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同心縣
一、總則
㈠編制目的
規范全縣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應急管理和應急響應程序,及時有效地實施應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
㈡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和《同心縣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自治區人民政府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決定的實施意見》等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制定本預案。
㈢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同心縣行政區域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應對工作:
⒈造成3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危及3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30人以上中毒(重傷),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的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災難。
⒉超出各專業應急救援組織應急處置能力,或者跨鄉(鎮)行政區、跨多個領域(行業和部門)的安全生產事故災難。
⒊需要同心縣安全生產委員會(以下簡稱縣安委會)處置的安全生產事故災難。
㈣工作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統一領導,分級、分類負責,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平戰結合,專兼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基礎性作用,建立組織和動員社區群眾參與應對事故災難的有效機制,增強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二、組織體系及相關機構職責
㈠組織體系
全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組織體系由同心縣安全生產委員會、縣直有關部門、各鄉(鎮、管委會)人民政府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領導機構、綜合協調指揮機構、專業協調指揮機構、應急支持保障部門、應急救援隊伍和生產經營單位組成。
同心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領導機構為同心縣安全生產委員會,綜合協調指揮機構為同心縣安委會辦公室,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辦公室具體承擔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專業協調指揮機構為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管理的專業領域應急救援指揮機構。
應急救援隊伍主要包括消防大隊、醫療救護隊伍、生產經營單位的應急救援隊伍、社會力量及其他縣、區的救援力量等。
縣安全生產委員會各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履行本部門的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和保障方面的職責,負責制訂、管理并實施有關應急預案。
㈡應急救援領導機構及職責
同心縣人民政府成立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
總指揮:縣人民政府分管安全生產的副縣長
副總指揮: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主任、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公安局局長、交通局局長、衛生局局長。
成員:縣委宣傳部、縣監察局、發改局、人事勞動保障局、公安局、交通局、衛生局、教育文化體育局、民政局、財政局、農業與科技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建設與環保局、水利局、林業局、廣播電視局、畜牧局、檢察院、編辦、團縣委、總工會、政府法制辦、供電局、工商局、氣象局、電信局、質監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安局消防大隊、武警中隊等部門和單位的分管負責同志以及各鄉(鎮、管委會)分管安全生產工作的副鄉(鎮)長(主任)。
㈢應急救援管理機構及職責
同心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為日常管理機構。
主任: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
副主任:縣公安局主管副局長
縣交通局主管副局長
縣衛生局主管副局長
值班電話:8022631
主要職責:
⒈執行同心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的決定,負責組織全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綜合管理及協調工作。
⒉接收全縣范圍內日常安全生產事故報警,實施統一指揮,分級處理;
⒊組織實施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規劃、預案等綜合管理工作;
⒋指導全縣區域內應急救援管理工作;
⒌督促、檢查全縣應急救援宣傳、教育等工作;
建立全縣應急救援信息綜合管理系統,及時掌握、分析重要信息并提出處置建議,上報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
⒎建立健全安全生產事故隱患和重大危險源數據庫,分析預測重大事故風險,提出發布預警信息的建議;
⒏承擔本預案修訂和管理工作。
㈣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及職責
