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爐檢修崗位危害因素辨識與預防措施
1、發生崩裂閥門不嚴熱水噴出,造成人員燙傷。預防措施:合理站位避開可能來水方向、遮擋、操作均勻用力等。
2、鍋爐口噴火造成人員燒傷。預防措施:帶防護手套、防護眼鏡。
3、機器漏電造成人員觸電。預防措施:絕緣。
4、鍋爐氣化造成人員傷亡。預防措施:壓力穩定、保持水位正常。
5、開關蒸汽閥門引發燒傷、打傷人。預防措施:在側面作業。
6、電燈瓦數過高造成人員觸電。預防措施:使用12伏電燈穿絕緣鞋。
7、氧氣和乙炔距離過近發生爆炸、傷人。預防措施:氧氣和乙炔放置距離不低于10米;安裝回氣;帶防護眼鏡。
8、墜落造成人員傷亡。預防措施:系好安全帶確認安全后開始作業。
9、電鉆鉆頭及電源線,可能造及手及手臂傷害等。預防措施:禁止用手提著電鉆的鉆頭和電線;電鉆未停止時,禁止換鉆頭;工作時禁止直接用手清理鐵屑;禁止在梯子上使用電鉆。
篇2:分析變電檢修的危險點預防措施
1作業現場開展危險點分析的重要性
電力企業變電檢修作業現場,每一項生產任務都存在著包括勞動者本身、工具設備、勞動對象、作業環境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危險性和不安全因素。開展危險點分析,是從科學技術上掌握生產活動中發生事故的原因,分析檢修作業中物與人、物與物、人與人之間的不安全因素。
因此說,開展危險點分析活動,是系統安全的補充,是保證安全生產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實際工作中,找準危險點是前提,控制危險點是關鍵,化解危險點是目的。通過危險點分析,可以指明防范的重點,達到安全的目的。開展危險點分析活動,把人為的、設備的、環境的、管理的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故隱患,消滅在其形成之前,充分體現了預防為主的精神,以達到防患于未然,確保檢修作業人員人身安全的目的在生產實踐中,我們已經創造了許多預防事故的方法與措施,如施工前的安全交底,作業前的事故預想,檢修中的安全措施卡,以及工作中提倡多說一句話等,這些都可以歸納為危險點分析的范疇。而作業現場的危險點分析活動,旨在使這項工作進一步標準化、制度化,通過規范化的措施,使一線員工在工作現場形成預警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工作習慣,形成一種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安全機制。
2危險點分析的要點及步驟
1)危險點分析的要點。①工作場地的特點分析,如高空、帶電、交叉作業等,可能給作業者帶來的危險因素;②工作環境的情況分析,如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氣體、缺氧等,可能給工作人員安全健康造成的危害;③分析工作中使用的機械、設備、起重機具、工具等可能給作業人員帶來的危害或設備異常;④分析檢修作業工藝流程的顛倒、操作方法的失誤等可能給作業人員帶來的危害或設備異常;⑤分析作業人員當時的身體狀況不適、思想情緒波動、不安全行為、技術水平能力不足等可能給作業人員帶來的危害或設備異常;⑥其它可能給作業人員帶來危害或造成設備異常的不安全因素。
2)危險點分析的一般步驟。①認真了解即將開展的作業情況,分析它所具有的特點以及給安全工作提出的課題。同時,回顧過去完成的同類作業所積累的經驗教訓,作為預測此次作業危險點和制訂安全防范措施的參照。過去完成的同類作業與此次作業的情形越相近,其可參照性就越大。而對此作業的情況越熟悉,所分析的特點越透徹,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估計得越充分,找出的此次作業中可能存在的危險點就會更加全面、準確;②召開班前會進行具體的分析預測。與會人員應該是即將從事此次作業的人員,應把即將開始作業的全過程,分成若干階段,然后,讓大家逐個階段地尋找可能存在的危險點,并提出安全防范的辦法。