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嚴格控制煤礦超定員、超強度、超能力組織生產,準確掌握煤礦井下人員的數量及位置,便于災變時的救援,根據《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通用技術條件》(AQ6210-2007)和《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使用及管理規范》(AQ1048-2007),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井工開采的礦井,必須安裝使用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并實施24h運行和實時監控,未安裝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不得組織生產;基建礦井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和同時投入使用。
第三條?每一個入井人員都必須攜帶識別卡,煤礦要嚴格入井攜卡的管理工作。入井人數應符合國家和省有關規定。
第四條?各礦總調度室、人員入井井口應安裝入井人數電子公示牌,并準確公示礦井生產能力、核定入井人數、實際入井人數。
第五條?所有井工開采的煤礦企業要把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監測的考勤信息作為職工計酬的原始依據。
第六條?本規定適用于各級煤炭行業主管部門及各煤礦企業對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安裝、使用、維護、管理及日常監管。
第二章設計、選型與安裝
第七條?礦井安裝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應編制專項設計,繪制系統設備布置圖,標明分站、電源、中心站設備位置、接線、傳輸電纜敷設、供電電纜敷設等,并根據實際生產需要及時修改。
第八條?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必須符合《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通用技術條件》(AQ6210-2007)的技術要求。
第九條?煤礦安裝使用的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必須取得“‘MA’標志準用證”。嚴禁不同系統間的設備進行置換。
第十條?各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和各集團公司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中心站均應設置在總調度室,各煤礦的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中心站宜設在總調度室,若中心站不設在總調度室時,應在總調度室設終端;中心站主機應雙機或多機備份,一臺使用,一臺或多臺備用,每班值班人員不少于2人,并保證24小時不間斷運行。
第十一條?井下分站應安裝在便于讀卡、觀察、調試、校驗、圍巖穩定、支護良好、供電方便、無淋水、無雜物的地點。安設時應加墊支架,或吊掛在巷道中,使其距巷道底板不小于300mm。
第十二條?備用分站、識別卡的數量應滿足礦井的需要。
第十三條?隔爆兼本質安全型防爆電源(或帶有隔爆兼本質安全型防爆電源的分站)宜設置在采區變電所,嚴禁設置在下列區域:
(1)風電、瓦斯電閉鎖的斷電范圍內;
(2)低瓦斯和高瓦斯礦井的采煤工作面和回風巷道內;
(3)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的采煤工作面、進風巷和回風巷;
(4)掘進工作面內;
(5)采用串聯通風的被串采煤工作面、進風巷和回風巷;
(6)采用串聯通風的被串掘進巷道內。
第十四條?隔爆兼本質安全型防爆電源(或帶有隔爆兼本質安全型防爆電源的分站)的供電電源必須取自被接開關的電源側,嚴禁接在被接開關的負荷側。宜提供專用供電電源。?
第十五條?設分站的巷道進出口兩側應設置交通工具的限速標志,限速標志應安裝在距分站不小于50m的范圍。
第十六條?系統中使用的防爆設備必須有防爆合格證,并按照產品說明書的要求經檢驗合格、調試,在地面運行24小時候,方可下井使用。
第十七條?位置監測分站(探頭)的安裝位置及數量要求:
1、重點區域:礦井各個行人井口、回采工作面和掘進工作面的進風巷和回風巷應成對配備分站(探頭)用于監測全礦井、重點區域的人數及行走方向,成對安裝的兩個分站(探頭)要根據覆蓋半徑的大小避免互相干擾。
2、限制區域:可在限制區域的入口向后延伸5-15m處安裝1個分站(探頭)。
3、特殊工種人員活動路線:設置分站(探頭)要兼顧能監測到特殊工種人員的活動路線,確實不能兼顧的,應單獨安裝分站(探頭)。
4、各重點區域的分站或探頭的位置布置應合理,保證各區域人員分布、遇到異常(如停電、放炮、停產等)情況,人員撤出情況在地面中心站顯示。
5、根據煤礦實際情況,在井底車場、中央(采區)變電所、井下炸藥庫、井下水倉、巷道分支處等地點也可安裝分站(探頭)。
第十八條?各煤礦入井口應至少配備2臺識別卡的檢卡儀分站,入井和出井人員必須在檢卡分站檢卡,驗證識別卡的唯一性和有效性。
第十九條?各煤礦應配備至少一臺移動分站用于搶險救災。
第三章?聯網要求
第二十條?國有重點煤礦要實現礦-集團總公司(另給子公司)-省煤炭工業局三級聯網。
第二十一條?國有市級地方煤礦要實現礦-集團公司-市煤炭工業局-省煤炭工業局四級聯網。
第二十二條?國有縣級地方煤礦要實現礦-縣煤炭工業局(另給集團公司)-市煤炭工業局-省煤炭工業局四級聯網。
第二十三條?鄉鎮煤礦要實現礦-縣煤炭工業局-市煤炭工業局-省煤炭工業局四級聯網。
第二十四條?聯網上傳數據要遵守山西省煤炭工業局制定的《山西省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聯網數據傳輸規范》。
第四章?使用與維護
第二十五條?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使用與維護嚴格遵守《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使用與管理規范》(AQ1048-2007)的要求。
