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缺氧作業要求安全防護措施
1作業前
1.1當從事具有缺氧危險的所有作業時,按照先檢測后作業的原則,在作業開始前,必須準確測定作業環境空氣中的氧氣濃度,并記錄下列各項:
a.測定日期;
b.測定時間;
c.測定地點;
d.測定方法和儀器;
e.測定時的現場條件
f.測定次數;
g.測定結果。
在準確測定氧氣濃度前,嚴禁進入該作業場所。
1.2根據測定結果采取相應措施,并記錄所采取措施的要點及效果。
2作業中
在作業進行中應監測作業環境空氣中氧氣濃度的變化并隨時采取必要措施。在氧氣濃度可能發生變化的作業中應保持必要的測定次數或連續監測。
3主要防護措施
3.1監測人員必須裝備準確可靠的分析儀器,并且應定期標定、維護。
3.2在已確定為缺氧環境的作業場所,必須采取充分的通風換氣措施,使該環境空氣中氧氣的濃度在作業過程中始終保持在18%以上。嚴禁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
3.3對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風換氣措施或受作業環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風換氣的場所,作業人員必須配備并使用空氣呼吸器、氧氣呼吸器或軟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嚴禁使用過濾式面具。
3.4當存在因缺氧而墜落的危險時,作業人員必須使用安全帶,并在適當位置可靠地安裝必要的安全繩網設備。
3.5在每次作業前,必須仔細檢查呼吸器具和安全帶。發現異常應立即修補或更換,嚴禁勉強使用。
3.6在作業人員進入缺氧環境作業前和離開時應準確清點人數。
3.7在存在缺氧危險的環境作業時,必須安排監護人員,密切監視作業狀況。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3.8作業人員與監護人員應事先規定明確的聯絡信號。
3.9當發現缺氧危險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讓作業人員迅速離開作業現場。
3.10如果作業現場的缺氧危險可能影響附近作業場所人員的安全時,應及時通知這些作業場所。
3.11嚴禁無關人員進入缺氧作業場所,并應在醒目處做好標志。
3.12在存在缺氧危險的作業場所,必須配備搶救器具。如:呼吸器、梯子、繩纜以及其他必要的器具和設備。以便在非常情況下搶救作業人員。
3.13發生缺氧危險時,作業人員和搶救人員必須立即使用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3.14對已患缺氧癥的作業人員應立即給予急救和醫療處理。
篇2:缺氧易燃易爆有毒氣體場所作業安全規定
根據國家標準GB-8958-8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電業安全工作規程》(電氣、熱機)及華北電力集團公司《缺氧、易燃、易爆、有毒氣體場所作業的安全規定》,結合我廠生產實際,特制定我廠《缺氧、易燃、易爆、有毒氣體場所作業的安全規定》。
一、作業場所的劃定:
1、劃定為:煙道內、汽包內、除氧器內、凝汽器內、擴容器內、化學澄清器及其它容器內、電除塵灰斗內等密閉或有限空間內的作業為一般缺氧作業(不包括作業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危險氣體的作業,如:涂刷油漆、液體油脂類,使用氬、二氧化碳、氮氣進行焊接作業等),以上作業場所為一般缺氧場所,在此場所作業如不采取相應措施,作業人員有缺氧危險。
2、劃定為:油罐(箱)內、酸堿罐(箱)內、磨煤機大罐及制粉系統內、煤粉倉內、加氯間、加氨間、暗溝、地溝等同時存在缺氧和其它易燃、易爆、有毒危險的作業為特殊危險作業,以上場所為危險作業場所,在此場所作業,如不采取完備的安全技術措施,可能造成作業人員缺氧、中毒、爆炸、燃燒等惡劣后果。
二、作業負責人及作業人員條件:
凡參加一般缺氧作業和特殊危險作業的人員,均必須熟悉國家標準GB-8958-8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華北電力集團公司《缺氧、易燃、易爆、有毒氣體場所作業的安全規定》及本規定。工作負責人經廠部組織專業培訓考試合格,取得結業證書后,方有資格擔任危險工作負責人,未經過專業培訓不準擔任危險作業工作負責人。
1、對危險作業工作負責人的安全教育(培訓)內容包括:
(1)、與缺氧作業有關的法規;
(2)、產生缺氧危險的原因、缺氧癥狀、職業禁忌癥、防止措施以及缺氧癥的急救知識;
(3)、防護用品、呼吸保護器具及搶救裝置的使用、檢查和維護常識;
(4)、作業場所空氣中氧氣的濃度及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
(5)、缺氧作業安全教育結業后應發給證書。未經過安全教育的人不得擔任作業負責人;
2、對一般缺氧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應包括如下的內容:
(1)、缺氧場所的窒息危險性和安全作業的要求;
(2)、防護用品、呼吸保護器具及搶救裝置的使用知識。
三、作業前的準備:
