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藝術教育論文:藝術課上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

小學藝術教育論文:藝術課上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

2024-07-31 閱讀 1316

一、課前,培養學生養成帶、擺放工具材料的習慣。

小學藝術課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比較多,帶齊這些學習工具、材料是上好每節藝術課的前提條件。教師應在前一節課結束時布置好下節課需帶的工具和材料,并督促學生做好相應的準備,確保上新課時能用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擺放和收拾工具和材料往往是教師每學期開始的首要工作,根據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特點,教師提出各自相應的要求。如我們二年級學生通常需帶好課本、彩筆、油畫棒、剪刀、膠水等。學生帶齊了工具和材料如果不養成良好的擺放習慣和收拾習慣,小小一張課桌根本無法畫畫了,這樣不僅浪費教學時間,而且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師應示范并講解擺放工具的方法,要求明確擺放位置,學生在使用過程中不但效率高,更重要的是不會影響周圍同學。

二、課堂上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教師應及時糾正學生不正確的姿勢,有些學生低頭、彎腰畫畫不良習慣對于正在長身體階段和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害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察比較,讓學生了解并理解自己的哪些姿勢是對的,哪些是錯誤的,上課發現姿勢正確的學生及時表揚。讓同學們向他學習,哪位同學進步了,教師及時給予表揚,使學生在表揚中逐步鞏固良好的姿勢。由于學生的繪畫水平、速度不一樣,同樣一幅畫,有些學生理解后才能完成。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于能力好的同學可以增加難度,個別同學可稍微降低要求。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無論學生能力強還是弱都要給予積極鼓勵,重點表揚那些思路新穎、富有個性的學生,堅決反對相互抄襲的作業,同時強調學生在課內獨立完成作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要讓學生從點點滴滴做起,最后達到習慣成自然,這就需要藝術教師平時教學中不斷提醒學生,同時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教師應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們在藝術課中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們將會終身受益。

總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孩子必備的素質,也是他們學習的最基本保證。只有堅持不懈地抓住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素質的孩子。

篇2: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現狀及應對策略

淺論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現狀及應對策略

摘要:隨著人們對于教育認識的提高,新課程改革的穩步深入人心,農村小學藝術教育起步晚,基礎差,是學校教育中的薄弱環節。近些年來,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農村學校的藝術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我們仍無法回避這樣一個現實:在農村小學,藝術教育仍舊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盲點,藝術教育的發展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農村小學藝術教育現狀、藝術教育缺失造成的不良影響及如何結合農村小學實際開展好藝術教育應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關鍵詞:農村藝術教育現狀途徑策略

論文創新點:論文先從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出發,分析了當前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現狀及產生該現狀的原因,然后從健全組織管理,嚴把教學關;轉變思想,明確認識;加強硬件建設,提升藝術教師素質;拓展藝術教育時空,營造良好藝術氛圍等四方面進一步探討推進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的途徑及對策。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全民素質,提升生活質量,培養藝術才能已成為當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客觀需求。隨著藝術教育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藝術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課程,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藝術教育還是“心靈凈化劑”,藝術欣賞和鑒賞可以有效地緩解心理壓力。要提高素質,培養藝術才能,教育,特別是藝術教育便首當其沖,責無旁貸。教育部頒發的《全國藝術教育總體規劃》中就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重要途徑,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情操,促進智力和身心健康發展的有力手段。”近年來由于義務教育法的實施,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已有很大改善,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農村學校的藝術教育還較為薄弱,為什么農村學校藝術教育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我們很有必要對農村藝術教育現狀進行進一步的了解,針對農村孩子的特點,從農村的現有條件出發,摸索規律,走出困境,找到一些切實有效的方法。事實上,對于學生進行藝術教育并不以培養藝術家為目的,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這些藝術活動而產生的影響將對他們的終身產生積極的作用。既然,藝術教育對人的素質、道德與情感有不可估量的影響,那么,作為各方面條件有限的農村小學,怎樣才能開展好藝術教育呢?為此,筆者結合本校藝術教育實踐,做以下探討。

一、當前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現狀描述

一是主觀認識不足,藝術教育被忽視。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農村中小學仍然把音樂、美術課為主的藝術課看成是可開可不開的“雜課”。即使在課程表上體現了規定的音樂課時量和美術課時量,但在執行中,有的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課、圖畫課,音樂課大多是教教流行歌曲,美術課大多是讓學生隨便畫畫,這樣的學校還算是比較重視藝術教育的。有的被語、數等“主課”占用,更有的干脆讓學生自習,導致藝術課程形同虛設。個別學校為了提高所謂主科的教學成績,甚至取消了音樂課、美術課,使學生不能接受應有的藝術教育。影響了藝術在農村中學的開展和發展,尤其是在績效工資的背景下,藝術教育可能會更加嚴重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