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
我國地質和地理環境復雜,氣候條件時空差異大,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我國,大多數地質災害現象都是人為因素引發的,據有關資料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4至1/5,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及時采取地質災害預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國當前減少損失的首要途徑。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滑坡常常給工農業生產以及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有的甚至是毀滅性的災難。滑坡對鄉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毀農田、房舍、傷害人畜、毀壞森林、道路以及農業機械設施和水利水電設施等,有時甚至給鄉村造成毀滅性災害。位于城鎮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傷亡人畜,毀壞田地,摧毀工廠、學校、機關單位等,并毀壞各種設施,造成停電、停水、停工,有時甚至毀滅整個城鎮。發生在工礦區的滑坡,可摧毀礦山設施,傷亡職工,毀壞廠房,使礦山停工停產,常常造成重大損失。產生滑坡的主要條件有:①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是斜坡體前有滑動空間,兩側有切割面。②從斜坡的物質組成來看,具有松散土層、碎石土、風化殼和半成巖土層的斜坡抗剪強度低,容易產生變形面下滑;堅硬巖石中由于巖石的抗剪強度較大,能夠經受較大的剪切力而不變形滑動③降雨對滑坡的影響很大。降雨對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雨水的大量下滲,導致斜坡上的土石層飽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層上積水,從而增加了滑體的重量,降低土石層的抗剪強度,導致滑坡產生。④地震對滑坡的影響很大。滑坡發生的前兆特征:(1)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2)滑坡體后緣裂縫急劇加長加寬,新裂縫不斷產生,滑體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巖土體出現松弛,小型坍塌現象。(3)滑帶巖土體因摩擦錯動發出響聲,并從裂縫中冒出熱氣或
冷氣。(4)在滑坡前緣坡腳處,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復活現象,或出現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鉆孔)水位突變等異常現象。(5)滑坡體上有裂縫、房屋傾斜,出現醉漢林、馬刀樹等現象。(6)動物驚恐異常,如豬、狗、牛、羊驚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亂竄等。(7)滑坡上如有長期位移觀測資料,臨滑前,無論是水平位移量,還是垂直位移量,均會出現加速變化的趨勢。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歸納起來可分為三類:一是消除或減輕水的危害;二是改變滑坡體的外形,設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動帶的土石性質。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地質現象。地面塌陷的主要危害是破壞房屋、鐵路、公路、礦山、水庫、堤防等工程設施,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斷、水庫漏水、大壩和堤防陷落開裂等.此外,地面塌陷還破壞土地資源,使大量耕地被毀,一些城市和礦區環境惡化.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地面塌陷發生的前兆特征(1)井、泉水位驟升或驟降,突然渾濁或翻沙、冒氣;(2)地面出現環狀裂縫并不斷擴展,局部產生地鼓或下沉;(3)地下有響聲。地面塌陷的預防措施主要有:采取措施減少地表水的下滲;合理采礦,預留保護煤柱;加強采空區的地質工程勘察工作;防治結合,加強工程自身防護能力。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發生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甚至村鎮等,造成巨大損失。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具備以下3個條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豐富的松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泥石流發生的前兆特征(1)河流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并夾有較多柴草、樹枝。(2)深谷內傳來似火車轟鳴或悶雷般的聲音。(3)溝谷深處突然變得昏暗,并有輕微震動感等。泥石流防治是一項由多種措施組成的系統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組成:(1)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動的防治體系:通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護和治理流域環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發生條件。(2)控制泥石流運動的防治體系:采用攔擋壩、谷坊、排導溝、停淤場等工程措施,調整和疏導泥石流流通途徑和淤積場地,減少災害破壞損失。(3)預
防泥石流危害的防護工程體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護坡、擋墻、順壩、丁壩等工程,對重要危害對象進行保護。(4)預測、預報及救災體系:對于遭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居民、企業和重要工程設施,及時搬遷、疏散,受災時有效地搶險救災,減少災害破壞損失。
發生地質災害時,不可慌張,要了解一些逃生知識。滑坡發生時,應向滑坡邊界兩側之外撤離,絕不能沿滑移方向逃生。如果滑坡滑動速度很快,最好原地不動或抱緊一顆大樹不松手。當處于泥石流區時,不能沿溝向下或向上跑,而應向兩側山坡上跑,離開溝道、河谷地帶,但應注意,不要在土質松軟、土體不穩定的斜坡停留,以防斜坡失穩下滑,應在基底穩固又較為平緩的地方暫停觀察,選擇遠離泥石流經過地段停留避險。另外,不應上樹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動中可能剪斷樹木卷入泥石流,所以上樹逃生不可取。應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不高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強的掏刷能力及直進性,這些地方可能被泥石流體沖毀。
篇2:礦山地質災害預防措施
1、礦山地質災害
1)冒頂:巷道施工中如頂板不穩而未及時采取支護措施會產生冒頂,冒頂事故會對人員和設備設施的安全產生嚴重威脅,較大的冒頂如果塌至地表,還會對地表設施產生影響。
2)滑坡:由于礦區山勢一般,大規模滑坡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存在小規模滑坡的可能性。
