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第一學期初三九年級語文期末考試質量分析反思(含試卷卷面分析)

第一學期初三九年級語文期末考試質量分析反思(含試卷卷面分析)

2024-08-02 閱讀 5462

本次考試為**秋季學期宜昌市城區期末統一調研統考。考試采取了統一命題、統一考試時間、分校閱卷的形式??荚嚲砻婵偡郑?20分鐘,考試時長:150分鐘,考試形式:閉卷。

從考試組織來看,各校均能按照市教研中心的統一要求進行。考前做到試卷嚴格管理和保密??紙霭才拍芨鶕锌荚O置,考生打亂班級、重新排座;考完后,封閉交叉流水閱卷,并落實審核簽字負責制。從各校反饋的情況看,本次考試成績真實可信。

一、試題評價

九年級試題共分三部分:漢字(10分)、閱讀(60分)、寫作(50分),共31小題??荚嚸}遵循能力立意、綜合考查的思想,預期難度值為0.7左右。作為九年級的考試,在命題上力求既要符合學生現階段的學習內容及要求,又要有所提升,關注初中學段應該形成的綜合能力及素養。所以,在本次命題時的基本原則是:關注學習過程,考查基本能力,體現綜合素養。

關注學習過程:主要體現在知識考查層面上。表現為:漢字考查部分幾乎直接取材于九上教材;閱讀文段的選材與本學期閱讀類型相照應,比如讀諸葛感受古圣先賢之風范、讀經典傳承名著傳統之文化、讀滄海品味自然山水之神韻、讀書信領悟人生成長之真諦等;對核心文學常識(17題)和詩文積累(12、18、25題)的考查充分關照到了教材。通過學習九上教材而直接能拿到的分就達到28分。語文知識是語文素養的基本內容。在這次期末語文試題中我們有意識突出,旨在引起廣大考生對必要的基礎知識的重視,并希望我們師生都能高度重視平時語文學習過程的實效性。

考查基本能力:我們知道,初中階段的閱讀能力以感知、理解、體會、基本賞析和辨析判斷為主,特別到了九年級,應該幫助學生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這次語文試題,全卷漢字閱讀兩部分共70分。其中,從評價層次看:記憶層次占17分,理解層次占25分,運用層次占15分,評析部分占7分,創造部分占6分。從難度估計看:易度題占34分,中度題占26分,難度題占10分。從量化分析來看,強化能力,注重應用,不僅是本卷的重要特色,而且也將是未來語文教學的努力方向。我們尤其注重加大閱讀能力考查的覆蓋面,閱讀部分既有對文言詞句(5、7)、朗讀節奏(6)的考查,也有語句仿寫(24),句子理解(9、10、11、15、22、29)的考查;既有對文學常識(17)、詩文積累(18、25)的考查,也有對詞語辨析(3、30)、知識遷移(8、12)的考查;既有對文章整體理解(20、26)、思路把握(14、20、26)、要點提煉(14、21、23、28)的考查,還有對創意點評(4、13、16、19、31)的考查。強化對語文能力的考查,旨在引領我們的語文教學要把重心聚焦到提高和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上來。

體現綜合素養:語文素養就是一種綜合呈現,是語文知識和能力、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在考試中如何考查卻是個命題難點,我們一般通過一些拓展積累、綜合運用、個性表述等題型來考查學生的健康人格、文化底蘊、思維品質以及表達能力,這里自然就包括寫作要求。這次的作文是讓學生在閱讀了《跑過冬天》的例文后,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寫出自己的別樣的“冬天”,如孤獨、自卑、膽怯、懶惰、失意、困難、挫折……難等,強調要有感而發,說真話,抒真情。這樣的作文題目,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悟可感,觀照到了九年級畢業生的生活實際,關注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個性體驗,關心他們的心靈成長和人格養成。

二、考情分析:

本次統考實際收到24所學校的九年級質量分析報告(缺九中數據,有一份未署名學校),所以這次的全市質量分析樣本就是以23所學校的6909名考生成績為依據。

1、考試成績等級呈現統計。(見附表一)

2、考試成績基本情況。(見附表二)

因為沒有拿到全樣本錄入的數據,所以各題的考試情況分析只能從各校質量分析報告中的概述中來綜合。下面的分析只針對共性的問題,不一一具體列舉:

