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結:推出畫面滲透圖畫語言

小結:推出畫面滲透圖畫語言

2024-08-01 閱讀 1378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小結:推出畫面,滲透圖畫語言

不同的動作、表情體現了不同的心理,而不同的圖畫語言也代表著不同的畫面含義。什么是圖畫語言

呢?圖書上簡單的線條、圓圈等符號就是各種不同的圖畫語言。圖畫語言的掌握與否決定著幼兒閱讀能力

的強弱。下面就說說我在滲透圖畫語言時的幾個片段。

片段一。閱讀《云朵與小兔》時,最后的畫面是一團云朵落在地上,旁邊有一條曲折線和“嗚…”的

標記。孩子們看到后都學著云朵的樣子,小嘴巴里說著“嗚…”哭了起來,可見孩子們對于“嗚…”一下

就明白了。而那一條不起眼的曲折線呢?孩子們都忽略了。“這是什么?”我用神秘的語氣和眼神,邊指

邊問,孩子們的視線全聚攏在那一條曲折線上了,全班鴉雀無聲地盯著曲折線看,見孩子們仍然沒有反應

,我雙手抱緊身體做出發抖的樣子,一些孩子意識到了是什么意思。“云朵掉進海里,冷得發抖了!”“

云朵哭得在發抖!”孩子們都看懂了,明白了,原來這里的曲折線就是云朵在發抖。

片段二。閱讀《鱷魚哇尼》時,其中有一張畫面上的哇尼挺直了身體,在它的身上還布滿了一條條長

短不一的、直直的、有粗有細的線條。“這些線是什么意思?”我面向全體幼兒問。“說明哇尼在飛!”

能力強的一一馬上回答道。“線條少點、短點、細點說明飛得怎樣呢?”“飛得慢!”“現在飛得和那快

很快!”在思考了一會兒后,幼兒的回答陸續出來了。孩子們通過比較想象,了解了這些線條的含義。

片段三。閱讀《小狗阿疤想變羊》時,在討論錄音機是阿疤自己掉的還是別人扔出來的時,幼兒各抒

己見,討論得非常熱鬧,但誰都沒有發現從草叢方向劃過來的兩條斜線。就在大家辯論不出高下時,我話

鋒一轉,指著那兩條斜線問:“這是什么意思?”大家停止了爭論,緊接著個別閱讀能力強的幼兒馬上如

夢初醒般地說道:“是有人扔出來的!這兩條線就是錄音機扔出來的路線!”“那扔的人可能在哪?”我

馬上追問。“在草叢后面!”大家一致表示。孩子們對表示物體運動路線的線條就此掌握了。

……

能滲透圖畫語言的時機遠不止于這幾個片段,看動畫片時就會接觸到很多圖畫語言,如額頭上的許多

豎線表示驚訝;頭頂上方出現的類似云朵的圈圈表示正在想;腳跟下的短線表示緊急剎車……各種圖畫語

言在老師有意識地滲透下,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肯定會有巨大的進步。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2:小結:探索畫面掌握圖畫語言

小結:探索畫面,掌握圖畫語言

繪本畫面中蘊含了各種各樣的圖畫語言,怎樣讓幼兒在自覺發現、自由探索中過程中掌握呢?在

《小老鼠分果果》這一繪本教學中,我是這樣嘗試的。

繪本《小老鼠分果果》所描繪的是一只饑餓的小老鼠無意中發現了一只既大又紅的蘋果,于是它

開心往家滾,打算獨自美美地享受一頓,接著就發生了一連串有驚無險的事情:先是滾到了水塘里,被青

蛙用后腿彈了出來;接著滾進刺叢里,被烏龜滾了出來;最后被一根粗大的樹干擋住了去路,一只小鼴鼠

挖了條地道又把大蘋果送回到了小老鼠手中。在經歷這些事情后,小老鼠雖然將大蘋果滾回了家,但還是

決定與幫助自己的好朋友分享這只大果果。

在遇到的三件事情中,滾進水塘、被木頭擋住是一眼就能看懂的,因為能很明顯地看到藍藍的水

和有著許多年輪的樹干,只有滾進刺叢對幼兒來說看懂有些難度,因為首先刺叢幼兒平時沒有接觸過,其

次是樹上的刺和小老鼠屁股上的刺都比較小,很容易被幼兒忽略,如果沒看到這兩處細小的地方就沒辦法

理解這是一片刺叢。在實際組織過程中,幼兒的表現與我課前的估計一致,那怎樣讓幼兒自覺發現,掌握

該畫面呢?

首先,縮小探索頁面。

對于中班幼兒來說,從整本繪本書中尋找“大蘋果到底滾進了什么地方?”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縮

小探索的頁面,給幼兒充足的時間來探索、觀察指定頁面,鼓勵幼兒自主閱讀。“大蘋果到底滾進了什么

地方呢?答案就在第十、十一頁上的三幅畫面中,請你仔細地看一看、找一找。”這是我在幼兒仔細探索

畫面前提出的要求。

其次,縮小探索畫面。

在指定頁碼后,幼兒就展開了細致觀察,大家邊看邊忍不住發表見解:“是烏龜的家!”“是鳥窩!

”“是樹林!”……各式各樣的回答都有,但都沒有提到“刺”。在聽到孩子們不夠準確的回答時,我不

慌,只是本著“從畫面入手、又回歸畫面”的理念,讓幼兒充分觀察畫面,并說說自己那樣認為的理由,

一步步縮小探索的畫面,最終能發現并理解細小的“刺”。如有幼兒說:“大蘋果滾進了烏龜的家!”教

師則問:“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幼兒答:“因為有一只烏龜!”于是我不肯定也不否定幼兒的回答,

只是繼續從畫面上的烏龜入手,縮小探索畫面,問:“那看這只烏龜在干什么?”“烏龜好像在跟小老鼠

說話,在看小老鼠!”幼兒又答。“那我們也來學學這只烏龜,仔細地看看這只小老鼠,它怎么啦?”我

順著孩子的回答,再次縮小探索范圍――觀察小老鼠。沒過幾秒,“屁股上有刺!”孩子們終于看到了這

一細節。“啊?這些刺是從哪弄來的呢?”將幼兒探索畫面的視線轉移到了前一幅小圖上,幼兒發現:小

老鼠爬到了樹上!樹上都是尖尖的小刺!至此,怎樣理解這一地方是刺叢就徹底解決了!教師利用縮小探

索范圍的方法,引導幼兒逐步細致地探索畫面,從中掌握了圖畫語言,也提高了閱讀能力。

“以繪本為本”、“以畫面為本”,幼兒必定能探索、掌握更多圖畫語言,逐步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