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輻射對健康危害及相關防護措施
摘要:計算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計算機的電磁輻射會給計算機用戶帶來健康危害,如何防止和降低計算機的電磁輻射是計算機用戶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任何帶電物體都會對周圍輻射電磁場,作為計算機主要的帶電元件,顯示器和主機是計算機電磁輻射的兩個主要來源,選擇液晶顯示器和具有優異屏蔽功能的機箱是防止和降低計算機輻射的關鍵,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和飲食習慣也相當重要。
關鍵詞:計算機電磁輻射電磁場
1什么是電磁輻射
任何帶電物體的周圍都存在電場,而周期變化的電場將會產生周期變化的磁場,也就存在電磁波,產生電磁輻射,如果這種輻射的量超過限定條件,那么就會對環境形成電磁污染。和無處可躲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一樣,電磁輻射同樣無處不在,這使它成為公認的“第四污染源”。
只要存在電場變化的地方就會有電磁輻射。目前,能造成大面積電磁污染的主要有高壓輸配電系統、發射設備、微波設備、家用電器、計算機等等。其中高壓輸電系統的電磁輻射強度最大,對人體的危害最明顯。相比之下,諸如彩電、手機、微波爐、空調機、電冰箱、計算機等等家庭必需的電氣設備所影響的人群更廣泛。
在上述常見的電氣設備中,與人們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計算機更值得關注。許多上班族和沉迷于網絡世界的網蟲每天面對計算機的時間往往超過8小時。而計算機本身就是一個不可小覷的電磁輻射源:微處理器、主板、顯卡、聲卡、內存、硬盤、光驅、顯示器、USB接口等主要部件在工作時都會向外界輻射電磁能量。計算機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對那些長期接觸計算機的人的身心健康有巨大的危害。
2計算機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最近新聞報道了中國在一個月內就有多個大學生因為通宵使用電腦猝死,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計算機電磁輻射危害的思考!
“計算機病”與日俱增,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計算機病”的癥狀表現為神經衰弱綜合癌(頭暈、頭痛、疲勞、失眠或噩夢、記憶力減退、情緒低落等)、肩頸腕綜合癥(骨骼不適、手指麻等、感覺異常、震顫、有壓痛),以及腰背酸痛、抗病能力降低、易感冒等,發病率最高的是那些每天在計算機旁敲擊鍵盤的專業人員。如人體受輻射還可導致人體循環系統異常,皮膚受損,男性生殖能力下降,人體激素分泌異常等。
孕婦、兒童、心臟起搏器佩戴者和老人是電磁輻射的易感人群,而心臟、眼睛和生殖系統等是電磁輻射敏感器官。據美國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懷孕婦女若每周在電腦前工作超過20個小時,她在前三個月流產的朵率是其他人的2倍。因此,孕婦在懷孕期間應避免接近電腦。此外,彩色電腦的電磁場是黑白電腦的3-4倍。那么,電腦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國內外的新聞媒體曾多次報道電腦熒光屏導致工作人員發生流產、畸胎、面部皮疹、白內障及光敏癲癇等癥,但經過流行統計分析不能證實這種結論,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小組也持這種意見。同時,有關監測結果也表明,電腦或電視熒光屏產生的*光線、紫外線、紅外線、超低頻、靜電場和聲輻射都在允許范圍之內。不過,電腦顯示屏引起視覺疲勞倒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電腦熒光屏不斷變幻和上下翻滾的各種字符會刺激眼睛,對眼睛有一定的損害。近年來的畸形兒出生率和兒童的自血病增多,心臟起搏器佩戴者的死亡率增加,電磁輻射也難逃其咎。
更讓人心痛的是,目前這樣的情況不僅危及專業人員,在校大學生和日以繼夜工作的白領也備受危害。
3計算機輻射主要從哪來
計算機的電磁輻射主要來源于顯示器和主機。
雖然微處理器、主板、顯卡、聲卡、內存、硬盤、光驅、顯示器、USB接口等主要部件在工作時都會向外界輻射電磁能量,但幸運的是,除顯示器之外,這些配件都是被裝在具有電磁屏蔽能力的機箱里面,阻擋了大部分電磁輻射。所以,我們通常受到的輻射一方面來自顯示器,而另一方面則來自主機。倘若顯示器在電磁屏蔽技術方面不夠嚴謹,那么用戶可能一周5天、每天8小時都會受到電磁輻射,對健康的危害顯而易見。而機箱同樣如此,設計不良的產品往往臺發生電磁輻射泄漏,如果機箱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太近,外泄的電磁輻。
射同樣會影響到用戶健康。
3.1顯示器
