣生產、使用、貯存、運輸等現場,都應配備搶修器材,見表1。有效防護用具及消防器材,見表2。表1常備搶修器材表器材名稱常備數量易?熔塞2?~?3個六角螺帽2?~?3個專用扳手1把活動扳手1把?手錘?1把?克絲?鉗?1把?竹簽、木塞、鉛塞?5?個、6?鐵絲?20?m?鐵箍?2個?橡膠?墊?2條?密封用帶?1盤?氨氣,10%?200ml表2常備防護用品表名稱種類常用數備用數防毒面罩防毒面具與作業人數相同10個操作工配3個放毒口罩隔離式防毒面具送風隔離式面具與從事緊急作業人數相同隔離式氧氣面具防護手套橡膠或乙烯材料與作業人數相同防護服防護靴四、根據公司氯氣使用情況及公司場地現狀,公司不設置氯氣存儲庫房,氯氣使用根據生產情況做到“使用一瓶,購買一瓶”的原則,不存儲多余不用氯氣。五、使用氯氣的車間(作業場所),空氣中氯氣含量最高允許濃度為1mg/m3六、氯化系統管道必須完好,連接緊密,無泄漏,定期進行更換,如發現氯化管道出現老化時,必須及時更換。七、定期清除滯留在反應容器內反應生成物,消除堵塞。八、設備、管道檢修時,必須切斷氣源和傳動設備電源,進行氣體置換后,方可操作,操作時應有專人監護。
九、使用液氯鋼瓶,必須執行原國家勞動總局頒發的《氣瓶安全監察規程》有關規定。十、氯氣領用、保管嚴格執行:雙人保管、雙人發放、雙人領用、雙帳本(發放單位和領用單位)和雙鎖,做到日清月結,帳物相符,貫徹誰領用誰負責,危險品到哪里責任到哪里的原則。第五章使用、貯存的安全一、液氯鋼瓶的使用安全1、液氯鋼瓶使用前必須檢查產品合格證,合格證必須注明:瓶號、容量、重量、充裝日期,并記錄保存。2、鋼瓶有以下情況時,不得使用:2.1、漆色、字樣和氣體不符合規定或漆色、字樣脫落,不易識別氣體類別。2.2、鋼印標記不全或不能識別。2.3、無合格證。2.4、超過技術檢驗期限2.5、安全附件不全、損壞或不符合規定。2.6、瓶閥和易熔塞上緊后,螺扣外露不足三扣。3、嚴禁使用蒸汽、明火直接加熱鋼瓶。可采用45℃以下的溫水加熱。4、嚴禁將油類、棉紗等易燃物和與氯氣易發生反應的物品放在鋼瓶附近。5、鋼瓶與反應器之間應設置逆止閥和足夠容積的緩沖罐,防止物料倒灌,并定期檢查以防失效。6、不得將鋼瓶設置在樓梯、人行道口和通風系統吸氣口等場所。7、應有專用鋼瓶開啟扳手,不得挪作它用。8、開啟瓶閥要緩慢操作,關閉時亦不能用力過猛或強力關閉。9、鋼瓶出口端應設置針型閥調節氯流量,不允許使用瓶閥直接調節。10、瓶內液氯不能用盡,必須留有余壓。充裝量為50kg的鋼瓶應保留2kg以上的余氯,充裝量為500kg和1000kg的鋼瓶應保留5kg以上的余氯。11、作業結束后必須立即關閉瓶閥。12、空瓶返回生產廠時,應保證安全附件齊全。二、液氯鋼瓶的貯存安全1、鋼瓶禁止露天存放,也不準使用易燃、可燃材料搭設的棚架存放。2、空瓶和充裝后的重瓶必須分開放置,禁止混放。3、重瓶存放期不得超過三個月。三、液氯鋼瓶的搬運安全1、鋼瓶裝卸、搬運時,必須戴好瓶帽、防震圈,嚴禁撞擊。2、充裝量為50kg的鋼瓶裝卸時,要用橡膠板襯墊,用手推車搬運時,應加以固定。第六章預防泄漏和搶救一、嚴格執行氯氣安全操作規程,及時排除泄漏和設備隱患,保證系統處于正常狀態。二、氯氣泄漏時,現場負責人應立即組織搶修,撤離無關人員,搶救中毒者。搶修救護人員必須佩帶有效防護面具。三、搶修中應利用現場機械通風設施和尾氣處理裝置等,降低氯氣污染程度。四、液氯鋼瓶泄漏時的應急措施1、轉動鋼瓶,使泄漏部位位于氯的氣態空間。2、易熔塞處泄漏時,應有竹簽、木塞做堵漏處理;瓶閥泄漏時,擰緊六角螺母瓶體焊縫泄漏時,應用內襯橡膠墊片的鐵箍箍緊。凡泄漏鋼瓶應盡快使用完畢,返回生產廠。3、嚴禁在泄漏的鋼瓶上噴水。4、在運輸途中鋼瓶泄漏又無法處理時,應將載氯瓶車輛開到無人的偏僻處,使氯氣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第七章防護用品的使用和急救一、防護用品應定期檢查,定期更換。二、生產、使用、貯存崗位必須配備兩套以上的隔離式面具,操作人員必須每人配備一套過濾式面具,并定期檢查,以防失效。三、生產、使用、貯存現場應備有一定數量藥品,吸氯者應迅速撤離現場,嚴重時及時送醫院治療。第八章附則一、本辦法由生產部負責解釋。二、本辦法自頒布之日起施行。
篇3:氯氣安全管理規章制度操作規程
氯氣或液氯的泄漏量視其設備的腐蝕程度,工作壓力等調節而不同,泄漏時又可因季節,風向等因素波及范圍也不一樣。事故起因也多種多樣,如操作失誤、設備失修、腐蝕、工藝失控等原因,
氯氣一般事故,可因設備的微量泄漏,由崗位操作人員巡檢及早發現,采取措施,予以處理。
