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檢驗項目的臨床意義
常規檢驗項目的臨床意義
一臨床化學部分:
1電解質:
在醫學范圍里電解質通常是指鉀、鈉、氯化物和二氧化碳。電解質在體內起到幫助水平?和酸堿平衡的作用。它們通常用于檢查腎臟功能的好壞。
(1)鉀K(3.5~5.0mmol/L)
主要存在于細胞中,它主要通過口和靜脈攝取,在體內由腸吸收。腎臟通過尿排出多余的鉀。
鉀↑:嚴重感染燒傷、休克、尿排泄障礙。
鉀↓:堿中毒、頻繁嘔吐腹瀉。
(2)鈉Na(135~145mmol/L)
鈉是人體中含量最多的陽離子,其主要作用是保持體內一定的滲透壓、酸堿平衡和神經沖動。
鈉↑:嚴重脫水、高燒、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鈉↓:腎盂腎炎、嘔吐、腹瀉。
(3)氯化物Cl(96~108mmol/L)
氯主要存在于細胞外,其主要作用是保持體內一定的滲透壓、和電解質平衡。它通過口和靜脈攝取,在體內由腸吸收。通過尿和汗排出。
氯↑:高鈉血癥、脫水、腎炎、呼吸性堿中毒。
氯↓:嘔吐、腹瀉、腎功能減退(阿狄森氏病)。
(4)二氧化碳CO2(22~32mmol/L)
二氧化碳是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在體內分解而產生的物質,它主要通過呼吸排出,也可由腎臟通過尿排出。
二氧化碳↑:代謝性堿中毒、呼吸性酸中毒(肺氣腫)。
二氧化碳↓:代謝性酸中毒(尿毒癥)
2肝功能:
(1)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谷丙轉氨酶)ALT/GPT(0~40U/L)
ALT↑:急慢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傷。
(2)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谷草轉氨酶)AST/GOT(0~40U/L)
AST↑:急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心肌炎。
(3)總膽紅素TBIL(1.7~20.0μmol/L)
TBIL↑:肝炎、膽石癥、新生兒黃疸。
(4)直接膽紅素DBIL(0.0~8.0μmol/L)
DBIL↑:肝炎、膽石癥。
(5)總蛋白TP(60~80g/L)
TP↑:高度脫水(嘔吐、腹瀉、高熱)、多發性骨髓瘤。
TP↓:肝硬化、腎病綜合癥、惡性腫瘤。
(6)白蛋白ALB(35~55g/L)
ALB↑:嚴重失水導致血漿濃縮。
ALB↓:肝硬化、腎病綜合癥、惡性腫瘤。
(7)堿性磷酸酶ALP/AKP(20~110U/L)
ALP↑:肝癌、急慢性黃疸型肝炎、骨細胞瘤、骨折。
ALP↓:沒有臨床意義。
(8)γ-谷氨酰轉移酶γ-GT/GGT(8~50U/L)
GGT↑:原發性或轉移性肝癌、急性肝炎。
GGT↓:沒有臨床意義
3腎功能
(1)尿素/尿素氮UREA/BUN(2.2~7.2mmol/L)UREA↑:輕度高蛋白飲食、糖尿病、排泄障礙。
中度尿毒癥前期、肝硬化。
重度嚴重腎功能衰竭。
(2)肌酐CR(44~97μmol/L)CR↑:腎功能不全
CR↓:營養不良
(3)尿酸UA(150~440μmol/L)UA↑:痛風、白血病、腎小球腎炎。
UA↓:貧血
4血脂:
(1)總膽固醇CHO(<5.17mmol/L)
CHO↑: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癥、腎病、妊娠。
CHO↓:肝功能不全、貧血、甲狀腺炎。
(2)甘油三酯TG(<1.69mmol/L)
TG↑:遺傳性高甘油三酯血癥、腎病、糖尿病、妊娠。
TG↓:肝功能不全、甲亢。
(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1.16mmol/L)
HDL↓:腦血管病、冠心病、吸煙缺少運動。
(4)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3.36mmol/L)
與CHO相同。
(5)載脂蛋白AApo-A(<1.0g/L)
載脂蛋白A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主要結構蛋白。
Apo-A↓:高脂血癥、冠心病、肝病。
(6)載脂蛋白BApo-B(<1.0g/L)
載脂蛋白B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主要結構蛋白。