顯示器分為CRT顯示器(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和LCD顯示器(液晶顯示器)。CRT顯示器是計算機中最嚴重的輻射源。CRT顯示器通過電子槍發射電子束實現畫面顯示,對外發射電子本身就會產生嚴重的電磁輻射,盡管厚厚的含鉛玻璃屏幕可在一定程度上阻隔輻射,但仍然有不少電子穿透阻隔層而直接照射到使用者。所以,如何削弱這部分輻射至關重要。
LCD電磁輻射相對低很多。從原理上說,LCD顯示器以液晶材料作為光線通過的開關來控制光線照射屏幕,進而獲得畫面輸出。而這個過程并沒有涉及紫外線、靜電場、高壓電源等容易產生輻射的部件,因此從這個方面考慮可以說LCD正面幾乎是零輻射。
因此相對而言,LCD顯示器電源部分對外輻射的低頻電磁波會比CRT要弱很多,加上LCD的擺放位置往往貼近墻面.所以不會背對著人體,這種輻射對人的影響可減弱到零。
3.2主機
眾所周知,金屬機箱對電磁輻射可起著屏蔽的作用,但不同材料,不同設計、不同工藝的機箱的防輻射能力并不相同,如果設計不良,主機外泄的電磁輻射仍可能超標。
首先,機箱的材料至關重要,目前大多數機箱都是使用鍍鋅銅板,它可起到良好的屏蔽效果。不少高檔機箱采用更輕的鋁合金材料,同樣具有良好的防輻射能力。
材料僅是防輻射要求的基本方面,更關鍵的地方在于機箱制造工藝,只有模具精細,制造工藝好的機箱才會具有良好的電磁屏蔽效果。這方面主要體現在機箱面板、前置接口,后側擋板及其他所有存在任何接縫的地方,劣質機箱與優質機箱在這方面差異甚大。尤其是在前置接口方面,電磁輻射很容易就直接影響到用戶。優質機箱在這些細節都比較嚴謹,基本不存在接縫不夠密合的問題,樣品制造出來后都必項在電磁實驗室中測量輻射是否達標,選標之后方可進行大批量制造。
此外,不少機箱為了制造方便都采用雙面噴漆,但內部表面如果被噴漆的話,機箱板就無法直接吸收電磁坡,電磁波會出現四處散射的情況。倘若在機箱接縫處不夠嚴密就很容易因電磁波散射而造成泄漏現象。相較之下,外表面噴漆、內部鍍鋅的做法更值得提倡。鋼板內表面所鍍的鋅(防氧化需要)同樣也是金屬,電磁波射到表面后可以被有效屏蔽而不會出現散射現象,這對機箱整體的電磁輻射屏蔽是很有利的--從健康角度考慮,我們認為多花點預算購買品質優良的機箱還是值得提倡的。
4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有效減少計算機電磁輻射
電腦輻射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減少。
對于廣大計算機用戶來說,選擇LCD顯示器,購買選材合理、設計優秀、屏蔽良好的機箱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計算機用戶免于受到過度的電磁輻射危害。
除了在購買時選擇符合電磁輻射標準的計算機外,還可以根據情況采取下列措施。
①平時飲食應選擇富含維生素類的食品,以降低輻射的危害。
注意酌情多吃一些胡蘿卜、豆芽、西紅柿、瘦肉、動物肝等富含維生素A、C和蛋白質的食物,經常喝些綠茶等等。對于生活緊張而忙碌的人群來說,比如我們大學生和白領,抵御電腦輻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每天上午喝2至3杯的綠茶,吃一個橘子。茶葉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原,它被人體吸收后,能迅速轉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不但能合成視紫紅質,還能使眼睛在暗光下看東西更清楚,因此,綠茶不但能消除電腦輻射的危害,還能保護和提高視力。如果不習慣喝綠茶,菊花茶同樣也能起著抵抗電腦輻射和調節身體功能的作用。
②有必要選用防護產品,如防護屏、護目鏡、防磁帖防護服等。
③長時間使用計算機,應注意間隔與調劑。
值得注意的是孕婦操作計算機一天不宜超過2h。
首先,應盡可能購買新款的電腦,一般不要使用舊電腦,舊電腦的輻射一般較厲害,在同距離、同類機型的條件下,一般是新電腦的1-2倍。操作電腦時最好在顯示屏上安一塊電腦專用濾色板以減輕輻射的危害,室內不要放置閑雜金屬物品,以免形成電磁波的再次發射。使用電腦時,要調整好屏幕的亮度,一般來說,屏幕亮度越大,電磁輻射越強,反之越小。不過,也不能調得太暗,以免因亮度太小而影響效果,且易造成眼睛疲勞。還要注意與屏幕保持適當距離。離屏幕越近,人體所受的電磁輻射越大,因此較好的是距屏幕半米以外。
電腦使用后,臉上會吸附不少電磁輻射的顆粒,要及時用清水洗臉,這樣將使所受輻射減輕70%以上。
④人體與計算機,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室內辦公和家用電器的設置不宜過密,不要把家用電器擺放得過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劑量輻射的危險之中。
電腦擺放位置很重要。盡量別讓屏幕的背面朝著有人的地方,因為電腦輻射最強的是背面,其次為左右兩側,屏幕的正面反而輻射最弱。以能看清楚字為準,至少也要50厘米到75厘米的距離,這樣可以減少電磁輻射的傷害。
⑤注意室內通風。
科學研究證實,電腦的熒屏能產生一種叫溴化二苯并呋喃的致癌物質。所以,放置電腦的房間最好能安裝換氣扇,倘若沒有,上網時尤其要注意通風。
5結語
