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小結:創設幼兒體驗學習環境與材料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工作小結:創設幼兒體驗學習的環境與材料
傳統的教育思想注重如何把教材中的知識內容灌輸給幼兒,而無視幼兒的興趣、認識規律及知識水平,這種“填鴨式”、“注入式”的做法,使幼兒最終養成懶動腦筋的習慣和學習上的依賴,最終產生厭學的情緒。為了打破這種傳統式的教學方法,本學期我們中班組的專題內容為“創設幼兒體驗學習的環境與材料”。讓幼兒在嘗試中獲得教育,提出“先試后導,先練后講”的觀點,主張:“兒童在先,教師在后;活動在先,討論在后;問題在先,結論在后。”讓幼兒在嘗試中學習,從“教師在上、幼兒在下”的被動局面變為“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主動狀態,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幼兒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幼兒,使幼兒學得開心,學得主動。
以下我就來談談我們在本學期對于美術專題所采取的措施及幼兒的行為軌跡:
一、集體活動篇
1、選擇孩子感興趣的繪畫題材
在組織繪畫活動時,如果選擇了孩子感興趣的題材,活動就成功了一半。在“好吃的食物”的主題開展中,孩子們通過日常活動對各種蔬菜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教師選擇了孩子們最熟悉的“青菜”作為活動繪畫內容,為了更好地使幼兒有興趣的去大膽嘗試,教師把傳統式的“幼兒參照教師的范畫進行繪畫”替換成了讓“幼兒觀察青菜實物進行寫生”,這次活動是一次嘗試也更是一種挑戰。在繪畫中,由于沒有了示范畫所以部分孩子缺少了依賴,作品效果沒有以前好,但是也看出孩子們更敢于作畫了,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2、選擇的內容要生活化
選擇的題材內容要來源于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及年齡特點。在“花園里有什么”的主題開展中我們圍繞《花園里有什么》這本春天的圖書,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圖書中的一個小孩的角度敘述了在花園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感受到的。主要包括觀察春天的景象,春季人們的生活與活動,捕捉和觀察春天里的小動物,用多種方法表達對春天的熱愛等方面的內容。采用一起觀看圖書、欣賞故事、參觀、觀察、散步、講述、游戲等多種活動形式,充分利用身邊的環境以及相關的人與動植物等,引導孩子感知春季自然、動物、植物的美,注重激發幼兒熱愛春天的情感。
在主題的生成中,我們組織了美術活動《小園丁種花》,圍繞活動目標我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豐富幼兒的前期經驗,對于幼兒園中蔬菜花的了解;第二,選取了兩種花瓣和花蕊有特點的花(雛菊和牽牛花)作為重點講解內容,并運用形象的語言進行示范講解;第三,運用形象的圖片給予孩子直觀的感受;第四,通過師生及生生間的互動(你畫花蕊我畫花瓣,我畫花蕊你畫花瓣),激發幼兒對不同形態花卉的想象和創造;第五、運用不規則紙拼接成的小花園進行展示,給予幼兒美的感受,激發對花卉的喜愛之情。活動后,教師發現對于節奏的把握可以稍作調整,在前面兩個環節還可以更精簡些,可以改為幼兒自由結伴選擇自己喜歡的花的圖片并說一說是怎么樣的,這樣可以給予孩子充分創作的時間;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體驗運用圖形來想象創造,但是活動中技能上的難點不是很突出,或許可以把難點定位在繪畫重疊的或是不同角度的花。
二、環境區域篇
1、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
(1)在“春天的小花園”中,我們在美工區中投放了皺紙,鼓勵幼兒運用捏的方法制作柳條。春天到了,柳樹發芽了,我們班級中的大樹上還缺少了很多柳條,讓孩子制作柳條來布置樹朋友。
(2)春天到了,迎春花都開放了。教師在橡皮泥區投放了彩泥,引導幼兒在原有的枝條上捏不同形狀的花朵,使整個教室充滿春天的氣息。
2、廢舊材料的利用
(1)為了提倡環保,我們請孩子把家中的一些紙盒和飲料瓶帶到幼兒園中,引導幼兒變廢為寶。在廢舊材料制作區,我們投放了各種顏色的飲料瓶,活動中鼓勵幼兒將飲料瓶剪成條狀,并串聯在一起制作成花簾,利用幼兒的作品裝扮教室。
(2)在《我與奧運手拉手》的主題開展中,孩子們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了許多奧運的知識,包括福娃、奧運五環及奧運比賽項目等,根據幼兒的興趣,教師引導幼兒利用紙盒、飲料瓶及畫紙制作立體的參與比賽項目的福娃。
3、集體活動的延伸
“美麗的花園”是一次手工制作活動的延伸,我們在美工區投入了手工紙、剪刀、步驟圖等材料。通過第一次的集體活動后,幼兒已經掌握了折郁金香的基本方法,但是孩子們還不是很熟練,所以通過美工區的區角制作,讓幼兒鞏固郁金香的折紙方法,同時讓他們通過觀察步驟圖來達到求知的一種欲望,并且培養他們看步驟圖的習慣,最后運用幼兒的作品進行展示。
三、社會實踐篇
實踐活動對于幼兒的發展及認知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在本學期我們開展了多次外出實踐活動。
1、在《好吃的食物》主題開展中,教師發現隨著主題的軌跡,幼兒們對于各類蔬菜比較感興趣,借助這一契機,我們組織了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小鬼當家”,在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了買菜,學會了交往。由于本次活動是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所以整個活動幼兒們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幼兒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充分地提高。在明確任務環節,幼兒們自由組隊,商量誰來記錄,誰負責管錢,并且討論好需要買哪些蔬菜,有的組想買青菜和胡蘿卜,有的組想買冬瓜和茄子,還有的組想買西紅柿和菠菜,每組都各不相同,大大提高了幼兒對蔬菜的認知面。
“我們去買菜”這一環節是整個活動的一個高潮,在購買蔬菜時,幼兒都爭先恐后地叫嚷著:“阿姨,我們要買……”“叔叔,幫我們拿……”,這是一種真正的體驗學習,幼兒們在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下學會買菜,學會交往,學會表達,其效果遠勝于課堂中說教式的學習。
在買菜活動結束后,教師還組織了幼兒運用自己買回的蔬菜進行裝扮,有的制作成了小豬,有的運用輔助材料(牙簽)變成了一個稻草人,還有的則請爸爸媽媽共同參與制作,在所有作品完成后我們還進行了“蔬菜寶寶大聯歡”的展會,當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品展覽時,每個孩子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2、在春天到來之際,我們組織了“觀察柳樹”的活動,帶著幼兒到民樂小區里去走走,他們發現了有許多的柳樹。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運用畫筆記錄下了美麗的柳樹,通過本次活動使他們進一步接近大自然,更好的感受到了春天萬物復蘇的景象。
法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貝爾納說:“良好的方法可使我們發揮天賦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阻礙才能的發揮。”學習是一種受眾多因素影響的復雜的認識活動,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要形成適合自己特點的最佳學習方法并不是一種容易的事情,嘗試無疑是一條較佳的途徑。體驗學習中的主動性是來源于興趣,所以幼兒對事物一旦有了興趣,往往會集中注意,仔細觀察事物,感受也就深刻,就容易把握事物的特點,從而也就達到了我們的預設目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要掌握“授人以漁”的教育方法,使幼兒不斷地敢于嘗試、樂于嘗試、善于嘗試。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篇2:網絡多媒體虛擬社區學習環境構建
