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理論與實踐研究創新改革
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創新改革
摘要:在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形成現代化教育教學的框架結構,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利于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智力發展水平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創建新的教學模式,采取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提供教學支架;等等。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彰顯出其強大的動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知識建構;創新;改革。
創新點: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探索了信息技術與課程的關聯,信息技術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以及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現狀和發展前景。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
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是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充實豐富并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而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有許多方面的因素互相作用著[1],這就需要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革新教學。米因斯(B.Means)等對革新教學的特點做過歸納[2]。米因斯是從教學策略、講授方式、教師角色等方面對革新教學和傳統教學的特點做了對比,
從表中看出信息化教學體現了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轉變,這就需要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合作者,利用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教學支架,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探究、討論、合作等方式進行知識建構。但也要批判地利用信息資源,要“揚棄”,而且還要避免“薩蓋現象”的發生。
下面舉幾門課程實踐中的簡單例子說明一下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
(一)概念的知識建構
學生在學習概念時,如果單是說教性的講授,學生只能會通過觀察、想象等方法進行學習,有的能理解,有的似懂非懂,靠記住概念后隨著經驗的豐富逐漸加以理解。如果把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在頭腦中進行概念的知識建構。
例如:什么是化學?在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進行逐步探究:播放水分子、氧氣分子的視頻,水分子被破壞成原子的動畫模擬視頻,探究出要在分子、原子層面上研究化學;拿出金屬鎂條并點燃,探究出化學要研究物質的性質;出示鐵中加入了鉻、鎳的不銹鋼尺子,探究出化學要研究物質的組成;展示由同種物質組成的鉆石和石墨結構視頻,探究出化學要研究物質的結構;做一個藍花變紅的小魔術,探究出化學要研究物質的變化規律。同時將用信息技術處理的化學概念展現在大屏幕上。通過以上的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學生自然而然地在頭腦中建構了“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這個概念。
(二)規律的知識建構
無論哪門課程的學習,都要充分挖掘各種信息技術資源,并將其融合到概念、定理、規律、記憶、閱讀、寫作等方方面面的教學之中。下面就語文的語法課程實踐進行一下研究。
展示PPT課件“枝繁葉茂的樹”(素描)。將枝繁葉茂的樹分為三個部分進行展示:1.枝葉部分(提問:這是什么?);2.主干部分(提問:這是什么?);3主干枝葉共存(提問:這是什么?)。在回答1時,有的同學回答是地圖,有的同學回答是扇子等;在回答2時有的說是路,有的說是河流等;最后將1和2合起來的圖形3展示給學生,他們才恍然大悟。接著教師展示“年輕的要起祖國的”,讓學生解釋其含義,學生的回答各種各樣;在展示“我們擔負重任”時提問:你理解這句話嗎?再將二者結合起來“年輕的我們要擔負起祖國的重任”,學生又恍然大悟。最后總結“主謂賓定狀補,主干枝葉分清楚;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后補。”雖然學生已經對規律性知識進行了建構,但我們還是要告訴學生“萬里長征才剛剛邁出第一步”,我們不僅學習好語法,還要善于表達,不僅學習字詞句,還要學會寫文章。接著展示PPT課件:小樹(素描)、大樹(素描)、各類樹(彩色)、自然界的各種花草樹木河流山川(視頻)等。
篇2:小學寫作論文交互式電子白板與網絡融合有效突破寫作難點
交互式電子白板與網絡融合,有效突破寫作難點
甘肅省正寧縣蔡峪小學鄭海霞
師:雪融化了是什么?
生甲:水。
生乙:雨。
生丙:霧。
而生丁回答:春天!