計算機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成為生產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一件工具。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應該注意到,計算機所產生的電磁輻射也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了危害。但是輻射的危害其實也沒有那么聳人聽聞,其實人類一直生活在電磁環境里。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場,其表面的熱輻射和雷電都可產生電磁輻射。此外,太陽及其他星球也自外層空間源源不斷地產生電磁輻射。但天然產生的電磁輻射對人體是沒有損害的,對人體構成威脅、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是人工產生的電磁輻射。
因此,我們要正視電磁輻射,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文中提到的計算機的電磁輻射主要來源于顯示器和主機,選擇LCD顯示器和具有良好防輻射效果的機箱是防止用戶免于過度電磁輻射的關鍵。另外加強維生素的攝入,選擇防護用具,避免長時間近距離接觸計算機也是重要的防護措施。做好這些預防和減少輻射的措施,那么我們在享受高科技產品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同樣可以身心健康。
篇2:輻射事故管理規定辦法
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
(1993年8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24號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應急機構及其職責
第三章應急準備
第四章應急對策和應急防護措施
第五章應急狀態的終止和恢復措施
第六章資金和物資保障
第七章獎勵與處罰
第八章附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工作,控制和減少核事故危害,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于可能或者已經引起放射性物質釋放、造成重大輻射后果的核電廠核事故(以下簡稱核事故)應急管理工作。
第三條核事故應急管理工作實行常備不懈,積極兼容,統一指揮,大力協同,保護公眾,保護環境的方針。
第二章應急機構及其職責
第四條全國的核事故應急管理工作由國務院指定的部門負責,其主要職責是:
(一)擬定國家核事故應急工作政策;
(二)統一協調國務院有關部門、軍隊和地方政府的核事故應急工作;
(三)組織制定和實施國家核事故應急計劃,審查批準場外核事故應急計劃;
(四)適時批準進入和終止場外應急狀態;
(五)提出實施核事故應急響應行動的建議;
(六)審查批準核事故公報、國際通報,提出請求國際援助的方案。
必要時,由國務院領導、組織、協調全國的核事故應急管理工作。
第五條核電廠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指定的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核事故應急管理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一)執行國家核事故應急工作的法規和政策;
(二)組織制定場外核事故應急計劃,做好核事故應急準備工作;
(三)統一指揮場外核事故應急響應行動;
(四)組織支援核事故應急響應行動;
(五)及時向相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報核事故情況。
必要時,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核事故應急管理工作。
第六條核電廠的核事故應急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執行國家核事故應急工作的法規和政策;
(二)制定場內核事故應急計劃,做好核事故應急準備工作;
(三)確定核事故應急狀態等級,統一指揮本單位的核事故應急響應行動;
(四)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國務院核安全部門和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報告事故情況,提出進入場外應急狀態和采取應急防護措施的建議;
(五)協助和配合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做好核事故應急管理工作。
第七條核電廠的上級主管部門領導核電廠的核事故應急工作。
國務院核安全部門、環境保護部門和衛生部門等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相應的核事故應急工作。
第八條中華人民解放軍作為核事故應急工作的重要力量,應當在核事故應急響應中實施有效的支援。
第三章應急準備
第九條針對核電廠可能發生的核事故,核電廠的核事故應急機構、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和國務院指定的部門應當預先制定核事故應急計劃。
核事故應急計劃包括場內核事故應急計劃、場外核事故應急計劃和國家核事故應急計劃。各級核事故應急計劃應當相互銜接、協調一致。
