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新農村建設策劃書

新農村建設策劃書

2024-07-31 閱讀 7719

實踐主題:“我愛我的祖國:見證輝煌六十年”之海西僑鄉新發展成果調研與*****政策宣傳

實踐地點:

實踐時間:

實踐人員:

指導老師:

一、實踐意義

20**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在這輝煌的六十年中,我國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別是各地農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地農村深刻和認真貫徹落實“三農”政策和*****,促進了農村的快速健康發展。同時,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海西地區的扶持力度,發展海西、建設海西如火如荼,這使海西地區的農村得以舊貌換新顏。

在福建省的南安市康美鎮的蘭田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績斐然。蘭田村在*年時集體經濟尚屬薄弱而到*年時已然成為福建省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示范村。通過此次社會實踐,讓新一代的大學生深入農村、深入基層,更好地了解新農村的發展變化及成果,感受*****和海西政策給當地帶來的福祉,增加對祖國的自豪感和榮譽感。

認真貫徹和落實*****和海西政策是蘭田村得以快速健康發展的保證。通過此次社會實踐,了解*****和海西政策在蘭田村的貫徹程度,同時調查蘭田村在發展自身經濟、基層民主、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時的特色,研究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成功范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形成具有一定學生價值和實際價值的社會實踐報告,以更好地服務新農村、建設新農村。

廈門大學作為福建省的重點高校,對于建設海西起到了人員儲備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此次社會實踐,有助于了解廈門大學作為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持在福建農村當地所起到的作用。同時結合國際關系學院華人華僑研究的學科特色,研究海西僑鄉新發展,使廈大國關學子明確使命感和責任感,積極為海西建設出謀劃策,切實為海西發展貢獻當代大學生自己的力量。

二、背景資料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臺灣,鄰近港澳,范圍涵蓋臺灣海峽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個經濟區銜接,依托沿海核心區福州、廈門、泉州、溫州、汕頭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為中心所形成的經濟圈構筑地域分工明確、市場體系統一、經濟聯系緊密的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經濟綜合體。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設想由來已久,是在福建省原有發展戰略,尤其是在海峽西岸繁榮帶戰略基礎上提出的。*年兩會期間,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字樣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一五”規劃綱要中,計劃通過10年~15年的努力,海峽西岸將形成規模產業群、港口群、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發達區域。

黨中央的關心支持為海西建設營造了良好氛圍。全國政協在海西構想提出不久,就于*年5月派出政協常委視察團,專門來閩就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進行調研。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等都組織調研并向中央建言獻策。目前已有60多個國家部委、央屬企業、團體組織和福建簽訂了支持海西建設的協議、紀要。周邊省份、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和福建全省廣大干部群眾也主動融入、協力推進。5年來,福建廣大干部群眾不負眾望,深入貫徹落實*****,發揚敢闖敢拼的精神,海峽西岸經濟戰略實踐取得了重大成就。一大批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東部沿海先進制造業基地日漸形成。目前,福建30個重點產業集群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2%,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居全國第五位,萬元gdp能耗明顯低于全國水平。南安市康美鎮蘭田村位于晉江支流東溪東畔,省道307線穿境而過,現有土地面積6186畝,其中耕地1209畝,散居著8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53人,其中黨員58人。gg開放后蘭田村社會經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村集體經濟薄弱,*年村財收入只有2.9萬元。*年黨支部改選后,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在獲得98%村民的支持下,制定了《蘭田村經濟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分3個階段實施,現已順利實現第一階段目標,*年村財已達300萬,人均收入7500元。蘭田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新觀念,搶占先機,用新思路指導新行動,全面、協調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年,蘭田村先后被評為福建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被福建電信有限公司授予“中國電信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示范村”,村黨支部被省委評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三、實踐內容

根據項目組的意見,我們將在充分尊重和征求當地農民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自主安排活動的具體內容,根據已有我們對活動地的了解,結合我院的優勢,本次海西新農村發展成果調研主要從經濟、政治、教育和農村基礎設施四個方面進行調查研究。

1、了解僑鄉建設,走訪龍頭企業

(1)立足當地僑鄉特色,研究海西新僑鄉經濟狀況轉變,通過走訪鄉鎮政府,當地村委會了解經濟發展進步情況,采訪當地農戶,收集第一手資料,切實展示當地發展狀況,并以此為鑒,為海西發展建言獻策。