多么富有創意的回答!思維的火花一經點燃,想象的翅膀便迎風舒展。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不拘泥于現實,創作別具一格的作品,其關鍵在于如何挖掘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使其走出一條自主創作之路。
網絡與多媒體設備的結合給教學帶來新的契機。尤其對語文教學產生了巨大的推力,為破解寫作難題提供了良好的方法。素材搜集、佳作欣賞、名家指點于指間的點擊中就可輕松完成,尤其圖片展示功能對提高學生的直觀感受、撞擊學生的思維活性、激發靈感產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使小課堂變成大社會,貼近自然,走近真實,有效的拉近了理論與實際的距離,變抽象為具體。筆者結合自己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作文教學的實踐淺談幾點看法,供同仁參考。
小舞臺,大世界,巧用功能,驚喜不斷。
帶來的驚喜之一:白板與網絡的有機整合,有效突破寫作難點。這節課訓練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抓住人物的特征描寫人物,突顯人物性格。據此,我特意設計了關于人物描寫的資料庫,讓學生先在豐富的信息世界里遨游,以便收集適合自己的信息。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思考空間,再叫學生談談收獲。教師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探討人物作文的寫作步驟和需要注意的地方,進行有效的理論指導。素材集中展示與師生互動交流,讓學生覺得寫作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他們找到了所需的資料,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創作空間。更讓學生感興趣的是,我利用白板畫畫功能,畫了一幅有關某位同學的漫畫。在漫畫中特別突出了這位同學的特點,讓學生猜。當然,學生很快就猜出來了。通過漫畫和網絡信息的收集,學生明白到突出人物的性格,一定要抓住其與眾不同的特征,寫作的要點學生輕而易舉就掌握了。
帶來的驚喜之二:白板與課件的有機結合,增強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傳統課堂教學中體現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而交互式白板融入體現的卻是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人機之間的三合一交流方式。交流更加直接、便利、豐富而有趣。在自由創作的環節中,我利用白板的展示臺隨時展示學生的作品,師生共同閱讀、點評,畫出出好詞佳句,指出不妥之處,然后再由學生修改。經驗與不足直觀鮮明,有效的指導了學生的寫作。但是,只調出個別的學生進行點評,收獲的只是寥寥幾人,并不能滿足全班學生,畢竟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為了讓每個學生的作品都參與評價活動,都有收獲,我因勢利導,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指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博客,以便學生之間相互閱讀學習,并互發留言,認真評價他人作品。千萬別小看同學之間的評價,他們的評價是站在孩子角度上,甚至比老師更能看出問題所在。在這個環節中,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其中,樂此不彼,既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又可以學習別人的長處。下課后,許多學生都來告訴我:張老師,我們好喜歡這樣的作文課,以后能否也像今天那樣寫作文?是啊,學生的興趣不就是學習的動力嗎?如果每節課都能像這節課一樣,讓學生主動參與,互助合作,成為學習的小主人,相信寫作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了。
篇3: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有效融合
淺談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教學的有效融合
摘要:在幼兒園教學中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非常重要,本文針對性的介紹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幼兒的興趣;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教學活動中的重、難點;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想聽想說的情景;介紹了一些心得體會,通過形象生動的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激發幼兒的熱情、培養幼兒的興趣,為幼兒創設一個是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情景。
關鍵詞:信息技術;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有效地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信息技術作為幼兒園的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現代化信息技術(投影、電視、錄像、計算機等)具有生動、形象、感染力強,易于激發幼兒的興趣,能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有效的彌補幼兒直接經驗的不足,使幼兒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所以,在幫助幼兒獲得知識和形成健康行為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展現給幼兒各種形象生動、靈活多變、充滿童趣的學習情境和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和保持幼兒的興趣,從而營造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喚起幼兒的有意注意,誘發幼兒的情感共鳴,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有如身臨其境。近幾年來,我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收益不淺。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幼兒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園的孩子由于年齡小,所以學習活動在很大的程度上受著興趣、情感的支配。而利用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能使幼兒在活動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保持愉快的情緒,從而激發幼兒學習探索的興趣,引發他們主動學習和求知的愿望。比如:談話活動,它是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的活動。在進行談話活動時,我們往往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剛開始時,有趣的中心話題能使幼兒產生交流的愿望,他們暢所欲言;然而到活動中期,他們的興趣就會有所下降,注意力往往不集中,談話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使幼兒保持這種談話興趣呢?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就可以做到這一點。精心選擇一些突出談話內容有特點的圖片、錄音,這些生動形象的視聽效果深深地吸引著幼兒,有效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資源使談話活動始終緊緊地抓住幼兒的注意力,使他們的興趣得以延續,從而達到了較好的教學目的。
二、有效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活動中的重、難點
講述活動能有效促進幼兒語言表述能力的發展,它要求幼兒積極參與命題性質的講述實踐,幫助幼兒逐步獲得獨立構思和表述的語言經驗。我們知道,成人講述一件事或一個物體,可以憑借當時的實物、情景,也可以憑借腦海中存留的記憶進行,然而幼兒的知識經驗和表象積累并不充足,因此,在講述活動中需要有一定的憑借物。我們傳統的憑借物就是實物、教學掛圖或幻燈片,富有動態的憑借物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的構思和對某一內容的完整認識。而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多媒體教學擁有靈活的信息處理能力,既可以展現給幼兒生動、形象、充滿童趣的畫面,又可以模擬各種現實情景,以利于幼兒創造性才能的發揮。如大班講述活動《洗澡》,要求幼兒能夠運用一系列的動詞表達洗澡的動作。如母雞用沙洗澡:“母雞咯咯咯地叫著,拍了拍翅膀,然后躺在沙子里滾來滾去。高高興興地洗了個澡。”大象洗澡:“大象用長長的鼻子吸了很多水,再把鼻子甩到上面像噴泉一樣噴在身上洗澡。”小朋友洗澡:“我洗澡……”如果單展示圖片,幼兒很難把洗澡的一系列動作講得完整、形象。而使用多媒體就不同了,由于它能將動畫和聲音結合在一起,幼兒不但看得投入,而且表達得也十分生動、具體。又如大班科學活動《動物怎樣生寶寶》,幼兒通過生動、形象的動畫,清楚的了解了蜻蜓、烏龜、青蛙、母雞生寶寶的過程,如果單純的語言描述或圖片,幼兒就很難理解。就蜻蜓點水生寶寶,即使實景幼兒也很難觀察到象課件中表現出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