現場應急救援指揮以屬地或行業(部門)為主,事發地鄉(鎮、管委會)人民政府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指揮所有參與應急救援的隊伍和人員,及時向縣人民政府報告事故事態發展及救援情況,同時抄送同心縣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
涉及多個領域、跨區域或影響重大的事故災難,根據需要由縣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或者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組織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應急救援協調指揮工作。
三、預警預防機制
㈠事故災難監控與信息報告
縣政府有關部門和鄉(鎮、管委會)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的監控,對可能引發特別重大事故的險情,或者其他災害、災難可能引發安全生產事故的重要信息應及時上報。
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報告單位負責人,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報告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和上級主管部門。縣政府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報告市政府,縣直有關部門、單位和事故發生地的鄉(鎮、管委會)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后2小時內,向縣政府報告,同時抄送縣安委會辦公室。
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方面的突發事件可能引發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信息,有關各級、各類應急指揮機構均應及時通報同級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救援指揮機構應當及時分析處理,并按照分級管理的程序逐級上報,緊急情況下,可越級上報。
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的有關部門、單位要及時、主動向縣安委會辦公室、縣直有關部門提供與事故應急救援有關的資料。
㈡預警行動
各鄉(鎮、管委會)、各部門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機構接到可能導致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信息后,按照應急預案及時研究確定應對方案,并通知有關部門、單位采取相應行動預防事故發生。
四、應急響應
㈠分級響應
安全生產事故按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原則上分為一般(Ⅳ級)、較大(Ⅲ級)、重大(Ⅱ級)、特別重大(Ⅰ級)四級,達到IV級要求應立即啟動縣級應急救援預案,并及時上報市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超出本級應急救援處置能力,及時報告上一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啟動上一級應急救援預案。
⒈縣直有關部門的響應
Ⅳ級響應時,縣直有關部門啟動并實施本部門相關的應急預案,組織應急救援,并及時向縣政府及縣安委會辦公室報告救援工作進展情況。需要其他部門應急力量支援時,及時提出請求。
根據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類別,縣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其職責和預案進行響應。
⒉縣政府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中心的響應
⑴及時向縣政府報告安全生產事故災難基本情況、事態發展和救援進展情況;
⑵開通與事故災難發生地的鄉(鎮、管委會)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相關專業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通信聯系,隨時掌握事態發展情況;
⑶通知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成員進入緊急工作狀態;
⑷根據有關部門和專家的建議,通知相關應急救援指揮機構隨時待命,為各專業應急救援指揮機構提供技術支持;
⑸派出有關人員和專家趕赴現場參加、指導現場應急救援,必要時協調專業應急力量增援;
⑹對可能或者已經引發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突發事件的,及時上報縣人民政府,同時負責通報相關領域的應急救援指揮機構。
⑺協調落實其他有關事項。
㈡指揮和協調
進入Ⅳ級響應后,縣直有關部門及其專業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立即按照預案組織相關應急救援力量,配合鄉(鎮、管委會)政府組織實施應急救援。
縣政府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中心辦公室根據事故災難的情況開展應急救援協調工作。通知有關部門及其應急機構、救援隊伍,各應急機構接到事故信息的指揮命令后,要立即派出有關人員和隊伍趕赴現場,在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密切配合,共同實施搶險救援和緊急處置行動。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前,事發單位和先期到達的應急救援隊伍必須迅速、有效地實施先期處置,全力控制事故災難發展態勢,防止次生、衍生和偶然事件發生,有效控制或切斷事故災害鏈。
㈢緊急處置
現場處置主要依靠本轄區內的應急處置力量。事故發生后,發生事故的單位和當地人民政府首先組織群眾開展自救、互救,并迅速通知有關專業救援機構。
縣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具體協調專業應急救援力量或其它應急救援力量增援。參加應急救援的隊伍和人員在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下進行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
