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現代化建設實施方案
西圩中心幼兒園教育現代化建設實施方案
基本情況
西圩中心幼兒園創辦于20**年9月,20**年秋天,我園為了適應鎮黨委、政府的要求,同時緊抓市、縣兩級政府興辦幼教事業的大好政策機遇,我們審時度勢,敢為人先,在中小走讀部后面,相繼投資10余萬元,改建一所集幼教、保育為一體的幼兒園。邁進中心園,映入眼簾的是古樸厚重的大門,精心布置的圍墻,新穎別致的路燈,高檔漂亮的玩具,珍稀名貴的樹木,寬敞明亮的教室,翠竹與紅花互映,雪松與綠草相伴,讓人感覺到這里真正是孩子成長、成才的搖籃。這樣童趣盎然的環境使孩子在這里學得開心,玩得舒心,
提高了孩子觀察力、想象力,
能激發孩子求知、創新欲望。現有在校幼兒210人,教職工9人。占地面積236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平方米,綠化面積420平方米,戶外活動面積1134平方米,園區規劃寬闊、整潔、清新、典雅,富有現代氣息,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三區分開。園內設有活動室、水沖式廁所、晨檢室、衛生保健室、幼兒圖書室等。購置各種大中小玩具、器材三十余件,我們還組織教師自制各種玩具,以滿足幼兒一日活動的需求。
主要差距
一、保教隊伍
1、保教人員不達標,無資質。
2、專任教師無幼兒教師資格,學歷不達標(分別占10%,6%)
二、辦園條件
1、園內建筑不符合國家安全標準(B級危房)預計投入90萬。
2、幼兒多項人均占地不達標(人均占地17.8平米,建筑占7.1平米)
三、幼兒入園率不達標60%
目標任務
1、教育思想現代化:
(1)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努力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的一切發展做準備。
(2)堅持依法治校,依法施教,辦學行為規范,辦學定位準確,制定符合幼兒園實際的現代化學校發展長遠規劃和近期規劃。
2、師資隊伍現代化
(1)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有積極的自我發展意識,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科研能力,具有較強的奉獻精神和合作意識。
(2)保教人員資質達標,專任教師有資格,大專學歷達50%以上。
(3)大膽探索現代化學校管理機制,制定教師隊伍培養、培訓,提高制度,注重過程管理,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師考核評價激勵機制。
3、辦學條件現代化
(1)有近期和長期的校園建設規劃,建筑規劃合理,校園整潔美觀,硬化、綠化、文化建設規格高,有校樹、校花,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
(2)籌措經費做到專款專用,確保硬件建設達國家安全標準,各項幼兒人均占地達標。
4、教育水平現代化
(1)協調各種力量,力求抓好辦園質量,使幼兒在這里學得開心,玩得舒心,提高了孩子觀察力、想象力,能激發孩子求知、創新欲望。
(2)社會及幼兒家長對學校教育質量和大多數在校幼兒素質反映良好。
(3)做好示范輻射作用,積極開展對村辦園的支援工作。
主要措施
1、加強領導,成立領導小組,具體工作分配到人,做到落實任務,分工明確。
2、搞好宣傳。通過會議、文件、板面、講座等形式,向全體教職工宣傳動員,達到上下一心共創現代化學校的良好局面。
3、做好布署安排。針對實施意見和現代化學校標準,認真進行整體規劃,制定實施方案,逐步實施。按照分解任務,作好自身工作,大膽創新,開拓進取,使各方面工作達到現代化要求。
4、具體實施。
(1)教育思想現代化方面,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堅持“以幼兒的發展為本,以教師的發展為本,以學校的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重視教育思想建設,使全體教師都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
(2)師資隊伍現代化方面,能夠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惜高薪聘請有資質的幼兒教師。
(3)辦學條件現代化方面,采用上級爭取,自己擠的辦法,多方籌措資金。有近期和長期的建園建設規劃。經費的80%應用于教育教學管理和設施投入。
序時進度
20**年度
一季度
計劃階段。充分利用各種會議對建設現代化的意義進行宣傳,對有關文件、會議的精神進行學習貫徹。建立推進區域現代化建設領導機構。對基礎情況進行摸底調研,明確責任主體、工作目標和任務。
二季度
1、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對照《江蘇省縣(市、區)教育現代化建設主要指標》,分解任務。
2、召開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推進大會。籌措資金。
三季度
1、落實階段。提高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實施水平,借鑒已達標地區的經驗。分類別召開各類研討會、現場會、推進會。確保中心園教育現代化建設高質量,把工程建成放心工程、優質工程、廉政工程。
2、深入調查,推進中心幼兒園建設工程項目進度。
四季度
3、中心園教育現代化建設工程項目促進會,中期驗收建設工程項目的具體完成情況。
20**年度
一季度
召開建設工程項目的自查自驗現場會,指導各項目做好自查自驗工作。
二季度
建立驗收項目臺帳。
三、四季度
驗收階段。堅持標準,精心組織,確保驗收取得實效。明確驗收的依據、內容、評定等級的標準。
篇2:現代化教學模式靈活多變網絡搭平臺推陳出新教育創新篇
現代化教學模式靈活多變網絡搭平臺、推陳出新教育創新篇
