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

《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

2024-08-01 閱讀 7672

《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

周二教研時間,我們按照學校要求集體學習了《語文新課程標準》。

通過閱讀,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體驗到教學的樂趣,讓我感到豁然開朗。通過學習新課標,我學到了不少新的教學理念。《新課標》它主要是對教師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新課程標準在以往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突出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在課程學習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學生的作用,還注重教學法的指導。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認真地研究學習新課程標準,明白新課程“新”在什么地方,怎樣才能體現“新”字。

我認為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改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要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多樣性的學習方式。《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已是我們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一)讓學生學會學習

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主體人格不斷完善、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興趣盎然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學生的思維狀態如何,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鮮明生動的情景,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真正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思結合,樂于參與。

(二)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總之,課程的革新,還必須落到實踐當中去,在探索中前進,愿我們的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大道上能走得更好。

篇2:小學《新課程標準》讀書心得

小學《新課程標準》讀書心得

為了讓我們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寒假,學校精心設計了教師寒假作業,建立并完善自己的教育博客和閱讀書籍是假期的必做作業。這是一次很好的充電機會,在假期里我看了一些關于《教育心理學》、《課堂觀察》、《作家和你談課文》和《新課程標準》等書籍,但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新課程標準》這本書,《小學新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大膽的改革。它吸取了現代課程論的最新成果,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有了進一步認識。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一、目標明確并具有針對性

九年義務教育一共分為四個學段,由淺入深,分為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學習目標。我現在所教的班級處于第三學段,五年級的學生,這一學段的要求在小學階段是比較高的,首先在識字與寫字這一教學中,就必須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這樣看來《新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識字寫字的要求,我們班少部分同學還是沒有達到。

其次是閱讀,看了《新課程標準》對閱讀的要求,其實就是平時我們考卷上所考察的內容,比如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又比如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再比如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結合本班學情,閱讀是學習語文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掌握文章結構,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需要學生有條理性的思考,這正是他們所欠缺的,而更深入一點的是感受文章語言美、思想美這樣的的境界,就更難了,閱讀了《新課程標準》后,我對教學閱讀有了一個更加明確的方向,接下來我要思考教學的方向,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是勢在必行的了。

然后是習作,一直以來課堂習作,我們所用的時間為兩課時,但是《新課程標準》卻明確指出40分鐘完成不少于400字的習作。而我們的作文考試的時間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來年,我需要加強學生的習作練習,尤其是對時間的要求會更加嚴格。

最后是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一直以來我注重讀、寫的練習,總是忽視綜合性的學習,殊不知已經影響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有效教學,提高質量

《新課程標準》指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定好位,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回想過去的的教學工作,自己非常努力,經常一堂課下來筋疲力盡,可是教學效果并不明顯,通過學習,我恍然大悟,我在教學中沒有正確定位,自己在課堂中不停的講課,不停的提問,不停的解答,學生輕而易舉得到答案,但并不深刻,所以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在今后我要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并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三、大力提高課堂中的有效評價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都很喜歡表現自己,也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所以老師要多說一些富有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對學習更加有興趣。對語文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讀了《新課程標準》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反思過去的教學工作同時也為我提出了明確的教育方向,我必定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教學。只是我也發現如果我僅僅是提高認識不提高自身的素質也是難以達到,作為老師要真正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不努力學習探索是根本不能達到的。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前提是老師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在新學期的開始,我已經加快了學習的步伐。制定了學習計劃和教學計劃,希望在新學期我能快樂的教學,孩子們能快樂的學習,今后的教學要不斷反思,不斷思考,讓自己變得聰慧,充滿正能量。朝著《新課程標準》努力前進。

篇3:小學英語PEP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感知,體驗,領悟

小學英語PEP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感知,體驗,領悟

《課程標準(20**年版)》指出:“語音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自然規范的語音、語調將為有效的口語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語音知識是語音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語音知識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英語語音基本的特點和規律,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英語語音,更有效地模仿英語語音語調,更準確地接受英語語音信息。

語音知識如此重要,了解和掌握發音規律在學生形成良好的語音語調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么,如何讓剛接觸英語學習的學生掌握語音知識、養成良好語感就成為眾多一線教師面臨的難題以及迫切需要解決的大事。在眾多教師愁眉莫展之際,由z市教育局教研室舉辦的z市小學英語新教材教學研討活動就在大家的殷殷期盼中拉開了帷幕。在此研討會上,有來自義烏、武義和z的三堂語音課程,有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的鄭文老師隨堂點評并且詳細解讀新舊教材的異同,這不僅為老教材老教法開了一劑良方,更為新教材新教法指明了一條道路。