第二十六條?各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的總調度室,應配備足夠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人員,做好系統的使用維護工作。
第二十七條?下一級中心站向上一級中心站上傳實時監測信息,接受上一級網絡中心下達的指令并及時做出響應。
第二十八條?網絡中心站值班人員發現網絡通信中斷或無記錄,應立即查明原因,報告值班領導,下達處理意見,并將處理結果記錄在案。
第二十九條?縣煤炭行業管理部門應根據無能力管理監控系統的煤礦分布,合理劃分區域,并建立區域技術服務中心,實行專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為煤礦提供技術服務。
第三十條?煤礦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可將安裝、調校、維護工作委托區域技術服務中心負責。
第五章?系統管理
第三十一條?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應堅持“分級管理、分級負責、分級反饋、分級響應”的原則。
第三十二條?各煤礦集團公司、縣、市、省煤炭行業管理部門應成立安全監控中心,負責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數據傳輸網絡的管理,負責對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運行得技術指導和監督。
第三十三條?煤礦企業是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安裝、使用、運行、維護、管理的主體;各級安全監控中心(煤礦的安全監控管理機構)具體負責系統安裝、使用、運行、維護和管理工作。
第三十四條?各級安全監控中心(煤礦的安全監控管理機構),應制定崗位責任制、操作規程、值班制度等規章制度,規范系統的日常管理。
第三十五條?煤礦必須利用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及時準確監測井下人員工作信息和報警信息,并對報警信息及時處理,必須實時接收上級網絡中心的信息指令,并及時響應。?
第三十六條?集團公司負責對所轄煤礦企業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建設、聯網、運行情況進行全面監管。
第三十七條?縣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負責對轄區內煤礦企業的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建設、聯網、運行情況進行行業監管;組織開展年檢、人員培訓、設備更新;對煤炭企業的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及網絡管理運行進行考核。
第三十八條?市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負責對轄區內縣區煤炭行業管理部門和市營煤礦企業的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的建設、聯網、運行情況進行行業監管;組織開展年檢、人員培訓、設備更新;對縣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和市營煤礦企業的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及網絡管理運行進行考核。
第三十九條?省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是網絡運行得行業監管部門。負責制定管理辦法和技術標準;負責推廣新技術、新經驗;負責上崗人員培訓考核發證及網絡年檢工作;對市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的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及網絡管理運行進行考核。
第四十條?上級網絡中心負責對下級網絡中心進行技術指導和監督。
第四十一條?安全監控工和中心站值班人員應按照省煤炭行業管理部門規定,經指定培訓機構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持證上崗。
第六章?附?則
第四十二條?本規定由省煤炭工業局負責解釋。
第四十三條?本規定自下發之日起執行。
篇2:停車場管理系統巡視維護規定
1.0巡視維護項目、周期、要點及質量標準:
序號項目名稱周期巡視維護要點質量標準
1主機/車場每月1.表面清潔;
2.檢查潤滑系統情況;
3.感應式道閘系統是否正常;
4.電纜接頭有無松動
5.反光膜無脫落1.外觀清潔,無塵。
2.電腦顯示正常,與現場控制設備通訊正常。
每季1.擋車桿完好
2.箱門箱蓋密封性能
3.齒輪是否良好
每年1.限位開關是否緊固、位移距離
2.檢查各觸點接觸、接地良好
3.箱內各部件是否緊固、內外整潔
每季1.固定箱體,對有銹蝕、變形的部位進行處理。
2.調整讀卡器的靈敏度。
3.整理箱內線路,緊固接線頭。
4.對過熱、燒蝕的線頭進行處理。
2.0根據《設備設施管理程序》中的責任分工,值班人根據本規定第1.0項進行日常巡視維護,并把異常情況記錄在《值班記錄》中,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填寫《派工單》進行維修。管理處其他人員若發現系統設備異常,及時通知設備責任人或值班人員處理。定期維修保養的根據保養計劃周期實施并記錄在《車庫收費系統月保養記錄表》、《車庫收費系統一級保養記錄表》、《車庫收費系統二級保養記錄表》;異常維修的填寫《設備維修記錄》
3.0支持性文件及記錄
3.1《設備管理程序》
3.2.《設備維修記錄》
3.3《派工單》
3.4《車庫收費系統月保養記錄表》
3.5《車庫收費系統一級保養記錄表》
3.6《車庫收費系統二級保養記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