Apo-B↑:高脂血癥、冠心病
Apo-B↓:肝病
5心肌酶譜:
(1)肌酸激酶CK(25~200U/L)CK↑:心肌梗塞、病毒性心肌炎。
(2)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0~25U/L)CK-MB↑:心肌梗塞
(3)乳酸脫氫酶LDH(0~220U/L)LDH↑:心肌梗塞、肝病、腫瘤。
(4)α-羥丁酸脫氫酶HBDH(80~220U/L)HBDH↑:心肌梗塞
6離子:
(1)鈣CA(2.1~2.8mmol/L)CA↑:骨腫瘤、甲狀旁腺機能亢進。
CA↓:維生素D缺乏、骨質疏松、慢性腎炎。
(2)磷P(0.8~1.6mmol/L)P↑:甲狀旁腺機能減退、尿毒癥、骨折。
P↓:甲亢、長期腹瀉或吸收不良。
(3)鎂Mg(0.8~1.2mmol/L)Mg↑:腎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低下。
Mg↓:甲亢、長期腹瀉或吸收不良、糖尿病酸中毒。
7其它:
(1)葡萄糖GLU(3.9~6.1mmol/L)GLU↑:糖尿病、胰腺炎、內分泌疾病。
GLU↓:糖代謝異常、腫瘤、妊娠。
(2)淀粉酶AMY(0~100U/L)
AMY↑:胰腺炎、胃穿孔、腸梗阻。
AMY↓:肝臟疾病
二免疫部分:
(1)免疫球蛋白AIgA(0.76~3.90g/L)IgA↑:多發性骨髓瘤、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
IgA↓:自身免疫疾病、輸血反應。
(2)免疫球蛋白GIgG(6.0~16.0g/L)IgG↑:多發性骨髓瘤、類風濕性關節炎。
IgG↓:腎病綜合癥、自身免疫疾病。
(3)免疫球蛋白MIgM(0.4~3.45g/L)IgM↑:類風濕性關節炎、肝病。
IgM↓:免疫缺陷
(4)補體C3C3(0.85~1.93g/L)C3↑:急性炎癥、肝癌、組織損傷。
C3↓:腎小球腎炎、肝病、類風濕性關節炎。
(5)補體C4C4(0.12~0.36g/L)C4↑:風濕熱、心肌梗塞、關節炎。
C4↓:紅斑狼瘡、慢性肝炎。
篇2:臨床檢驗標本接收基本規則
臨床檢驗標本接收的基本規則
標本的可追溯性
標本的可追溯性包含兩個方面,原始樣品能夠追溯至患者以及取自原始樣品,部分標本可以追溯至原始樣品,標本是否可追溯可通過標本上的唯一性標識(患者住院號或者申請號))識別,對于無法追溯的標本原則上應拒絕進行檢驗,但是對于特殊的標本,如腦脊液、關節腔滑液、骨髓等采集困難或者無法被取代的標本,實驗室可選擇優先處理標本,當檢驗申請者(申請醫師)或標本采集者(護理人員或檢驗科標本采集人員)承擔識別或接受樣品的責任和(或)提供適當的信息后才可發布檢驗結果,且應在最終檢驗結果上注明。
標本接收及拒收
由于患者準備、標本采集及運送等過程的影響,實驗室接收標本時會遇到各種不符合檢測要求的標本,為了保證檢測質量,實驗室應建立一套標本接收標準和不合格標本的拒收標準,并建立不合格標本的處理流程。
一、標本接收及拒收
建立標本接收及拒收標準時可參考以下因素:
1. 唯一性標識:唯一性標識是否正確無誤,如果標識錯誤、不清楚、脫落或丟失應拒收。
2. 標本類別:申請檢驗項目與標本類別是否相符,如標本類型錯誤影響檢驗結果應拒收。
3. 標本容器:標本容器是否正確或有破損,如容器使用錯誤(無菌容器使用有菌容器或真空采血管的誤用)或破損導致標本遺漏可拒收。
4. 標本外觀:如血液標本有明顯的脂血、溶血、乳糜狀、抗凝血中有凝塊等均可根據對檢測結果的干擾拒收。
5. 標本量:標本量是否合適,標本量不足可以拒收。
6. 防腐劑使用:標本是否按要求添加防腐劑對于未按要求添加防腐劑的標本可拒收。
7. 抗凝劑使用:血液標本抗凝劑是否使用錯誤抗凝劑使用錯誤對檢測結果有影響的可拒收。
8. 標本運送時間:查看標本采集到接收之間的時間間隔,時間過長對檢測結果有影響時應拒收。
9. 標本運送條件:不應該與空氣接觸的標本在運送過程中是否與空氣接觸,例如血氣檢測的標本接觸了空氣應予以拒收。
10. 抗凝劑比例:抗凝劑與標本比例是否恰當,例如抗凝劑與血液比例不當時應予以拒收。
各實驗室根據其自身情況,標本的拒收標準至少應包含以上內容,標本接收與拒收應有記錄,可以是紙質形式或電子形式,記錄的內容包括標本的唯一性標識、接收的日期和時間以及接收者信息。標本不合格應及時反饋給申請科室,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二、不合格標本的處理