第十條場內核事故應急計劃由核電廠核事故應急機構制定,經其主管部門審查后,送國務院核安全部門審評并報國務院指定的部門備案。
第十一條場外核事故應急計劃由核電廠所在地的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組織制定,報國務院指定的部門審查批準。
第十二條國家核事故應急計劃由國務院指定的部門組織制定。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中華人民解放軍總部應當根據國家核事故應急計劃,制定相應的核事故應急方案,報國務院指定的部門備案。
第十三條場內核事故應急計劃、場外核事故應急計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核事故應急工作的基本任務;
(二)核事故應急響應組織及其職責;
(三)煙羽應急計劃區和食入應急計劃區的范圍;
(四)干預水平和導出干預水平;
(五)核事故應急準備和應急響應的詳細方案;
(六)應急設施、設備、器材和其他物資;
(七)核電廠核事故應急機構同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之間以及同其他有關方面相互配合、支援的事項及措施。
第十四條有關部門在進行核電廠選址和設計工作時,應當考慮核事故應急工作的要求。
新建的核電廠必須在其場內和場外核事故應急計劃審查批準后,方可裝料。
第十五條國務院指定的部門、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和核電廠的核事故應急機構應當具有必要的應急設施、設備和相互之間快速可靠的通訊聯絡系統。
核電廠的核事故應急機構和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應當具有輻射監測系統、防護器材、藥械和其他物資。
用于核事故應急工作的設施、設備和通訊聯絡系統、輻射監測系統以及防護器材、藥械等,應當處于良好狀態。
第十六條核電廠應當對職工進行核安全、輻射防護和核事故應急知識的專門教育。
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應當在核電廠的協助下對附近的公眾進行核安全、輻射防護和核事故應急知識的普及教育。
第十七條核電廠的核事故應急機構和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應當對核事故應急工作人員進行培訓。
第十八條核電廠的核事故應急機構和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應當適時組織不同專業和不同規模的核事故應急演習。
在核電廠首次裝料前,核電廠的核事故應急機構和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應當組織場內、場外核事故應急演習。
第四章應急對策和應急防護措施
第十九條核事故應急狀態分為下列四級:
(一)應急待命。出現可能導致危及核電廠核安全的某些特定情況或者外部事件,核電廠有關人員進入戒備狀態。
(二)廠房應急。事故后果僅限于核電廠的局部區域,核電廠人員按照場內核事故應急計劃的要求采取核事故應急響應行動,通知廠外有關核事故應急響應組織。
(三)場區應急。事故后果蔓延至整個場區,場區內的人員采取核事故應急響應行動,通知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某些廠外核事故應急響應組織可能采取核事故應急響應行動。
(四)場外應急。事故后果超越場區邊界,實施場內和場外核事故應急計劃。
第二十條當核電廠進入應急待命狀態時,核電廠核事故應急機構應當及時向核電廠的上級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核安全部門報告情況,并視情況決定是否向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報告。
當出現可能或者已經有放射性物質釋放的情況時,應當根據情況,及時決定進入廠房應急或者場區應急狀態,并迅速向核電廠的上級主管部門、國務院核安全部門和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報告情況;在放射性物質可能或者已經擴散到核電廠場區以外時,應當迅速向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提出進入場外應急狀態并采取應急防護措施的建議。
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接到核電廠核事故應急機構的事故情況報告后,應當迅速采取相應的核事故應急對策和應急防護措施,并及時向國務院指定的部門報告情況。
需要決定進入場外應急狀態時,應當經國務院指定的部門批準;在特殊情況下,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可以先行決定進入場外應急狀態,但是應當立即向國務院指定的部門報告。
第二十一條核電廠的核事故應急機構和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應當做好核事故后果預測與評價以及環境放射性監測等工作,為采取核事故應急對策和應急防護措施提供依據。