※漢字部分

漢字部分共4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課內外常用漢字的掌握情況,涉及到漢字的音、形、義。

第1題所選四個字在九年級教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應該屬于需要掌握的次常用字,對九年級學生作出掌握的要求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整體來說,學生的掌握還不錯,丟分多的是“狡黠”的“黠”,很多同學錯誤注音為jié,“前仆后繼”的“仆”有不少寫成“赴”或者“撲”,“騖”與“鶩”區別也不是很清楚,有相當部分同學寫為“鶩”。

第2題考察兩個成語中的形近字“馳”與“弛”的辨析,學生多能區別字形,但能準確區別字義的同學不多,易丟分??磥?,同學們還沒有扎實掌握漢字的一些基本規律,在這方面老師還有工作可做要做。

第3題要求學生在語境中解釋“尷尬”一詞的意思,語境來自文本,對學生有親切感,語境不難理解,難度適中又有一定的坡度。有部分同學對詞義的理解還在表層上而沒有深入到具體的語境中。

第4題要求從音美、或形美、或意美任意一個層面來解說漢字之美,整體做的不錯,但也存在有不少學生只是簡單的在仿寫句子,而沒有從句意上來理順自己的表達,甚至沒有顧及到自己表達的含義是否有道理,或者合乎邏輯,有一部分學生的解釋顯得牽強附會。

※感受古圣先賢之風范

有關諸葛亮的古詩文比較閱讀,共選了4個文段,都以“三顧茅廬”為主要事件,詩、文、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本題共9個小題,都緊扣文段出題,除常規的“正確地判斷文言文的停頓并添加標點符號”、“根據上下文揣摩關鍵語句的含義”、“翻譯文言文中的重要語句”、“篩選主要信息”等,還有的就是對文段關鍵語句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分析。題目容量大,但試題的難度并不大,有很多都是在文中找答案,只要明確答題要求,認真閱讀文段,就能準確地找到答案。

第5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的解釋,學生丟分有些出乎意料。其中“捷”是“戰勝、成功、勝利”的意思,有少數學生理解為“完成”;對“卑鄙”的解釋不完整,有的未結合語境答成了今義,有的只解釋了一半“身份卑微”或“見識短淺”。在平時的教學中文言字詞的落實是薄弱環節,我們應加強常見文言詞的習得。

第6題是文言句讀的考查,正確率較高。錯誤的表現為有學生沒有讀懂句意,導致錯誤,把第一處斷句劃在“與”字前面。第7題,文言關鍵句子翻譯是常規考點。本考題設有三個字作為得分點,即“既”“足”“以……為”。在翻譯中,有不少學生未能理解“足”的意思,翻譯成“攻克”,甚至不翻譯。其根本原因是沒有關照上下文去理解。

第8題考的是知識拓展與遷移,區分度高,分化嚴重。有的積累不夠對諸葛亮的故事知之甚少,還有的因審題馬虎寫的事例根本就與乙聯無關。再如有部分同學在回答第9題時沒有注意到“兩朝”下的著重符號,只在丙文中隨便找到體現“老臣”的一句話就ok了。心浮氣躁,不認真讀題審題,這是目前學生答題的通病。

第10、11題考查的也是對關鍵語句的理解,材料間的比較閱讀,整體回答不錯。第12題考查的不僅是事件概括,還有成語積累,此題得分率高。第13題考查的是對人物形象的評說,由于在九上第六單元設有“千秋諸葛我評說”的活動,此題做的情況較好。對于綜合性學習,平時我們要真正去落實,以便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傳承名著經典之文化

名著閱讀是九上的必考內容,這次是以議論文的形式呈現,《今天,為什么還要閱讀經典》,呼喚學生親近書香,感受經典名著的無窮魅力。這一文段共設置了6個小題,考查了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的表達與要點”、“對文章內容有個性化的情感體驗”、“根據語言環境調動記誦積累”、“根據具體語言環境理解詞句”等方面的能力。六個小題提問指向很明確,幾乎沒有答題障礙,從整體上來說,學生得分率較高。

