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新課程改革中思維方式突破

新課程改革中思維方式突破

2024-07-31 閱讀 7609

在今日,我國新課程研究與實施應積極探索深層次的思維方式的轉換,防止教師或者因為茫然困惑、手足無措而不會“教”新課程,或者因為抱殘守缺、固執舊理而抵制新課程,使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傾向與問題,造成新課程改革因教師的不適應與不符合而面臨著嚴峻的危機與挑戰。因此,關于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思維方式研究,不只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迫切。

一、突破“確定性”的課程邏輯

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確定性”意味著客觀性、普遍性、必定性的邏輯,意味著準確無誤的規范、無可置疑的結論。

對學校課程而言,“確定性”邏輯首先意味著課程是由準確無誤、永恒不變的科學知識構成的。它傳承普遍真理、規律與價值,是絕對正確、無可置疑的。對此,日本學者安彥忠彥指出,以往教學內容的這種權威性品質意味著“學校中傳送的知識,都以為具有一定的正確性、確鑿性,具有不容懷疑的‘自明性’”。[1]其次,“確定性”邏輯將課程視為預定的、只需記憶的“絕對真理”,課程要以認同已在的文化現象為邏輯起點和依據,從已在的文化現象中尋找其本體內容和獲得性的價值取向、目標指向。這種先在決定論,賦予了課程同質主義品質與機制。

作為一種機械決定論,“確定性”邏輯無視學校課程的發展性、創新性、建構性特點與機制,以某種固定的、規約式機制支配課程研制和實施。它強調秩序與控制,關注預定目標的達效果率。這樣,課程便成為一種社會控制與支配的手段和工具。對此,澳大利亞學者康奈爾認為,“納入學校課程的知識從一開始就是由社會形成的。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關于什么是‘基本技能’、什么是知識的‘核心’領域、什么是知識地圖上的界限的觀念,都是一門復雜的政治學的產物,是由更廣的社會權利分配形成的”。[2]從而深刻地揭示了學校課程的霸權主義與絕對主義品質。顯然,基于這種“確定性”邏輯和規范,學校課程只能表示為某種永恒的、絕對的書本知識形式與規定的技能體系,嚴重誤讀了學校教育的品質、使命、方法與邏輯。

如今,終結“確定性”邏輯的呼聲,已成為時代最強音。R.伯恩斯坦明確指出,在現時代,“所有追求確定性、渴望絕對,確信有或可能有終極的語言,一切差別最終必將調和于一整體性之中的觀點都應該拋棄”。[3]于是,批判、解構、逾越“確定性”追求這一人類由來已久的保守、習慣與思維方式,成為學術探究與社會實踐改革的主題。各種新的學術范式與改革方案無不尋求一種嶄新的邏輯與概念,以取代“確定性”邏輯與規范所賦予的給定性品質。在這樣一個普遍懷疑、批判、拒斥“確定性”的時代,課程改革必需消解、逾越“確定性”邏輯,建構具有“生成性”品質的學術研究范式與實踐運行方案。對此,多爾教授認為,現代主義課程邏輯,是以保守科學認知方式為基礎的,以簡單、穩定、永恒為特征。這種課程邏輯強調預設明確目標,選擇客觀的、永恒的、真理性的文化知識。而后現代課程是生成的,而非預先界定的。[4]

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明確強調,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強調課程內容要關注同學的生活、興趣、經驗等,打破了由來已久的確定性邏輯,為建立一種開放的、有機的、個性化的,沒有固定的或不可逾越的公共框架與結論的學習資源平臺奠定了理論與政策基礎,使新課程告別了基于絕對真理、普適性知識的課程立意與界定,出現出建構性、體驗性、差別性品質。無疑,課程邏輯的轉變是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根本標志。突破“確定性”的課程品質、賦予課程生成性邏輯,不只意味著新課程品質的轉變與課程內容的更新或教材的變換,而且意味著整個基礎教育品質與實踐范式的轉變。因而,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必需在認識上、思維方式上突破“確定性”的課程邏輯,確立一種與現代主義告別、決裂的后現代課程思維方式。首先,突破保守的“客觀性”“絕對性”“真理性”的課程限定,關注相對性、不確定性,視課程為教師與同學一起進行探究的學習資源平臺,而不是所謂客觀知識的載體;視課程為動態的、發展變化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完全預定的;視課程為意義、精神、經驗、觀念、能力的生成過程,而不是終極真理,從而使課程突破由來已久的“確定性”品質。其次,突破保守的“公共性”“工具性”“繼承性”的課程限定,關注差別性、多元性、發明性,賦予課程知識修正、改造與發明使命和功能,視個體不只是知識的接受者,而且是知識的發明者。課程的主要任務在于喚醒、提升個體的自我意識、社會批判意識,培養個體文化創新精神與能力,營建公正社會文化,而不是客觀化知識的傳達,從而使課程突破由來已久的“確定性”邏輯。

