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青年教師赴香港教育交流心得體會

青年教師赴香港教育交流心得體會

2024-08-01 閱讀 3384

青年教師赴香港教育交流心得體會

20**年1月6日至10日,我有幸參加了赴香港教育交流學習的活動。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感謝學校領導給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給了我一次業務學習的好機會。這次學習,對于我來說是一次難忘的學習機會,回顧這次學習,感觸頗多:內容充實而又有科學性的交流座談會、優秀香港教師精彩的課堂教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動中,我學到了最前沿的教育教學理論,眼界開闊了,思維得到了拓展,知識得到了更新,對教育教學的理念有了新的理解與認知,思考問題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許多疑問得到了解決啟發。下面我就這次學習的認識及感想作以幾點總結:

一、終身學習,做科研型教師。

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1月12日上午,剛到加拿大國際學校,有幸聆聽該校Penny校長的學校情況介紹及其教學理念,我的感悟很深。要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要不斷的進行教育教學的反思,做一個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經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養成對自己的教學與教育活動進行評價與反思的習慣,這是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基點。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研究型教師,對我來說任重而道遠,我將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教育教學研究水平的契機,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養,在成為研究型教師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前進。

二、教育理論學習的必要性

老師在課堂中使用的各種教學法和淵博的知識,無不讓我心緒激動、感動。作為教師只有“愛”是遠遠不夠的,只會“傳道授業解惑”也不是好的教師,只有與時俱進,恪守師德,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尊重學生,具有專業化知識和技能,才可以做一個教師。作為年輕教師,我更應該繼續學習教育理論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三、真正的和諧高效課堂:

香港中小學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在課堂上,學生們非常活躍,在學生說話聲音太大時,老師不是用制止的方式進行干預,而是雙手拍出特定的節拍,學生聽到此節拍后馬上回應同一節拍,教室內迅速恢復安靜,在這類過程中沒有學生受到批評、指責,老師組織教學也能收放自如,師生關系很和諧。

四、香港教育與大陸教育的不同之處。

大陸的教育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希望多學點,學好點,比較注重分數,樣樣都循規蹈矩;而香港的教育是比較活的,較注重教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感恩。學生方面,如果老師看到了自己的缺點,香港的學生會想方設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乞求”老師的寬容。香港小學的課程設置,環境布置,活動安排,都處處體現“以兒童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促進學生全面、個性發展。實踐活動的課程比較多,學生也會科學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同時兼顧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注重團隊協作;在繁忙的學習中去參與文藝、體育活動等等。這也是與大陸教育很不同的。

總之,通過此次交流活動,我獲益良多。

篇2:長三角三地名園幼兒科學教育交流會心得

長三角三地名園幼兒科學教育交流會心得

今天我有幸參加了“我沒有翅膀,但我用科學飛翔”-長三角三地名園幼兒科學教育交流會。常州鳴珂巷幼兒園、上海浦東新區西門幼兒園、南京第一幼兒園的優秀老師分別上了主題教學課,分享了各自在“做中學”科學教育項目中所取得的經驗。

首先是鳴珂巷幼兒園園長馮雅靜的講座,鳴珂巷成功舉辦了全市10所幼兒園的聯動區域活動《小制作、小游戲、小實驗》三小活動,鳴珂巷幼兒園科技節,各班科學區域活動向全園家長開放,現在每個班都有做中學實驗區,科學發現室成為幼兒園特色課程的特別支撐。“集體活動和區域環境相結合的科學教育方式正成為成為鳴幼特色,鳴幼的每位幼兒都是受益者。”“馮雅靜名師工作室”和常州市10所“做中學”項目實驗基地幼兒園、6所名師工作室實驗幼兒園組成研究型共同體,定期開展“做中學”研討活動。“做中學”項目倡導以兒童為學習的主體,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接著是鳴珂巷幼兒園傅月嬌老師的科學活動《小雞出殼》,教師借助故事的方式引出對蛋殼的探索,讓小朋友們“做中學”,親自動手用鉛筆戳蛋殼,發現蛋殼的凹面比較容易戳破,蛋殼的凸面不容易戳破,進而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出現的不同現象。還有上海浦東新區幼兒園李琴老師的科學活動《有趣的泡泡器》、南京第一幼兒園費穎老師的科學活動《小螞蟻》,通過探究型學習,體現幼兒的品質,整個活動讓幼兒觀察、比較、探究、發現,層層挑戰,體現了教師具有知識型的策略、引導型的教學語言、合作型的組織方式。

最后是周聯《走進探究式幼兒科學教育》和董鳳芳《讓環境材料支持幼兒的探索》兩個講座,兩個講座都闡述了科學教育的探索方法和步驟、怎么進行科學活動、科學活動所需的材料、如何創設科學探究情境、科學玩具的設計等等,讓我們對科學活動有了新的認識,知道了科學活動的探究推動了孩子思維的發展,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