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不知不覺教學已經將近一年了。在這一年中,各種教學經驗,不論是成人的還是中小學生的,也在伴著我成長。給我印象較深的是成人班,我本身的成人課比較多,都是一個班接著一個班的上,在此,先要感謝學生們對我的“不離不棄”!教師的工作除了教書,我覺得還要解決學生不同程度上的問題,所以在我的課堂上,沒講完一個單元或者一部分,我都會問下學生有什么問題,如果有就馬上提出來。我不希望學生帶著疑問回家,之后忘記了問題,等到再用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學的時候沒能清楚地掌握。對于不同的學生,會有形形色色的問題,即使是在淺顯的也應耐心去回答。盡管每個班上都有可能會有一些接受程度稍微弱一點的學生,但我亦希望他們能參與課堂的活動,所以在課堂上我鼓勵他們參與和發言,或者把相對簡單的問題和情景留給他們說,說玩后一定要給予支持和鼓勵,這樣他們心里對英語的恐懼剛才會慢慢的消失。
成人在靈格風的學習與他們之前在學校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區別。這里,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讓成人學會說英語,而不是單純地注重語法、閱讀和寫作之類的,因為枯燥無味的語法、冷冰冰的詞匯,使他們對學習談不上積極和主動。但是,如何讓成人學生開口呢?這是我們教學當中的一個難題。學生往往年齡越大,越難開口。我覺得在開始階段,鼓勵是最重要的。其次,我教的大部分學生基本上都是從零開始學的,這就需要在備課的過程中注重知識的排列,要從易到難,逐步深入。試過好幾個學生對我說,年紀比較大了,很難記得住單詞,每次來就只能聽一下、感受一下,至于學到了多少就隨便吧。當時我就馬上對它們說了,可能班上會有很多年輕人比你們記性好,掌握得比較快,但千萬不要和別人比較,要比較就跟自己比。你覺得自己今天來了,學到了一個句型,那就牢牢記住這個句型,下次有機會運用就能用得著。其他實在記不住不要緊,千萬不要認為別人學到的比你多,你自己就失去信心。
另外,教學方法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英語既然是要來交流的,那就不妨在交流中學會。在課堂中,可多安排一些學生參與的活動,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于學生的學習。我個人比較偏向由書本帶來出課外知識;而不能學會舉一反三。每節課所用的教學方法盡量不要不應的重復,這會令學生感到無聊。
教學是一種藝術,我一直把標題的這句廣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作為激勵自己的座右銘。要想做到更好,就必須對過去的工作進行不斷的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查漏補遺。我也很歡迎學生對我所教的課程提出意見和建議,使大家都能在學習中進步。
孩子向世界出發!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啊!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