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中學生第三周學習情況小結

中學生第三周學習情況小結

2024-08-01 閱讀 8987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中學生第三周學習情況小結

從第三周開始,我和佳佳進行了溝通,加強放學后到睡覺前這段時間的管理。

因為開學兩周以來,經過我的觀察,佳佳的學習還是不錯的,作業完成的質量都較好。但是,佳佳的睡眠時間嚴重不足。經常是超過十點才上床鋪,早上六點二十五就要起來,睡眠時間只有八個小時多一點。這對十一歲的佳佳來說,時間確實沒有保證好。等到起床時,佳佳就哼哼,我還想睡覺呀!

凸顯的這個問題,其實反映出學習習慣是存在問題的。固然有老師布置作業過多的情況,但時間的管理、學習的效率也是重要因素。佳佳已經嘗到了睡眠不足的苦頭,也很贊成我的建議,決定從第三周開始,制定計劃,合理安排鍛煉、預習、作業、復習的時間,目標是在九點半以前睡覺。

周一,佳佳鍛煉了四五十分鐘、聽了二十分鐘的英語,接著復習、再做作業,等到預習時,將近十點鐘,超出了預期計劃,但也說明時間要調整。周二,鍛煉時間縮短,但因地理作業特別多,三大頁,用時將近一個小時,又是十點多才睡下。經了解,才知道作業發放不及時,上了兩課時后一塊布置的,才導致作業量偏重。于是,我建議,一是佳佳作為班長,要提醒課代表及時到老師辦公室領作業,如果老師批改不及時,也能起到督促作用。二是四門副科配套練習要及時跟上,在上了課的當天鞏固時完成好,既可以提高復習的效果,也能避免老師的“突然襲擊”。這兩天,我都沒有全程陪伴,周一,在學校開了一個多小時的例會,周二坐了兩節課的晚班。(我工作的學校是高中,學生基本寄宿。)

周三,我因參加學校組織的骨干教師外出活動,在市里住了一個晚上,在電話中了解到佳佳九點十分就完成了作業。周四,我在學校值日,佳佳在九點二十做完作業后給我打了個電話,說明一切還在計劃之中。佳佳周五休息的還好,周六上午學英語,下午學聲樂,回家就忙著做作業,說是為了晚上能有時間參加一個好朋友的生日PARTY做準備。

晚上又輪到我值日,十點鐘回家的時間,看到佳佳正在做手抄報,一張4K的版面。按照我對佳佳以往做手抄報的了解,這將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果然,整個星期天都忙著這張手抄報,到晚上八點左右才完成。接著是還要完成剩下的作業,猜猜什么時候睡覺,將近十點半呢。幸好這天早上睡了個懶覺,九點鐘才起床!

看來第三周的計劃完成是不怎么地了,但會堅持下去了。相信第四周一定會比第三周好嘍。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工作小結:創設幼兒體驗學習環境與材料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工作小結:創設幼兒體驗學習的環境與材料

傳統的教育思想注重如何把教材中的知識內容灌輸給幼兒,而無視幼兒的興趣、認識規律及知識水平,這種“填鴨式”、“注入式”的做法,使幼兒最終養成懶動腦筋的習慣和學習上的依賴,最終產生厭學的情緒。為了打破這種傳統式的教學方法,本學期我們中班組的專題內容為“創設幼兒體驗學習的環境與材料”。讓幼兒在嘗試中獲得教育,提出“先試后導,先練后講”的觀點,主張:“兒童在先,教師在后;活動在先,討論在后;問題在先,結論在后。”讓幼兒在嘗試中學習,從“教師在上、幼兒在下”的被動局面變為“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主動狀態,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幼兒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幼兒,使幼兒學得開心,學得主動。

以下我就來談談我們在本學期對于美術專題所采取的措施及幼兒的行為軌跡:

一、集體活動篇

1、選擇孩子感興趣的繪畫題材

在組織繪畫活動時,如果選擇了孩子感興趣的題材,活動就成功了一半。在“好吃的食物”的主題開展中,孩子們通過日常活動對各種蔬菜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教師選擇了孩子們最熟悉的“青菜”作為活動繪畫內容,為了更好地使幼兒有興趣的去大膽嘗試,教師把傳統式的“幼兒參照教師的范畫進行繪畫”替換成了讓“幼兒觀察青菜實物進行寫生”,這次活動是一次嘗試也更是一種挑戰。在繪畫中,由于沒有了示范畫所以部分孩子缺少了依賴,作品效果沒有以前好,但是也看出孩子們更敢于作畫了,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2、選擇的內容要生活化