(2)走訪當地龍頭企業,如養殖業龍頭等鄉鎮企業,收集其發展信息,對比其發展進程,探索海西新農村建設在經濟領域的發展方式,明確鄉鎮企業在農村經濟發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本章鏈接:

m.ok3w.net/fanwen/cehuafangan/20**.htm

2、推廣海西政策,調研基層民主

(1)參觀蘭田村當地企業,了解海西政策對當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采訪當地的村領導,了解海西政策在促進當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所起到的理論指導的重要作用;以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蘭田村民對于海西政策的了解程度和掌握;以宣講會形式(與外文學院合辦)向當地民眾詮釋海西政策的內涵和意義。

(2)聯系當地村黨支部,爭取參觀旁聽蘭田村黨支部黨員大會;采訪當地黨員,了解當地黨支部在當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作用和當地基層民主的建設情況;以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當地民眾心中的村黨支部。

3、提高農民素質,發揮智力支持

⑴參觀蘭田村“新農民素質培訓基地”,了解培訓基地創建以來的主要活動和突出成果;采訪當地村民,暢談他們在培訓基地的親身體驗;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比分析培訓前后居民的綜合素質表現,總結培訓基地對村民文化素質和生產生活的影響。

⑵采訪蘭田村領導,調查大學生在蘭田村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的智力支持作用,例如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與蘭田村攜手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蘭田村的發展意義。探討我們廈大國際關系學院如何利用專業優勢對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4、加強基礎建設,改善村風村貌

⑴走訪康美鎮鎮政府相關部門,了解蘭田村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藍圖以及蘭田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包括舊房改造、道路擴建、教育設施、文化體育設施建設等。

⑵走訪蘭田村農戶,進一步感受蘭田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后,村民的居住水平、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蘭田村村風村貌的改善。

⑶設計問卷調查,了解蘭田村的信息化建設狀況,如寬帶、互動電視、天翼手機等電信業務在蘭田村的推廣應用。探索信息在新農村建設和農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值得全國推廣的“蘭田模式”。

四、日程安排(具體安排有待于當地人員協調)

7月27日實踐隊成員下午3點在廈大本部集合,前往長途汽車站乘車前往南安,晚上到達南安,召開實踐準備會議,晚上全隊休息。

7月28日由南安出發,采訪康美鎮政府相關工作人員,了解蘭田村發展的各項情況,采訪當地教育界、商界代表人物,返回南安營地,整理新聞報道稿,撰寫團隊日志。晚上召開第二日準備會議。

7月29日由南安前往蘭田村,采訪當地村委干部,聯系旁聽其村委會議,錄制的dv,發放并收集調查問卷,走訪當地農戶,了解蘭田村在繼承民主建設、網絡建設、村民文化水平提高等各方面取得的進步。晚上返回南安營地,整理收集材料,召開第二日準備會議。

7月30日前往南安市區,與外文學院合辦宣講會,宣傳海西政策與*****。并完成調查問卷收集和觀眾采訪等后期工作。

7月31日整理社會實踐各項成功,召開總結會議,安排后期總結工作分工,實踐隊隊員乘車返回廈門。

五、準備工作

前期準備:

1、校內宣傳海報(廈大暑期南安實踐隊)

2、學院網站上發帖、追加專欄

3、調查問卷設計和走訪問題擬定(內容涉及:建國60周年變化、海西政策和*****、)

4、宣講材料(傳單設計、演講分工內容確定、燈布或橫幅制作、小海報)

5、紀念品(《廈門印象》兩冊、外交知識系列活動書簽)

6、活動介紹信、實踐活動基本內容介紹、國關介紹(便于在采訪和宣講時當地人了解)

7、服裝(暫定合唱隊服標識制作)

8、院旗

9、本子2冊(大家都可寫的實踐感言、走訪時的記錄和對象留言)

10、dv1部、相機2部

過程準備:

1訪問村干部:介紹信、實踐活動基本內容介紹、問題、dv、記錄本、紀念品

2宣講:橫幅或燈布、海報、傳單、dv、相機、傳單、調查問卷、桌椅、麥克風(電池)、小禮物(書簽或糖果)、簽名筆(是否要弄個現場參與的簽名?)國關和實踐活動的基本介紹、記錄本

3蘭田村況調查

①龍頭企業、學校:介紹信、活動簡介、問題、記錄本、dv、相機、紀念品

②走訪居民:活動簡介、調查問卷、問題、記錄本、宣講傳單、dv、相機、紀念品

4其他:調查問卷、傳單打印、網站專欄的實時更新、聯系當地媒體跟蹤報道

后期準備:

配合實踐成果展示

1、資料整合(影像、記錄本、隨行日記)