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參照這幾課例,融入自己的個人見解,在此把本次活動的所思、所想、所悟記錄于此:

首先,本次教研主要面對的是三四年級學生,根據《課程標準(20**年版)》,一級標準關于拼讀的要求是“了解簡單的拼讀規律”,于是教學難度就定位在“了解”,而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則是“簡單的”拼讀規律。針對這一標準,義烏的李旭文老師和武義的周璨老師在教學字母a,b,c,d時,就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些單音節、符合讀音規則、典型的例詞,如a--apple,ant;b-bag,bear;c-cat,crayon;d-dog,duck;而z的應海鵬老師則在教學字母Ii在開音節的發音時,選擇了five,kite,nine,like等。

其次,對于拼讀規律,三位老師都采用了讓學生自主感知、辨認的方法。如義烏的李老師巧妙地把字母a的閉音節發音設計到自己的英文名Apple中,通過歌謠Aisforapple初步感知本課的知識點為字母發音,再與學生頻繁自我介紹與交流中滲透字母a在閉音節的發音,由此導入正題。武義的周老師則滾動舊知,呈現新知的方式,把字母融入單詞,單詞融入句型,句型融入對話,層層遞進的方式讓學生一步步感知字母a在閉音節的發音。z的應老師則采用一次次復現,繼而歸納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總結出發音規律。如為了歸納出字母Ii在閉音節發音,應老師通過呈現Bill,pig,big,abigbigpig引導孩子自主感知發音規律。

感知了語言發音規律,緊接著就是指導學生去體驗發音規律在單詞中的運用,而這正是檢驗孩子們是否真正掌握這一發音規律的重要環節。在此,我十分欣賞李老師所采用的思維訓練方式,給學生推開一扇門,讓學生自主走進門內去探索,這一方法既能鍛煉孩子們的發散思維,又能調動孩子們的知識小存庫,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如在感知完字母b的發音后,李老師就引導孩子們說更多具有相同發音規則的單詞,如此一來,一個例詞/b/--/b/--book,就引發了后面一大串的/b/--/b/--bird,bee,black等等。在搜索的過程中,孩子們會驟然發現,原來,這個發音規律如此神奇,竟然能運用到這么多海量的詞匯當中,這對孩子們的后續語音學習賦予了更大的意義。如果說這種思維訓練對學生的語言功底是種考慮的話,那么應老師采用的自然拼讀方法則是非常大眾化的方式了。應老師在教授完字母Ii在開音節的發音后,把發音規律清晰地呈現在黑板上,固定好了字母i和e,鼓勵學生字母填空組成新詞,讀新詞的方式一次次體驗發音規律的無往而不利。在這一自然拼讀活動中,孩子們的參與積極性空前高漲,也許他們不曉得手下的單詞是何義,或有無意義,但有何妨,當他們能快速、準確、自信地讀出新詞時,語音教學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當以后他們面對其余具有相同發音規則的新詞時,相信他們也能十分自信地把單詞的讀音脫口而出。“見詞能讀,聽音能寫”用這八個字來歸納應老師的語音教學效果是再恰當不過的啦。

在課堂中,我們提倡教師能收放自如,對于教學內容,我們何嘗不是。面對語音教學,除了如何感知,如何體驗發音規律外,另一難點就在于如何讓課堂“不散”。在很多課堂中,我們通常會發現各位字母的發音成了一個個孤立的個體,課堂被分成了一個一個小節,這樣的課堂不能不說是有瑕疵的,但這三位老師卻用自己的方式巧妙地攻克了這一難題。如李老師用一個Let’swrite的環節既落實了字母的書寫要求,而且把每個字母的發音又做了一總和,串到了一個有意義的文本中,可謂獨具匠心。而更令人欣喜的是周老師,她自創文本,編了一個螞蟻偷吃蛋糕的故事,不僅讓句型What’sthis?貫穿始終,而且課堂中呈現的每個字母發音、每個例詞都成為了故事的主人公,孩子們不僅掌握了發音規律,而且學習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表演得惟妙惟肖,課堂效果大放異彩。

教無定法,教學的魅力就在于我們不停地摸索、探索,不斷地前進、前行。非常感謝這次教研活動給予了我們一雙起飛的翅膀,相信只要有恒心,有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在教學這片天空上我們可以翱翔得更加自信與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