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機械危險因素及控制方法
常用機械的危險因素
金屬切削機床的危險因素:①靜止部件;②旋轉部件;③內旋轉咬合;④往復運動或滑動;⑤飛出物。機床運轉異常狀態:①溫升異常;②轉速異常;③振動和噪聲過大;④出現撞擊聲;⑤輸入輸出參數異常;⑥機床內部缺陷砂輪機使用:①禁止側面磨削;②不準正面操作;③不準共同操作鍛壓機械中易發生的傷害事故有:①機械傷-由機器、工具、或工件直接造成的刮傷、碰傷;②燙傷;③電氣傷害沖壓作業的危險因素:①設備結構具有的危險;②動作失控;③開關失靈;④模具的危害沖壓設備的安全裝置:①機械式;②雙手按鈕式;③光電式;④沖壓作業的機械化和自動化起重機械的安全特點:①運動部件移動范圍大,易發生碰撞事故;②工作強度大,元件易磨損,工作高度和載運物件質量大;③在多塵、高溫或露天作業,勞動條件差;④周期間歇式工作,電氣設備工作繁重、控制要求多、環境差。木工機械的危險:①切削速度高,轉動慣性大,難于制動;②手工送料,噪聲大、振動大,勞動強度大,易疲勞;③沒有防護裝置或安全防護裝置失靈,不熟悉機械性能和安全操作技術、或違章操作是發生傷害的原因。焊接設備:氣焊與氣割的主要危險是爆炸和火災,加工過程中的產生的高溫、金屬熔渣飛濺、煙氣、弧光。電焊有電擊、弧光傷害、灼傷、爆炸和火災等
機械傷害的主要類型在機械行業中,存在主要危險和危害:1、物體打擊;2、車輛傷害;3、機械傷害;4、起重傷害;5、觸電;6、灼燙;7、火災;8、高處墜落;9、坍塌;10、火藥爆炸;11、物理性爆炸;12、化學性爆炸;13、中毒和窒息;14、其他傷害。
機械零件對人產生的傷害因素有:①形狀和表面性能;②相對位置;③質量和穩定性;④質量速度和加速度;⑤機械強度不夠;⑥彈性元件的位能。預防對策:實現機械本質安全;保護操作者和有關人員安全。常用機械作業危險的控制
一、操作規程。操作規程是為特定人機界面制定的操縱程序規范,它包含三個基本要素,即:人、機具和工件(或其他作業對象),它是以機床、施工機械或工具的結構、原理、功能和使用條件為主要根據制定的,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規范人正確地操縱機具,二是有效發揮機具的功能,三是維護機具,避免因操作不當受損。
二、工藝規程。工藝規程是為特定人機界面制定的制作程序規范,它包含與操作規程相同的三個基本要素,它是以工件(或其他作業對象)的材質、結構、性能、尺寸鏈和加工質量要求為主要根據制定的,其目的主要有四:一是規范人正確地實施制作工藝及程序,二是增加產量,三是提高質量,四是降低消耗。
三、安全規程。安全規程是為特定人機界面制定的安全生產程序規范,它同樣包含與操作規程相同的三個基本要素。制定安全規程的根據主要有兩個:一是對操縱(包括保養)機具的全部過程進行危險辨識的結果,二是對制作(或加工)工件(或其他作業對象)的全過程進行危險辨識的結果。安全規程的作用有二:一是在確保職業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確保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二是在確保執行操作規程和工藝規程的前提下實現安全生產。安全規程必須具備13個要素:人、機(機器和工具)、料(原材輔料或在制品)、法(工藝和作業方法)、場(作業現場和環境)、信(圖紙、各種規程、危險辨識資料、作業指令、危險標識等技術和控制信息)、能(能量或危險物質)、作業前的準備、作業中的步驟、作業后的收尾、結構性控制手段,秩序性控制手段,牽制性控制手段。
四、通用機械安全設施,安全裝置和安全防護罩、網的技術要求。機械安全防護裝置:①固定;②聯鎖;③自動;④控制;⑤隔離;⑥可調;⑦自動調節;⑧跳閘;⑨雙手控制。1.安全防護裝置一般要求:①結構簡單、布局合理,無銳利的邊緣和突緣;②足夠的可*性,在壽命期內有足夠的強度、剛度、穩定性、耐腐蝕性、抗疲勞性;③應與設備運轉聯鎖,防護罩、屏、欄的材料及其運轉部件的距離應符合GB/T8196-2003的規定;④光電式、感應式應設自身出現故障時的報警裝置;⑤緊急停車開關應保證瞬時動作時,能終止設備的一切運動,為紅色開關,易于觸及。2.安全防護罩、網的技術要求:防護罩:①可能觸及到的傳動部件,在防護罩沒閉合前不能運轉;②固定式防護罩,操作人員觸及不到運轉中的活動部件;③防護罩與活動部件有足夠的間隙,避免任何接觸;④應牢固固定在設備或基礎上;⑤開啟式防護罩找開時或一部分失靈時,應使部件停止運動;⑥防護罩不允許帶來新危險;⑦不影響操作;⑧堅固可靠,操作和維修時不需拆卸;⑨防護罩不準腳踏和站立,必須做平臺或階梯時,應能承受1500N的垂直力。并采取防滑措施。3.防護網:采用封閉結構.