每次作業中存在的危險點有可能是一兩個,也可能是多個,因此在分析預測時,應盡可能地把所有的危險點都尋找出來。最后,集中大家的意見,歸納出此次作業中應重點加以防范的危險點;③圍繞確定的危險點,制訂切實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向所有參加此次作業的人員交底。應當指出的是,在作業前預測到的危險點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它是否與此次作業的實際情況相符合,還必須在作業實踐中加以檢驗。對一項所需時間長、參加人員多、情況復雜的作業來說,要想在作業前把所有的危險點都毫無遺漏地尋找出來,是很困難的,更何況,實際作業的情況在不斷地變化,新的危險點也會隨之出現。因此,必須緊密結合作業的進程,及時開展危險點預測活動,并把安全防范工作跟上去。
3)生產工作中危險點分析的實例。在35KV變電站35KV母線檢修工程中,我們開展了如下危險點分析:因母線接線方式為35KV母線單母分段接線,根據此項任務高處作業多,立體交叉作業多,作業場地狹窄,施工人員密集的特點,由工作負責人組織并主持對將要進行的工作情況進行認真分析預測,找出應預防的危險是高處墜落、物體打擊、觸電和起重傷害。提出的安全防范措施:①在施工項目開工前,對參加施工人員進行100%的工作任務、安全措施交底,所有的人員都要在交底書上簽字,不經交底班長無權安排工作,施工人員有權拒絕施工;②在高處作業時必須掛好安全帶和延長繩,在轉移作業地點時,必須先觀察周圍的環境確保不失去保護,嚴禁走橫梁,遇有夜間照明不足,施工程序不清或氣候惡劣時不進行施工;③高處作業時工器具必須系白布帶,防止工器具跌落,砸傷人員或設備;④刀閘起吊規范捆綁,利用木桿將其固定并保持平衡,防止空中墜落,同時實行專人監護;⑤吊車司機在遇有吊車旋轉機構失靈、指揮信號不清時,有權拒絕作業,吊具要選擇得當,吊裝方法要正確;⑥在操作前,必須檢查電動工具、導線等是否破損漏電,漏電保護器是否失靈,不準私接電源;⑦在施工作業前,必須巡視作業場所,觀察周圍環境,清除事故隱患。每日收工前,必須清理施工現場。制定出措施后,填寫“危險點分析控制措施卡”,并向所有工作成員交底,每個工作成員簽字。工作中認真落實控制措施,工作負責人、安全監察人員認真監督。通過認真進行危險點、危險因素分析并實施措施到位,確保了工作過程中的安全。
3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應采取的措施
①個別職工在思想上對危險點分析的重要性和作用認識不深,認為已辦理了工作票,再進行危險點預測分析是“多此一舉”。應采取的措施: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使職工提高對開展檢修作業危險點預測分析的重要性的認識,自覺學習危險點預控知識,并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并接受檢查和指導;②危險點預控的內容,在交底時不嚴肅認真,敷衍了事,未能使全體作業組人員掌握。應采取的措施:要向職工講清危險點分析主要是控制工作票所必須采取的安全措施以外的未受控的危險點。這些危險點,主要是通過檢修作業人員針對現場實際分析、查找而制定的安全措施。它是對工作票所控制危險點的補充和完善;③危險點預測分析與現場實際存在的危險點對照,問題較多,缺乏針對性,未能使危險點得到100%的控制。應采取的措施:要使檢修作業危險點分析形成制度化、程序化;對于檢修作業,無論其作業時間長短、作業人員多少、作業難易程度如何,都必須針對作業現場的實際進行分析,查找危險點,并制定措施;制定的危險點措施要向作業人員交底并簽字,在工作票辦理完后,工作負責人要組織工作組人員逐項落實控制措施,在確認無誤后,方可開始進行檢修作業;作業過程中要隨著現場環境、作業條件的變化,查找新的危險點,并及時采取控制措施;檢修作業完工后,工作負責人要組織作業組人員進行全面的總結,是否還有未受控的危險點等;④各級管理部門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對職工教育不到位,要求、檢查、考核不嚴格,有應付、走過場的現象。應采取的措施:完善檢查與考核制度,從班組、工區到安監部門,要對危險點分析及控制措施的落實進行跟蹤檢查、指導與考核,做到職責到位。