第二十二條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應當適時選用隱蔽、服用穩定性碘制劑、控制通道、控制食物和水源、撤離、遷移、對受影響的區域去污等應急防護措施。
第二十三條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在核事故應急響應過程中應當將必要的信息及時地告知當地公眾。
第二十四條在核事故現場,各核事故應急響應組織應當實行有效的劑量監督。現場核事故應急響應人員和其他人員都應當在輻射防護人員的監督和指導下活動,盡量防止接受過大劑量的照射。
第二十五條核電廠的核事故應急機構和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應當做好核事故現場接受照射人員的救護、洗消、轉運和醫學處置工作。
第二十六條在核事故應急進入場外應急狀態時,國務院指定的部門應當及時派出人員趕赴現場,指導核事故應急響應行動,必要時提出派出救援力量的建議。
第二十七條因核事故應急響應需要,可以實行地區封鎖。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地區封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決定;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區封鎖,以及導致中斷干線交通或者封鎖國境的地區封鎖,由國務院決定。
地區封鎖的解除,由原決定機關宣布。
第二十八條有關核事故的新聞由國務院授權的單位統一發布。
第五章應急狀態的終止和恢復措施
第二十九條場外應急狀態的終止由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會同核電廠核事故應急機構提出建議,報國務院指定的部門批準,由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發布。
第三十條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應當根據受影響地區的放射性水平,采取有效的恢復措施。
第三十一條核事故應急狀態終止后,核電廠核事故應急機構應當向國務院指定的部門、核電廠的上級主管部門、國務院核安全部門和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提交詳細的事故報告;省級政府指定的部門應當向國務院指定的部門提交場外核事故應急工作的總結報告。
第三十二條核事故使核安全重要物項的安全性能達不到國家標準時,核電廠的重新起動計劃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審查批準。
第六章資金和物資保障
第三十三條國務院有關部門、軍隊、地方各級政府和核電廠在核事故應急準備工作中應當充分利用現有組織機構、人員、設施和設備等,努力提高核事故應急準備資金和物資的使用效益,并使核事故應急準備工作與地方和核電廠的發展規劃相結合。各有關單位應當提供支援。
第三十四條場內核事故應急準備資金由核電廠承擔,列入核電廠工程項目投資概算和運行成本。
場外核事故應急準備資金由核電廠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擔,資金數額由國務院指定的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審定。核電廠承擔的資金,在投產前根據核電廠容量、在投產后根據實際發電量確定一定的比例交納,由國務院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后用于地方場外核事故應急準備工作;其余部分由地方政府解決。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指定的部門會同國務院計劃部門和國務院財政部門規定。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軍隊所需的核事故應急準備資金,根據各自在核事故應急工作中的職責和任務,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進行安排,不足部分按照各自的計劃和資金渠道上報。
第三十五條國家的和地方的物資供應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應當保證供給核事故應急所需的設備、器材和其他物資。
第三十六條因核電廠核事故應急響應需要,執行核事故應急響應行動的行政機關有權征用非用于核事故應急響應的設備、器材和其他物資。
對征用的設備、器材和其他物資,應當予以登記并在使用后及時歸還;造成損壞的,由征用單位補償。
第七章獎勵與處罰
第三十七條在核事故應急工作中有下列事跡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主管部門或者所在單位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一)完成核事故應急響應任務的;
(二)保護公眾安全和國家的、集體的和公民的財產,成績顯著的;
(三)對核事故應急準備與響應提出重大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
(四)輻射、氣象預報和測報準確及時,從而減輕損失的;
(五)有其他特殊貢獻的。