2、

來源:

m.ok3w.net/fanwen/cehuafangan/20**.htm

篇2:新農村建設規劃

×村位于套蘇公路8公里處,與×村和×村接壤。地域面積6.5平方公里,全村共四個村民組,255戶,910口人。全村有耕地1000畝,山巒面積4000余畝,農業生產主要以板栗、艷紅桃為主。~年人均收入元,村集體收入元。

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現結合我村實際,制定~―~年新農村建設規劃。

一、發展思路

高舉*理論和“**”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結合我村實際,確立今后五年發展思路為“三個牽動”,即:以特色農業資源牽動農業生產規模化;以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牽動村民收入增長的快速化;以旅游業牽動我村特色農業資源產業化。

二、奮斗目標

(一)、總體目標

到~年末,全村建成以主導產業為核心、基礎設施配套、人居環境優美、村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1、生產發展:主導產業干鮮果種植面積達到畝,年銷售收入實現萬元,種植干鮮果農戶占全村農戶總數的100%,戶均畝。全村工業總收入萬元,人均實現收入萬元,年均增長%。村集體收入達到萬元。

2、生活寬裕: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加元以上,到~年達到元,外出務工人數人,人均工資性收入超過元。基本消滅特困人口。人均居住面積達到平方米。

3、村風文明:計劃生育率100%,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參加合作醫療農戶100%。村有活動中心、書報閱覽室、文化廣場、體育健身等公共設施。創建和諧家庭,培訓新型農民。全村無偷盜行為、無犯罪案件,村民對社會治安滿意率達到100%。

4、村容整潔:全村主干道全部鋪上油面,架設太陽能路燈。村路綠化率達到100%。建成垃圾處理中轉站,保持全村清潔衛生。初步建成村民集中居住、住宅樣式統一、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的定居點。

5、管理民主:村兩委班子團結,戰斗力強。實行村務公開制、財務公開制、一事一議制、重大事項實行村民代表會議表決制,村民對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滿意率達到100%,對兩委班子滿意率達到98%以上。

(二)主要建設內容

1、發展主導產業。大力發展干鮮果種植產業,到~年面積增加到畝。引導農戶發展“五味子”生產,使玉米等低效農作物逐步退出耕地,到~年“五味子”生產面積達到200畝。

2、基礎設施建設。新修柏油路6公里,實現組組通油路目標;新修自來水井3眼,自來水入戶率100%;治理河道7.6公里;修建橋梁6座;建設蔬菜氣調庫1000平方米,調節干鮮果及蔬菜供應峰谷;老廠房翻建*平方米,修漁池3個,增加村集體收入;完成愛河提水工程及蓄水池、管網建設,做到水系暢通。

3、亮化、美化人居環境。架設太陽能路燈,完善亮化工程;搞好村路及庭院的綠化美化;主干道旁設垃圾箱26個,購買垃圾清運車一輛,實現垃圾日產日清;完成居民定居點的選址,初步建成住宅樣式統一、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的新村落。

4、完善公共設施。建設一個黨員(村民)活動中心,建設一個書報閱覽室,建設一個文化活動廣場、建設一個標準的衛生醫療室,增添一批體育健身器材。

通過三年努力,全村100%的農戶都有一個5000元以上的增收骨干項目,都能用上清潔干凈的自來水,全村實現“八個聯”:交通道路聯成網、公共汽車聯村組、水利灌溉聯到山、綠化美化聯庭院、技術培訓聯市場、骨干產業聯成片、文化醫療聯農戶、文化陣地聯民心。

三、實施措施

(一)堅持村民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群眾在新村建設中的積極性。村民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村的建設者、管理者和維護者,是建設活動的力量源泉。村兩委要始終堅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自主權,發揮其主體作用。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把群眾愿不愿意、滿不滿意作為檢驗新農村建設成功與否的標準;規劃、建設的過程置于村民的監督中,讓村民參與規劃,參與建設,讓他們真正把新農村建設當成家業來辦、產業來興、事業來管,把村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二)加強領導,形成建設新農村的整體氛圍。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村兩委班子認真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引導和服務,明確建設目標、措施和遠景規劃,責任到人,確保工作循序、持續推進,按制定的規劃一抓到底。用~發動、用典型帶動、用服務觸動、用政策激動全體村民自發參與新農村建設,形成全村參與的良好氛圍。