五、機械制造生產過程對工作場所的安全技術要求1、采光:①一般白天自然采光,陰天和夜間人工照明;②生產場所內的照明應滿足《工業企業照明設計標準》的要求;③廠房一般照明光窗的設置:跨度大于12M時,單跨兩邊應有采光側窗,寬度不應小于開間長度一半。多跨廠房相連,應有天窗,跨與跨之間不得有墻封死。車間通道照明應覆蓋所有通道的90%。2、通道:包括主干道和車間通道。①廠區干道的路面要求:雙向大于5M,單向大于3M。門口、危險地段需設置限速限高牌、指示牌和警示牌;②車間安全通道安全要求:汽車大于3M,電瓶車大于1.8M,手推車、三輪車大于1.5,人行道大于1M;③通道的一般要求:標記醒目,轉彎處不能形成直角。路面應平整,施工應警示牌,夜間有紅燈警示。3、設備布局:分為大、中小三類,長度大于12M的為大型,6-12M為中型,小于6M。①設備間距:大型≥2m,中型≥1m,小型≥0.7m.當大小同時存在時,以大計;②設備與墻、柱間距:大型≥0.9m,中型≥0.8m,小型≥0.7m;③高于2M的運輸線應有牢固的防護罩(網),網格大小應能防止所輸送的物件墜落至地面,低于2M的運輸線起落段加設防護欄,欄高≥1.05。4、物料堆放:①生產場所應劃分毛坯區,成品、半成品區,工位器具區,廢物垃圾區;②生產場所的工位器具、工具、模具、夾具應放在指定部位,安全穩妥,防止墜落和倒塌傷人;③產品壞料等應限量存入;④工件、物料擺放不得超高,垛底與垛為1:2的前提下,垛高不超出2M,砂箱堆垛不超過3.5m。5、地面狀態:①人行道、車行道和寬度符合要求;②深?0.2m、寬?0.1m的坑、壕、池應有可*的防護欄或蓋板,夜間應有照明。③生產場所工業垃廢油、廢水及廢物應及時清理干凈;④生產場所地面應平坦,無絆腳物。
六、機械安全設計:1、本質安全:①采用本質安全技術;②限制機械應力;③材料和物質的安全性;④履行安全人機工程學原則;⑤設計控制系統的安全原則;⑥防止疏質子溶劑動和液壓系統的危險;⑦預防電氣危害;2、失效安全;3、定位安全;4、機器布置:①空間;②照明;③管、線布置;④維護時出入安全。
篇2:起重機械作業危險因素防護措施
1)起重機械在現代生產中應用很廣,從工礦企業到繁忙的港口、建筑工地以及鐵路樞紐,到處都有起重機械在那里承擔著成千上萬噸的物料搬運和設備安裝等任務。
2)起重機械事故按其發生原因可分為擠壓事故、高處墜落事故、重物墜落事故、起重機械倒、折斷及傾翻事故、觸電事故、撞擊事故等。
3)常見的起重機械對安全影響較大的零部件主要有吊鉤、鋼絲繩、滑輪和滑輪組、卷銅及制動裝置等。
起重機械危險的防護措施
1)起重機械應配備相應的安全防護裝置,包括:超載限制器、力矩限制器、上升極限位置限制器、下降極限位置限制器、運行極限位置限制器、偏斜調整和顯示裝置、幅度指示器、防止吊臂后傾裝置、極限力矩限制裝置、緩沖器、夾軌鉗、錨定裝置、回轉定位裝置等安全裝置。
2)起重作業必須由經過培訓、考核合格并持有《特種作業操作證》的司機操作。
3)作業前要對制動器、吊鉤、鋼絲繩等安全裝置進行檢查,發現性能不正常時,應在作業前排除。