摘要:現代教育技術的蓬勃發展,使得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的教育技術素質如何已經成為影響教育技術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它也直接影響著我國教育的整體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因此,培養和提高廣大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在現代教學環境下已經變得非常緊迫和重要。加強與培養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技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對在職教師進行教育培訓,但應切實注重全面培養和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使他們懂得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去從事未來的教育和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教師教學模式
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人們心目中教育形態的標志,是21世紀教育的制高點。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過程,一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培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而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徑,在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中小學教師學習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即: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方法,適應現代教學環境發展對教師的要求,熟悉并掌握運用各種現代教學觀念指導教學,幫助教師構建新型的現代教學模式等。
一、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教學應用能力。
隨著以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為基礎的信息處理技術、互聯網絡技術、數字化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代社會的信息化步伐越來越快,信息技術應用已經開始滲透進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社會時代,通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來進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應用和傳播也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技術支柱,同時它也必將是未來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和基本方法。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是21世紀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教師能否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的基本信息素養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教育和教學的質量與效益。中小學教師學習掌握和運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目標就是為了全面充實和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教學應用能力。
中小學教師學習現代教育技術,不僅應該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知識和應用方法。這些內容既包括傳統的投影、電聲、電視等視聽媒體信息技術及其在數字化時代的新技術發展和教學應用,同時更重視學習掌握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技術為基礎的當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設計、開發和應用,如視聽媒體教學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技術、網絡媒體教學技術以及對各種媒體資源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應用和開發技術等。
二、適應現代教學環境,不斷提高教師素養。
當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應用,使得現代教學環境已經不再僅僅依靠"一塊黑板、幾支粉筆"來開展教學活動。視聽媒體和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應用,中小學校園網的建設和發展,不僅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學校教學環境,而且也將會對以課堂語言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產生重要的影響。
1.媒體化教學環境
各種媒體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使得現代教學環境首先呈現出媒體化的特點,如視聽媒體綜合教室、數碼投影演示教學系統、多功能語言實驗室甚至虛擬技術模擬訓練等教學場所,媒體技術都已經成為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手段。
篇3:闡述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關系及相互作用
闡述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的關系及相互作用
關鍵字:教育信息化現代化
一、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的關系