1、作業前工作負責人必須組織參加作業的全體人員,認真分析作業場所危險因素產生的原因(缺氧、中毒、爆炸、著火等)及在作業過程中產生危險因素的原因(在作業時發生物理、化學反應產生有毒氣體)。對采取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進行討論,熟知人員缺氧、中毒的癥狀和急救知識。
2.認真填寫危險因素控制卡,嚴格執行危險因素執行規定。
四、作業前的檢測:
1、一般性缺氧作業和特殊危險作業,必須堅持先檢測,后作業的原則,未經檢測或檢測不合格的危險場所,禁止人員進入場所作業。
2、工作負責人必須會同車間安全員共同對檢測儀器進行檢查,確保儀器性能良好檢測數據準確。
3、檢測時,工作負責人(檢測人員),必須使用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對可能缺氧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險場所認真檢測(氧氣濃度大于18%,其它有毒易燃、易爆、氣體在安全范圍內),檢測完畢后,在危險因素控制卡的背面做好檢測記錄,記錄內容包括:測定日期、測定時間、測定地點、測定結果、測定人簽字。
五、作業過程監測
1、測定作業場所符合安全要求后,工作人員方可開始工作,在工作過程中,嚴格實行現場監護制度(作業人員與監護人員預先規定聯系信號);
2、在空氣流通較差的場所、容器等存在易燃、易爆、有毒的泄漏源的場所工作,要在工作場所進行連續檢測;
3、如在作業過程中發現由于系統變化和作業本身引起的各項指標(氧量濃度、有毒氣體以及引起爆燃的有關指標)變化,工作負責人應令立即停止作業,退出現場,分析引起變化的原因,采取相應措施,并對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進行檢測,保證各指標達到安全要求后,方可繼續作業。
六、工作結束后,工作負責人必須在現場清點人數及工器具,集體撤離現場。
七、安全檢測儀器管理辦法
1、檢測儀器是測定特殊作業環境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的重要檢測手段,是保證作業人員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各使用單位和人員,必須愛護,保證其性能良好、檢測數據準確、可靠。
2、安全檢測儀器(共兩臺)分別由安監部專責人和檢修部安全員統一管理,對儀器的完善性、準確性負責。
3、檢修部所屬區域的缺氧及危險作業,由檢修部組織測定。
4、其它單位在組織缺氧以及其它危險作業時,均可向安監部借用儀器。工作結束后,交回安監部。
5、檢測儀器的定期校驗、維修由安監部專責人負責。
篇3:一般缺氧作業要求安全防護措施
1作業前
1.1當從事具有缺氧危險的所有作業時,按照先檢測后作業的原則,在作業開始前,必須準確測定作業環境空氣中的氧氣濃度,并記錄下列各項:
a.測定日期;
b.測定時間;
c.測定地點;
d.測定方法和儀器;
e.測定時的現場條件
f.測定次數;
g.測定結果。
在準確測定氧氣濃度前,嚴禁進入該作業場所。
1.2根據測定結果采取相應措施,并記錄所采取措施的要點及效果。
2作業中
在作業進行中應監測作業環境空氣中氧氣濃度的變化并隨時采取必要措施。在氧氣濃度可能發生變化的作業中應保持必要的測定次數或連續監測。
3主要防護措施
3.1監測人員必須裝備準確可靠的分析儀器,并且應定期標定、維護。
3.2在已確定為缺氧環境的作業場所,必須采取充分的通風換氣措施,使該環境空氣中氧氣的濃度在作業過程中始終保持在18%以上。嚴禁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
3.3對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風換氣措施或受作業環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風換氣的場所,作業人員必須配備并使用空氣呼吸器、氧氣呼吸器或軟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嚴禁使用過濾式面具。
3.4當存在因缺氧而墜落的危險時,作業人員必須使用安全帶,并在適當位置可靠地安裝必要的安全繩網設備。
3.5在每次作業前,必須仔細檢查呼吸器具和安全帶。發現異常應立即修補或更換,嚴禁勉強使用。
3.6在作業人員進入缺氧環境作業前和離開時應準確清點人數。
3.7在存在缺氧危險的環境作業時,必須安排監護人員,密切監視作業狀況。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3.8作業人員與監護人員應事先規定明確的聯絡信號。
3.9當發現缺氧危險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讓作業人員迅速離開作業現場。
3.10如果作業現場的缺氧危險可能影響附近作業場所人員的安全時,應及時通知這些作業場所。
3.11嚴禁無關人員進入缺氧作業場所,并應在醒目處做好標志。
3.12在存在缺氧危險的作業場所,必須配備搶救器具。如:呼吸器、梯子、繩纜以及其他必要的器具和設備。以便在非常情況下搶救作業人員。
3.13發生缺氧危險時,作業人員和搶救人員必須立即使用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3.14對已患缺氧癥的作業人員應立即給予急救和醫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