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課外閱讀總結
我國自古就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說。可見,課外閱讀益處多多。只有大量閱讀,廣采博取,才能出口成章。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倡讓學生多讀、有效地閱讀,增加積累,讀寫結合,使閱讀有效地服務于學生的寫作、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這是廣大語文教師早已達成的共識。我的閱讀教學在摸索與實驗中進行著,現將近段閱讀收獲總結如下:
一、激發閱讀興趣
課外閱讀要想積極有效地進行,首要的任務就是激發興趣。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會自發地形成,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培養學生的興趣我從以下幾方入手:
1.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出發,根據不同學生興趣,合理地選擇不同類型的課外讀物,發揮“好書”天然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無意”興趣,讓他們一見生趣,樂不釋手。像一些情節性強的故事書、知識性強的書、趣味性強的科技書、文筆優美的精品書、經典性的文學書都很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等“讀書有用論”要利用板報、班會以及課堂等陣地經常向學生進行灌輸,使他們明白多讀書,讀好書的作用,從而自覺地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
3.因地制宜地開展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我們舉行讀書故事會、美文欣賞會、心得交流會;評選“讀書大王”、“記誦能手”、“朗讀高手”;頒發“課外閱讀獎章”、“全能小博士”等稱號;開展朗誦會、辯論會、知識賽等等。
4.推介激趣。以課堂教學為“支撐點”,適時推薦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讀物,引導學生“刨根問底”;另一方面推薦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引導學生擴大視野。組織同學間互相推介,促使學生“奇文共欣賞”;鼓勵學生家長推介,拉動學生彰顯特長。
二、做好閱讀筆記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要“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結合讀物特點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閱讀方法,如可以根據文章特點教給學生運用泛讀法、瀏覽法,加快閱讀速度,加大閱讀信息量;也可以將精讀與泛讀相結合,動腦與動手相結合;同時指導學生閱讀時做好閱讀筆記、摘抄、批注等。
因此,可通過具體課例的學習,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規律逐步訓練,重點掌握三種文字類型(評文字、評寫法、存疑問)的批注。批注一般寫在書的頁眉頁腳頁側,進行多種類型相結合的綜合性批注的訓練,在自主閱讀中逐步滲透,逐步運用,逐步掌握。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作批注,使學生掌握做批注的方法。這樣,由課文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引導,逐步滲透、逐步運用、逐步掌握。
學生在批注的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根據自身需要與伙伴交換意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他人的見解,達到批注的內容更加完善具體。很多批注出來不懂的問題在交流過程可以得到解決,做到感悟共享。對于共同的疑惑,我適時的點撥與誘導,對每個學生的批注給予充分的肯定,激勵學生再次閱讀的信心。
定期組織課外批注交流與比賽,通過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給予學生充分的批注時間,充分的交流時間,讓學生在讀中感,在思中悟,在辨中明,。鼓勵學生將“批注式閱讀”由課文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增強學生閱讀的深度,擴大學生閱讀的廣度。
三、掌握閱讀策略
課外閱讀是教學在課外的延伸。搞好課外閱讀,關鍵在于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使學生會讀。
1、精讀與略讀相結合。我指導學生讀書先讀前言,目錄,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選擇圖書,尋找資料。同時,學生在課外閱讀時,要有重點地選擇一些與學習密切相關或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進行精讀,讀的時候邊讀邊想,在文章緊要處,感觸最深處圈點勾畫。
2、摘錄與隨感相結合。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我要求學生隨時把精彩優美的詞句,片斷摘錄下來,廣擷博采并內化吸收,學以致用。新課標注重學生個性化閱讀,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要求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要做好這一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寫讀后感,我將學生的讀書筆記設計為篇目、作者介紹、文筆精華、閱讀感悟等欄目。