首先呢,我們共同來回顧一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關系。那么我們國家的規劃綱要提出的戰略目標,我們現在叫“兩基本、一進入”。到20**年我們將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的行列。我們知道這樣一個新的未來十年的發展目標是在不斷的研究和討論過程中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我們國家發展的需要提出的。那么我們知道,從現代化的要求,最開始我們在參加的這個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周濟部長在**年就開始組織制訂的這樣一個規劃當中,我們首先提出的是在整個中國社會中率先實現現代化,也就是在社會中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然后,在這個不斷的制訂過程中,我們又提出了人力資源強國的這樣一個要求。那么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對我們教育任務、使命的這樣一個認識,我們把未來十年的教育發展的目標定為“兩個基本、一個進入”。那么這樣一個“兩個基本、一個進入”的要求就對我們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了一個很好,就是未來十年的下一步發展的一個基礎,我們覺得教育現代化在整個“兩基本、一進入”的目標中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部分,教育現代化搞好了,我們將會為社會,為我們國家的建設提供強大的人力支持保障。
那么講到現代化與信息化,我想我們不必從定義開始講,大家對這兩個詞對非常非常熟悉,對這樣一個歷史過程也非常熟悉。
(一)教育現代化的追求和信息化的機遇
我在這給大家找了一個圖,這個圖是我們中科院何傳奇教授他們的研究團隊對國家現代化發展研究的一個結論性的圖。大家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圖上就從人類社會誕生以后,我們經歷了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正在走向知識社會。那在這樣一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中,我們的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提出的。那么,在工業社會實現了之后,我們的現代化任務完成了嗎?顯然是沒有的。因此,在工業化走向知識社會或者叫我們的信息社會、后現代化社會的時候,我們的現代化任務仍然是一個持續不斷演進的過程。因此,我們想用這樣一個圖來看我們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實際上中華人民在整個的發展的過程中,從*戰爭之后就提出了現代化以及更晚一點提出了教育現代化的這樣一個要求。那么我們在一直追求的教育現代化,這個教育現代化是伴隨著我們國家的產業的發展,產業的革命和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進步開始的。
那么在這里我想就有兩個方面的概念,從現代化來講,就是現代化和后現代化,這個大家也都是非常非常熟悉的。一般來講,我們這樣一個圖,就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有人把它稱為現代化。從工業社會走向知識社會的時候,把它稱為后現代化。那么從這個現代化理論上來講,我們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形成的最早期的現代化理論,也有人把它稱為經典現代化理論。經典現代化理論之初,首先現代化的這樣一些國家、這樣一些地區對整個的現代化具有帶動作用,同時后發現代化的國家對于前面先行國家有依附性的關系,這是最早經典現代化的理論。
那么在整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經典的現代化理論有幾方面的問題,首先它得到了實踐的挑戰,比如說我們大家都非常熟知的叫新興工業國家,比如說亞洲四小龍,這些新興工業國家并沒有遵照這樣一些經典現代化的理論,他們在社會發展或者是技術發展的某一時刻實現了跨越式的或者是跳躍式的發展,那么這是社會的現實,那么他們雖然有追趕的成份,但是他們也有超越的成份。因此,在整個的理論界就對經典理論有一個批判,首先經典理論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并沒有把人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同時它是一個資源投入,我們知道工業化的過程是以資源為基本支撐的,資源和資本為基本支撐的,這樣一種投入會使得社會發展破壞了生態,現在我們講的綠色經濟等等,這些都是工業化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問題。因此,就提出了后工業化社會,提出了后工業化的一系列的理論。
那么在這個后工業化社會的時候我們人類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也就是說在發達國家他們開始進入工業化以后,那么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其中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變化就是信息技術帶來了我們今天生活的一系列的甚至是帶有根本性的變化,那么這種變化使我們的社會從工業化社會正在走向知識社會或者叫知識經濟社會。那么工業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有什么不一樣?它其中有一點,就是工業社會,我們剛才說到了,它是以資源和資本的投入為發展的基點的,而在知識經濟社會它就有可能把知識信息這樣的一些無形的東西,或者叫非一般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物質上的東西的投入來帶來新的增值和創新。那么也就是說知識經濟社會的時候和工業社會相比,它的發展已經不完全依靠資源資本的投入,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知識的創新和知識的創新性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