選擇的題材內容要來源于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及年齡特點。在“花園里有什么”的主題開展中我們圍繞《花園里有什么》這本春天的圖書,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圖書中的一個小孩的角度敘述了在花園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感受到的。主要包括觀察春天的景象,春季人們的生活與活動,捕捉和觀察春天里的小動物,用多種方法表達對春天的熱愛等方面的內容。采用一起觀看圖書、欣賞故事、參觀、觀察、散步、講述、游戲等多種活動形式,充分利用身邊的環境以及相關的人與動植物等,引導孩子感知春季自然、動物、植物的美,注重激發幼兒熱愛春天的情感。

在主題的生成中,我們組織了美術活動《小園丁種花》,圍繞活動目標我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豐富幼兒的前期經驗,對于幼兒園中蔬菜花的了解;第二,選取了兩種花瓣和花蕊有特點的花(雛菊和牽牛花)作為重點講解內容,并運用形象的語言進行示范講解;第三,運用形象的圖片給予孩子直觀的感受;第四,通過師生及生生間的互動(你畫花蕊我畫花瓣,我畫花蕊你畫花瓣),激發幼兒對不同形態花卉的想象和創造;第五、運用不規則紙拼接成的小花園進行展示,給予幼兒美的感受,激發對花卉的喜愛之情。活動后,教師發現對于節奏的把握可以稍作調整,在前面兩個環節還可以更精簡些,可以改為幼兒自由結伴選擇自己喜歡的花的圖片并說一說是怎么樣的,這樣可以給予孩子充分創作的時間;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體驗運用圖形來想象創造,但是活動中技能上的難點不是很突出,或許可以把難點定位在繪畫重疊的或是不同角度的花。

二、環境區域篇

1、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

(1)在“春天的小花園”中,我們在美工區中投放了皺紙,鼓勵幼兒運用捏的方法制作柳條。春天到了,柳樹發芽了,我們班級中的大樹上還缺少了很多柳條,讓孩子制作柳條來布置樹朋友。

(2)春天到了,迎春花都開放了。教師在橡皮泥區投放了彩泥,引導幼兒在原有的枝條上捏不同形狀的花朵,使整個教室充滿春天的氣息。

2、廢舊材料的利用

(1)為了提倡環保,我們請孩子把家中的一些紙盒和飲料瓶帶到幼兒園中,引導幼兒變廢為寶。在廢舊材料制作區,我們投放了各種顏色的飲料瓶,活動中鼓勵幼兒將飲料瓶剪成條狀,并串聯在一起制作成花簾,利用幼兒的作品裝扮教室。

(2)在《我與奧運手拉手》的主題開展中,孩子們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了許多奧運的知識,包括福娃、奧運五環及奧運比賽項目等,根據幼兒的興趣,教師引導幼兒利用紙盒、飲料瓶及畫紙制作立體的參與比賽項目的福娃。

3、集體活動的延伸

“美麗的花園”是一次手工制作活動的延伸,我們在美工區投入了手工紙、剪刀、步驟圖等材料。通過第一次的集體活動后,幼兒已經掌握了折郁金香的基本方法,但是孩子們還不是很熟練,所以通過美工區的區角制作,讓幼兒鞏固郁金香的折紙方法,同時讓他們通過觀察步驟圖來達到求知的一種欲望,并且培養他們看步驟圖的習慣,最后運用幼兒的作品進行展示。

三、社會實踐篇

實踐活動對于幼兒的發展及認知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在本學期我們開展了多次外出實踐活動。

1、在《好吃的食物》主題開展中,教師發現隨著主題的軌跡,幼兒們對于各類蔬菜比較感興趣,借助這一契機,我們組織了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小鬼當家”,在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了買菜,學會了交往。由于本次活動是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所以整個活動幼兒們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幼兒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充分地提高。在明確任務環節,幼兒們自由組隊,商量誰來記錄,誰負責管錢,并且討論好需要買哪些蔬菜,有的組想買青菜和胡蘿卜,有的組想買冬瓜和茄子,還有的組想買西紅柿和菠菜,每組都各不相同,大大提高了幼兒對蔬菜的認知面。