3、交流與討論相結合。閱讀后,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閱讀情況,討論解決疑難問題,交流心得,這一內容可安排在課前五分鐘活動中,或舉行課外知識競賽。這樣,學生不僅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四、養成良好習慣
好的習慣讓人終身受益。新生剛開始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就對他們作了以下幾方面的指導。
1、指導學生養成利用零碎時間閱讀的習慣
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利用零碎時間閱讀的習慣,要養成隨時翻閱書籍的習題,堅持每天擠一點時間,讀一篇或半篇文章。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一種閱讀氛圍,促進學生自覺閱讀。
2、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在指導學生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文中或作勾劃、或作批注、或寫提綱、或抄錄名言警句和佳句,感受較深的可寫讀書筆記、或寫讀后感,定期交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3、指導學生養成“讀說結合”的習慣
讓學生把所閱讀的內容、心得體會在同學們中進行交流,也可以進行師與生、生與生的多向交流。如鼓勵學生利用閑聊時間進行討論和交流,我一直堅持課前五分鐘讓一位同學介紹一篇他最近閱讀的(或是他喜愛的)文章,讓學生滿腔熱情地投入,各抒己見,這不僅能培養認真細致的讀書習慣,還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指導學生養成用“心”讀書的習慣
只讀書而不作思考等于吃飯而不消化,讀得再多也不會有所得,反而成為書的奴隸。
五、檢查督促閱讀
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主動性和閱讀能力各有差異,加之閱讀內容豐富,要使每個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提高語文能力,擴大視野,增加積累。教師除作閱讀指導外還需要加強檢查督促,使課外閱讀落實到位。
篇2:書香伴我成長課外閱讀總結
本學期我們五年級語文組積極響應學校創建“書香校園”、爭創“書香班級”的號召,開展了長期、系統的讀書活動,營造出濃濃的讀書氛圍。在我們努力下,在“大閱讀”這塊熱土上,我們獲得了一定的收獲。
一、確保閱讀書籍來源
有書才能閱讀,無書閱讀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單一渠道找書,效果肯定不盡如人意。學生開學的第二周,我們就在年級范圍內號召學生把自己的零花錢節約下來買書,到學校圖書館借書。此外,發動學生每人捐幾本書,充實班級圖書角。同時在每班選出負責任的同學擔任圖書管理員,管理圖書。這樣,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書籍閱讀。
二、營造濃濃讀書氛圍
為了營造出良好的讀書環境,我們對教室門口的圖書角進行了精心美化,使全班同學捐獻的書有了“溫馨的家”,同學們取書看書也更加方便了。我們時刻牢記班級的讀書口號:我讀書,我快樂!并互相監督有否踐行學期初的承諾:讓書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因此,我們年級的同學一有時間就讀書!做到了手中捧的是書,課間談的是書,心中時刻想到的也是書。真正讓班級中的書香伴隨孩子們成長。
1、教師在學期中推薦三本學生必讀書籍:《水滸傳》、《伊索寓言》、《昆蟲記》。平時老師以布置家庭作業的形式,規定時間規定頁數讓學生完成了閱讀。在閱讀的基礎上,我們精心制作了閱讀記錄表和閱讀反饋表,在表格上體現閱讀的積累和反饋(附表1表2)。每周上交一張。
2、假期中的閱讀也很重要,所以假期推薦了《夏洛的網》、《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兩本書,并在假期中做好記錄。記錄的同時,五年級的學生對于閱讀已經有了豐富的感受,所以假期要求每本書寫一篇讀后感。
三、開展特色讀書活動
1、開學初,以自主閱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有針對性的進行背誦、積累。
2、學生閱讀水平隨時間的推移會不斷提升,逐步引導學生讀指定的書本、故事等,并適當推薦經典讀物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教師在家長會上向家長介紹我們的讀書計劃,讓這項活動得到家長的重視和大力支持,能為孩子購買適合孩子讀的書,在家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督促孩子每天在家不少于半個小時的閱讀時間。
3、每天講一個成語故事,每周背誦一首古詩。在早讀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完成。幫助孩子們積累更豐富的文學材料。
4、經常進行讀書匯報課展示,指導幫助孩子在校在家的讀書情況。教師堅持為學生誦讀經典;教師利用閱讀教學時間交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并鼓勵學生寫讀書感受。
5、班級設立圖書櫥,建立學生個人圖書交流中心;定期舉行學生好書推薦活動。
6、課內外及時銜接,教師輔導學生鏈接課內延伸至課外的相關書籍文章,拓寬視野。
7、在六月份,開展“好書推薦”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自己的舞臺上,盡展自己的閱讀風采。