4)作業時應按指揮信號進行,開車前應鳴鈴或報警,閉合主電源時,應把所有控制器手柄回到零位,作業結束時應將起重機秒定錨定。
5)起重機作業時,不能對運動機件進行檢查和檢修,不能在有載荷情況下,調整起升、變幅機構的制動器。
6)吊運時,重物不能從人頭頂通過,吊臂下嚴禁站人。
7)起重機工作時,其各部件、機構,必須要與輸電線路保持一定安全距離。
8)自行式起重機,工作前應將停機場地平整好,牢固可靠地打好支腿。
9)起重機駕駛人員要求身體健康,凡患有色盲、雙眼視力在0.8以下,患有聽力障礙癥或癲癇病的人不能從事此項工作。
10)起重機駕駛人員要了解并保證做到“十不吊”:
①超過額定負荷不吊。
②指揮信號不明、吊物重量不明、光線暗淡不吊。
③吊索和附件捆綁不牢不吊。
④行車吊掛重物直接進行加工不吊。
⑤歪拉斜拽不吊。
⑥吊物上站人或有浮放物不吊。
⑦氧氣瓶、乙炔放生器等具有易燃易爆危險的物品不吊。
⑧吊物有刃角不墊好不吊。
⑨埋在地下或凝固在地面上的物件不吊。
⑩違章指揮不吊。
篇3:鍛壓機械危險因素安全技術要求
1.鍛壓機械的危險因素
鍛造是金屬壓力加工的方法之一,它是機械制造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根據鍛造加工時金屬材料所處溫度狀態的不同,鍛造又可分為熱鍛、溫鍛和冷鍛。本文是指熱鍛,即被加工的金屬材料處在紅熱狀態(鍛造溫度范圍內),通過鍛造設備對金屬施加的沖擊力或靜壓力,使金屬產生塑性變形而獲得預想的外形尺寸和組織結構的鍛件。
在鍛造車間里的主要設備有鍛錘、壓力機(水壓機或曲柄壓力機)、加熱爐等。生產工人經常處在振動、噪聲、高溫灼熱、煙塵,以及料頭、毛坯堆放等不利的工作環境中,因此,對操作這些設備的工人的安全衛生應特別加以注意;否則,在生產過程中將容易發生各種安全事故,尤其是人身傷害事故。
在鍛造生產中易發生的外傷事故,按其原因可分為3種:
(1)機械傷——由機器、工具或工件直接造成的刮傷、碰傷。
(2)燙傷。
(3)電觸傷。
2.鍛造車間的特點
從安全技術勞動保護的角度來看,鍛造車間的特點是:
(1)鍛造生產是在金屬灼熱的狀態下進行的(如低碳鋼鍛造溫度范圍在1250~750℃之間),由于有大量的手工勞動,稍不小心就可能發生灼傷。
(2)鍛造車間里的加熱爐和灼熱的鋼錠、毛坯及鍛件不斷地發散出大量的輻射熱(鍛件在鍛壓終了時仍然具有相當高的溫度),工人經常受到熱輻射的侵害。
(3)鍛造車間的加熱爐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煙塵排入車間的空氣中,不但影響作業環境,還降低了車間內的能見度(對于燃燒固體燃料的加熱爐,情況就更為嚴重),因而也可能會引起工傷事故。
(4)鍛造生產中所使用的設備如空氣錘、蒸汽錘、摩擦壓力機等,工作時發出的都是沖擊力;設備在承受這種沖擊載荷時,本身容易突然損壞(如鍛錘活塞桿的突然折斷),而造成嚴重的傷害事故。
壓力機(如水壓機、曲柄熱模鍛壓力機、平鍛機、精壓機)、剪床等在工作時,沖擊性雖然較小,但設備的突然損壞等情況也時有發生,操作者往往猝不及防,也有可能導致工傷事故。
