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辨識及風險評價制度
生產安全事故和職業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2、風險評價的范圍一般包括:
(1)規劃、設計和建設、投產、運行等階段;
(2)常規和異常活動;
(3)事故及潛在的緊急情況;
(4)所有進入作業場所的人員的活動;
(5)原材料、產品的運輸和使用過程;
(6)作業場所的設施、設備、車輛、安全防護用品;
85
(7)人為因素,包括違反操作規程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
(8)丟棄、廢棄、拆除與處置;
(9)氣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
3、公司成立風險評價小組,指導全公司風險評價工作的開展;完成公司內常規生產經營活動過程的風險評價。安全生產管理辦公室對識別和評價結果進行評審。
4、各部門識別本部門非常規生產經營活動的危害和風險評價,制訂重大風險控制管理措施,報安全管理辦公室審定后實施。
5、安全生產管理辦公室負責組織相關部門識別公司內的重大隱患,接收上級主管部門提出的重大隱患通知,并建立檔案,制定隱患治理實施方案。
6、安全生產管理辦公室負責組織相關部門識別公司內的重大危險源,建立檔案,進行定期檢測、評估、監控,并制定應急預案,告知從業人員和相關人員在緊急情況下應采取的應急措施。
7、公司成立風險評價工作小組,可根據具體情況,適時調整。各職能部門成立以本部門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為組長的風險管理小組,負責本部門非常規活動的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
8、初始狀態評審
在體系建立之前,公司風險評價小組對初始狀態進行評審,提供開展安全標準化持續改進的起點。評審的主要內容有:
1)相關法律、法規及其他應遵守的要求;
2)識別公司活動、產品、服務或運行條件中的職業健康安全風險。
3)對公司有關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慣例、制度的調查。
4)對以往事件、事故和緊急狀態調查的資料進行評估。、
9、危害識別、風險評價的時機與頻次規定。
86
1)每年組織一次對常規活動中的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非常規活動,活動開始之前進行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常規活動的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每年2月份進行。
2)非常規活動主要包括:新的變更的法律法規或其他要求、新改擴建設項目、動土、拆除、設備檢維修、重要工藝變更、設備變更、危險性較大的作業、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等。
10、危害識別順序及內容
1)部門;
2)生產現場;
3)生產現場平面布局;
4)生產工藝過程;
5)生產設備、裝置;
6)危險作業;
7)有害作業部位(粉塵、毒物、噪音、振動、高低溫);
8)各項制度(勞動保護、體力勞動強度等);
9)生活設施和應急;
10)外出工作人員和外來工作人員。
11、按照《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6441-1986)及其附錄A16不安全狀態和附錄A-17不安全行為對危害逐項進行辨識,辨識中應充分考慮事件的正常、異常、緊急三種狀態。
12、根據安全標準化要求,結合公司實際,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和安全檢查表分析(SCL)法對危害進行辨識。
87
(1)工作危害分析法:從作業活動清單選定一項作業活動,將作業活動分解為若干個相連的工作步驟,識別每個工作步驟的潛在危害因素,然后通過風險評價,判定風險等級,制定控制措施。該方法是針對作業活動而進行的評價。
(2)安全檢查表分析法:安全檢查表分析法是一種經驗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員針對分析的對象列出一些項目,識別與一般工藝設備和操作有關已知類型的危害、設計缺陷以及事故隱患,查出各層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確定檢查項目。再以提問的方式把檢查項目按系統的組成順序編制成表,以便進行檢查或評審。安全檢查表分析可用于對物質、設備、工藝、作業場所或操作規程的分析。
13、通過風險評價確定風險等級,風險評價準則包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嚴重性S及風險度R,風險度R=可能性L×后果嚴重性S,其判斷準則見本制度附件。
14、重大風險的記錄和處理:
1)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可直接判定為重大風險以上等級。
2)對重大風險以上等級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并對改進措施進行評估,直到可接受程度。
3)將重大風險以上等級記錄于《重大風險及控制措施清單》中。
15、控制措施:
風險評價小組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及經營運行情況等,對風險確定優先控制的順序,采取措施消減風險,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預防事故的發生。在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
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控制措施的先進性和安全性;
3)控制措施的經濟合理性及企業的經營運行情況;
88
4)可靠的技術保證和服務。
選擇的控制措施應包括:
1)工程技術措施,實現本質安全;
2)管理措施,規范安全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從業人員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識;
4)個體防護措施,減少職業傷害。
16、風險控制措施策劃應在實施前針對以下內容進行評審:
1)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風險降低到可容許水平;
2)是否產生新的危險源;
3)是否已選定了投資效果最佳的解決方案;
