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標準指導意見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標準指導意見

2024-07-25 閱讀 4971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標準指導意見

一、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項目的管理,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和標準,滿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功能需要,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發揮最大投資效益,特制定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項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第二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的主體,其主要功能是為社區居民提供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服務、一般常見病及多發病的初級診療服務、慢性病管理和康復服務。

第三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加大政府投入和深化改革,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經濟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第四條指導意見所稱建設項目,是指經項目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計劃單列市,黑龍江農墾總局)發展改革委、衛生廳局列入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支持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項目。

第五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除執行本指導意見外,還應符合國家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二、建設原則

第六條應符合所在地區城市總體規劃和區域衛生規劃的要求,充分利用現有衛生資源,避免重復建設。現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改建、擴建,應盡量利用原有基礎設施。

第七條嚴格執行建設標準和有關建筑技術規范,從本地區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處理好現狀與發展、需要與可能的關系,努力做到布局合理、流程科學、規模適度、功能完善、裝備適宜、經濟合理。

第八條設計、監理、施工等應由具備相應資質等級的單位承擔。要從規劃設計、建筑材料、工程施工等各個環節和方面嚴把質量關,堅決杜絕“豆腐渣”工程。

第九條應貫徹安全、環保的原則,充分考慮節地、節能、節水、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需要。

第十條應符合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基本原則,避免交叉感染,保障安全。

三、建設標準

第十一條建設規模依據填平補齊的原則,合理確定。

第十二條建設項目構成包括房屋建筑、場地和附屬設施。房屋建筑包括臨床科室用房、預防保健科室用房、醫技科室用房和管理保障用房等。臨床科室用房主要包括全科診室、中醫診室、康復治療室、搶救室、預檢分診室、治療室、處置室、觀察室等;預防保健科室用房主要包括預防接種室、兒童保健室、婦女保健與計劃生育指導室、健康教育室等;醫技科室用房主要包括檢驗室、B超室、心電圖室、藥房、消毒間;管理保障用房主要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室、辦公用房等。場地包括道路、綠地和停車場等。附屬設施包括供電、污水處理、垃圾收集等。

第十三條應設置觀察床,原則上不設住院治療功能的病床,可設一定數量以護理康復為主要功能的病床。由醫院轉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轉變功能,壓縮住院治療功能床位,逐步取消手術、產科等專科醫療功能。

第十四條設置護理康復床位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床位規模應根據當地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考慮服務人口數量、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服務半徑、交通條件等因素合理確定,每千服務人口(指戶籍人口)設置0.3―0.6張床位,且原則上不超過50張。相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床位可以合并設置。

第十五條不設置護理康復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服務人口(指戶籍人口)確定建設規模。按人口規模可分為三檔,具體為1400

篇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則

南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則

一、嚴格掌握抗生素的適應證、禁忌證,以及藥物的配伍禁忌,根據藥物敏感實驗,選擇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嚴格掌握與控制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在使用過程中,注意監測其耐藥性的變化,密切觀察菌群失調的先兆。

三、盡量減少抗生素的使用不當和對其的依賴性。

四、已確定為病毒性疾病或疑為病毒性疾病的不使用抗生素。

五、發熱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學診斷前,不用抗生素,以免影響臨床典型癥狀的出現和病原體的檢出。對于病情特別嚴重的細菌感染患者,在抽血送培養后,可試選抗生素,待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再按藥敏指導用藥。

六、盡量避免皮膚、粘膜等局部應用抗生素。抗菌藥物的局部應用,易造成耐藥菌株的產生,引起皮膚的過敏反應,尤以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氨基糖甙類等不宜使用。必要時,可用新霉素、桿菌肽、磺胺嘧啶銀等。

七、聯合使用抗菌素,必須有嚴格的指征。聯合使用抗生素,應能達到協同或相加的作用,并達到減少藥量、減少毒副作用,防止或延緩耐藥菌株產生的目的。不可無根據地隨意聯合用藥,特別是起無關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抗生素聯合用藥的指征是單用一種抗生素不能控制的嚴重感染(包括敗血癥、細菌性心內膜炎、化膿性腦膜炎等)、混合感染、頑固性感染及需長期用藥防止細菌產生耐藥的情況。一般以二聯為宜,β-內酰胺類與氨基糖甙類宜聯合應用。

八、選用抗生素要嚴格掌握適應癥。

(一)應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結果選用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盡量能避免應用廣譜抗生素,以防止引起宿主自身藥群失調,而導致耐藥菌株的產生。