㈣醫療衛生救助
縣衛生局負責組織開展緊急醫療救護和現場衛生處置工作。
縣政府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中心根據事故發展情況及時協調有關專業醫療救護機構和有關專家、提供藥品和救治裝備進行支援。
㈤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
現場應急救援人員應根據需要攜帶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應急救援人員進入和離開事故現場的相關規定。
根據需要,縣政府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中心具體協調、調集相應的安全防護裝備。
㈥群眾的安全防護
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組織群眾的安全防護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⒈根據事故特點,確定保護群眾安全需要采取的防護措施。
⒉決定應急狀態下群眾疏散、轉移和安置的方式、范圍、路線、程序。
⒊指定有關部門負責實施疏散、轉移。
⒋明確應急避難場所。
⒌開展醫療防疫和疾病控制工作。
⒍負責治安管理。
㈦社會力量的動員與參與
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組織調動本轄區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工作。
根據需要,向市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申請轄區外的社會力量支援,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協調有關部門,鄉(鎮、管委會)政府組織有關應急救援力量進行支援。
㈧現場檢測與評估
根據需要,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事故現場檢測、鑒定與評估小組,綜合分析和評價檢測數據,查找事故原因,評估事故發展趨勢,預測事故后果,為制訂現場搶救方案和事故調查提供支持。檢測與評估報告要及時上報同心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
㈨信息發布
同心縣安委會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具體負責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災難信息的發布工作。
㈩應急結束
當事故現場得以控制,環境符合有關標準,導致次生、衍生事故隱患消除后,經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確認和批準,現場應急處置工作結束,應急救援隊伍撤離現場。由同心縣人民政府宣布應急結束。
五、后期處置
㈠善后處置
鄉(鎮、管委會)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單位)負責組織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善后處置工作,包括人員安置、補償,征用物資補償,災后重建,污染物收集、清理與處理等事項。盡快消除事故影響,妥善安置和慰問受害及受影響人員,保證社會穩定,盡快恢復正常秩序。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對有關工作進行協調。
㈡事故調查報告、經驗教訓總結及改進建議
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及時組織事故調查組展開事故調查。
安全生產事故善后處置工作結束后,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分析總結應急救援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應急救援工作的建議,完成應急救援總結報告并及時上報。
六、應急保障
㈠通信與信息保障
縣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負責建立健全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綜合信息管理系統;開發和建立完善救援力量和資源信息數據庫;規范信息獲取、分析、發布、報送格式和程序,保證應急機構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為應急決策提供相關信息支持。
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辦公室負責全縣相關信息收集、分析和處理,定期向上級有關部門報送有關信息,重要信息和變更信息要及時報送。
㈡應急支援與保障
⒈救援裝備保障
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負責組織全縣綜合性、特殊的應急救援技術裝備的配制。縣直各有關部門負責組織相關應急救援技術裝備的配制。
⒉應急隊伍保障
礦山、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等行業或領域的企業應當依法組建和完善救援隊伍。各行業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機構負責檢查并掌握相關應急救援力量的建設和準備情況。
公安、消防、醫療等綜合搶險救援隊伍,由相關職能部門負責組建和管理。并每年1月30日前主要就應急救援隊伍的總體情況、編成要素、執行搶險救援的能力等向同心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做出報告,重大變更要及時報告備案。
⒊交通運輸保障
發生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災難后,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根據救援需要協調公安、交通等部門開通特別通道,提供交通運輸保障。
縣公安部門對事故現場進行道路交通管制,縣交通局負責迅速組織搶修受損道路,確保救災物資、器材和人員運送及時到位,滿足應急處置工作需要。
⒋醫療衛生保障
縣衛生局負責應急救援工作中醫療救護保障的組織實施。縣醫療救護隊要配備相應的醫療救治藥物、技術、設備和人員,提高醫療衛生機構應對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救治能力。