3)地下涌水:根據礦山揭露的情況及有關地質資料,地下水主要表現在斷層破碎帶和裂隙發育滲水和和滴水,不會發生大規模的涌水,但有可能掘穿未知的已積水的老硐而引發突然涌水。
2、礦山地質災害預防措施
1)冒頂:加強掘進工作面的頂板管理,每次放炮后必須處理頂板,必要時采取可靠支護;每次進入各個工作面之前,必需先敲幫問頂。此外,人員經常通行的巷道要加強支護和維護,以確保坑內的生產安全。
冒頂傷人是礦山安全事故的主要形式,礦山必須建立嚴格的安全責任管理制度,特別是民營企業由于經營管理模式的不同,安全管理的死角多、難度大,要求礦山必須設專職安全員,每個作業隊組設兼職安全員,進入掘進工作面應先進行頂板檢查、浮石清理,必要時采取措施,確認安全后方可進行下一工序的作業。
2)滑坡:做好監控工作,及時發現和預報滑坡,減少滑坡可能造成的災害。
3)地下涌水:為防止揭露老坑道、老洞時,突然涌水事故的發生,必須測量老坑道、溶洞的準確位置,做到心中有數,以減小突然涌水帶來的危害。同時還應收集好坑內水文資料,為坑內排水設備的選型、排水設施建設和布置打好基礎,把地下涌水和突發水的安全隱患徹底消除。
根據現階段掌握的礦山水文地質資料,地下水主要以在斷層破碎帶和裂隙發育段以滲水和滴水形式產出,。因此,必須作好地表防排水工作,地表沿崩落區坡形的上部設置截水溝,減少地表水沿裂隙滲入井下。
篇3: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襄樊市
1總則
1.1編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1.2編制依據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394號令)、《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湖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等制定本預案。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處置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突發地質災害。
1.4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監測避讓與勘察治理相結合。
2組織體系和職責任務
2.1組織體系
襄樊市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以下簡稱“指揮部”)為襄樊市地質災害搶險救災綜合指揮協調機構,指揮長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擔任,副指揮長由市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和市民政局局長擔任。“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市國土資源局,“指揮部”下設緊急搶險組、調查監測組、醫療衛生組、基本生活保障組、設施修復和生產自救組、應急資金保障組等應急工作小組。
2.2職責任務
2.2.1指揮部職責
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全市重大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分析、判斷成災原因,確定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方案;部署、組織有關部門和有關地區對受災地區進行緊急援救;協調軍分區、武警襄樊市支隊迅速組織駐軍、民兵預備役部隊和武警參加搶險救災;指導縣(市、區)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做好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與救災工作;指揮長發布啟動本應急預案的決定;處理其它有關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與救災等重要工作。
2.2.2指揮部辦公室職責
匯集上報險情災情和應急處置與救災進展情況;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分析災害發展趨勢,對災害損失及影響進行評估,提出具體的應急處置與救災方案和措施建議,為指揮部決策提供依據;貫徹指揮部的指示和部署,協調有關縣(市、區)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市指揮部成員單位之間的應急工作,并督促落實;組織應急處置與救災的新聞發布;起草市指揮部文件、簡報,負責市指揮部各類文書資料的準備和整理歸檔;承擔市指揮部日常事務和交辦的其它工作。
3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分級
地質災害按危害程度和經濟損失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地質災害災情四級。
3.1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I級)
符合下述條件之一的屬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
3.1.1因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災害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
3.1.2受地質災害威脅,需轉移人數在10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億元以上的地質災害險情。
3.2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II級),符合下述條件之一的屬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
3.2.1因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災害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
3.2.2受地質災害威脅,需轉移人數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在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
3.3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III級),符合下述條件之一的屬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
3.3.1因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災害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
3.3.2受地質災害威脅,需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在5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
3.4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IV級),符合下述條件之一的屬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
3.4.1因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災害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