從出錯情況看,學生存在的問題有:積累不夠準確,答題精確度不高。審題意識淡薄,以至于遺憾失分。存在問題最多的有以下幾題:

第14、16題,不少學生缺乏歸納的能力,表達要點不全面。有的甚至不會用原文中的語句直接作答。第15題,不少學生不能聯系上下文解釋“文化濡化”的意思。單純的認為是多讀書就能提高個人的氣質。

第17、18題考查課內的必要文學常識,詩文名句背誦,得滿分的同學并不多。第17題張冠李戴現象普遍,課文篇名記憶不準確,如把《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混淆,將“陳壽”寫成“羅貫中”,將課文名填成《楊修之死》。而且錯別字現象也不少,如錯的最多的字就是“施耐庵”的“庵”字,“吳敬梓”的“梓”字。本題得分之低是始料不及的。第18題,詩文名句默寫錯別字更多,如“會挽雕弓如滿月”的“滿”,“贏得身前生后名”中的“身”與“生”等。

第19題是全卷難度較大的一道題,考查學生的個性化表達,提煉觀點,談出感受。得滿分的同學較少,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沒有指明繼承傳統文化經典的態度;另一方面在結合具體例子說明時不能緊扣自己的觀點,解說不清楚。

※品讀自然山水之神韻

第三篇閱讀《讀滄?!?,共六個小題,涵蓋了作品內涵的理解、品讀感悟、句式仿寫、詩詞積累等考點,范圍較廣,靈活性較大,重點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情況。

第20題考查題目“讀滄?!钡纳羁毯x,答題的要點包括比喻義和要有“讀”的意思,很多同學只能答出其中一點,分析不認真。得分率不高。

第21題考查對語句的理解和信息的篩選。強調的是“具體的自然現象”,有的同學沒有讀清題目要求提筆就做,寫的并不是具體的自然現象。

第22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難度較大。學生在讀關鍵語句時,忽略了對其前后語句的分析,割裂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影響了答題。

第23題考查學生讀文后的整體感知,得分不錯,重要信息均能從原文中提煉出來,大部分同學答題還具有層次性,體現了九年級學生應具備的語言整合能力。

第24題仿寫,基本上內容能扣住“與海相關”的鏈接知識,但題干審題和揣意還缺乏細致度。如“生動形象”、“波浪線語句特點”文字表達的意韻、雅致、清晰的人與事件的關系上表現的不夠。

第25題考查詩詞積累,不少學生頭腦空白無從下筆,由于是七年背誦內容,沒有復習或模糊不清,于是張冠李載,或前后顛倒,錯別字也出現,實為可惜??磥恚匾康挠洃洔亓晫τ诰拍昙墝W生來說,就是“功在平常,常溫常新”的。

※領悟人生成長之真諦

第四篇閱讀《跑過冬天》是一篇書信體的散文,雖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如同翦翦和風,蒙蒙細雨,給人一份深情的浸潤。這一文段共設六個小題,涉及對題目含義的把握、文章整體理解、要點提煉概括、表達人生感悟等,由于貼切青少年生活,故答題整體較順手。

第26題考查一語雙關,解說“冬天”的兩層含義,答題情況較好,表層深層一語中的。第27題考查寫作意圖,得分率高,答題都能扣住隱藏意義,文段在文中作用訓練較到位,得分較高

第28題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題干由于給出了有效信息區,故學生能較準確提煉詞語,但少數學生審題不仔細,沒看到“四字詞”故寫成了句子,還有的沒有抓住各段的中心,概括偏頗或只取段中四個字,但不能表達完整的意思。

第29題考查對關鍵語句的理解,從整體上來看,情況比較好,不足的是內容答題挖掘不深,沒有答出具體內涵,只作“浮光掠影”之答。作為中考答題的范圍性應強化。

第30題考查“或許”一詞能不能刪除。答題技巧和規范性平日老師注重的好,答題正確率高。

第31題考查作者對“人生”的看法,從文中第五段中可以看出,作者認為人生就和轉瞬即逝的流星一樣,很明顯的語言提示,不少同學卻答錯了,寫的什么像“冬天”或“太陽”等等的,完全沒有仔細閱讀文本;后面小問是根據對這句話的理解談談你認為人生還可以比作什么,答時要找到和流星一樣“轉瞬即逝卻留下了美好”的喻體,比如“曇花”、“雨后彩虹”、“燃燒的火柴”等。這題并不難,關鍵是要注意對題目及文本的仔細分析。