網絡多媒體虛擬社區學習環境的構建
摘要:在網絡多媒體交互式學習環境(Web-basedLearning,WBL)中,人們傳統的學習模式、媒介與習慣發生了裂變,相互分享智能并提供合作和協作機會的學習與教學活動。網絡學習不僅是通過網絡進行的學習和測試過程,而且也是開發和利用網絡知識與信息資源的過程,它更是意味著把網絡作為學習的一種環境。它代表著一種更深刻的觀念,即利用網絡多媒體所提供的便捷快利,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每個學習者既可是學生,也可是其他學習者的老師。他們既是知識和信息的求索者,又可是知識與信息的創造者。在這樣的環境中,多種媒體元素結合,文、聲、圖、視并茂。結合建構主義理論和協作學習對資源庫進行了新的解釋,從而引出了虛擬社區這一新的教學資源庫。
關鍵詞:虛擬社區;網絡多媒體;資源庫;建構主義;協作學習
一、引言
教學資源是指服務于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的各種物力和人力,不僅包括非生命的實物和信息,還包括具有能動性的生命的人力資源。教學資源作為學習與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日益受到教師們的關注,資源建設也成為各個學校教學工作的重點之一。目前大多數學校建設資源庫都是通過購買、網上下載整理、教師自制等方式進行,這些資源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們資源建設的目光似乎只集中于圖片、文字、動畫、課件等現成的素材上,卻忽略了教師和學生本身這些智力資源以及教學活動過程中蘊藏的豐富資源,我們更多地是關注如何幫助老師“教”而忽略了如何為學生提供高效實用的學習資源。究其思想根源,還在于我們仍然是以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思想來指導資源建設而不能真正實現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沒有把資源庫和教學活動都看作是為學生學習提供的服務,也忽視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具備的巨大創造力和潛藏的作用,真正做到“師生共創教學資源庫”。要建設這樣一套完整的、能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的資源庫,就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單一的、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教學思想,充分發揮學習者的能動作用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掘教學過程本身這一寶貴資源
二、資源建設的兩種新觀念
(一)教師和學生本身就是資源
作為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兩種具有互動關系的要素
篇3: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實踐研究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實踐研究
蔡開翠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南衛聯校東城小學
[摘要]: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特點,作為教師的教學輔助工具、情感激勵工具和學生的認知工具,構筑數字化學習資源,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從被動接受式學習真正轉變為自主學習,尤其要構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結構。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一、研究背景:
21世紀是信息時代,多媒體技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并促進學校教育越來越走向個性化、網絡化發展。這對傳統的教育方式既是嚴峻的挑戰,又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使受教育者成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是現代教育區別于傳統教育的顯著特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了轉變教學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是,我國傳統的教學結構是在行為主義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授式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于忽視對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高級的認知能力和實際動手的操作能力的培養,已經不能適應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對人才素質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為指導,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和學科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獨立性、自主性和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地獲取信息資源,整合知識結構的能力,優化學生主體內在的知識結構。要實現上述教改的目標,就決然離不開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因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為創建新型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和切實可行的道路。但目前在學科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即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卻正在走向一種誤區:多媒體教學僅僅是作為公開課、演示課或所謂的樣板課而表演,教師成了表演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演員,而學生這一信息技術運用的主體反而成為觀眾。這一方面是由于學校教師、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技術知識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上并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借鑒,還處于探索、實踐、積累的階段。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成為新課程實施和推廣的一個興奮點。因此,我們提出了“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實踐研究”.
二、理論思考
1、有關概念界定:
(1)信息技術:一切以數字形式處理信息的相關技術。計算機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核心。
(2)自主學習:所謂的“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是相對于“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有西方學者提出“當學生在認知、動機和行為三個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本課題所涉及的意義主要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本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恒學”。
(3)合作學習:本文所涉及的意義主要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