4)受影響的人員如何評價計劃的預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會被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17、安全生產管理辦公室負責識別重大隱患并建立檔案,對項目的立項、治理、
竣工驗收等過程進行管理。重大隱患檔案應包括以下內容:評價報告與技術結論;
評審意見;隱患治理方案,包括資金概預算情況等;治理時間表和責任人;竣工驗收報告。
18、安全生產管理辦公室應將風險評價的結果、制定的控制措施,包括修訂和新制定的操作規程,及時向從業人員進行宣傳、培訓教育,以使從業人員熟悉其崗位和工作環境中的風險,應該采取的控制措施,保護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保證生產安全。
篇2:危險辨識和風險評價控制工作程序
精制加工有限公司--程序文件
危險辨識和風險評價控制程序
1目的
辨識及評價公司范圍內的職業健康安全危害,評價其危險程度,判定出重大危險,從而進行有效控制。
2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公司范圍內的危害辨識和危險評價。
3職責
3.1管理者代表負責危害辨識及危險評價的組織領導工作。
3.2ISO小組具體負責危害辨識及危險評價工作。
3.3各部門負責參與本公司危害辨識及危險評價工作。
4工作程序
4.1職業健康安全危害的辨識和危險評價
4.1.1辨識職業健康安全危害應以公司的所有活動、產品或服務產生的影響的職業健康安全危險為依據。
4.1.2辨識及評價職業健康安全危害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D)",如下:
LEC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分數值暴露的頻繁程度分數值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10完全可能預料10連續暴露100大災難,許多人死亡
6相當可能6每天工作時間暴露40災難,數人死亡
3可能,但不經常3每周暴露一次15非常嚴重,一人死亡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2每月暴露一次7嚴重,重傷
0.5很不可能,可以設想1每年幾次3重大,致殘
0.2極不可能0.5非常罕見的暴露1引人注目,需要救護
0.1實際不可能
D:危險等級劃分(D=L?E?C)
分數值危險程度
>320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160-320高危險度;要立即整改
70-160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20-70一般危險;需要注意
<20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第二種方法是"臨界值"法,依據《GB18218-2000重大危險源辨識》標準。
4.1.3職業健康安全危害辨識和危險評價由總務部負責,各部門參與。
4.2重大職業健康安全的危害辨識和危險評價
4.2.1采用以上兩種方法,對職業健康安全危害進行辨識與危險評價,填寫在《危險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記錄》,并確定出重大的職業健康安全危險,填寫在《重大危險清單》。
4.2.2重大職業健康安全危害的辨識和危險評價是公司制定OHSAS目標和指標的基礎和依據。
4.3公司每年應進行至少一次職業健康安全危害和重大職業健康安全危害辨識和危險評價。
4.4職業健康安全危害和重大的職業健康安全危害的辨識和危險評價的主要人員應接受
專業培訓。
4.5職業健康安全危險記錄
公司建立并維持辨識和評價職業健康安全危害和重大職業健康安全危害的記錄,并保持記錄的更新。
5引用文件
GB18218-2000重大危險源辨識
6記錄
6.1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記錄
6.2重大危險清單
精制加工有限公司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記錄
序號活動/產品/服務(發生點)危險因素危險程度危險影響類別時態狀態危險
程度法規及符合性控制措施控制
現狀
LEC物理化學生物心理生理行為其他
篇3:危險辨識風險評價及重大風險管理程序
1.目的
為了辨識及評價銅板帶廠范圍內的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評價其危險程度,確定出不可承受風險及重大風險,從而進行有效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適用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銅板帶廠各單位、部門業務范圍內活動、產品及服務中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
3.職責
3.1廠長:批準重大風險控制計劃。
3.2管理者代表:負責銅板帶廠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組織領導工作,提交廠長討論重大風險控制計劃。
3.3生產安保科:具體負責銅板帶廠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工作的組織指導、監督,確定重大風險,并提出控制計劃,對重大風險控制計劃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管理。
3.4自動化室:負責重大風險治理項目的立項管理。
3.5經營科:負責重大風險治理所需費用的支付,確保專款專用。
3.6各車間、科室:具體負責本單位、部門作業范圍內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及控制工作,并填寫相關表格。同時,將危險源辨識、風險控制工作結果報生產安保科。
4.工作程序
4.1劃分作業活動
劃分作業活動就是編制一份業務活動表,其內容包括廠房、設備、人員(包括相關方)和作業程序等,并收集有關信息。一個單位通常有多種作業活動。對作業活動劃分總的要求是:所劃分出的每種作業活動既不能太復雜,如包括多達幾十個作業步驟或作業內容;也不能太簡單,如僅由一二個作業步驟或作業內容構成。劃分作業活動應以能充分、準確、清楚辨識危險因素為宜。一般要求以車間為單位進行作業活動劃分。
一般情況下,可按如下方法劃分作業活動:
a.按生產(工作)流程的階段劃分;
b.按地理區域劃分;
c.按裝置劃分;
d.按作業任務劃分;
e.上述幾種方法的結合。
4.2收集作業活動信息
收集作業活動信息可采用詢問和交流;現場觀察;查閱有關記錄;利用安全檢查表等方式。作業活動信息包括:
a.任務:實施的地點,持續時間,人員,實施頻率等;
b.設備:可能用到的機械、設備、工具及其使用說明;
