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研資料崔巒先生解讀小學語文新課標(版)

教研資料崔巒先生解讀小學語文新課標(版)

2024-07-31 閱讀 5093

文章一、四個堅持

1、堅持課程的基本理念。

A、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全面: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各個方面。

語文素養:核心是語文能力,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道德、思維方法、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的融合。

B、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的能力(從聽、說、讀、寫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學習語文正如呂叔湘說的:“三分課內”、"七分課外”,激發閱讀興趣,加強閱讀的指導、交流、展示。

王崧舟所在的學校大力開展學生讀書活動,組織對學生閱讀進行“考級”,小學生小學六年下來閱讀量高達1000萬字。(新課標要求課外閱讀量為145萬字)

二、四個強調

1、強調語言文字的運用,培養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要重視理解,學是為了用。培養聽、說、讀、寫四種能力,落腳點在于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A、為學好其它課程打下基礎。

B、為培養良好個性打下基礎。

C、為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2、更加強調識字和寫字。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

A、識字寫字的教學在課標后附錄中,收錄了300個基本字表,17個部首,300字多數是獨體字,是出現頻率高的字,無論哪個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學這300個字。

B、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個常用字,表二1000個次常用字;3500個字是義務教育階段識字要求,小學階段認識3000個,會寫2500個。

C、小學每天語文課安排10分鐘練字,指導孩子寫字。毛筆字每周一節,日常書寫中增加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關注作文書寫質量。將作文書寫當做練字的過程,在教師專業成長方面要強化練字(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

第一學段: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常用偏旁部首,按筆順規則寫字。

第二學段:要求能用硬筆熟練的書寫正楷字開始用毛筆臨摹,要求端正、工整、整潔。

第三學段:用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速度,用毛筆寫字,感受漢字的優美。

對姿勢、習慣的要求是史無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3、強調核心價值觀。

以社會主義理想、愛國主義精神、改革時代精神、良好思想素質、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學生。放大語文的“文”的文化、文字、文學因素,用文化的因素激發孩子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感。

“既得意又得言”: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內容,體會情感,讓學生想一想,看一看,這樣的情感文化是怎樣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怎么表達得這么好。,讓學生既理解掌握文本內容意思,又能理解語言,揣摩文章表達,積累語言

4、強調多讀書、多積累、多實踐。

小學六年要背誦優秀詩文160篇,包括段落,課外閱讀量:第一學段5萬字,第二學段40萬字,第三學段100萬字,共145萬字。

三、四條建議

1、加強識字、寫字教學。

低年級閱讀教學要改,用更多的時間識字寫字。

關于漢語拼音要注意三點:A、準確拼讀,逐漸達到熟練。B、直呼音節不是課標要求。C、只要求抄寫聲母、韻母、音節,不要求背寫。

關于識字寫字教學:認寫分開,多認少寫。

一、二年級認字量,寫字量減少了200個。要求認識1600-(1800)個左右,會寫800

篇2:新課標下語文教師角色定位

新課標下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

內容提要:

新課標下,語文教師又要怎樣扮演自己的角色呢?首先,語文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起著“橋”的作用,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教師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在閱讀上教師應做打開學生閱讀視野的大門的鑰匙,要求我們不能整天圍著教材轉,要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走向課外學習。在學生人文精神的滲透上教師要做藝術感染的天使,引導學生發現教材、生活中的美,從而感受、創造美。在創新精神上做學生的開路先鋒,教師要超越自我,敢讓學生向自己挑戰,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

隨著語文教學的發展,我們語文教師對自己的角色要不斷有新的認識,不管我們扮演什么角色,都是為了學生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新課標語文教師角色定位

語文教學是一臺戲,教師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這臺戲的質量,然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學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論,這不是語文教師應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談談對語文教師應扮演角色的幾點認識:

一、語文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扮演“橋”的角色。

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教師這座橋就是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我們不能把我們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同時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的差異性,總之,教師要扮演好橋的角色,就是讓教師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論。要讓學生充分與教材交流。

教師如何能扮演好橋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否則就是橋搭了學生也不愿意通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教學時不讓學生感到閱讀就是為了回答問題和做“條塊”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一種美。其次,我們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餌,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現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欲望,最后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

二、在閱讀上教師應做打開學生閱讀視野的大門的鑰匙。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提高學生的素質,健全學生心靈人格有重要作用,社會各方面已形成共識,但現實中許多做法,仍值得各界的探討。下面,再就閱讀的視角、角色、空間作個探討。

1、閱讀活動中的視角定位

多年來,語文教育習慣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總試圖“通過少數經典范文的反復嚼爛,讓學生舉一反三,讀懂天下所有文章”。對于語文教育的弊端,一位特級教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語文課正逐漸變成一門純粹的技術課,語文教育正在異變為一項純粹的技能培訓和手藝磨練課。抽象意義上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在文山題海中跋涉,使閱讀一直難走出惡性循環的怪圈。

語文學習與做其他事情一樣都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閱讀教學不應是“深挖洞”,更應是“廣積糧”,閱讀量不夠,感性認識不足,哪來理性的飛躍。閱讀本質不是技能訓練,而是通過在大量的以了解內容或獲取信息為中心的閱讀中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水平,“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創造,照亮學生的心靈、釋放生命的力量”。

篇3:新課標理念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資源整合

淺談新課標理念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資源的整合

論文摘要:

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中,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語文教學整合,是現代化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探索在新課程理念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教育資源整合的意義、作用及策略和途徑。全文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探討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意義,第二部分是分析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作用,第三部分是梳理當前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存在的問題與策略,第四部分是就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新途徑從四個側面做了嘗試:(一)識字教學方面,(二)閱讀教學方面,(三)作文教學方面,(四)綜合性學習方面。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資源整合

正文:

信息技術引入教學領域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現代信息技術合理科學地運用,必會帶來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教學過程的深刻變革。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毙畔⒓夹g課程的教學任務之一就是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指出:要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中,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語文教學相整合,對于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而從目前一些教改實踐來看,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存在大量的低效教學行為,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在信息技術整合的過程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教師使用各種信息技術,但這些技術往往只是輔助教師強化教學內容的呈現。這種教學的觀念與實踐對教學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它還沒有從真正意義上改變教學的方式。實踐中,我們還發現在整合的過程中出現技術喧賓奪主的現象,教師只是單純地把課程整合的焦點放在了具體技術手段的運用上,而不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教學設計問題。由此可見,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是將來提升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向。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是要將二者逐漸融為一體。一方面,信息技術要廣泛進入語文學科,另一方面,語文教學要廣泛采用信息技術。它是與語文教學緊密融會在一起的,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有機要素。“整合”是二者雙向互動的過程。所謂“整合”,就是必須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緊密融合。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作用

課程教學改革以來,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得到普及,各語文教師大膽實踐,努力探索,收效顯著。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增加課堂信息量,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廣大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或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或引導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或進行網絡教學,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師樂教,學生愛學,增強了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筆者作為其中一員,勤奮學習,大膽嘗試,受益匪淺,收獲甚多。其明顯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只要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它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在執教教八年級上冊課本《藍藍的威尼斯》一課時,考慮到學生對威尼斯只有耳聞但無目睹的實際情況,我就借助多媒體的優勢,通過多場景、多角度向學生展示,讓學生隨作者一起到威尼斯,欣賞美麗的水上城市風光。隨著一幅幅畫面的出現及播音員的配文朗誦,學生的興致油然而生,他們時而陶醉于瑰麗的奇景中,時而發出嘖嘖的贊嘆聲。多媒體的使用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完全把學生帶到了那令人神往的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