二、突破“基礎性”的課程旨趣

基于“確定性”課程邏輯與規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輕視個體認識能動性與建構性的機械論思維方式,不只很普遍,而且根深蒂固。學校課程目標往往被定位為某種永恒的、結論性的基礎知識承傳與基本技能的訓練,以使個體盡快地、充沛地社會化。承傳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成為學校課程全部的依據與追求,即所謂的“雙基目標”。這種課程目標,要求同學牢記所謂“現成”的知識,形成規定的技能,以至于“有沒有知識與技能”“有多少知識與技能”成為社會和教育對人才的評價規范。課程不只要傳送、弘揚這種所謂的公共認識效果,而且要全力以赴地維護它的“尊嚴”和其“至高無上”的地位,使人認同、服從,使個體盡快地、充沛地社會化,以確保社會的同質化。于是,在教學過程中,課本知識被當成定論,承傳固定的知識,成為學校課程當然的旨趣。同學的學習只有一個目標,即死記硬背所學過的“知識”。對此,弗洛姆認為,這種學習“不是把學過的東西硬塞進記憶里,就是小心翼翼地保管他們的筆記”。[5](331)學校教育通過課程“千方百計地輸送給每個同學一定量的‘文化財富’,并在學習結束期間給每個同學發證明,證明他至少占有最低限度的知識。所以,教師教同學的方式是,讓他能夠把作者的主要思想復述出來”。[4](337)顯然,這種“基礎性”的課程旨趣,使課程排斥、詆毀、壓制非確定性與非結論性的、有分歧與有爭議的文化現象,使課程凝固化為一起的規范、內容體系與架構。受此觀念支配,個體只有“渴求共性,蔑視個性”,鍥而不舍地追求、掌握、認同這些“一起”的東西,才干成為一個被社會認同與接受的“規范件”“合格人才”。

無疑,這種“基礎性”的課程旨趣,扭曲了學校教育的內涵與旨趣。教育活動的動身點只局限于低層次的認知領域,缺乏高層次的情感、態度、思維、行動等方面的依據,諸如發明性、社會責任感、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等現代人才必備的重要素質,明顯缺乏培養平臺與機制,使教育只能批量生產規格相同的“單向度人”。

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明確強調,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處置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同學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培養同學收集和處置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關注個體差別,使每個同學都能得到充沛發展。因此,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必需在認識上、思維方式上突破“基礎性”的課程旨趣。首先,突破單向度的認知性課程目標,建立起具有全面指向性品質的課程目標體系。課程目標是否全面,不只決定人才素質結構的合理性問題,而且決定人才素質的層次性問題。單向度的、低層次的課程目標,必定造成人才素質的結構性匱乏與高品位素質的缺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一書中明確指出:“除了傳達知識外,教育還擔負著讓人們具備正確對待這些知識的態度的使命。教育應該培養人的批判精神,培養對不同思想觀念的理解與尊重,尤其應該激發他發揮其特有的潛力。換言之,教育首先應該是發展認識的手段,而不再僅僅是訓練和灌輸的工具。”[6]無疑,在今天,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只有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那種“倉儲式”的人才以和那種只為了一種刻板的職能、一種特殊行業或特定的職位做好準備的培養方式已經過時。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突破課程目標只在于習得知識的保守思維方式。其次,突破封閉的一元化的課程目標,建立起具有選擇性品質的課程目標體系。課程目標是否具有選擇性品質,不只決定同學個人的發展需要、理想、興趣能否得到實現的問題,而且決定個人的發展潛力能否得到充沛開發的問題。一元化的、規定性的課程目標,不只能壓抑或扼殺同學的個性、主動性與發明性,而且有可能葬送同學的發展潛力與多種發展的可能性。現代課程研制的一個重要趨向是摒棄統一的、“封頂式”的目標,以人才生長具有無限可能性、多樣性、差別性等特點為依據,針對不同同學的能力、潛力、志向、興趣等設置多層次的、開放化的、具有選擇性的模塊式課程,廣泛利用、優化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與途徑,形成可不時拓展的培養機制,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同學的學習與發展需要,使每個人的潛能都得到充沛開發,使每個人都能實現充沛發展。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突破塑造“規范件”式人才的課程目標,視同學為充溢巨大潛力、具有無限發展可能性的能動的主體,并將開發同學的潛力、把同學的無限發展可能性變成實際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依據,關注每個同學的自我發展的期待向度與定位。

三、突破“認同性”的教學模式

基于“確定性”的課程邏輯與“基礎性”的課程旨趣,教學過程被定位為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于是,教學活動便遵循一種僵化的“輸入

篇2:課程改革成果展評活動方案

為全面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升課程改革工作的質量,根據漢中市教育局《關于開展全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成果展評活動的通知》(**)和洋縣教育局《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成果展評活動實施方案》(**號)要求,結合本校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動組織領導:

為扎實搞好我校的展評活動,成立金水初中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成果展評活動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二、活動目的

