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數學教后反思
“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數學教后反思
第一次參加市級的公開課,既榮幸,又惶恐。從知道課題,就馬不停蹄的開始備課、做教具。很榮幸得到了領導和眾多老師的幫助,在一遍遍的磨課和一次次的討論中,讓我有了很多收獲。
在復習鋪墊,促進遷移這一環節中,設計回顧的內容過多,總想讓孩子都能夠復習到,用時過多。在探究新知35+335+30時,我都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抽象出算理。課結束后才感覺到,在教學35+30時,完全可以放手給學生,這樣學生在35+3的學習基礎上可以總結出幾個十與幾個十合在一起的算理。這樣整節課就不會因為時間而完成不了教學內容。
本課的難點在于兩位數加整十數和兩位數加一位數在計算上的不同點。重點要強調相同數位上的數才可以相加??墒窃谶@個內容的處理上感到很吃力。總擔心孩子不理解,重復強調的太多。
如果這節課能在課堂上將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再強調一下,讓全班同學都得到口頭練習的機會,就更好了。聽完骨干教師的課,讓我明顯的感覺到自己與骨干教師之間的差距是那么大。自己需要學習的太多太多。
教研員點評:
本課教學內容是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不進位)。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的基礎是整十數加一位數和10以內的加法;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基礎是整十數加整十數和整十數加一位數。這節教材是在學生已掌握了整十數加整十數和整十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教學的,重點是解決相同數位的數相加的問題,它是后面學習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習小數計算和分數加減法的基礎,所以教學地位非常突出。聽了吳老師的這節課,我感覺有這樣幾個亮點:
一、注重必要的知識鋪墊,順利實現知識遷移。
整十數加整十數,整十數加一位數是本課教學的基礎,學生必須熟練掌握。吳老師的第一環節設計的兩組復習題,通過口算和口述算理,突出了加幾十和加幾的區別,激活了與本課相關的已有知識,幫助學生重溫相同數位上的數可以相加減,為學生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另外,數的組成也是本課教學的基礎。在探索35+3和35+30的算法時,只要將35分成30和5,就可以將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轉化為整十數加整十數和整十數加一位數。所以這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意圖明顯,很好的促進了學生學習的遷移。
二、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需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的開始,吳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教學實際,將教材中的主題圖改為鼓勵孩子學習探究的兩盒獎品,既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計算,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過程由易到難,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主動建構。在探究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過程中,首先放手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情境,搜集教學信息,提出有關加法的數學問題,再組織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討論交流,探討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的計算方法。教學時又注意了學生的認知特點,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先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擺小棒、撥計數器來理解和掌握算法,再引導學生不借助學具,脫離直觀,讓學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數。
四、在探討算法時,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計算方法,并給學生交流展示的空間,讓學生走上臺前擺一擺、撥一撥,體現算法多樣化,增大了學生的思維含量,發展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五、教學風格樸實,教學手段簡易。本課的教學手段簡單,只是手寫的口算卡、課本、學生的演草本,沒有多媒體、沒有花哨的圖片。吳老師的教學設計符合聯辦小學現有的教學條件,接近聯辦小學的常態課,給與會的聯辦小學的教師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問題與建議:
一、本節課第三個環節鞏固練習未能展示,明顯是時間不夠,訓練不足。在計算教學中,一節課沒有足夠的練習是不妥的。
二、要注意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35+3、35+30,有的學生已經能算出,重點讓學生談談是怎么想的?怎樣算的?由于一年級表達能力受限,所以可以借助小棒、計數器邊操作邊敘述,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兩個算式計算方法的不同,抽象概括出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方法。課前如能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找準教學的切入點,教學的針對性會更強,這樣教學可能會更高效。
三、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吳老師關注了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而本課教學的重點顯得不夠突出。教學時應重點讓學生說說35+3=38、35+30=65的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怎樣算的?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明白算理,概括提升算法。
篇2:四年級《加法的運算定律》數學教后反思
四年級《加法的運算定律》數學教后反思