(三)對于感染特別嚴重者,可選按臨床估計的病原菌選擇抗生素。

(四)對新生兒、老年人、孕婦及肝腎功能障礙者,應謹慎選用抗生素及酌情調整給藥方案。

九、使用抗生素應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給藥。靜脈滴注時,抗生素之間,抗生素和激素,維生素及血管活性藥物之間,均可發生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使抗生素的活力受到影響,甚至產生毒性反應。抗生素的給藥時間及方法要視其血藥濃度,毒副作用而定。

十、藥劑科應定期統計各科抗生素消耗量及使用類型。按規定對某些抗生素實行限制性使用,并根據本院常見病原菌的耐藥譜,調整用藥,以保證抗生素的活力和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

十一、嚴格控制抗生素的預防使用。

(一)禁止無針對性地、以廣譜抗生素作為預防感染的手段。

(二)對無感染跡象的昏迷、非感染性休克、惡性腫瘤、腦血管意外、糖尿病及接受侵襲性操作者,不必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三)風濕性或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手術前后,可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發生。流行性腦膜炎流行期間,為了減少帶菌者,如果不能使用磺胺類藥物,可考慮應用抗生素。

(四)外科手術的預防性用藥。

抗生素的預防性應用,主要用于手術中組織損傷嚴重、手術時間及疑為受細菌污染的手術。患者身體衰弱及免疫低下且對院內感染易感者,手術前預防用藥,可以提高抗生素在手術中的血藥濃度,一旦有細菌侵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十二、一般感染時,抗生素使用至體溫正常或癥狀消失后72~96小時停藥,對于急性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療的病人,用藥后72小時臨床療效不顯著者,應根據藥敏結果選用其它敏感藥物。

十三、為預防抗生素過敏反應的發生,在使用β-內酰胺類,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等抗生素前,要詢問有無過敏史,并做皮內試驗。氨基糖甙類除非有特殊指征,一般使用前不行皮內試驗。

十四、為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生素,充分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減少毒副作用,經查證有關資料并結合臨床工作實際,對我院臨床使用的頭孢菌素抗生素作敏試的有關問題作如下規定:

第一代頭孢菌素:頭孢唑啉頭孢拉啶

第二代頭孢菌素:頭孢呋辛

第三代頭孢菌素:頭孢他啶頭孢哌酮鈉頭孢噻肟鈉頭孢替唑鈉頭孢曲松及其?內酰胺酶抑制劑的復方制劑

以上頭孢菌素抗生素在使用前,均須按常規由經治醫生詢問青霉素過敏史并以500ug/ml的本藥液作皮試,凡本藥過敏者禁用,有青霉素過敏史者慎用,嚴重青霉素過敏者或有青霉素過敏性休克者禁用,并在病歷上做好記錄。

使用頭孢類抗生素時,應由醫生明確告知病員,若皮試結果為陽性,不能使用該藥,病員應承擔已經開封的該瓶(安瓿)藥物的費用。

附:為了操作方便建議使用如下皮試液配制方法:

取0.5g的頭孢菌素1瓶,加滅菌生理鹽水10ml(50mg/ml),抽出0.1ml(5mg),加滅菌生理鹽水10ml(0.5mg/ml),抽取0.05mg(0.1ml)注入皮內,觀察方法和標準與青霉素皮試相同.

篇3: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管理條例

南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管理條例

抗感染藥物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在抗感染藥物治愈交挽救了許多患者生命的同時,也出現了由于抗感染藥物不合理應用導致的許多不良后果。為科學、合理應用抗感染藥物,在治療過程中體現安全、有效、經濟,提高我院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水平,減緩耐藥菌株的發展,降低患者醫療費用,節省衛生資源,保障患者安全用藥,特修訂我院抗感染藥物使用管理條例。

一、醫師和藥劑人員必須加強學習,掌握抗感染藥物的基本知識,掌握抗感染藥物的臨床應用基本原則和聯合應用原則,并在臨床治療中正確應用。

二、藥物管理委員要定期檢查抗感染藥物的合理使用情況,對臨床提出新增抗感染藥品應及時討論,確定是否購進,對已購抗感染藥物品種要及時討論、總結、確定是否淘汰使用。

三、藥事委員會督促、指導制訂抗感染藥物的輪休計劃。

四、醫院院內感染管理委員會定期公布臨床常見菌及耐藥試驗結果,并提供抗感染藥物更新換代意見。

五、定期開展合理用藥講座,及時掌握抗感染藥物新動向、新知識。

六、藥劑調配人員發現處方中抗感染藥物使用不當時,要及時與執業醫師聯系,加以更正。

七、加大臨床藥學建設力度,培養和鍛煉臨床藥師,以便更好地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

八、定期抽查臨床病歷,發現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的情況應及時指出并提出合理使用建議。

九、藥庫對抗感染藥物的效期進行掛牌管理,防止過期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