⒌物資保障
建立健全全縣應急救援設施、設備、救治藥品和醫療器械等儲備制度,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和裝備,確保救援所需物資器材和生活用品的應急供應。
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應根據實際情況,保證應急物資的儲備,縣民政局負責組織監督落實。
⒍治安保障
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后,縣公安局要迅速組織警力對救援現場進行治安警戒,在救援現場周圍設立警戒區和警戒哨,對重要場所、目標和救援設施加強警衛。
⒎資金保障
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做好事故應急救援必要的資金準備。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救援資金首先由事故責任單位承擔,事故責任單位暫時無力承擔的,由當縣政府協調解決。
⒏應急避難場所保障
規劃和建立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發生時能基本滿足人員避難需要的場所。縣民政局負責監督落實。
㈢技術儲備與保障
建立全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專家組,同時不斷開發和更新緊急指揮決策支持系統的軟硬件技術,建立科學的緊急決策支持系統為應急救援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
㈣宣傳、培訓和演習
⒈公眾信息交流
縣安委會辦公室和縣安委會成員單位負責組織應急法律法規和事故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常識的宣傳工作,各種媒體提供相關支持。
韋州鎮人民政府要向周邊群眾宣傳相關礦山等應急知識。
⒉培訓
有關部門要組織相關應急管理機構以及專業救援隊伍的相關人員進行崗前培訓和業務培訓。要將安全生產事故應急管理內容列入行政干部培訓的課程。人事勞動保障局負責監督落實。
⒊演習
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原則上應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救援演習。各企事業單位應當根據自身特點,定期組織本單位的應急救援演習。
㈤監督檢查
縣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對全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實施的全過程進行監督檢查。
七、附則
㈠預案管理與更新
縣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對全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進行管理。隨著國家和自治區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以及實施過程中發現存在問題或出現新的情況,應適時對本預案進行修訂完善,原則上每三年修訂一次。
㈡獎勵與責任追究
⒈獎勵
在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表現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主管部門或者所在單位依據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⑴較好完成應急處置任務。
⑵保護公眾安全和國家的、集體的和公民的財產,成績顯著的。
⑶對應急救援工作提出重大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
⑷因應急救援行動而傷亡的。
⑸有其他特殊貢獻的。
⒉責任追究
在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法律、法規及縣委政府的有關規定,對有關責任人員視情節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⑴不按照規定制訂事故應急預案,拒絕承擔應急準備義務的。
⑵不按照規定報告、通報事故災難真實情況的。
⑶拒不執行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不服從命令和指揮,或者在應急響應時臨陣脫逃的。
⑷盜竊、挪用、貪污應急工作資金或者物資的。
⑸阻礙應急工作人員依法執行任務或者進行破壞活動的。
⑹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
⑺有其他危害應急工作行為的。
㈢制定與解釋部門
本預案由縣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制定、修訂和解釋。
㈣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篇2:港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有效處置安全生產事故,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根據《安全生產法》,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所稱的應急預案,系指安全生產事故預案。應急預案管理應按照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原則,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監督、指導應急預案的制定、培訓、演練和宣傳教育等工作,協調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關系,對應急預案所涉及的資源和保障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三條應急預案必須經制定單位組織論證和審查,并經實施應急預案有關單位認可,由制定單位發布,印送與應急預案實施有關的單位。