※作文情況:

作文《跑過冬天》是從閱讀文段生發出來的。學生在閱讀基礎之上對“冬天”的深層含義已經理解,再則提示語也已說清道明了,所以作文沒有審題障礙。該題目主要考察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積累,素材比較寬泛,學生易于拾得;對于成長中的種種現象能有獨特的感受和深刻的認識,在寫作中能將“冬天”的引申義自然詮釋出。從作文完成情況來看,絕大部分學生能緊扣題旨及要求行文,點題到位,有不少在開篇或篇末都比較準確地做到了這一點,而且不乏亮點之處。能選擇一兩件典型事件有條不紊的敘述,行文思路清晰、語言流暢、描寫生動,有真情實感。在敘事過程中能運用環境描寫揭示人物內心或營造氛圍以揭示文章中心。

但也有少數同學選材太局限,行文有拼湊感,相同、相似的內容很多,選取的材料多集中在親人去世、考試失利、來到新學校班級的不適應、堅持晨跑、爬山、與朋友父母鬧別扭之上,缺乏新意。部分學生切題較慢。文章的描寫重點應是如何“跑過冬天”,也就是說要寫出自己是克服了哪些困難、付出了什么樣的巨大代價才跨過了人生中的這道坎。而部分學生在文章中把描寫重點放在了如何遭遇困難、遭遇了什么樣的困難上,導致了文章的詳略安排不合理。在敘述事件時,還有的缺少傳神的細節描寫,導致故事不精彩。另外,少數學生出現了文體失誤,把文章寫成議論文的情況;書寫質量有待提高,錯別字太多。比如“寒冷”的“冷”,少寫一點;“考試”的考多寫一橫……

三、教學建議:

一份試題畢竟只是一份試題,不可能承載起對教學太多的考量任務,但認真分析考試的結果,卻可以直接抓住教學實際中的現實問題。

首先,要進一步加強漢字教學。從學生答題來看,掌握字音字形的正確性有待再提高,特別需要加強的是漢字意義的學習和掌握。漢字的音形義中,字義的學習應該是最重要的,我們知道在字義的演變、辨析和運用中,涉及的不僅僅是記憶力,更多的還有文化背景、語感思維等,并且它也直接為句段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礎。

其次,語文學習既要注重視野的開闊,課外閱讀的積累,同時也強調課內知識的講解與落實,要求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首先立足于課堂,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把語文學扎實,不再浮于表面。注重過程,重視積累。建議按課程標準要求,初中階段必背篇目一定要落實。從整體看,文言文的閱讀教學包括古詩詞教學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畢竟從八年級開始,每冊書的古詩文閱讀分量已經占到三分之一的份額,九年級進入積累整理擴充閱讀的階段,就像教材上要求的“積累文言詞匯”、“培養文言語感”,在這些內容的教學上還需要深入挖掘和系統梳理。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大家對教材上的文言文教學要求還是要進一步吃透。比如:積累與整理體現階段性特點,八下分類整理掌握古詩;九上積累文言詞語;九下整理常用文言詞匯。這些要求的層級性特點清晰,其能力要求的核心還需要老師們在實踐中體現把握。

第三、我們的語文教學要把重心聚焦到提高和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上面來。比如,對閱讀材料的采集、整理、理解、提煉和品味,是現階段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在平時就要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時牢牢樹立“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策略。

第四、作文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累素材,抒發真情實感,并適當進行作文的審題、切題、點題、表達等寫作技巧的訓練。

篇2:第一學期初三九年級語文期中考試質量分析

概況54人參考,人均分69,最高分97,最低分31,及格率60%,優生率2%

考卷與考情分析:

本次九年級語文期中考試測試卷總分120分。分三個大題:第一大題是基礎知識;第二大題閱讀理解;第三大題是作文題。該試卷知識涵蓋面較廣,試題設置難易適中,全面考查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材料的選取,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

