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
一、指導思想:以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建設為基礎,以市場準入為根本,以全面提高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核心,從產地和市場兩個環節入手,對進入縣內市場的農產品,實行“從產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測,基本實現主要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無公害,確保全縣人民吃上放心農產品。
二、實施原則: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推進、不斷完善的原則,從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入手,先易后難、先常規后特殊、先大家后個別、先示范后推廣,從蔬菜類、畜產品類開始,從批發市場、超市開始,逐步向全市農產品市場的農產品延伸。
三、工作目標:通過實施無公害農產品市場準入,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三項制度”,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控制措施,推行農產品生產、銷售記錄和標識管理制度,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推行先進的管理手段、引導規范經營;強化執法監督、建立農產品信用監督約束機制等主要內容,逐步實現我縣農產品市場檢測人員、速測儀器、檢測場所、檢測結果記錄公示、檢測結果網絡化管理的具體到位,營造廣大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自覺關心支持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的良好氛圍,最終實現農產品市場銷售的無公害化,并進一步向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發展。
(一)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三項制度”
免檢制度。對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食用農產品,并與基地種植相符的實行入市免檢制度,憑認證證書和專用標志直接進入市場銷售。
索證抽檢制度。對行業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產品實行索證抽檢制度。
現場檢測制度。對來源于非認證基地的農產品并且未取得任何認證的產品,實行現場檢測制度。
(二)加強農產品質量控制,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
1、實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身份編碼識別管理制度。按照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性編碼規則》要求,制定完善本轄區農產品產地編碼規則,隨時補充完善編碼,提高編碼的時效性和科學性。加快編碼的普及應用,逐步實現生產者在每批上市農產品上應標明產地編碼,以便追查農產品產地來源和生產者,并將產地編碼作為農產品追溯的重要依據,更好地為我市農產品順利進入各地市場服務。
2、推行標識管理。根據不同農產品的特點,逐步推行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和產地標識制度。對進行市場準入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率先實行農產品標識掛牌銷售。標識牌要注明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生產日期、產品質量等內容(標識牌的制作、發放由市場準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安排)。
3、實行農產品生產、銷售記錄制度。按照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可相互追查的原則,生產基地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藏(保鮮)到市場銷售的各個環節的記錄;經初級加工、有包裝的農產品,生產(加工)者應當在產品包裝物上標注其產品的加工單位和原生產基地;生產者在生產中要嚴格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規定,記載農業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以及防疫、檢疫情況;逐步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通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及時有效的追溯發生問題的環節和責任。
(三)建立農產品信用監督約束機制
以執法部門監督為主,行業自我監督為輔,結合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形成全方位的監督網絡。通過消費者評選、同行業評比、監督部門評定等綜合評價的辦法,在全社會大力開展創建信用市場、信用企業、信用品牌活動,以充分發揮在農產品安全體系引導市場的功能與作用,逐步使農產品生產基地、經營企業自覺提高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積級推行“誠信、安全、健康消費”在重點市場、超市設立農產品安全誠信公示欄,定期向消費者提供農產品安全信息,提高消費者的知情權,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篇2: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
一、指導思想:以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建設為基礎,以市場準入為根本,以全面提高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核心,從產地和市場兩個環節入手,對進入縣內市場的農產品,實行“從產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測,基本實現主要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無公害,確保全縣人民吃上放心農產品。
二、實施原則: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推進、不斷完善的原則,從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入手,先易后難、先常規后特殊、先大家后個別、先示范后推廣,從蔬菜類、畜產品類開始,從批發市場、超市開始,逐步向全市農產品市場的農產品延伸。
三、工作目標:通過實施無公害農產品市場準入,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三項制度”,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控制措施,推行農產品生產、銷售記錄和標識管理制度,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推行先進的管理手段、引導規范經營;強化執法監督、建立農產品信用監督約束機制等主要內容,逐步實現我縣農產品市場檢測人員、速測儀器、檢測場所、檢測結果記錄公示、檢測結果網絡化管理的具體到位,營造廣大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自覺關心支持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的良好氛圍,最終實現農產品市場銷售的無公害化,并進一步向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發展。
(一)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三項制度”
免檢制度。對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食用農產品,并與基地種植相符的實行入市免檢制度,憑認證證書和專用標志直接進入市場銷售。
索證抽檢制度。對行業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產品實行索證抽檢制度。
現場檢測制度。對來源于非認證基地的農產品并且未取得任何認證的產品,實行現場檢測制度。
(二)加強農產品質量控制,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
