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勞動技術課實訓基地建設申請報告

勞動技術課實訓基地建設申請報告

2024-08-02 閱讀 4359

根據省教育廳《關于做好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規劃和申報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和省教育廳有關指示,安達市老虎崗一中組織有關人員針對學校的辦學能力、教學水平,特別是實習實訓條件進行了全面、認真的分析評估,通過對照檢查和評估分析,我們認為學校符合《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支持獎勵評審試行標準》中有關條件要求,決定申請勞動技術課實訓基地建設的項目。

一、學校基本情況

老虎崗鎮第一中學建校于1968年8月,由老虎崗農業中學改辦而成的普通農村中學,位于老虎崗鎮政府東100米處。現在是農村典型初中和農村綜合中學。

第一中學現占地面積為30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為4540平方米,校園規劃科學合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環境育人的激勵功能、陶冶功能、審美功能、益智功能作用齊全。在鎮政府的支持和學校多渠道的籌措下,建成并裝備了相對完善的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還有閱覽室、微機室、校醫室、音樂室、美術室、體育室、語音室和多功能教室。學校管理及教育教學現代化程度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第一中學堅持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為統領,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育人、和諧發展為辦學理念,以“兩全”為導向,以“發展創新”為主題,以整體改革為途徑,以創建“規范化加特色學校、達標加特點的教師、合格加特長的學生”為目標。形成“勤奮求學、開拓進取”的校風,“團結、求實、開拓、奮進”的班子作風,“敬業嚴謹,創新務實”的教風和“尊師求實、文明向上”的學風。教師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第一中學現有9個教學班,在校生418人,有教職工49人,專任教師38人,其中女教師18人,學歷情況:本科28名,專科16人,學歷達標率為100%,本科以上學歷比例為57.1%,高級職稱9人,中級職稱19人,初級職稱19人,中高級比例為57.1%;市縣級以上骨干教師14人,骨干教師比例為37.5%,

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正確指導下,學校領導班子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務本求實、勤奮創新,是一個團結、堅強、極具戰斗力的集體,學校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牢固地樹立了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教育觀念、持續發展觀念和創新觀念,使教師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在教學工作中學校本著“打好基礎、落實知識、發展潛力”的原則,進一步強化了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注重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注重教師基本技能的訓練;一方面強化了教學常規管理,向常規要質量,向常規要效率,把教學工作中的各個環節都明確并納入了教師的業務考核方案中,使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全校教師都能努力地工作,向更高的目標逐步邁進。

學校注重德育工作,全方位、多層次開展政治思想工作,加強學校一日常規建設,經常開展活動,實施“以政治方向教育為主導,以行為養成教育為主體,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以道德品質教育為主線”的“四主”模式,形成了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學校擺正了素質教育與教學質量提高的關系,突出教學工作中心的位置,實施教育教學工作的規范化管理,即領導體系規范化,教學環境規范化,課堂教學規范化、辦公秩序規范化。強化課堂教學研究,強化教研科研活動,強化教師業務素質提高,強化教學工作全過程的監督和總結。

我校加強了學農基地建設,現有校田地350余畝,校辦農場曾被評為省、地級甲級校辦農場,不僅為勞動教育提供了場所,也為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面開展提供了保障。

近年來,老虎崗一中多次受到國家,省、地、市的嘉獎并給予了很高的榮譽。曾被國家教委和省教育廳授予實驗室建設和使用先進單位,被評為地級規范化學校建設典型初中,被評為綏化市“兩全”先進學校,地級先進中學,地級體育工作、衛生工作合格中學,被綏化市教育局評為中學教學研究基地,被市教育局評為實施素質教育工程先進單位,被綏化市評為中學實施教學先進單位,被評為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年先進集體,被評為“課堂教學改革年課題實施優秀課題組”,連續多年被評為市級先進學校。