(三)把握重點,循序漸進。一是產業建設。增加村民收入是關鍵,只有村民口袋充實,才有投資建設的能力。干鮮果產業是我村農民增收的核心基礎,進一步加大各種果樹的發展力度和速度,做大做強干鮮果產業。大力培訓村民務工技能,加大轉移輸出力度,把務工經濟建成村民增收新的增長點。二是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路通、水暢的問題,實現道路聯成網、戶戶飲用衛生潔凈的自來水,提高農戶的生活質量和人居環境。三是努力做好公共、公益事業。爭取上級支持,加大公共設施建設力度,逐步縮小城市、農村在公共設施方面的差距。四是辦好戶辦工程,將規劃內容進行分解,逐戶規劃建設內容,做到戶戶有項目,年年有事干。

(四)開展新型農民培訓活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轉變村民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培育新型農民。依托各種載體,深入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大力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新風貌。深入開展具有濃郁農村特色的文化活動、體育健身活動,促進家庭、鄰里和諧。

篇3:縣交通運輸局推進新農村建設措施

羅江地處成都平原北部邊緣,全縣幅員面積448平方公里,轄10個鎮、126個村(社區),總人口25萬,是典型的丘陵農業縣。目前全縣公路里程547.9公里(其中國道28.8公里,縣道145.8公里,鄉道221.8公里,村道151.5公里),路網密度達1.35公里/平方公里,以縣城為中心、各鎮為結點的放射性環狀交通網絡基本形成,有力的推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了“新農村”及“中國幸福家園”的建設。

一、全縣道路交通發展現狀

“*x”期間,按照全域建設“中國幸福家園”的戰略目標,抓住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契機,以*****為指導,緊緊圍繞“兩區”(經開區、統籌城鄉實驗區)和新農村建設,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

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x”共投資5億多元,先后改建g108二級公路28.8公里,建設通鄉公路51.9公里、村網斷頭公路58.1公里、精品村、示范村道路11公里,新建8個四級鄉鎮客運站點和58個招呼站點。

開通了城鄉公交線路21條,目前全縣100%的鎮和70%的行政村開通了公交車,讓農村群眾享受到與城內居一樣的乘車條件,真正做到了惠民、便民、利民。

投資1000余萬元完成了g108等道路的安全保障設施,并建立健全了公路管養機制,確保了公路的“暢、潔、綠、美、安”,為全縣人民創造了安全、舒適的道路交通環境。

“5.12”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中,先后投資200萬元,完成了河黃路、秀水河橋等應急搶險工程,組織并出動應急搶險運輸車輛1865臺次,運送搶險救災人員和各類災民5000余人次,運送各類救災物資9300余噸,確保了全縣道路的安全暢通,先后受到了省交通廳和市、縣兩級政府的表彰。

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災后重建目標任務,我縣已投資1.8億元完成了g108災后恢復重建任務,投資5659萬元完成了101.7公里的中央基金道路項目和10座客運站點,投資3億元完成了270.9公里農村公路維修恢復任務。134.4公里的亞行緊急貸款項目正加緊實施,確保在年底內全面完工,預計投資1.3億元。全縣的公路路網將更加完善,站點布局將更加合理,路面通行能力也將大大提高。

二、具體推進措施

在目前道路交通發展的基礎上,羅江交通將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搶抓“西部大開發”有力機遇,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加快羅江道路交通發展。

1.進一步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干支結合,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網絡,*年我縣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年提前一年完成縣委縣政府下達的五年建設500公里組道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方便群眾出行。*年底將全面完成亞行貸款33條共134.4公里道路建設任務,使全縣農村公路通行能力顯著提高。

2.積極推進農村客運網絡化建設。通過努力,截止目前全縣十個鄉鎮和112個行政村開通了城鄉公交車,到鎮的通達率為100%,到村通達率為70%,還新開通了羅江至白馬關倒灣古鎮和至警安學院的公交車。在此基礎上圍繞新農村建設,擴大城鄉公交覆蓋面,努力做到了便民、惠民、利民。

3.構建農村公路養護新體系。一是增強縣級管養能力。全縣有公路養護道班5個,養護職工40余人,擔負著全縣230余公里國道和縣道的管養工作,現在正在籌建機養中心和應急搶險中心,逐步推行機械化管養,養護質量大幅提高,好路率達到85%以上。二是搞好鄉村公路管養的指導工作,按照縣政府下發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羅府辦發[*]78號)文件精神,制定鄉村公路管養標準及考核辦法,進行嚴格的管理考核,對考核合格的給予養護補助和獎勵,調動了鎮村對鄉村道路管養的積極性,鄉村道路的管養工作成效逐步提高。

4.完成十二五規劃并上報省交通運輸廳。完成g108線二改一項目、羅中路、羅綿路路面改造等重點項目的前期工作,條件成熟時即可動工修建。

在下步工作中,我局將結合交通工作優勢,突出重點,搶抓機遇,努力推進新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