1、實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身份編碼識別管理制度。按照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性編碼規則》要求,制定完善本轄區農產品產地編碼規則,隨時補充完善編碼,提高編碼的時效性和科學性。加快編碼的普及應用,逐步實現生產者在每批上市農產品上應標明產地編碼,以便追查農產品產地來源和生產者,并將產地編碼作為農產品追溯的重要依據,更好地為我市農產品順利進入各地市場服務。
2、推行標識管理。根據不同農產品的特點,逐步推行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和產地標識制度。對進行市場準入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率先實行農產品標識掛牌銷售。標識牌要注明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生產日期、產品質量等內容(標識牌的制作、發放由市場準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安排)。
3、實行農產品生產、銷售記錄制度。按照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可相互追查的原則,生產基地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藏(保鮮)到市場銷售的各個環節的記錄;經初級加工、有包裝的農產品,生產(加工)者應當在產品包裝物上標注其產品的加工單位和原生產基地;生產者在生產中要嚴格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規定,記載農業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以及防疫、檢疫情況;逐步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通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及時有效的追溯發生問題的環節和責任。
(三)建立農產品信用監督約束機制
以執法部門監督為主,行業自我監督為輔,結合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形成全方位的監督網絡。通過消費者評選、同行業評比、監督部門評定等綜合評價的辦法,在全社會大力開展創建信用市場、信用企業、信用品牌活動,以充分發揮在農產品安全體系引導市場的功能與作用,逐步使農產品生產基地、經營企業自覺提高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積級推行“誠信、安全、健康消費”在重點市場、超市設立農產品安全誠信公示欄,定期向消費者提供農產品安全信息,提高消費者的知情權,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篇3:農產品安全市場準入制度范本
(一)目標與實施步驟
通過加大農業生產投入品監管,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管理制度,在全市逐步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禁止有毒、有害農產品銷售,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證上市銷售農產品達到無公害農產品安全標準。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推進、不斷完善的原則,先易后難、先常規后特殊、先大宗后個別、先示范后推廣,從蔬菜、水果、畜禽產品、水產品開始,先在重點批發市場、超市試點,再逐步向全市所有農產品市場延伸。
(二)檢測機構和檢測項目
1、實行免費抽檢。從事農產品安全檢測的機構,對農產品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實行免費抽檢,不得收取費用。
2、檢測機構(1)衢州市柯城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和縣(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站,以及市縣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對生產或上市銷售的農產品進行例行檢測和監督抽查。(2)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的批發市場、超市要設立專用檢測室,配備符合檢測要求的速測儀器和2名以上檢測人員,開展日常自檢工作。(3)批發市場、超市檢測室的檢測人員由市縣(區)農業部門組織培訓,經考試合格后持證上崗,并接受農業部門的業務指導和監督。(4)市、縣(區)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要對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超市等設立的質量檢測室加強管理。各檢測室要進行公正、公平、科學監測,確保檢測結果真實、準確。
3、檢測項目。凡進入實行準入制度市場的農產品,沒有證明其質量安全狀況的,需做以下檢測:(1)蔬菜、水果類:檢測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2)畜禽類:檢測瘦肉精、黃胺及激素類含量。(3)水產類:檢測甲醛、氯霉素、重金屬含量。
(三)市場準入六項制度
1、實行產地準出制度。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重點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并上市銷售的農產品,經自檢或委托檢驗檢測機構檢測合格后,方可上市銷售。檢測不合格的,應進行無害化處理;對不能處理的,應就地銷毀。
2、實行入市驗證檢測制度。入市免檢。對獲得無公害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的農產品,憑有效證明或專用標志免檢進入市場銷售;對具有“三章兩證”的豬肉產品和附帶檢疫證(章)的其他畜禽產品,免檢入市銷售;國外入境農產品憑入境檢驗檢疫證書免檢入市銷售。索證抽檢。對具有質量安全合格證明的農產品,應進行索證查票,核查清楚,品證對應,物票相符,方可入市銷售。對其質量安全狀況有疑義的,應進行抽檢。經抽檢合格,方可入市銷售。現場檢測。對無質量合格證明的農產品,進入市場前,由批發市場、超市進行現場檢測。檢測合格后,方可進入市場交易。對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或銷毀,并向有關部門報告。被抽查人對檢測結果有異議的,可以向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復檢。
3、實行不合格農產品退市制度。同一產地,同一產品,連續3次抽檢不合格,該產地的相應農產品,在6個月內禁止進入我市市場銷售,并在新聞媒體上予以公布。
4、實行質量安全結果公示制度。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應在場內顯著位置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公示牌”,對入市銷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狀況進行公示。公示內容包括農產品產地、品種名稱、檢測結果、質量安全狀況等。
5、實行標識和包裝管理制度。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及從事農產品經銷的單位和個人,對按照規定應當包裝或附加標識的農產品,應進行包裝或附加標識后方可銷售。包裝物或標識上要標明產品名稱、產地、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質量等級、生產者或銷售者等內容。
6、實行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制度。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要對其經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負責,向消費者做出承諾,要建立進銷貨臺帳,記錄保存相關票證,以便進行質量追溯。農產品檢驗檢測機構要對檢測結果負責。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不執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不履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的,有關部門要依照相關規定進行處罰。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和檢測人員不依法履行職責或偽造檢測結果的,要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有關規定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