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改革師生關系
談談小學語文課堂改革的師生關系
龍門鎮中心學校馮學玲
一、創設激發興趣的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不是負擔”,這句話飽含深刻的道理。當學生對知識不感興趣時,一個再小的任務對他來說也是負擔,是不可逾越的“鴻溝”,反之對知識有濃厚興趣時,就會產生不斷前進,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強烈渴望,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興趣的學習中,教師的責任在于以豐富的教育經驗、智慧和教育藝術來培養和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使之處于“激活”狀態,從而爆發出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之責任不在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所教學科內容,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這樣不但課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學生全身心投入,這樣有利于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否則就變“我要學”為“要我學”,課堂效果不會太好。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抓住每課的內容,巧設導語或問題或聯系生活的課堂活動,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轉變角色定立,做學生的朋友,引路人,合作伙伴等。與學生一起走進課堂,獲取知識,提高能力,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與學生平等說話,理性交流,和諧求知,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調動學生參與熱情,提高學生積極性的保障。
三、確立面向全體,“不拋棄,不放棄”的思想。
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愛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收獲和提高。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采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互動幫助,互相激勵的方法使其學有所獲,學有所得,不斷進步。
四、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作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利用學習小組,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探究自主完成任務。提倡學生質疑發問,獨立完成課文閱讀理解,全方位訓練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學生自學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篇2:信息技術合理利用必將有效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信息技術的合理利用必將有效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
摘要: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下,現行的語文教學方式面臨變革。而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是語文教學方式轉變的重要組成部分。毋庸置疑,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直接關系著新的語文教學方式的構建。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各行各業都在享用信息技術所帶來的豐碩成果。其實,信息技術如果合理地運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必將有效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教學方式;課堂改革
古代的私塾教育,基本上是學生自己讀書,先生進行適當點撥。沒有系統,科學性也不強,效率自然也不高。而現在的課堂教學,基本上一個老師教幾十個學生,老師在講臺上進行講解,學生在下面聽講,然后,再輔以大量的習題來鞏固聽講的結果。久而久之,學生變得被動,感到壓抑,教學效果也不理想。于是,有人說,如今的語文教學出現了尷尬的局面。因為,它既不想回到自由散漫、毫無秩序的農業社會,也不想要工業社會所帶來的固定的模式化教學。[【1】116-117]我認為也是這樣。那該怎么辦呢?改革!唯有改革才是語文教學的出路所在。我們要積極地進行探索,并且努力構建信息社會背景下新的教學方式,改革我們的課堂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必須要改革課堂教學的方式、課堂的時間和空間,以及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而現代信息技術的合理利用,將會有效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
一、信息技術對改革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的促進作用
盡管語文教學內容和語文課程標準進行了多次的修改,但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講,卻并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比如“解題、介紹作者、背景知識、分清段落、中心思想、寫作特色”這一傳統老套的教學方式,依然出現在當下很多老師的語文課堂當中。這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格格不入。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以下是我在語文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在教學方式上的有益嘗試。
在教授《斑羚飛渡》一文時,進入課堂之初,我即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一些有關于動物生活的溫馨、和諧的圖片,激起學生對動物的喜愛之情,而后展示獵豹捕捉羚羊的圖片,告訴學生動物也和人類一樣,面臨各種各樣的危機,特別是生存的危機,從而引出本文斑羚飛渡的故事。學生便對文中的斑羚到底面臨怎樣的生存危機,又發生了何種驚心動魄的故事充滿好奇心。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為了讓學生能更順利更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我一邊播放動畫一邊讓學生復述情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授《安塞腰鼓》一文時,如果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從文本中體會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壯闊,不管老師分析得多么井井有條,學生讀得多么津津有味,我想學生的感受終歸是膚淺、抽象的。倒不如直接在課堂上播放一段安塞腰鼓舞蹈的視頻,學生在直觀的感受下,再輔以老師引導下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不同角度的賞析,學生的收獲才是具體而深刻的。在教授《看云識天氣》一文時,我將不同種類的云的圖片匯集在課件中,學習文章之前,先讓學生根據平時的經驗來判斷該種云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天氣,學習文章之后,又根據文章中所介紹的知識來重新判斷。學生不僅熟悉了內容,而且增長了見識。更好地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改革課堂教學方式,關鍵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以上的課例中,我實際上是把學生帶入到再現的情境之中,讓他們在圖片、聲音、視頻、動畫中學習、體會,接受美的熏陶。這樣的課堂充滿創造,充滿生命的活力,學生怎能不喜歡,怎能不主動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