--用喜歡的方法表示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于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于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將現實的問題情境轉化成數學問題。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運算定律,為此,我根據教材的編排充分利用主題圖,根據主題圖上的信息讓學生提出能解決的數學問題。這樣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生活中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由這一現實的生活問題的出現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1)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這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盡量多一些?!?/p>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后,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在這里肯定有著某種規律,大家想知道嗎?(想)好,大家以4人小組為單位,研究這些等式里蘊藏的規律,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但要說明表示的理由。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很快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充分發展了不同學生的特點、特長、和思維,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逗號+句號=句號+逗號;蘋果+香蕉=香蕉+蘋果;奔馳+寶馬=寶馬+奔馳;海王星+天王星=天王星+海王星;哭臉+笑臉=笑臉+哭臉;a+b=b+a等等,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后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后指著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為什么?(生答:因為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我為學生的回答而吃驚,現在的孩子真是聰明。接著,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并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并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3、注意體現算法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學課程改革精神,培養學生靈活、合理選擇算法的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于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質疑。相應地,老師也應發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啟發,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生講清自己的算法,讓其他同學也能明白。
篇3:《萬以上數的認識》數學教后反思
《萬以上數的認識》數學教后反思
本節課是在認識了千以內的數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雖然有了一定的數數、讀寫數以及知道怎么樣分析一個千以內數組成的知識和經驗,但一萬、包括比一千大比一萬小的數的概念其實對于學生來說還是陌生的,所以在掌握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我反復鉆研解讀教材,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萬”,經歷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發展;會讀寫萬以內數(中間、末尾沒有零),知道這些數的組成。
2、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生活中的大數,發展學生的數感和算能力;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3、使學生學會用數描述身邊的事物,并與他人交流;培養用估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用數的觀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種現象的意識和能力,初步體驗量化的思想,促進數感的發展。教學重難點:確立一萬的數的概念,和數數中即將滿整百整千整萬的情況應該是教學的難點,因為平時學生在生活中對于接觸一萬這樣大的數,機會不是很多,也沒有需要去了解認識的必要,所以在本節課中為了突破這個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一些教學情景,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發展學生的數感,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現反思如下:
一、從具體到抽象,逐步發展數感。
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抽象思維離不開形象的支撐,在數的概念的掌握中更需要實物做引導,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數小方塊,讓學生體會到十進制關系的變化,這是體驗的最形象階段,然后利用計數器的半抽象性,讓學生在計數器上一個一個、十個十個、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數,體會數的轉換,直至感知一萬的大小,這樣也就很順利地建立起了數位概念,讓他們自己來排列數位順序表就水到渠成。抽象的概念建立之后還需有表象的強化和鞏固,所以在計數器上得出一萬后,我又設計了一個猜一猜、想一想的教學情景,比如,我拿出一頁我自己寫的論文,讓學生猜一猜,“老師在這頁上一共打了多少個字?”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猜500,老師告訴他“你少得太多了”,有的猜1200,就說“你猜得多了一點”,最后告訴他們這里有1000個字,然后再請他們想像一萬字有這樣的幾頁,為什么?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認識到這樣打印的紙需要10張,接著我又給他們提供一些實物,讓他們想像比劃一萬張紙有多厚,一萬粒米有多少,一萬米有多長等,不但突破了難點,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建構的學習態度。在接下去的數讀寫的教學中,不僅出示方塊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數出一共有幾個方塊,然后計數器把數撥出來,再嘗試讀寫這個數,充分體現了圖、形、數的緊密結合,為學生形成數的概念、了解數的組成打下扎實的基礎。數萬以內的數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數字大了,特別進1之后滿十的情況一直以來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所以也有必要借助具體形象的支撐,在教學中我利用計數器,每當在關鍵的地方就讓學生思考再加一顆珠,會有什么變化,接下去應該是一個什么數,為什么?難點也就迎刃而解。
二、從生活中來,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在本節課中,我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課中讓學生讀一讀老師收集的幾個現實生活中的信息,如我校的學生人數、影劇院的座位數、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等,激起學生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和熱愛,體會萬以內的數在生活中的作用,可以用萬以內的大數表達事物和交流信息,不但培養了數感,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品嘗求知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