“我們去買菜”這一環節是整個活動的一個高潮,在購買蔬菜時,幼兒都爭先恐后地叫嚷著:“阿姨,我們要買……”“叔叔,幫我們拿……”,這是一種真正的體驗學習,幼兒們在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下學會買菜,學會交往,學會表達,其效果遠勝于課堂中說教式的學習。

在買菜活動結束后,教師還組織了幼兒運用自己買回的蔬菜進行裝扮,有的制作成了小豬,有的運用輔助材料(牙簽)變成了一個稻草人,還有的則請爸爸媽媽共同參與制作,在所有作品完成后我們還進行了“蔬菜寶寶大聯歡”的展會,當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品展覽時,每個孩子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2、在春天到來之際,我們組織了“觀察柳樹”的活動,帶著幼兒到民樂小區里去走走,他們發現了有許多的柳樹。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運用畫筆記錄下了美麗的柳樹,通過本次活動使他們進一步接近大自然,更好的感受到了春天萬物復蘇的景象。

法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貝爾納說:“良好的方法可使我們發揮天賦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阻礙才能的發揮。”學習是一種受眾多因素影響的復雜的認識活動,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要形成適合自己特點的最佳學習方法并不是一種容易的事情,嘗試無疑是一條較佳的途徑。體驗學習中的主動性是來源于興趣,所以幼兒對事物一旦有了興趣,往往會集中注意,仔細觀察事物,感受也就深刻,就容易把握事物的特點,從而也就達到了我們的預設目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要掌握“授人以漁”的教育方法,使幼兒不斷地敢于嘗試、樂于嘗試、善于嘗試。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篇3:教育小結:怎么才能創設出有價值個別化學習區域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教育小結:怎么才能創設出有價值的個別化學習區域

我的思考:

設計活動時要考慮到多方面因素,包括幼兒年齡特點還要集合本班幼兒的能力水平;還要把握好主題中的核心經驗,圍繞其經驗目標來設計。材料的投放要具有趣味性、層次性、多樣性。孩子在其中自主操作擺放材料。

我結合最近在進行的主題,交通工具設計了建構區活動,搭建上海南站。

核心經驗:

觀察了解地鐵火車和汽車的外形特征

中班階段發展目標:

能用圍合、壘高、架空、拼接等有目的地搭建;能將搭建的物品進行合理的擺放布局。在模擬構造和自由構造中繼續學習結構物體的基本;細微部分的建構方法,學會看簡單的結構平面圖.;學會按簡單的命題和圍繞主題進行有目的的構造.

材料:

1、清水積木、夸得瑞拉彎軌積木、雪花片等建構游戲材料。

2、提供幼兒欣賞和模仿搭建南站的圖片;幼兒參觀南站的照片。

玩法:

1、幼兒根據參觀南站后的經驗和觀察南站全景圖,搭建還原南站建筑,根據自己的喜歡搭建火車、地鐵和軌道。

2、模擬圖片或根據自己的想法,有目的地搭建樹木、高架、橋等周邊設施。

活動初期組織幼兒一次親子社會實踐活動,參加上海南站,觀察了南站中的建筑和設施。前期經驗有了鋪墊。在搭建之前還和孩子們討論了搭建的內容和使用材料。在南站建筑搭建完成后,孩子們在搭建地鐵和火車軌道時遇到了困難,原來投放的材料拼接起來對于中班孩子太難,所以進行了調整更換。

作為一種特殊的學習樣式,個別化學習有著不同于集體學習的特殊性,它更注重個體以其特有的方式與環境的互動,更彰顯個體學習的主動性和過程性。基于此,聚焦個別化學習活動的優化實施,采用適宜的方式,讓幼兒的個體學習過程顯性化、可視化,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過程性學習,不失為提升幼兒個別化學習質量的突破口。職初教師在個別化學習實踐中除了缺乏觀察和指導能力外,還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幼兒意識不強,在個別化學習中變相隱含集體學習的要求,主觀設定學習內容,對幼兒學習經驗、學習能力發展的重視不夠;二是教師對學習內容的設計更換頻繁,盲目求新、求異,缺乏對幼兒過程性學習的關注與支持,導致活動成效低下。

創設個別化學習區、提供材料是幼兒個別化學習最基本的保障,但教師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幼兒更需要的是符合自身能力、興趣和發展水平的過程性學習支持。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