c.物資:用到或遇到的物質及其物理形態(煙氣、蒸汽、液體、粉末、固體)和化學性質等有關資料;
d.現場控制方法:操作規程、安全規程、作業程序和作業指導書,員工的能力及已接受的相關培訓,現場安全控制設施;
e.手工操作:可能要手工搬運的物料的尺寸、形狀、重量、表面特征,要用手移動物料的距離和高度;
f.數據:作業活動及作業環境監測數據;
g.事故:與該工作活動有關的事故經歷;
h.現場工作環境(條件):空間、高度、溫度、濕度、粉塵、噪聲、毒物、輻射、安全防護設施等情況。
4.3危險因素識別
4.3.1危險分類
參照《生產過程危險和危害因素分類與代碼》將危險危害因素分為6大類共37種:
a.物理性危險因素;
b.化學性危險因素;
c.生物性危險因素;
d.心理、生理性危險因素;
e.行為性危險因素;
f.其他危險因素。
4.3.2危險源辨識應覆蓋以下情況:
a、人的不安全行為;
b、物的不安全狀態;
c、不良的作業環境;
d、管理上的缺陷。
4.3.3參照GB6441-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中人的不安全行為分為13大類55種、物的不安全狀態分為4大類61種。
4.3.4參照衛生部、原勞動部、總工會頒發的《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分為7種,即:生產性粉塵、毒物、噪聲和振動、高溫、低溫、輻射(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其他有害因素;
4.3.5危險源可能導致的事故或后果,按照以下原則進行確定:
a.導致的直接的傷害事故,參照GB6441-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的事故類別分類,可以分為20類。
b.可能導致的職業病事故,參照《職業病目錄》(衛法監發[20**]108號)的職業病分類進行描述,具體分為10大類115種。
4.3.6識別危險因素時應考慮:
4.3.6.1正常、異常、緊急三種狀態。
a.正常:是指大多數情況下經常處于的狀態;
b.異常:是指定期的可預見出現的非正常的情況;
c.緊急:是指不定期出現,不可預見或預見但發生頻率極低的情況。
4.3.6.2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
a.過去時:以往發生的,已經造成職業健康安全危險的因素;
b.現在時:現在存在的正在產生的危險的因素;
c.將來時:將來可能發生的潛在的危險因素。
4.4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是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危險因素進行評價,分析危險導致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確定風險的大小。定性評價主要采用直接判定法,定量評價主要采取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簡稱LEC法)。
4.4.1直接判定法
根據人的經驗和判斷能力對生產工藝、設備、環境、人員、管理等方面的狀況進行評價,采用是非判斷以確定不可承受的風險。
凡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的采用直接判定法,其他采用LEC法進行評價,兩者只能選其一。
a.違反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
b.相關方合理抱怨和要求;
c.曾經發生過事故,仍未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的;
d.直接觀察到可能導致事故,無適當控制措施的。
4.4.2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法)
是一種定量評價方法。LEC法是采用與系統危險性(D)有關的三種因素指標值之積來評價系統人員傷亡風險的大小,這三種因素是:
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體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C—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4.4.3危險源的分級
根據危險因素誘發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公司將危險源劃分為四級進行管理。采用LEC法評價危險因素時,對于五、四、三、二、一級危險源,對應危險性的分值(D)分別為≥320;160~320;70~160;20~70;20以下。
4.5?確定重大風險或不可接受風險
4.5.1依據評價的結果,危險源級別在三級以上為不可承受風險;風險級別為四級以上的屬于極其危險和高度危險的,即重大風險。
4.5.2各單位、部門進行危害辨識時,負責填寫以下表格:
a、《危險辨識與風險評價基礎調查表》(表一);
b、《危險源辨識與風險結果匯總表》(表二);
c、各單位、部門將表二報生產安保科。生產安保科負責匯總完成銅板帶廠的辯識結果,并填寫《不可容許風險及其控制計劃清單》,報管理者代表批準。
4.6風險控制策劃
4.6.1對于評價出的非重大風險,各車間、科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控制,降低其風險等級,使其最終變成可接受風險。
4.6.2對于重大風險,生產安保科填寫《重大風險及其控制計劃清單》,報管理者代表批準后發到各車間、科室,各車間、科室負責對本單位重大風險進行有效控制。重大風險要制定并實施運行控制程序和編制應事故急救與救援預案,經生產安保科審核后,由本單位最高管理者批準后組織實施。
4.6.3生產安保科對各單位辨識的重大風險進行監督
4.6.4銅板帶廠應按照上述程序,依據當時的內、外部條件,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危險辯識、評價工作,以指導風險的有效控制。
4.6.5風險控制計劃
對風險控制主要采取以下一項或多項措施的組合。
a、制定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方案;
b、制定完善的運行控制和操作規程;
c、加強培訓與教育;
d、制定、完善應急預案與響應程序;
e、加強現場安全檢查;
4.7危險辯識與危險評價工作的更新
當發生下列情況之一時,銅板帶廠應重新進行危險辯識與危險評價工作;
4.7.1當法律、法規更新時;
4.7.2當銅板帶廠生產活動內容或工藝發生重大變化時;
4.7.3當危險辯識與危險評價知識或方法有所進步認為必要時;
4.7.4當安全檢查中發現重大事故隱患時;
4.7.5當有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