生產經營單位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應急預案的適用范圍;(2)事故可能發生的地點和可能造成的后果;(3)事故應急救援的組織機構及其組成單位、組成人員、職責分工;(4)事故報告的程序、方式和內容;(5)發現事故征兆或事故發生后應當采取的行動和措施;(6)事故應急救援(包括事故傷員救治)資源信息,包括隊伍、裝備、物資、專家等有關信息的情況;(7)事故報告及應急救援有關的具體通信聯系方式;(8)相關的保障措施;(9)與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關系;(10)應急預案管理的措施和要求。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送上一級政府及其安監部門備案;政府各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送同級人民政府及其安監部門備案。
第五條生產經營單位所屬各級單位都應當針對本單位可能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制定應急預案和有關作業崗位的應急措施。生產經營單位所屬單位和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經上一級管理單位審查。
礦山、建筑施工單位和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生產、經營、儲運單位的應急預案,以及生產經營單位涉及重大危險源的應急預案,應當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報安全監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
生產經營單位涉及輻射、城市公用事業、道路交通、火災、鐵路、民航、水上交通、漁業船舶水上安全以及特種設備、電網安全等事故的應急預案,依據有關規定報有關部門備案,并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抄報安全監管部門。
第六條應急預案制定單位應當對與實施應急預案有關的人員進行上崗前培訓,使其熟悉相關的職責、程序,對本單位其他人員和相關群眾進行培訓和宣傳教育,使其掌握事故發生后應當采取的自救和救援行動;生產經營單位還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崗位應急措施的培訓;應急預案所涉及的有關單位對應急預案中明確的與其相關的職責應當組織落實。
第七條應急預案在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適用范圍、條件,有關應急資源情況,以及與相關預案的銜接關系等發生變化時,或發現存在問題時,應當及時修訂。
第八條應急預案的演練與實施。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轄區內安全生產工作重點領域的具體情況和需要,組織開展應急預案的演練;高危行業、人員密集場所等生產經營單位,每年應組織一次應急預案演練,其他生產經營單位要結合各自安全生產工作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應急預案演練工作。
一旦發生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或其他突發事件,應按照“分級、屬地”的原則,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規范、迅速、有效地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種損失。
篇3:電池企業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
EE電池有限公司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
為了保證我公司的安全生產工作落實到實處,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規和標準,根據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我司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此事故預防及應急救援預案。
制定應急救援預案的目的是快速、有序、高效地控制緊急事件的發展,將事故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
一、應急組織機構
公司成立應急指揮中心,總經辦為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的歸口部門,總經理、生產部副總負責公司應急救援工作總指揮。各部門主管為應急救援小組成員。
二、職責分工
1、總指揮職責:負責事故現場應急的指揮工作,進行應急任務分配和人員調度,有效利用各種應急資源,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對事故現場的應急行動。發生重大事故時,發布和解除應急救援指令;組織指揮應急隊伍實施救援行動;向公司領導匯報和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組織事故調查,總結應急救援經驗教訓等。
2、應急小組職責:
2.1工作場所內發生重大事故后,應立即組織人員搶救,同時在半小時內報告公司應急小組,如發生人員傷亡或火警等,應分別第一時間直接打電話報120急救中心或119報火警救助。
2.2現場應急救援小組立即組織人員展開搶救傷員和排除險情,防止事故的擴大和蔓延,力求將損失減少至最低程度。同時注意安排做好保護好事故現場。
2.3負責指揮事故現場的一切所需的應急救援排險物資和人員參與搶救救援,確保救援工作在統一指揮下有序地進行。
2.4協助公司和上級部門開展事故調查,接受公司及政府有關部門對事故的調查處理。
2.5協助公司及上級有關部門分析事故原因和性質,吸取事故教訓"舉一反三"地制定并落實相應的預防措施,切實防止類似的事故重復發生。
2.6負責安排專人做好事故的善后處理工作,使各級人員都受到安全教育,在切實做好預防措施和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上報有關上級部門,爭取盡快批準恢復工司的正常生產。
三、應急遵循的原則
1、普及消防安全意識,建立群眾性義務消防組織,加強學習和訓練,增強自防自救能力;對應急預案小組人員進行崗位教育和防火、滅火知識的培訓。
2、在工作現場應按照公司制定的《安全生產制度》規定執行,發生事故時的應急對策及信息傳遞。
3、對生產現場的設施設備的定期檢查;消防設施要定時檢查,做好標識、防止失效,檢查要有檢查記錄。
4、緊急事故發生后,發現人應立即報警。
5、在報警后,應立即組織自救隊伍,按事先制定的應急方案立即自救;若事態情況嚴重,難以控制和處理,應立即在自救的同時向專業救援隊伍求救,并密切配合救援隊伍.