通過對課改實施八年來課堂教學、校本研修、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建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以及制度建設等方面所取得成果進行集中總結、交流評價和展示,推出一批有效教學的新模式、課程新秀、課改先進單位和個人,打造省市縣校相街接、覆蓋所有學科的學科帶頭人隊伍,完善教學成果評審、科研興校明星學校創建和評審制度,促進各學校課程改革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逐步形成推動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長效機制。

三、活動原則

全面動員,全員參與,以校為主,

集中展評,研究提升,推進教學。

四、參加展評的作品類型

(一)教育教學成果

1.文本類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研究成果(教研負責)

(1)課題(題目)(2)研究報告科研論文

(3)教育研究專著(4)學科教學設計和課例

(5)教學經驗總結(6)教育敘事和教學案例

(7)調查報告(8)學校課改特色活動

2.網絡、多媒體和教育電視節目類成果

(1)多媒體教學課件(cd-rom)(2)網絡課件、網絡課程教材

(3)專題學習網站、網絡教學管理平臺軟件

(4)電視教學節目(5)教育電視欄目

(6)教育電視專題片

3.自制教具類成果

(1)自制教具(2)自制學具

4.校本課程開發類成果

(1)校本課程規劃或方案(2)校本課程教材(含多媒體形式)

(二)優質課展評:由語文組、數學組和英語組各推薦一名成員設計一節優質課的展評。

(三)新課程環境下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成果展評(由學校校委會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獎懲制度進行整理并上報)

(四)課改先進集體和個人事跡展評

(1)學科帶頭人、課改名師和課改新秀事跡展評

(2)科研興校明星學校事跡展評

(3)課改先進工作者事跡展評(包括優秀校長、優秀教研員)

(4)課改工作先進單位事跡展評

五、參展條件、要求

(一)參展人員及學科

各個學科所有教師全員參與,學科包括義務教育初中段15個學科大類,即語文、數學、英語、思品、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等。推薦學科不限。

(二)參展要求

1.各人推薦的教學成果應是*年以來,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方面符合教學成果評審辦法要求的成果。已在*、*、*我縣組織的有關評獎中獲得省級獎勵的,可參加省上的展示,不再參加評獎;如在原有基礎上又取得新突破、新進展的,也可推薦參評。

2.各教研組擬推薦一名參加優質課參評的教師,其教學設計必須具有個性化的教學特點,理論上有探索,實踐中有創新,并能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特色。

3.教學成果展評采取展板、實物和多媒體演示等方式進行,并與*年度教學成果評審工作合并進行。

4.堅決制止網絡下載、抄襲、剽竊他人成果,違者將向全縣通報,并三年內不得參加各類成果申報,不得參與評優晉級。

(三)課改先進個人評選條件

(1)、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工作認真負責,有良好的師德,注重教書育人。

(2)、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教育理念先進,教育教學行為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3)、課堂教學能較好地體現課改精神,教學方法先進,課堂教學效益高,教學成績優秀的一線教師。

(4)、課程改革以來,在縣級或縣級以上論文評選中獲將;在縣級或縣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有課改文章;在縣級以上的有關會議上進行過典型經驗介紹;在縣級或縣級以上的示范課,公開課、優質課活動中獲得過獎勵。

五、展評的程序:

第一階段:動員培訓(5月底)。召開教師會,進行校級骨干教師培訓。

第二階段:成果征集(5月底至6月10日)。

1、各教師整理自己八年來的教育教學教研資料,填寫《金水初中課改成果登記表》交各教研組長進行統計,并將自己的資料按照參展類別分類發送給教研組長集中保存。

2、布置能反映學校新程改革成果的展板(五面),由教導處統一確定版面設計及內容,完成后在學校公開展出。同時布置學校整體課改成果展板一面,推薦縣上參展。

第三階段:展評上報(6月11日至6月20日)。在全面動員,全體參與,認真組織梳理總結、研究提升的基礎上,學校于6月20日前組織全校教師集中就每個人員的成果進行現場展評,確定出向縣上推薦展評的成果。

篇3:您認為課程改革十年后主要成效是什么?

您認為課程改革十年后的主要成效是什么?

發布者:洪新民

我認為課程改革十年后的主要成效是:

1.教與學方面: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改變傳統中,教師只管教,學生象海綿一樣只負責吸收.關注學生的主動學習.讓學生發揮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在備課時,不僅僅要考慮到一節課中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還要從三維目標中考慮,一節課中如何讓學生能力得到提升,態度價值觀,學習習慣等方面也能有所進步.雖然老師可能在課堂上比以前講得少了,可是要花的時候要更多,學生學到的也更多.

3.關于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是從考試的分數來評價一個學生,要從多方面,知識技能,聽說讀寫,操作,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來評價一個學生.

4.在課堂上,讓學生發揮主體的作用的同學,對教師的課堂掌控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要做到收放自如,并能達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5.關注實驗,對科學探究的要素要從細節培養,使科學探究成為學生學習物理的一項基本能力.

6.充分利用各種工具,使用多種教學手段,以達到教學目標.

7.教師的不斷學習成長,改變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的,是,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