(5)鍛造設備在工作中的作用力是很大的,如曲柄壓力機、拉伸鍛壓機和水壓機這類鍛壓設備,它們的工作條件雖較平穩,但其工作部件所發出的力量卻是很大的(如我國已制造和使用了12000t的鍛造水壓機。就是常見的100~150t的壓力機,所發出的力量巨大),如果模子安裝調整上出現錯誤或操作時稍不正確,大部分的作用力就不是作用在工件上,而是作用在模子、工具或設備本身的部件上,就可能引起機件的損壞以及其他嚴重的設備或人身事故。
(6)鍛工的工具和輔助工具,特別是手鍛和自由鍛的工具、夾鉗等名目繁多,這些工具都是一起放在工作地點的。在工作中,工具的更換非常頻繁,存放往往又是雜亂的,這就必然增加對這些工具檢查的困難。當鍛造中需用某一工具而又不能迅速找到時,有時會“湊合”使用類似的工具,為此往往會造成工傷事故。
(7)由于鍛造車間設備在運行中發生的噪聲和振動,使工作地點嘈雜刺耳,影響人的聽覺和神經系統,分散了注意力,因而增加了發生事故的可能性。
3.鍛壓機械的安全技術要求
鍛壓機械的結構不但要保證設備運行中的安全,而且要能保證安裝、拆卸和檢修等各項工作的安全;此外,還必須便于調整和更換易損件,便于對在運行中要取下檢查的零件進行檢查。
(1)鍛壓機械的機架和突出部分不得有棱角或毛刺。
(2)外露的傳動裝置(齒輪傳動、摩擦傳動、曲柄傳動或皮帶傳動等)必須要有防護罩。防護罩需用鉸鏈安裝在鍛壓設備的不動部件上。
(3)鍛壓機械的啟動裝置必須能保證對設備進行迅速開關,并保證設備運行和停車狀態的連續可靠。
(4)啟動裝置的結構應能防止鍛壓設備意外的開動或自動開動。
較大型的空氣錘或蒸汽一空氣自由錘一般是用手柄操縱的,應該設置簡易的操作室或屏蔽裝置。
模鍛錘的腳踏板也應置于某種擋板之下。它是一種用角鋼做成的架子,上面覆以鋼板。腳踏板就藏在這種架子下面,操作者應便于將腳伸入進行操縱。
設備上使用的模具都必須嚴格按照圖紙上提出的材料和熱處理要求進行制造。緊固模具用的斜楔應選用適當材料并經退火處理。為了避免受撞擊的一端卷曲,端部允許進行局部淬火。但端部一旦卷曲(“開花”),則要停止使用,或經過修正后才能使用。
(5)電動啟動裝置的按鈕盒,其按鈕上需標有“啟動”、“停車”等字樣。停車按鈕為紅色,其位置比啟動按鈕高10~12mm。
(6)在高壓蒸汽管道上必須裝有安全閥和凝結罐,以消除水擊現象,降低突然升高的壓力。
(7)蓄力器通往水壓機的主管上必須裝有當水耗量突然增高時能自動關閉水管的裝置。
(8)任何類型的蓄力器都應有安全閥。安全閥必須由技術檢查員加鉛封,并定期進行檢查。
(9)安全閥的重錘必須封在帶鎖的錘盒內。
(10)安設在獨立室內的重力式蓄力器必須裝有荷重位置指示器,使運行人員能在水壓機的工作地點上觀察到荷重的位置。
(11)新安裝和經過大修理的鍛壓設備,應該根據設備圖紙和技術說明書進行驗收和試驗。
(12)操作工人應認真學習鍛壓設備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加強設備的維護、保養,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