6、在急救過程中,遇到威脅人身安全情況時,應首先確保人身安全,迅速組織脫離危險區域或場所后,再采取急救措施。
7、截斷電源、可燃氣體(液體)的輸送,防止事態擴大。
8、緊急事故處理結束后,部門負責人應填寫記錄,并召集相關人員研究防止事故再次發生的對策。
四、重大事故報告及報警原則
1、工作場所內任何人發現發生重大事故的,必須立即報告部門負責人,部門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立即通知公司高層領導,并組織現場應急救援小組開展現場搶救工作,如發生人員傷亡或火警等,應分別第一時間直接打電話報120急救中心或119報火警救助。
2、公司領導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組織公司應急救援組趕赴施工現場,組織指揮現場搶救工作,同時將事故的概況(包括傷亡人員、發生事故時間、地點、原因等)分別用電話和快報的辦法報告上級主管部門以及政府有關部門。
五、救援器材及設備
1、通訊設備:包括固定電話、移動電話。
2、交通工具:供指揮、聯系、救援所需車輛。
3、急救藥品及器材:止血帶、頸托、擔架等救援器材及滅火器等。
六、各類事故的預防
1、生產現場機械事故的預防及其應急預防
機械事故現象是制造業常見事故,特別在生產過程中的違章違規操作所造成的重大工傷事故,這就要求在機器作業的人員對機械運行、物料傳接、工具的存放過程中,都必須確保安全,防止機械傷人的事故發生。
1.1機械操作的基本安全要求:
1.1.1公司員工進入工作場所內必須佩戴好勞保用品。應按正規的操作流程操作機器,不得違規操作。
1.1.2車間管理人員需隨時巡查工人的操作是否違規。
1.1.3作業過程一般常用工具必須放在規定范圍內,生產過程中物料傳遞不準往下或向上亂拋材料和工具等物件。所有物料應堆放平穩,不得放在機械邊沿,并不可妨礙通行。
2、觸電事故的預防
觸電事故和其它事故比較,其特點是事故的預兆性不直觀、不明顯,而事故的危害性非常大。因此在保護設施不完備的情況下,人體觸電傷害事故是極易發生的。發生觸電事故時要正確處理,搶救傷者。
2.1防止觸電傷害的基本安全要求:
根據安全用電的基本要求,為防止發生觸電事故,在日常生產用電中要嚴格執行有關用電的安全要求。
2.1.1一切線路設施必須按設備動力部規程進行,按規范保持安全距離。
2.1.2非電工嚴禁接拆電氣線路、插頭、插座、電氣設備、電燈等。
2.1.3根據不同的工序,正確選用相應額定值的安全電壓作為供電電壓。
2.1.4在有觸電危險的場所,及存在不安全因素的現場,設置醒目的文字標志提醒員工。
2.1.5采取適當的絕緣防護措施將帶電導體封護或隔離起來,使電氣設備及線路能正常工作,防止人身觸電。
3火災和爆炸事故的預防措施
在生產車間內堆放了一定數量的可燃材料,特別是原材料庫房,這些材料如果處理不妥,防火措施不力,極易發生火災。因此,加強對可燃物和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是有效防止火災和爆炸事故的發生。才能保護員工生命安全,企業的財產不受損失。
3.1預防火災和爆炸事故的基本安全措施:
3.1.1組織措施
3.1.1.1安全生產責任小組負責管理公司的消防安全工作。
3.1.1.2總經辦、生產部各主管要加強對員工進行消防知識的教育,對義務消防隊員進行滅火技能的培訓,提高自防自救能力,每年要進行不小于一次的消防演練。
3.1.1.3生產各車間、材料庫房、成品庫要配備充足有效的滅火器材。
3.1.1.
4制訂事故發生時的撲救方案和人員疏散步驟、方法和路線,使事故的損失將到最低。
3.1.2管理措施
3.1.2.1電池車間要按規定放置氧氣瓶的位置,在放置氧氣瓶處掛醒目的火警標志,配備充足有效的滅火器材。
3.1.2.2燒焊崗位人員必須嚴格按照規定操作。
3.1.2.3宿舍內不準亂拉亂接電線,不準在宿舍內使用明火、電爐、氣化爐具,不準使用電熱器具,嚴禁躺在床上吸煙。
3.1.3發生火災和爆炸事故的應急措施:
3.1.3.1發生火災和爆炸,首先是迅速撲滅火源和報警,及時疏散有關人員,對傷者進行救治。
3.1.3.2火災發生初期,是撲救的最佳時機,發生火災部位的人員要及時把握好這一時機,盡快把火撲滅。
3.1.3.3在撲救火災的同時撥打"119"電話報警和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及領導報告。
3.1.3.4在現場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員,應立即指揮員工撤離火場附近的可燃物,避免火災區域擴大。
3.1.3.5組織有關人員對事故區域進行保護。
3.1.3.6及時指揮、引導員工按預定的線路、方法疏散、撤離事故區域。
3.1.3.7發生員工傷亡,要馬上進行施救,將傷員撤離危險區域,同時打"120"電話求救。
七、本預案的發布和修改程序
本預案經公司安全生產小組審議通過,報總經理審批,由總經辦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