職普結合,是我校辦學的主要特色。*年11月開始,我校走與社會聯合辦學可持續發展之路。與天和微機英語職業技術培訓學校聯合辦學,定期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微機培訓,同時培訓了社會上大批待業青年,并安置合格人才就業,解決了當地青年就業難的問題。針對我校實際,我校還利用當地資源開設了美發專業、養殖業、電焊等專業。*年年9月,職高分校的掛牌標志著我校的職業教育已經初具規模,當年招生27人,就業去向為大慶、哈爾濱等地。當年為大連船舶技術學校輸送5名學員,為大連房地產學校輸送2名影視動漫學員。我校還加強了學農基礎建設,對學生進行勞動技術教育,讓部分學生掌握一技之長,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幾年來,我校向勞動實踐場所投入近十萬元。20**年9月,我校的勞動實踐場所被省教育廳勞動生產處評為省先進排名第一。

二、勞動技術課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實用技術的普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長,這給農村學校的勞動技術課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學校的根本任務應該是培養技能型人才,而加強實習實訓,又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從理論中來,到實踐中去,進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這已成為職教界人士的共識。我校的實習實訓環境,現有場所已遠遠不能滿足日常教學需要,更不適應當前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建設一個功能完善、設備齊全配套的實習實訓基地和勞動技術課的教學場所已成為學校發展的當務之急,為此學校也想方設法,籌措資金,進行實習實訓環境的升級改造,但受資金條件方面的影響,困難較大,進展緩慢。因此,目前我們迫切需要更新和發展相關實訓基地和配套建設項目,我們迫切希望得到相關實用技術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物質和資金的大力支持。結合我校和當地農村的實際,計劃在勞動技術課教室設施的配備、家用電器和農機具的維修和使用,以及種植養殖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機會,讓學生在校期間學得一技之長,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我校對實用技術項目建設的總目標是:通過實習實訓基地項目建設,讓學生從以前勞動技術課的照本宣科走進仿真的實訓環境,家用電器和農機具的維修和使用種植養殖等項目的開發,有效進行課程整合與開發,增設貼近適合農村學校實際的教學內容。使實踐操作和理論緊密的結合,極大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較好地適應了農村的實際需要。

三、項目的實施

1、總體要求

根據勞動技術課的課標以及省編教材,調查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編寫自己的教材。要求勞動技術課教師對當地情況隨時作實際調查,了解當地的生活實際。勞動技術這門課重點是教給學生一定的生活技能技巧,讓學生在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后,真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的技能技巧。

2、基本內容

(1)搞好家庭衛生的技能技巧、衛生用具的功能、選擇、使用及故障排除與簡單維修。衛生用品的選擇和使用。

(2)家庭裝飾,家具布置,美化家庭環境。

(3)當地的常用家用電器的功能、選擇、使用及故障排除與簡單維修。

(3)生活常識、生活小技巧:如一日三餐怎樣進食對身體有利;怎樣刷牙才是正確的方法;什么時間服藥、怎樣服效果最好。

(4)飲食常識:如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怎樣搭配進食對身體的成長、發育、健康最有利;哪些食物不能同時或混合食用;哪些食物怎樣烹調對身體有利;怎樣鑒別食物是否過期、腐敗。

(5)怎樣使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學會簡單的剪紙、插花、帖圖。

(6)學會常見花卉的栽培(盆栽)、繁殖、制作簡單的盆景。

(7)道路交通規則、城市交通規則、交通安全常識;用電安全常識;雷電、地震、火災等緊急避險常識。

(8)常見傳染病預防、治療常識。傷病簡單自救、臨時處理常識。

(9)農機具的維修和使用。

(10)測度配方、選種等。

3、教學要求

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結合這門課的基本要求,隨著農村日常生活的特點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讓學生學有所用,即學即用。近年來,農村的許多家庭都使用飼草機、小型粉碎機、小型碾米機、沼氣灶等,教學時要介紹這些方面的知識。