3.4.2受地質災害威脅,需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下,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在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
4預防和預警機制
4.1預防預警信息
4.1.1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
各級人民政府要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設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和專業監測網絡,形成覆蓋全市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市國土資源、水利、氣象、地震等部門要密切合作,逐步建成與全市防汛監測網絡、氣象監測網絡、地震監測網絡互連,連接市有關部門、縣(市、區)的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及時傳送地質災害險情、汛情和氣象信息。
4.1.2信息收集與分析
負責地質災害監測的機構,要廣泛收集、整理、分析與突發地質災害預防預警有關的數據資料和相關信息(包括氣象雨情信息、江河水庫水情信息、地震活動信息、人類工程活動信息、地質災害隱患變形監測數據等),進行地質災害中、短期趨勢預測。
4.2預防預警行動
4.2.1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會同本級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指揮部成員單位,每年年初擬訂本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4.2.2地質災害險情巡查
各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發現險情時,要及時報告。當地縣級人民政府要及時劃定災害危險區,設置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避災疏散。
4.2.3編制緊急防災預案與發放“防災明白卡”
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根據當地已查出的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將群測群防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落實到鄉鎮(長)和村、居民委會(主任)以及受災害隱患點威脅的村民,要制定以地質災害區(點)人員財產轉移避讓為主要內容的緊急防災預案,并將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內容的“明白卡”發到相關單位和村民手中。
4.2.4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
4.2.5建立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支撐系統
各級政府應開展地質災害區劃調查,編制防治規劃。
各級國土資源和氣象行政主管部門聯合開展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
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
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專家庫。
4.3地質災害速報制度
4.3.1速報程序及時限要求
縣(市、區)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接到當地出現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報告后,應在1小時內速報本級指揮部和市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同時直接速報省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和國務院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總指揮部辦公室。市指揮部辦公室接到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報告后,應立即(1小時內)如實上報省、市人民政府指揮部和國務院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總指揮部辦公室。
4.3.2速報的內容
災害速報的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出現的地點和時間、地質災害類型、災害體的規模、可能的誘發因素、發展趨勢、受威脅的人數、可能造成的損失和已采取的措施等。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速報內容還要包括傷亡和失蹤的人數以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5應急響應
5.1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I級)
出現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的縣(市、區)、市人民政府迅速將險情和災情報省人民政府、國務院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總指揮部。
5.2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II級)
出現大型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的縣(市、區)、市人民政府應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防治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部署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與救災工作措施。
大型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的應急防治工作,在省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組織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
5.3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III級)
出現中型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的縣(市、區)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防治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
中型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的應急防治工作,在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市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采取應急措施。
5.4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IV級)
出現小型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的縣(市、區)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防治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
