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一個教與學相輔相成過程
教學是一個教與學的相輔相成的過程。作為一位英語老師,要使自己的教更利于學生的學,我們就必須不斷地通過各種途徑去進行自我提高。我們清楚地知道:“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這一桶水所裝著的除了我們的學識之外,還有我們的教學機能、技巧和方法。20**年參加口語培訓班,雖說是對教師所進行口語培訓,但在教學的機能、技巧和方法上卻給了我很多的靈感,令我受益匪淺。
其中有三點是我感受到最深的:
1、在調動學習者的興趣上:靈格風使用的是圖文并茂的課本令你樂于去學。我一直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感興趣了,我的可才能上得更好,而興趣少不了老師的培養和引導。所以我一直堅持著:1)注重對課本知識的拓展,讓學生在學到基本要掌握的知識之外,也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從而產生對英語向往之情;2)抓好學生的基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如抓好學生的單詞、短語、語調和課文的聽、讀、背誦,積累語言材料;鼓勵學生多聽英文歌,看明珠臺等,并盡量去模仿,從而形成良好的語音、語調,掌握好說英語時的語流、語速。3)躲在班上覺醒一些英語的比賽和活動,如課文的朗誦或自己的課更有針對性,更易于讓學生接受。
2、在語言環境和學習氛圍上:靈格風的外教授課,創設一個全英的語言環境和一個很好的語言交流機會。作為一名英語老師,我一直堅持著用英語和普通話來完成我的課堂教學,并盡量為學生創造一個試用英語的課堂環境,鼓勵和要求學生使用英語來完成課堂的任務。這樣,慢慢地學生的聽力得到訓練,對于自己的課堂指令也非常清晰,師生間的配合也會變得很有默契了。
3、在教學方法上:靈格風平等、互動的教學方式使教學的過程更為充實。我認為老師必須與學生保持一種平等的關系,我們的課堂才能真正的達到互動的效果。既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題,那我就把自己當作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著和參與者,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時。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思所想,隨時間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清華,考慮如何知道學生學習。同事,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以心里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我覺得有一句話講得好“給孩子一些權力,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進”。
參加口語培訓后的這幾年,是我在教學教研中取得最輝煌的成績的幾年。我在教學上的駕馭能力有理很大的提高,多次高質量地完成學校的公開課;還能代表我校英語科組第一次成功地上了一節東山區英語公開課;被品味了第二屆越秀區十佳教師。
教與學是師生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又發,但無定法,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還需要我們在學習和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積累,從而在教學中品味快樂,在教學中獲得喜悅,使自己變得更加自主、自信、自豪!
孩子向世界出發!
篇2:在音樂與戲劇表演教學過程中認識心理學訓練在其中作用和價值?
在音樂與戲劇表演的教學過程中,如何認識心理學訓練在其中的作用和價值?
發布者:郭宓
我們國家的學生總體上來講在這種集體性的活動當中,包括學習性的活動當中這種個性特征這方面它的表現主要是體現出比較含蓄比較內斂,而且不是很外露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征。在行為的表現上面主要是體現出一種行為被動,不生動不豐富,思想與行為缺乏一種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因為經常是在國內和國外兩邊做訪問學者交流考察,經常有人在問我這樣的問題,說周老師你比較一下國內和國外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你覺得他們之間的差異在什么地方?那么經過我自己的觀察和我自己的分析以及其他的專家的一些分析,我覺得剛才我說的這樣一些特征是一個比較主要的特征。其實我們在基礎教育里面包括我們的音樂的基礎教育里面,我們特別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這一方面的扎實程度可以說是舉世公認的。但是為什么到了大學以后我們后勁顯得不足?就這種創造性的這樣一種體現就顯得不足了。實際上我們在基礎教育當中,我們比較強調的是共性的東西,對學生的這樣一種個性的尊重個性的保護和個性的這個激發這方面是我們以往的教育當中所缺乏的。比較薄弱的這樣一個環節所以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教育包括音樂教育那么他所要這個達到的一個根本的目標是塑造人,人格的完善,健全的人格,那么為了這樣一個共同的目標各個學科各個課程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去做。那么作為音樂教育它同樣有這樣一種功能,就是通過音樂的這樣一種手段去達到一種塑造完善的人格的這樣一種目標。那么就我們這一模塊來講,音樂與戲劇表演,我們是希望通過音樂與戲劇表演這樣一個模塊,能夠在這些方面做到一些改進和促進的一些作用來體現音樂藝術和其他的藝術相融合的過程當中所能夠展現出來的獨特的價值。我覺得就這一方面來講的話,作為老師來講,包括作為音樂老師來講,在看待培養學生的問題上,在看待自己的專業教學的問題上,首先應該做的有是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就是塑造人的這么一個高度,然后又能夠把它落實到一個基點,這樣一個基點就是我們的音樂的教學。
的,心理學,價值,教學,如何
篇3:做到開放學習過程?課堂教學方法講解演講
如何做到開放學習過程?課堂教學方法講解演講
開放學習過程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學力的第三大途徑。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教給學生,教學生會學習遠比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而教學生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是關注學習過程,開放學習過程。每一個學生個體所特有的經驗,對一個學生英語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體驗語言的魅力,經歷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師眼睛不能只盯著知識結果,要讓學生在“學英語”的過程中,學會知識、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開放學習過程可概括為三點:
第一、讓學生經歷情境,在情景中感悟。
第二、讓學生經歷探究,在探究中生成。
第三、讓學生經歷運用,在運用中內化。
我們在評價一節好課的時候,往往會說,這節課展示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是從不會到會的,有一個真實學習的過程。因為,開放學習過程,我有如下建議:
一、以人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
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真實交流,有生命力的課堂不需要做秀。教師一方面要通過創設情景,使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學習中逐步領悟;另一方面,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教師不以展示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為主要目標,教師的能力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服務,牢牢記住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
二、寓教于樂,把多樣學法引進課堂
不懂得傳道有方、授業適時的教師,縱有滿腹經綸,也難以讓學生達到解惑的境界。只有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中樂”又在“樂中學”,才能達到教與學有機結合的最高境界,教學方式的探究,對老師是個挑戰。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可以鼓勵我們老師努力學習、大膽創新、不斷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做到教學手段多樣化,課堂組織靈活化(flexible)。
三、學用結合,將語言還原于生活
要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把教學內容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靈活使用教材,把教材靜止的場景變為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但有些取材范圍太窄,有的與本班學生生活實際不符,對于這樣的教材,我們要注意靈活利用而不能拋棄教材,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與重組;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實、延伸教學內容。將語言運用還原于生活,真正把語言教學與運用結合起來。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任何教學設計在執教過程中都會發生變化,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地預設和發揮教學機智,將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落實,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創設更多美麗的風景。
此次“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教材、學習教法學法的機會,老師們來,不僅聽了課,也互相分享了看法,這就是一個研討的過程,這種過程必將助力教師成長,引領課堂革新。同時,我也希望老師們能夠以“發展學生學力”的核心,以師生互動為基礎、以激勵評價為動力,在課堂上貫穿教師情感的注入和教學智慧的運用,形成一種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良性教學狀態。
以上是我個人對聽了這七節課后做的一個簡單的綜述,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諒解,讓我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