第三十八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有關責任人員視情節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按照規定制定核事故應急計劃,拒絕承擔核事故應急準備義務的;
(二)玩忽職守,引起核事故發生的;
(三)不按照規定報告、通報核事故真實情況的;
(四)拒不執行核事故應急計劃,不服從命令和指揮,或者在核事故應急響應時臨陣脫逃的;
(五)盜竊、挪用、貪核事故應急工作所用資金或者物資的;
(六)阻礙核事故應急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或者進行破壞活動的;
(七)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
(八)有其他對核事故應急工作造成危害的行為的。
第八章附則
第三十九條本條例中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核事故應急,是指為了控制或者緩解核事故、減輕核事故后果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秩序和正常工作程序的緊急行動。
(二)場區,是指由核電廠管理的區域。
(三)應急計劃區,是指在核電廠周圍建立的,制定有核事故應急計劃、并預計采取核事故應急對策和應急防護措施的區域。
(四)煙羽應急計劃區,是指針對放射性煙云引起的照射而建立的應急計劃區。
(五)食入應急計劃區,是指針對食入放射性污染的水或者食物引起照射而建立的應急計劃區。
(六)干預水平,是指預先規定的用于在異常狀態下確定需要對公眾采取應急防護措施的劑量水平。
(七)導出干預水平,是指由干預水平推導得出的放射性物質在環境價質中的濃度或者水平。
(八)應急防護措施,是指在核事故情況下用于控制工作人員和公眾所接受的劑量而采取的保護措施。
(九)核安全重要物項,是指對核電廠安全有重要意義的建筑物、構筑物、系統、部件和設施等。
第四十條除核電廠外,其他核設施的核事故應急管理,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參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一條對可能或者已經造成放射性物質釋放超越國界的核事故應急,除執行本條例的規定外,并應當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四十二條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篇3:輻射安全管理規定辦法
輻射安全管理規定
國家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管理系統管理規定
總則
第一條依據《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管理辦法》,環境保護部建立國家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管理系統。為進一步規范該系統的使用,提高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監管的信息化水平,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國家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管理系統(以下簡稱管理系統)建立在互聯網上,全國聯網運行使用,包括國家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監管系統(以下簡稱監管系統)和全國核技術利用輻
射安全申報系統(以下簡稱申報系統)。
第三條本規定適用于全國各級環境保護部門、放射性同位素生產單位、國家和各省城市放射性廢物庫(以下簡稱廢物庫)運行單位、輻射工作單位及其他相關單位對管理系統的使用與管理。
第四條管理系統使用實行“統籌規劃、統一標準、分級負責、安全運行、有效監督”的原則。
第五條管理系統各項業務辦理及其操作按照“國家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管理系統使用技術細則”(以下簡稱使用細則)進行。涉密信息不得進入管理系統。
系統管理
第六條環境保護部及各地區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省級環境保護部門應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負責系統的運行使用。地市級環境保護部門、輻射工作單位(含放射性同位素生產單位、廢物庫運行單位)及其他相關單位應指定專人負責使用和維護系統。
第七條環境保護部負責管理系統的管理工作,承擔以下職責:
(一)制定管理系統的建設規劃、技術方案和管理規定等,并監督執行;
(二)組織、指導、監督本級和省級環境保護部門管理系統建設、運行等工作;
(三)組織對省級環境保護部門管理系統使用和管理的檢查、指導和考核,制定相應的考核細則和指標;
(四)建立管理系統所需的軟硬件和網絡條件,確保數據接入網絡暢通;
(五)組織向各省開放的管理系統數據接口的開發與測試工作;
(六)收集、整理管理系統使用過程中的意見反饋,組織對管理系統進行維護和升級;