從考試的成績來分析,第一大題中學生對古詩文的積累和理解掌握扎實,失分較少,書寫也較規范整潔。失分較嚴重的是對一則廣告的理解,大多數同學對宣傳“臭豆腐”的廣告詞“臭名遠揚,香飄千里”中的“臭”字的含義不懂,對廣告詞的妙處分析更是難以下筆,即使下筆也未談到要害之處,可見此類題還需多訓練;第二大題閱讀分析題占65分之重,得50分以上的10人,得30分左右的占半數,還有一批同學僅得20分,還有極少數更低的,情況很是不妙。分析原因是:(1)審題不仔細,如需要從兩方面回答問題的題,很多同學只答了一個方面,有的甚至很簡單的問題沒看清楚就做了與題目要求相反的答案。(2)回答問題“拈輕怕重”,無頭無尾的回答或“高度概括”。(3)語意表達欠通順和準確。部分同學能理解文意,但在回答問題時,前言不搭后語,典型的心明口不明。(4)閱讀分析的能力低下,全班有10個同學讀不懂文意,答題東扯西拉,答非所問,有個別同學的答案讓人看了啼笑皆非。第三大題是作文,是以“呼喚”為話題作文。全班優秀作文只有兩三篇,很多同學沒有把握好題意,作文的感覺不是很認真,構思簡單粗糙,下筆隨意。主要問題有:中心不突出,泛泛而談;結構混亂,行文無章;語言枯燥,無感染力;書寫不規范,卷面不整潔。

下一階段教學打算:一是要進一步夯實語文基礎知識,扎扎實實的搞好常規教學,注意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二是要交給學生閱讀的技巧,特別是現代文的閱讀,無論是精讀還是泛讀,訓練學生通過概括文章或片段的內容來把握文章的主旨,訓練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抓住關鍵詞或關鍵段進行推敲,從而理解文意。三是作文教學要堅持審題訓練,要進行定格訓練,同時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注意細節,思考人生,張揚個性。

篇3:秋季第一學期九年級語文上期末考試質量分析報告

**年秋季第一學期九年級語文上冊期末考試質量分析報告

一、試卷結構:

本考卷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力求切合教學實際,值得一提的是,本試卷在注重語文基礎積累的同時,加大了對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強調了語文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注重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展示了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同時也指明了中考復習的方向。試卷滿分為100分,共有三個版塊:

第一題:積累運用芳草地(共26分)

第二題:閱讀賞析百花園(共34分)

第三題:作文(共40分)

二、對試題的評價

今年的語文學科試題嚴格執行大綱要求,同時又能體現“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的新課改理念。從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出發,從初中語文的實際出發,穩求有變,變在有新,深化了語文考試改革。試題有以下幾個特點:

1、更加注重能力考查,著重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注重對文章整體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和評價欣賞能力的考查。作文仍保持較大的比重,命題寬中有嚴,既打開了學生的作文思路,又便于閱卷人員把握分值,淡化文體要求。

2、擴大思維含量,注重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考查。全卷題型以主觀題為主,加強對語言感悟能力和語言文化素養的考查。主觀題允許合理的不同答法,探索開放性試題,鼓勵個人創思。

3、貼近社會,貼近生活,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如閱讀題中的《玫瑰樹根》,選文是一篇童話,主人公有蠕蟲、玫瑰樹根和地下水的細流,表現了樹根的美麗,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再如戲劇《陳毅市長》,是課內讀物,表現了陳毅的詼諧和智慧。

統觀試題,感性和理性完美統一,更趨向人文化、體現的是人性美。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無疑受到一次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但分值偏低,總分只有100分,考試標準要求語文為120分。

三、對學生答題情況的分析

第一部分積累與運用,穩中求變。如:

第一題是填空題,考查字音、字形和改錯別字,滿分6分,要求將拼音寫出漢字,改正語段中的錯別字,學生得分率為60%,字形相近,易混淆,學生掌握不夠牢固。

第二小題考查成語,為選擇題,此題部分同學判斷依然失誤,滿分2分,但近一半學生失分。

第三小題為病句修改題,這類基礎知識一要靠學生平時的點滴積累,二要求教師在平時應加強方法上的引導。如:病句修改中的中心語,句子成分的刪改,這是學生最大的問題;同時注意用詞的準確性,分析“說明”與“表達(表明、表述等)”的區別。這樣,認真仔細審題后,問題則迎刃而解。