對于一部分課程還可以請相關部門來給學生搞講座或實際操作教學。如,交通安全常識講座請交警來給學生搞講座;花卉嫁接請農科部門的技術員實際操作教學。

講清每個項目的要點,特別是對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容易產生不良后果的內容要注意多強調。如:用電的安全,食品的安全、交通安全等。

做到精講多做,注重實效性,理論性方面要盡可能淺顯。如:(1)講家用電器這一部分時,找一至二種家用電器,實際地給學生示范,怎樣根據使用說明書使用(閱讀好使用說明書也是很重要的),注意哪些部分,怎樣判別一種家用電器哪些是易損件,保險絲通常在什么位置,怎樣更換等等,而對于家用電器的工作原理則可根據學生的興趣適當地講一點。

講剪紙、插花、帖圖讓學生實際制作、創作。

4、成績考核

學生勞動技術課的考核與評定以平時的學習制作、創作為主,給一定的考核分(占60%左右)。期末筆試(40%左右)以基本常識和安全注意事項為主,不要求學生答全、答完整、更不照書本去改學生卷紙,而是以實際生活作為評定對錯的標準、只要是說得有道理的,都給予肯定。如:(1)護理頭發應該注意些什么?要求寫出至少3條。(2)請寫出你喜歡的一種家用電器,并說出怎樣使用,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好處,還有什么不足,并提出自己的改進意見。(3)寫出你經常使用的花卉繁殖的一種方法,說說你是怎樣做的等等

篇2:德育實訓基地工作方案兩篇

基地工作方案

一.基地總目標:

1、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在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下,深入研究與探索思想政治課的課程內涵,探索學科教學融入“兩綱”教育、提升德育功能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打造一批有良好的師德修養與厚實的專業素養,有較強的課程理解力、執行力與開發力,具有個性特色的思想政治課程領銜教師。

2、圍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認真貫徹“兩綱”教育指導綱要,結合課改核心精神,通過教學實踐課題的開發與研究,使基地老師在新課程價值的理解、學科專業知識架構更新,以及學術水平、教學能力、課程評價能力提升等方面,獲得顯著的提高。

3、探索思想政治課研究實訓基地的長效培訓機制,整合更多的培訓資源,使思想政治課的課程育德功能得到有效發揮與輻射,為推進專家型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基礎的支持平臺。

二.本期基地具體內容

1、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結合“兩綱”教育基本要求,從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公民人格和生命價值的視角出發,實施思想政治課課程體系中樹立現代公民意識、培養公民責任感的課題研究;

2、深入學校教學第一線,了解基地教師課堂教學的真實情況,結合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對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深入的研究與評估。

3、通過實訓基地教師培養實踐,探索相對完善和有效的政治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模式,為形成實訓基地教師培訓的長效機制提供范例。

三.擬建項目:

1.基地教師課堂教學實踐調查與研究

任務:

(1)了解當前思想政治課實施的主要存在問題,包括課程價值的落實、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的課程意識與能力、教學的針對性與評價、學生的課程接受度與自主學習能力、學校的課程資源配置與管理等方面;

(2)形成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有效性評估方案與指標

要求:

(1)每位教師完成二節展示課,完成3個新教材的教學設計和相應的教學參考;

(2)完成1個單元的時政教育的整體設計方案,完成2篇時政教學設計,其中包括1篇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方案與教學評價;

(3)完成針對其他學員的聽課評價,完成2篇教學反思。

2.基于兩綱精神的思想政治課公民意識課題研究

任務:

(1)根據課改與兩綱要求,突顯思想政治課的課程功能,注重政治課程的教程與學程開發。教程突出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教學能力,學程突出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與自我評價能力。

(2)開展時政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研究。包括時政教育的課程定位、資源整合、師資培訓、教學設計、學習評價等研究內容。

(3)嘗試探索學生探究型課程的實施與評價。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建構與反思能力等等。

(4)建立思想政治課的資源平臺,為教師的研究提供交流與溝通的渠道,平臺為每一個教師提供上傳與下載資料的通道,實現資源共享。

要求:

(1)并作為子課題的相關責任人,承擔對應課題任務;

(2)組織課題相關工作,定期完成開題、中期匯報和結題任務;

(3)做好課題相關資料匯總工作。

3.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師學習模式研究

任務:

(1)開展多形式的學習、培訓模式。主要包括專家報告、案例學習、小組交流、在線學習,開展自學與集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學習模式。

(2)重點研究職后教師的新課程設計,包括課程設計、教材選用、呈現方式。

要求:

(1)完成在基地期間的讀書要求,并完成相應的讀書報告;

(2)完成網上工作室各項任務。

第二期思想政治課方向德育實訓基地工作方案

一.基地總目標:

1、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在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下,深入研究與探索思想政治課的課程內涵,探索學科教學融入“兩綱”教育、提升德育功能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打造一批有良好的師德修養與厚實的專業素養,有較強的課程理解力、執行力與開發力,在全市乃至在全國有影響力與有知名度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思想政治課程領銜教師。

2、圍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認真貫徹“兩綱”教育指導綱要,結合課改核心精神,通過教學實踐課題的開發與研究,使基地老師在新課程價值的理解、學科專業知識架構更新,以及學術水平、教學能力、課程評價能力提升等方面,獲得顯著的提高。

3、探索思想政治課研究實訓基地的長效培訓機制,整合更多的培訓資源,使思想政治課的課程育德功能得到有效發揮與輻射,為推進專家型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基礎的支持平臺。

二.本期基地具體內容

1、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結合“兩綱”教育基本要求,從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公民人格和生命價值的視角出發,實施思想政治課課程體系中樹立現代公民意識、培養公民責任感的課題研究;

2、深入學校教學第一線,了解基地教師課堂教學的真實情況,結合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對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深入的研究與評估。

3、通過實訓基地教師培養實踐,探索相對完善和有效的政治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模式,為形成實訓基地教師培訓的長效機制提供范例。

三.擬建項目:

1.基地教師課堂教學實踐調查與研究

任務:

e了解當前思想政治課實施的主要存在問題,包括課程價值的落實、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的課程意識與能力、教學的針對性與評價、學生的課程接受度與自主學習能力、學校的課程資源配置與管理等方面;

e形成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有效性評估方案與指標

要求:

e每位教師完成二節展示課,完成3個新教材的教學設計和相應的教學參考;

e完成1個單元的時政教育的整體設計方案,完成2篇時政教學設計,其中包括1篇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方案與教學評價;

e完成針對其他學員的聽課評價,完成2篇教學反思。

2.基于兩綱精神的思想政治課公民意識課題研究

任務:

e根據課改與兩綱要求,突顯思想政治課的課程功能,注重政治課程的教程與學程開發。教程突出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教學能力,學程突出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與自我評價能力。

e開展時政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研究。包括時政教育的課程定位、資源整合、師資培訓、教學設計、學習評價等研究內容。

e嘗試探索學生探究型課程的實施與評價。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建構與反思能力等等。

e建立思想政治課的資源平臺,為教師的研究提供交流與溝通的渠道,平臺為每一個教師提供上傳與下載資料的通道,實現資源共享。

要求:

e并作為子課題的相關責任人,承擔對應課題任務;

e組織課題相關工作,定期完成開題、中期匯報和結題任務;

e做好課題相關資料匯總工作。

3.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師學習模式研究

任務:

e開展多形式的學習、培訓模式。主要包括專家報告、案例學習、小組交流、在線學習,開展自學與集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學習模式。

e重點研究職后教師的新課程設計,包括課程設計、教材選用、呈現方式。

要求:

e完成在基地期間的讀書要求,并完成相應的讀書報告;

e完成網上工作室各項任務。

五.成員管理

1.成員要求:

按照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的具體要求。成員選拔由市教委德育處總體安排,選拔過程參照名師基地選拔程序。