氯氣重大事故,可因設備事故使罐內氯氣大量外泄或由于超裝等原因致使鋼瓶內壓力升高,發生爆炸,產生巨大沖擊波,摧毀廠房,致使人員傷亡,同時容器內氯氣大量外泄,發生中毒事故,操作人員雖能及時發現,但一時難以控制。毒物泄漏后,波及范圍無風向1000m左右,順風向3000m左右。
當危險品庫和氯氣崗位發生較大事故時,應采取以下應急救援措施:
1.最早發現者應立即向公司調度室,消防室報警,并采取一切辦法切斷事故源。
2.調度接到報警后,應迅速通知有關部門,分廠要查明事故所在設備名稱、位置及原因,下達應急救援預案處理的指令,同時發生警報,通知指揮部成員及消防隊和各專業救援隊伍迅速趕往事故現場。
3.指揮部成員通知所在處室按專業對口迅速向主管上級公安、勞動、環保、衛生等領導機關報告事故情況。
4.發生事故的單位,應迅速查明事故發生源地。泄漏部位和原因,凡能經切斷物料或倒槽等處理措施而消除事故的,則以自救為主,如泄漏部位自己不能控制的,應向指揮部報告提出堵漏或搶修的具體措施。
氯氣泄露處置: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并立即進行隔離,根據現場的檢測結果和可能產生的危害,確定隔離區的范圍,嚴格限制出入,一般地,小量泄漏的初始隔離半徑為150m,大量泄漏的初始隔離半徑為450m。應急處理人員應佩戴正壓自給式空氣呼吸器,穿防毒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泄漏現場應去除或消除所有可燃和易燃物質,使所有的工具嚴禁粘有油污,防止發生爆炸事故。防止泄漏的液氯進入下水道。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噴霧狀堿吸收已經揮發到空氣中的氯氣,防止其大面積擴散,導致隔離區外人員中毒。嚴禁在泄漏的鋼瓶上噴水。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所產生的大量廢水。如有可能,用銅管將泄漏的氯氣導入堿液池,徹底消除氯氣造成的潛在危害。可以將泄漏的液氯鋼瓶投入堿液池,堿液池應足夠大,堿量一般為理論消耗量的1.5倍。實時檢測空氣中的氯氣含量,當氯氣含量超標時,可用噴霧狀堿液吸收。
中毒急救措施:
(1)皮膚接觸時,按酸灼傷處理。應立即脫去被污染的衣著,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氯痤瘡可用地塞米松軟膏涂患處。
(2)眼睛接觸時,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酸徹底沖洗,滴眼藥水。
(3)若吸入,則應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如果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進入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術。
(4)解毒治療。盡快將中毒人員送醫院救治。
事故應急處置:
1.液氯泄漏事故發生后,應及時報告行政主管部門(質量技術監督局、安監局、消防大隊等)。并迅速撥打火警119報警,拉響警報器,聽到警報聲后,總指揮及全體搶險人員應迅速趕赴事故現場,履行相應的職責,進行事故控制,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和危害。
2.緊急疏散和警戒,從消防安全通道疏導無關人員撤離,立即啟動場外應急救援措施,通知附近單位人員和居民疏散,關閉電源和熄滅明火,并根據總指揮確認的警戒范圍,警戒疏散組應積極做好現場警戒工作。
3.切斷氣源:搶險人員在防護條件下及時關閉事故源兩端的氣源控制閥門,利用消防設施和消防器材迅速撲滅可能的火焰。
4.消漏堵漏:設備搶修組人員立即用堵漏工具做應急處理,根據堵漏效果情況實施搶修。
5.吸收與監測措施:連續不斷地用防爆排風機,消防堿水泵沖淡氯氣,防止在地面積聚,降低氣體在空氣中的濃度,并用氯氣報警器進行檢測,不允許上述氣體在空氣中的濃度超過其爆炸下限。
6.現場醫療救護、現場急救應注意的事項:
A、選擇有利地形,設置急救點。
B、做好自身及傷者的個體防護。
C、防止發生繼發性損害。
D、應至少2-3人為一組集體行動,以便相互照應。
E、經現場處理后,應迅速送至醫院救治。
F、報120要求急救。
7.危險解除的確認:經過上述處理,泄漏隱患消除以后,用氯氣檢測報警儀監測周圍的上述氣體濃度,當其濃度出于爆炸下限以下時,經確認危險警報可以解除,恢復正常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