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規定
成本管理規定
一、企業加強成本管理應遵循以下原則:
1.經濟效益原則:這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也是成本管理的目標;
2.全面管理原則:廣義概念上的成本管理,強調全面性即全過程管理,全方位管理,員管理,一是從投資成立、產品選取型開發到產品投產,進入市場以及資金籌集、使用,應考慮成本,包括:投資成本、融資成本、工程成本、產品成本、科研成本;二是從大項目的事前預測、決策,實施中的監控到事后的分析考核,環環緊扣;三是企業從領導到全體員工、各部門的工作,均應納入成本管理“鏈”;
3.責任制原則:責權利相結合以責為中心,賦以相應的權限,完善內部授權制度,責任明確、獎罰分明;
4.科學管理原則:科學的分析、預測,有效的防護性控制和過程控制,避免盲目性單純的事后算帳;
5.歸口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財務部門是歸口總管單位,各項指標應按業務性質、逐級下達落實到各部門、車間、班組直至個人。
二、企業應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保障體系及規章制度:
合規、切實、可行的《成本計算規程》;
原材料、物資供應的質量與價格保障;
工程質量監理、產品質量管理保障;
籌資融資成本預測與監控體系;
投資成本及效益預測、決策與監控體系;
銷售網絡管理制度;
新產品研制、開發管理與成本控制;
各項消耗指標及行政費用管理制度;
分析考核獎懲制度。
成本管理中涉及按側外原則處理事項的范圍、權限與責任。
三、建立定期、不定期的多種形式的定性、定量分析、“會診”制度,及時發現問題,迅速予以糾正。
四、以部門、個人對所分管的指標、業務納入考核、獎懲范圍。
篇2:計劃和預算規定
計劃和預算規定
一、為確保企業年度經營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到心中有數,應編制年度分季財務計劃,通過組織實施、過程控制、分析、考核,確保預定經濟效益目標利潤實現。
二、編制的依據:
1.根據本公司年度“戰略決策指導委員會”的專家決策會議制訂的發展方向,投資規劃、經營目標、效益指標,在財務計劃中體同和落實;
2.根據市場調查、反饋信息,才計劃及時進行檢查修訂、調整;
3.根據上一年度計劃執行情況的分析判斷,發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本年計劃中防止和糾正。
三、編制的原則:
1.真實、積極、可靠、適當留有余地,保障國有資產及資本增值;
2.計劃的嚴肅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在保障年度總目標實現的前提下,在進度安排、項目構成等方面允許有變動、調整;
3.強調計劃的科學性,計劃數據應建立在充分的、可靠的市場信息,運用適當的數學模型、科學的預測、判斷的基礎上;
4.經過“兩上兩上”反復平衡、落實;
即下達目標→上報計劃→綜合平衡→下達指村→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分管的指標
5.資金調配的順序:在首先保證正常生產經營的前提下,尋求投資與發展,兼顧職工集體福利。
五、計劃的主要內容:
1.銷售收入、利潤計劃;
2.物資供應保障計劃;
3.資金籌集方式、規模及投資收益計劃;
4.產品、工程、資金成本計劃及費用預算;
5.投資方式及支出計劃;
6.現金流量計劃;
7.利潤分配及稅收繳納計劃;
8.其他收入、支出計劃。
六、綜合平衡的主要指標:
1.利潤總額、凈利潤及上交利潤;
2.凈資產增長率;
3.資產負債率;
4.速動比率;
5.凈資產利潤率。
七、分析、考核是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事前、事中、事后三個環節的最后一環也是檢查、評估企業、領導、部門、職工業績的依據。
八、企業應建立、健全分析考核制度、分析考核標準,業績與工資福利掛勾的獎懲條例。
九、分析的內容、形式和方法:
1.全面分析和專題分析結合。
年度、季度進行全面檢查分析,及時糾正問題和調整計劃,不定期地按需要進行專題分析,如利潤指標、費用完成情況,產品質量、投資報酬、現金流量等;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
對難以量化的工作側重于定性分析,例如企業兼并收購情況總結,應收款面清理回收情況;定量分析可按需要選取用差異分析、對比分析,與計劃對比、與歷年實際數對比。
3.書面分析和會議分析相結合。
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全面或專題的分析會,如經營活動分析會、各種專題分析會,向領導遞交書面分析報告,提出問題、建議和措施;
4.有條件的應建立分析數據庫,儲存各類數據,提高分析的科學性和工作效率。
十、考核的原則和要求:
1.逐級考核,層層考核。公司考核二級企業及其經營班子和公司各部門領導,二級企業考核三級企業及其經營班子,部門負責人考核所屬員工;
2.科學、合理、有根有據。根據不同部門和業務特點,采用不同的考核標準和方法,例如新產品開發業績應以最終形成商品化進入市場為標志,不用單純以技術衡量;銷售業債應以貨款到帳為依據;指標完成情況以計劃、指標、會計記錄為依據;
3.考核和獎懲相結合。根據考核結果應有相應的獎懲兌現。
十一、考核的主要內容和指標
1.對企業和負責人主要考核凈利潤、上交利潤、現金流量凈增加額、速動比率和凈資產利潤率、凈資產增長率;
2.對部門考核其所分管的指標,如資金定額、存貨周轉率、費用計劃、采購成本、產品質量、貨款回收(應收帳款周轉率)籌資成本、投資報酬率等;
3.對個人考核其所分管的業務工作質量和指標完成情況;
4.對于難以量化的工作,應建立總結、匯報、講評制度、述職報告和業績登記工員簿。
篇3:內部稽核規定
內部稽核規定
一、為加強財務管理,確保財產安全、醬增值和經營業績真實,信息數據正確,根據有關法規擬訂本制度。
二、企業應建立內部稽核制度,設置稽核部門、人員或崗位,明確職責、權限、業務范圍、職業紀律、工作程序和對相關部門的要求,確保順利開發工作。
三、內部稽核的職責:
1.以各項財經法律、法規為準繩,對企業籌資、投資,經營活動中的經濟事項的僉性核查:
2.企業制度的各項制度、內部政策、辦法的合規性核查;
3.企業計劃、預算、會計記錄、會計住處的真實性核查;
4.企業財產物資的采購、管理、使用、安全、效益核查;
5.對企業內部牽制訂的完善性和執行情況核查;
6.對分析、考核、業績評價的公證性核查;
7.對外勤單位業務人員的督導、抽查、考核;
8.對特殊案件的調查、審議、核實。
四、內部稽核的職業紀律:
客觀、公正、保密
核查事實,提出建議。
五、財務部應相應設置財務稽核人員或崗位,按《內部稽核制度》和《會計基礎工程規范》要求進行財務稽核;
1.對會計各崗位處理的原始憑證、記帳憑證帳簿啟用、結轉、會計報告的核查;
2.對計劃、預算及執行情況進行核查;
3.對銀行及證券保證金帳號開設的管理,帳款清理、稅收繳納核查;
4.財產物資出入庫憑證及帳實相符等情況稽核;
5.重要票證管理情況核查;
6.其他必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