(七)定期組織環境保護部及各地區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省級環境保護部門、放射性同位素生產單位、廢物庫運行單位管理員管理系統使用的培訓工作。
第八條省級環境保護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管理系統管理工作,承擔以下職責:
(一)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管理系統的運行管理措施,并監督執行;
(二)組織、指導、監督本級及以下環境保護部門管理系統建設、運行等工作;
(三)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輻射工作單位使用管理系統的情況進行監督;
(四)負責管轄范圍內監管數據的錄入、核查、更新工作;
(五)組織本行政區域內下級環境保護部門及輻射工作單位管理系統使用的培訓;
(六)收集、整理管理系統使用過程中的意見與建議,定期反饋至環境保護部。
第九條輻射工作單位負責本單位申報系統使用和管理工作,承擔以下職責:
(一)制定本單位申報系統運行管理制度,并具體實施;
(二)負責本單位申報系統使用和安全管理工作;
(三)通過申報系統提交相關文件、辦理相關業務;
(四)整理并反饋申報系統使用過程中的意見與建議。
放射性同位素生產單位、廢物庫運行單位按照權限,進行監管系統相關操作和使用。
第十條監管系統的使用設國家級系統管理員;地區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省級環境保護部門、放射性同位素生產單位、廢物庫運行單位設管理員,管理員應選用責任心強、業務熟悉的人員擔任。其他輻射工作單位設專人負責。
第十一條國家級系統管理員負責設置管理員賬號和權限;管理員負責設置本級及以下賬號和權限;國家級系統管理員和省級環境保護部門系統管理員按照各自的管理范圍負責申報系統注冊用戶管理。
第十二條嚴格、規范賬號的使用,禁止賬號隨意轉借,首次登錄后應立即更改相關密碼,且不得告知無關人員,有關崗位人員調離后,應及時更改相應密碼,確保賬號使用安全。
第十三條環境保護部負責其發證單位的輻射安全許可證審批、放射性同位素進出口審批等信息的維護,委托省級發證的單位信息由省級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維護;地區監督站負責環境保護部發證單位的日常監管數據、工作單位數據、監督執法等信息的維護;省級環境保護部門負責日常監管數據、轄區內輻射工作單位數據、輻射事故等信息維護。
第十四條環境保護部、省級環境保護部門應明確技術支持單位,具體承擔職責范圍內管理系統建設、維護和技術服務等工作。
第十五條省級及以下環境保護部門應將管理系統的負責人、聯系人、技術支持單位報上級環境保護部門備案。
系統使用
第十六條管理系統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輻射工作單位管理;
(二)輻射安全許可證、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管理等相關業務辦理;
(三)監督執法管理;
(四)輻射事故管理。
第十七條各級環境保護部門登錄監管系統進行核技術利用日常管理和業務辦理,輻射工作單位通過申報系統進行核技術利用業務申報工作。
第十八條放射性同位素生產單位、廢物庫運行單位有關銷售、收貯放射性同位素業務須經過監管系統申辦。
第十九條各地區監督站、省級及以下環境保護部門負責及時將監督執法情況錄入到監管系統。
第二十條各級環境保護部門在辦理放射性同位素相關審批與備案等手續時須核實、變更數據庫相關信息。
第二十一條監管數據應當符合真實、準確、及時、完整的要求,監管部門每周第一個工作日更新上周的監管數據。
第二十二條環境保護部、省級環境保護部門發現可疑信息,應及時保存相關數據記錄,報告本單位管理系統負責人后,進行核查處理并記錄備查。
第二十三條輻射工作單位按“使用細則”內容進行相關業務申報、信息更新以及打印紙質文件,用于確認和存檔等。
第二十四條管理系統中無輻射工作單位許可證相關信息的,各級環境保護部門不得辦理相關業務審批。監管系統中的業務經辦結果與申報系統數據聯動。
第二十五條各監管數據只能用于各級環境保護部門對輻射工作單位的監督和管理,經同意后公安、衛生等政府部門可共享該系統有關信息,未經批準,任何人不得擅自對外提供。
系統維護
第二十六條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負責管理系統的運行維護工作,包括以下內容:
(一)定期更新“使用細則”手冊;
(二)建立管理系統運行維護和安全記錄;
(三)發生突發性事件可能危及數據庫和業務系統安全時,采取暫停聯網、停機檢查等應急措施。
第二十七條各級環境保護部門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做好計算機病毒的防范工作;必要時采取應急措施,保留有關原始記錄,并向有關部門報告。
第二十八條各級環境保護部門應建立管理系統運行情況通報制度,省級環境保護部門于每年1月31日前以書面形式向環境保護部報告本行政區域內管理系統運行及管理情況。
附則
第二十九條本規定中的監管數據指輻射工作單位開展核技術利用工作相關的單位信息、許可信息、審批備案信息、臺賬信息、監督執法信息和輻射事故信息等內容。
第三十條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