2.成員考核:

(1)學分考核

總課時與學分安排:

第一學期

第二學期

第三學期

總課時

總學分

課程

4次,12課時

4次,12課時

24

4

論壇

2次,6課時

2次,6課時

2次,6課時

18

3

教學

8個半天聽課+評課,36課時

8個半天聽課+評課,36課時

72

12

課題

4次,12課時

3次,9課時

3次,9課時

30

5

讀書

4本,12課時

2本,6課時

2本,6課時

24

4

網絡

6課時

9課時

9課時

24

4

共計

84課時,14分

78課時,13分

30課時,5分

192

32

單個學期安排:

第一學期(6月――1月)

出勤

作業

其他

總計

備注

課程

4次,計1分,

缺席2次,不計分

1次,計1分

篇3:德育實訓基地工作方案

一.基地總目標:

1、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在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下,深入研究與探索思想政治課的課程內涵,探索學科教學融入“兩綱”教育、提升德育功能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打造一批有良好的師德修養與厚實的專業素養,有較強的課程理解力、執行力與開發力,具有個性特色的思想政治課程領銜教師。

2、圍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認真貫徹“兩綱”教育指導綱要,結合課改核心精神,通過教學實踐課題的開發與研究,使基地老師在新課程價值的理解、學科專業知識架構更新,以及學術水平、教學能力、課程評價能力提升等方面,獲得顯著的提高。

3、探索思想政治課研究實訓基地的長效培訓機制,整合更多的培訓資源,使思想政治課的課程育德功能得到有效發揮與輻射,為推進專家型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基礎的支持平臺。

二.本期基地具體內容

1、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結合“兩綱”教育基本要求,從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公民人格和生命價值的視角出發,實施思想政治課課程體系中樹立現代公民意識、培養公民責任感的課題研究;

2、深入學校教學第一線,了解基地教師課堂教學的真實情況,結合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對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深入的研究與評估。

3、通過實訓基地教師培養實踐,探索相對完善和有效的政治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模式,為形成實訓基地教師培訓的長效機制提供范例。

三.擬建項目:

1.基地教師課堂教學實踐調查與研究

任務:

(1)了解當前思想政治課實施的主要存在問題,包括課程價值的落實、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的課程意識與能力、教學的針對性與評價、學生的課程接受度與自主學習能力、學校的課程資源配置與管理等方面;

(2)形成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有效性評估方案與指標

要求:

(1)每位教師完成二節展示課,完成3個新教材的教學設計和相應的教學參考;

(2)完成1個單元的時政教育的整體設計方案,完成2篇時政教學設計,其中包括1篇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方案與教學評價;

(3)完成針對其他學員的聽課評價,完成2篇教學反思。

2.基于兩綱精神的思想政治課公民意識課題研究

任務:

(1)根據課改與兩綱要求,突顯思想政治課的課程功能,注重政治課程的教程與學程開發。教程突出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教學能力,學程突出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與自我評價能力。

(2)開展時政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研究。包括時政教育的課程定位、資源整合、師資培訓、教學設計、學習評價等研究內容。

(3)嘗試探索學生探究型課程的實施與評價。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建構與反思能力等等。

(4)建立思想政治課的資源平臺,為教師的研究提供交流與溝通的渠道,平臺為每一個教師提供上傳與下載資料的通道,實現資源共享。

要求:

(1)并作為子課題的相關責任人,承擔對應課題任務;

(2)組織課題相關工作,定期完成開題、中期匯報和結題任務;

(3)做好課題相關資料匯總工作。

3.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師學習模式研究

任務:

(1)開展多形式的學習、培訓模式。主要包括專家報告、案例學習、小組交流、在線學習,開展自學與集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學習模式。

(2)重點研究職后教師的新課程設計,包括課程設計、教材選用、呈現方式。

要求:

(1)完成在基地期間的讀書要求,并完成相應的讀書報告;

(2)完成網上工作室各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