二、信息技術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拓展語文課堂的時間和空間
語文學科教學往往知識容量大、跨度廣,需要學生調動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知識來理解教學內容。而通常由于受到知識結構、年齡、地域等條件的制約,學生對于某些教學內容不能準確、深入地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從橫向和縱向上拓寬、拓深課堂內容,以達到更有利于教師傳輸、學生掌握或接受知識的目的。而信息技術恰好能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這一要求,它可以打破課堂的時間和空間的束縛。
我在教授《故宮博物院》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詳盡地領略我國古代宮殿建筑藝術的宏大壯麗和層次井然,我將介紹故宮的紀錄片搬進了課堂。相當于我和學生們一起來了個“故宮一日游”,如果沒有信息技術,這是遠遠不可能達到的。在一次作文教學中,我大膽嘗試利用網絡進行作文。首先,這一次作文的完成方式不再是單純地只用紙和筆,而是用鍵盤輸入本次作文內容,利用網絡發至班級QQ群的文件夾。然后,作文也不再只是我一個人評閱,凡是班級QQ群成員均可對任何一位同學的作文暢所欲言。當然,我也會將正確、合理的點評適時地發布在群里。沒想到,大家在群里討論得可激烈了,或許是平時在課堂上礙于臉面,不好意思對某位同學的某篇文章進行當面點評,現在到了QQ群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地說個不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甚至把在網絡上的爭論延伸到平時的談話中。這種為了學習而“面紅耳赤”的場面,正是我一直所期待的。將語文課堂搬進互聯網,學生在“資源共享”、互相爭論的過程中,既清楚了本次作文的基本要求,又豐富了語言積累,寫作水平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網絡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平臺。如能有效利用,定能大大拓寬語文課堂。比如我在教授《智取生辰綱》一文的前一個月左右,先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閱讀《水滸傳》里面的有趣故事,觀看《水滸傳》的電視劇視頻。這樣一來,學生對于課文中的一些人物便有了初步的認識。課堂上,只需要我稍加引導、點撥,學生便能通過討論自主歸納出人物形象。
篇3: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新思路
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課堂教學是實施語文課程教學任務的主陣地,所以,語文課堂教學回歸語文的本真是提高語文課程教學效率重要前提。在語文試卷中,反映出來的學生能力不足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從課堂教學為切入點。解決的具體辦法如下:
第一、改變“以人文性為主要任務”的課堂教學為“以語言文字綜合性運用為主要任務”課堂教學,淡化語文課堂對文本的分析,強化學生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努力實現五個轉變:一是實現教學理念的轉變,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二是實現教學內容選擇的轉變,從教“語文課程的非本體”到教“語文課程本體”;三是實現教學手段的轉變,從課堂上“理解語言”到“運用語言”;四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轉變,從課堂上“分析課文內容”到“學會語文方法”;五是實現教學評價的轉變,從“老師教過了”到“學生學會了”。實現了這五個轉變,我們的語文課堂就能實現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目標,實現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樣一來,學生的寫字能力問題,閱讀能力問題,習作能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舉個例子說明:
四年級上冊21課《搭石》,傳統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3點: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山洪暴發、間隔、懶惰、俗語、平衡、清波漾漾、理所當然、聯結”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根據五個轉變,對教學目標加以改變: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山洪暴發”等詞語。重點指導學生書寫漢字“漲”“惰”注意書寫筆順;“猛”“穩”注意漢字結構。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鄉親們的心靈美,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3、背誦文中精彩段略并抄寫下來;用句式“……不管……只要……一定……”寫一段話;學習作者第4自然段中通過具體事例表現人物心靈美的表達方法,并遷移運用,寫出發生自己身邊故事。
教學目標的改變,教師的課堂教學任務發生了變化,重點的任務是指導學生讀寫生字,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再讀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鄉親們的心靈美,重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讀成誦,把好的段略背誦下來并抄寫,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還要抓住文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彩片段進行仿寫訓練,做到讀寫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把整個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轉變為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過程。
第二、加大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有課堂延伸到生活。首先是開展大閱讀活動,組織教師少布置作業,精布置作業,給學生充足的自由閱讀時間,增加課外閱讀量,通過閱讀積淀學生語文積累,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其次是加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把語文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