小型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的應急防治工作,在本縣(市、區)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本縣(市、區)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采取應急措施。
5.5應急響應結束
經專家組鑒定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當地縣級人民政府撤消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由發布啟動預案的指揮長宣布應急響應結束。
6部門職責
6.1緊急搶險救災
襄樊軍分區負責組織民兵和預備役部隊參加搶險救災工作,協調駐樊部隊的搶險救災工作。武警襄樊市支隊負責組織駐市武警部隊進行工程搶險。市公安局負責組織調動公安、消防部隊,協助災區政府動員受災害威脅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疏散,轉移。市城建局、市安全生產監督局、市供電公司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可能發生的災害隱患,保障供水、供氣、供電等生命線設施免遭損毀;組織搶修受損毀供水、供氣、供電、城市道路等設施,保障正常運行。市環保局負責做好災區環境污染的應急監測工作,提出環境污染消除和治理的建議并監督實施,防止環境污染進一步擴大或轉移,公布災情造成環境污染的有關信息。市教育局負責指導受災學校做好轉移工作。
6.2應急調查、監測和治理
市國土資源局負責提供地質災害發生情況、地質災害的監測等相關資料信息,并對災害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提出應急處置與救災措施建議。市水利局負責水利防洪工程的協調、調度和水情、汛情的監測、預警,修復水毀的水利工程以及地質災害損毀的水利工程。
6.3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
市衛生局負責組織醫療救治工作,做好災區的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
市農業局負責組織災區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和撲滅工作。
市經委負責協調災區所需藥品、醫療器械和衛生安全監測設備的緊急調用。
6.4治安、交通和通訊
市公安局負責指導和協助災區公安機關維護治安、打擊蓄意擴大化傳播地質災害險情的違法活動;迅速疏導交通,必要時,對災區和通往災區的道路實行交通管制,保證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
市交通局負責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交通干線的安全,確保道路暢通;及時組織搶修損毀的交通設施,保證救災物資運輸。
市信息產業局負責保障應急無線電頻的調配使用,搞好災區無線電監聽監測工作,維護空中電波暢通,并視災情實行局部空中電波管制。
6.5基本生活保障
市民政局負責災區救助的組織、協調工作。
市商務局負責組織實施災區生活必需品的市場供應。
6.6應急資金保障
市財政局負責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補助資金的籌集、撥付及使用管理等工作。
市發改委負責協調安排災后重建基礎設施項目。
6.7信息報送和處理
市委宣傳部把握搶險救災應急宣傳工作導向,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各新聞宣傳部門做好有關宣傳工作。
市國土資源局負責組織調查、核實險情災情。
7應急保障
7.1應急隊伍、資金、物資準備保障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儲備用于災民安置、醫療衛生、生活必需等必要的搶險救災專用物資,保證搶險救災物資的供應。
7.2應急技術保障
7.2.1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專家組
由市國土資源局組織成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專家組,為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和應急工作提供技術咨詢服務。
7.2.2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科學研究
市國土資源局及有關單位要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對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的工作力度。
7.3宣傳與培訓
各級人民政府應組織有關部門加強對公眾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對廣大干部和群眾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教育,增強公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7.4通訊與信息
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充分利用現代通訊手段,把有線電話、移動手機、無線電臺及互聯網等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覆蓋全市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信息網,并實現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
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的發布按《襄樊市突發公共事件新聞發布應急預案》執行。
7.5監督檢查
市國土資源局會同有關部門對上述各項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保障工作進行有效的督導和檢查,及時總結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實踐的經驗和教訓。
各級人民政府督促各部門、各單位負責落實相關職責。
8預案管理與更新
8.1預案管理
可能發生地質災害地區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參照省、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市政府備案,抄送市國土資源局。
8.2預案更新
本預案由市國土資源局負責組織修訂或更新,修訂或更新后報市人民政府批準,由市政府辦公室發布實施。
9責任與獎懲
9.1獎勵
對在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其他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9.2責任追究
對引發地質災害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其他有關規定處理;對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中失職、瀆職的有關人員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追究責任。
10附則
10.1預案解釋部門
本預案由市政府辦公室負責解釋。
10.2預案的實施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