四、交流讀書所感所思
充分利用每天早晨的五分鐘時間,讓學生講一講自己讀的書中的故事,形式不限,可以只講其中的一個精彩人物或一個好玩的情節,也可以背自己積累的優美的詞句,讓同學們吐露自己閱讀的所感所思
五、評選“讀書小明星”
1、在讀書交流會上有出色表現的。
2、一學期閱讀適合本人閱讀水平的書籍5本以上的。針對以上要求兩條要求都達到的學生共有11人,這些同學被評為班級“讀書小明星”。
雖然,我們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仍有許多不足之處:
1、學生讀書流于形式,只是讀不去思考,造成讀后就忘的現象,讀書不仔細,只是看熱鬧,從書中得到的收獲很少。
2、讀書沒有掌握方法,讀得慢,不會默讀,造成有個別學生沒有完成讀書任務,讀書效果不佳。
3、教師檢查監督力度不夠,沒有堅持每天進行檢查交流,最后在期末復習階段,只是每天進行布置,缺少與家長的溝通和有效的監督方法,造成學造成學生有偷懶現象,完成效果不好。
有書就有希望,讀書就有快樂。為了提升師生的底蘊,讓師生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充實,不斷對生活、學習產生新的追求目標,我們會繼續堅持讀書,充實自己。
篇3:小學二年級課外閱讀活動總結
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各種呵護,想看動畫片有電視,想玩游戲有電腦,玩起來比誰都厲害。可一到學習上,各種犯難、不會,簡直是要了他們的命了,更別說寫作之類的,說不上三句完整的話,沒有一個優美的詞匯等等。自古以來就有婦儒皆知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如今,許多大作家一談起之所以“成名立家”,無不同聲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時期多看了幾本書。曾經有人向魯迅先生請教過寫作經驗,他也這樣說,哪有什么經驗,無非是多看了幾本書罷了。可見,多讀書能提高語文能力是古往今來人們的不謀而合。然而名人名家樸素而富有哲理的話,也給了我一個啟示:僅靠課本上數量有限的幾篇文章,怎能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漲的孩子們?豈能培養出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跨世紀人才?
借助本學期的家長會,我向家長提出在家中為孩子創設家庭讀書氛圍,身教勝于言傳的方法。每周帶孩子去書店,每月買一本好看的小書給孩子。其次家長要督促孩子進行讀書,時間長了,孩子也就習慣成自然。
同時我也充分利用圖書角,它是一個有效閱讀的做法。“書非借不能讀也”,很多家長反應,給孩子買了許多書,可他就是不愛看。而一旦讓每個孩子從家中帶來一兩本課外書成立一個“角”后,情況就迥然不同了。不同風格、種類的書籍不僅開闊了孩子的眼界,豐富了孩子的閱讀范圍,那種看別人的書的愉悅感更促使孩子不斷地去閱讀、閱讀、再閱讀。我也把我認為適合孩子們閱讀的幾本小書放了上去,孩子們看得更起勁了,爭先恐后的去看。
如此一來,有利也有弊,孩子們是喜歡看書了,但是有時候都不分場合不分時間的在看,為此,我跟孩子們約定好,中午吃過飯后完成作業,剩下的時間就是你自己的了。有了這個約定后,孩子們不但作業做得快了,剩下的時間也能有效地充分地閱讀了。雖說閱讀是件好事,可是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不宜長時間閱讀,一般時間在二十分鐘左右。值日班長在這段時間負責檢查督促,在班上維持良好的安靜的讀書環境。
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對小學低年級孩子的課外閱讀進行有效指導,幫助孩子掌握閱讀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級的孩子識字量少,在選擇讀物時以圖為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繪本,孩子從圖中就能領會文中所表達的意思,如《猜猜我有多愛你》《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彩色的烏鴉》《不一樣的卡梅拉》《吹小號的天鵝》《神奇校車》《莎娜的紅毛衣》等,這些書印刷美觀漂亮、內容豐富有趣、情節發展符合兒童想象和思維特點。其做法是先讓學生各自介紹自己的讀書方法。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概括出閱讀課外讀物的一般方法:一、看封面,書名,作者、出版單位,從中了解書里講哪方面的內容。二、讀文字看圖畫,圖畫能幫助理解文字的意思,使文字敘述更加形象具體;文字能敘述圖畫無法表達的內容,因此兩者都要看。三、看完后,講講故事內容。最后讓同學們根據這種方法讀自己喜歡的書,邊讀邊指導,全班學生都能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其次孩子在閱讀的時候,要盡量引導其養成邊讀邊想的好習慣。文章主要講了什么呀?什么地方懂了什么地方沒明白呀?什么地方有趣為什么好看啊?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各種各樣的問題都要嘗試去思考,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強語感。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對課外閱讀最簡明的肯定。只要我們能激發這一階段孩子的課外閱讀興趣,改善學生課外閱讀環境,教給孩子課外閱讀的方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就能使孩子在課外閱讀活動中體會到讀書的樂趣,使讀書成為孩子的一種自覺需要,在樂中讀,在讀中樂,打下終身學習的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