不合格標本原則上應予以拒收,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例如關節腔滑液檢測時,其標本采集比較困難。《Body Fluid Analysis for Cellular Composition; Approved Guideline》(CLSI-H56)規定關節腔滑液檢測樣本量不得少于3~5ml,但是該文件同時也規定不得以量少為由拒收關節腔滑液標本;對于類似與關節腔滑液獲取比較困難的標本或者抗生素使用之前采集的培養等無法替代的標本,即便標本不合格,仍然不能拒絕檢驗,應優先處理,但在最終檢驗結果上應注明并提示申請醫師考慮該因素對檢測結果的影響。
無標記標本
無標記標本是指標本上沒有任何標記,如標本唯一性標識、患者信息、標本信息、申請檢驗項目等信息,如果與申請單一同送至實驗室,建議與申請單上的申請科室聯系,并與申請單一并退回申請科室,如果無申請單視為無效標本。無標記標本的出現是護理人員培訓不足的體現,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的出現,應加強對護理人員在標本采集、轉運方面的宣教和培訓。
標本檢測前處理、準備和保存
實驗室應有相關程序保證患者樣品在檢測前的處理及保存過程中的安全,不變質、不丟失、不被損壞,同時還規定附加申請的時間限制,尤其是血液標本。血液標本是臨床檢驗中最常見的標本,檢測指標眾多,不同指標穩定性有差異,應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處理和保存。
全血是取自患者的原始樣品,但是很多檢驗項目檢測的標本并不是全血,而是血清或血漿,應即時分離血清或血漿,置于4℃。對于不能及時處理的血液樣本,處理后應置于適當的溫度下保存。
篇3:臨床實驗室(檢驗科)設備維修和保養基本準則
臨床實驗室(檢驗科)設備維修和保養基本準則
臨床實驗室設備使用和管理的核心任務應該是使設備“能夠達到規定的性能標準,并且符合相關檢驗所要求的規格”,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實驗室設備能夠正常、有效運行,其性能符合相關檢驗的要求,確保檢驗結果的正確和可靠。臨床實驗室設備使用和管理涉及設備整個使用周期,包括設備的采購計劃編制與選購、設備安裝與驗收、設備標識、設備檔案、設備的檢定/校準、設備的使用、設備維修和保養、設備報廢等內容。
正確的設備維修和保養是保證設備正常運行的前提,臨床實驗室必須根據制造商建議或行業規范要求進行設備維修和保養。
一、設備維修
1.當儀器出現故障時,應停止運行,報告臨床實驗室相關負責人,進行報修,同時應立即更換儀器狀態標識。清楚標記后妥善存放至其被修復,應經校準、驗證或檢測表明其達到規定的可接受標準后方可使用。臨床實驗室應檢查上述故障對之前檢驗的影響。
2.儀器維修前,應進行去污染處理,并溫馨提示和告知工程師此設備可能存在生物安全方面風險應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降低感染的機會,確保維修工程師安全。
3.有符合要求的替用或備用設備時,啟用替用或備用設備。借用其他部門設備時,應核實該設備的性能和使用狀態。替用或備用的設備、借用的設備在滿足質量要求的同時,必須同時滿足臨床實驗室管理措施的要求。
4.設備維修后應出具維修報告,維修報告內容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維修的儀器或設備名稱與設備編號、故障發生日期、故障描述、設備參數/設置故障排除的日期和時間、故障維修人員簽字確認、故障排除后所采取的后續行動(如果需要的話)、檢驗科(實驗室)相關負責人的審核和批準等。
5.設備維修后應有維修報告并存檔,儀器維修后需經過校準、驗證,或檢測表明其達到規定的可接受標準,并經臨床實驗室負責人審核后方能投入使用。校準,驗證和對故障前所檢測項目的結果評估與驗證可以根據故障的部位以及對檢驗結果的影響程度來進行確定。
二、設備保養
臨床實驗室應遵循制造商的建議,制定每臺設備的維護與保養程序,并嚴格按程序對設備進行常規性維護和保養,并記錄。
1.應根據臨床實驗室儀器設備制造商的建議制定定期(每日、每周、每月等)日常預防性維護和保養及年度維護保養計劃。
2.臨床實驗室儀器使用人員按該儀器計劃規定定期進行日常預防性維護和保養,并記錄設備的狀態、使用情況、維護和保養情況。
3.每臺設備年度維護由廠商工程師進行,并對維護保養的過程作詳細記錄,并經實驗室相關負責人審核、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