第四小題,考查的是古詩詞默寫,學生背誦較好,得分率較高,以后還得繼續發揚。但某些同學的字書寫不正確,如“蠟炬”“圓缺”“長虹”等字失誤教多。

第五小題考查的是課外知識,讓學生補寫課外文學常識。學生寫得均不錯。

第六小題考查的是排序,此題丟分的同學很多,沒有養成嚴密思維的習慣,這是學生最大的問題,其實只要認真分析,弄清句子內在的邏輯關系,此題極容易解決。

第七小題考察的是綜合實踐,閱讀材料,把握依據,得出方法。學生失分較多,看來這方面的能力還得加強。

第二部分閱讀題,是由現代文閱讀和文言文閱讀兩部分組成。

現代文如《玫瑰樹根》,總體來說得分偏低。此題雖然考點明確,8題對加點詞語的理解,9-11題句子和中心的理解及分析,9題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10題是短文抒發情感的判斷,11題要求學生根概括主題,但學生失分較多,主要原因一是審不清題,二是對課文內容沒有理解透。在以后,要繼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多訓練一些開放性題型的題,教給學生靈活閱讀的習慣。

文言文部分,考的是課內《魚我所欲也》和課外《外儲說右下》的比較閱讀,考試之前我們將課內重點文言文和古詩詞作為了重點復習,課外文言文則采用的是學生自由復習,沒有進行系統講解,這樣造成了學生的部分失分,從中也可以看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較差,老師絕不能放松,還必須認真仔細。

第三部分考察的是作文。一篇命半命題作文《給_________的一封信》,有部分學生寫書信格式不正確。另一篇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本身難度大,對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相對薄弱的同學來說難度就更大了。其實,寫材料作文需要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確定中心,選取材料,進行構思謀篇即可。但很多學生“緊扣材料”,原文抄襲,大發感慨,空洞不具體。還有學生審題不清,偏離主題,出現跑題現象

從考試情況看:學生之間的差距很大,好的文章觀點鮮明,言辭流暢、精彩、嚴謹,旁征博引讀書必定很多,字跡也漂亮、工整;而差的主題確立有誤,甚至還有的學生根本沒有主題;而且發現許多學生的“文體觀念”很淡薄,基本技能缺失;還有不少學生似乎在考前死背一些范文,作文中雷同的、模仿的層出不窮,這種作文得分也較低。同時,卷面的差異也是很大的,因而一定要加強練字。

四、反思

1、轉變觀念,指導學生在運用中積累語文知識

老師們普遍認為語文知識教學在基礎教育階段仍是十分必要的,要把握好一個“度”,在學生的頭腦中構建一個完整嚴密的知識體系,關鍵是要找準知識教學的突破口,找準課堂知識教學與中考知識考查的結合點,注重源于學生的語文知識資源,注重生活中語文知識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高學生對語言現象和敏銳的洞察力、理解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加強學習指導,培育學生良好的語文習慣

“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語文學習習慣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語文學習的行為習慣:如認真書寫的習慣、查閱工具書的習慣、誦讀的習慣、做讀書筆記的習慣等。另一方面,是語文學習的思維習慣,如獨立思考的習慣、推敲感悟語言的習慣、敢于質疑的習慣等,這些習慣重在引導培養,培養學生思維習慣的過程也是培育學生良好思維品毛質的過程。只有養成了這兩種習慣,才能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索式的學習,語文教學才會達到“不待教師教,學生自能學”的境界。

3、遵循閱讀的規律,避免純技術性的操練

閱讀教學要努力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語言感悟能力及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且不可以純技術性的操練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且不可肢解文章,打破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原則,這樣學生勢必讀不出文章的情味來。閱讀就是要回歸文本,要帶領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培養閱讀的能力,使學生學會怎樣品味語言,怎樣捕捉文字背后的隱含信息,怎樣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樣獲得審美的愉悅,怎樣對文本作出既富有創造性又符合文本實際的解讀。

4、立足學生的真情體驗,搞好當前作文教學改革

新的課程標準呈現出新的作文取向------“生活作文”、“個性作文”,即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認識生活中的現象,抒寫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