篇3:電力電纜故障檢修預防措施
一、電力電纜的故障和檢修
電力電纜常見的是漏油、接地和短路、內部斷線等故障。針對這些故障應采取有力的措施,使缺陷得到及時的處理或至少不會繼續惡化。
1.漏油產生的原因及處理
(1)過負荷引起的漏油,電纜過負荷運行,溫度過高而使電纜內部油壓上升很多,一般若電纜無中間接頭,或電纜質量較好,電纜油就會從電纜端頭沖破密封而滲出來。
由于這種情況,造成的漏油首先應監視電纜運行中是否是超負荷運行,正常情況下,電纜嚴禁超負荷運行。對于已經發生漏油的電纜應消除導致漏油的缺陷。
1)在線鼻子處滲油時,可將該處絕緣剝去,重新包扎;
2)若漏油嚴重時,則應將電纜端頭重新制作;
3)對于干包終端頭,在三芯分叉處漏油時,一般應重新制作。
(2)電纜端頭高低差過大引起的漏油,電纜端頭高低差過大的原因是由于敷設電纜時考慮不周,或是特殊環境條件迫不得已。要想妥善解決,應視具體情況和條件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應首先考慮兩端頭的密封要采取特殊手段予以加強,以克服靜壓造成的漏油。
(3)電纜中間接頭或終端頭的絕緣包扎不緊,端頭的密封蓋不嚴,或鉛封不好而造成漏油應該提高中間接頭和纜頭的制作工藝,檢查所使用材料的質量。
2.接地和短路生產的原因及處理
(1)負荷過大或變化大,造成絕緣迅速老化,使絕緣抗電強度降低以致絕緣損壞,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應該加強運行中的監視,使電纜工作在允許負荷范圍內。
(2)電纜終端頭或中間接頭,由于密封不好而使水分進入,這樣不但會降低絕緣的抗電
強度,而且還會因電纜絕緣的損耗增大而發熱,長此下去會導致絕緣的損壞,為了防止水分進入電纜端頭或中間接頭,應提高端頭和中間接頭的制作工藝,同時對敷設在纜溝的電纜應保證纜溝不漏水,使電纜工作在干燥的環境之中。
(3)鉛包上有小孔或裂縫,或受化學腐蝕、電腐蝕而穿孔,或鉛包被外物刺穿,都會使潮汽或水分進入電纜內部,造成的后果與()相同,此時也可采取同樣對策進行處理。假若腐蝕嚴重,而且所帶負荷又十分重要,則應考慮更換新電纜,改善電纜工作環境。
(4)外力作用造成機械損傷,或敷設不符合要求,彎曲過大,對于這種情況應該執行和貫徹有關規程。
3.斷線產生的原因及處理
電纜因敷設處地基沉降等原因而使其承受很大的拉力,或信息工期不注意而挖斷和損壞電纜,這樣常常造成電纜斷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執行電纜敷設的規定和安全維護的有關規定。
4.電纜的檢修中,常遇到的故障及處理方法
(1)發現終端頭有漏油現象時,應首先查明原因,及時消除導致漏油的缺陷,處理方法前面已敘及。
(2)絕緣膠不足、開裂或進入水分的處理方法是:當絕緣膠不足時,可用同樣牌號的絕緣膠灌滿,若有水分時,則應將舊膠清除,用同樣牌號的新膠重新灌注。
(3)終端頭或中間接頭受潮時,使用紅外燈泡或熱風機干燥,一直使電纜的絕緣電阻和吸收比值滿足預防性試驗規程規定的數值為止,若在纜頭嚴重受潮,難以用干燥方法處理時,則可截去一段纜頭,再試驗,合格后重新制作纜頭。
(4)線鼻子脫焊時,脫焊的原因常常是焊接前氧化皮沒清除干凈,造成焊接不良,接觸電阻太大而發熱,因此在焊線鼻子時,應特別注意氧化物要清理干凈,然后才可焊接。
二、電纜故障的預防措施
電纜的故障主要是電纜短路、接地和斷線。常見造成電纜故障的原因有機械損傷、絕緣受潮、過熱等,另外也有屬于絕緣老化陳舊變質或是制造上的缺陷造成的。
防止電纜故障一般應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必須對電纜運行狀態進行經常性的檢查,看其溫度是否正常,是否有腐蝕現象,纜頭是否漏油或臟污等,對帶電部分,可用帶電測溫,另外結合停電檢修,進行定期預防性試驗。
(2)應特別注意防止電纜溝進水、進汽。
(3)定期檢查電纜線路及中間接頭有無漏油,磨損和腐蝕,并應及時處理漏油缺陷。
(4)支架應定期油漆,電纜鋼鎧應定期涂防腐漆。
(5)制定防止電纜化學腐蝕的電解腐蝕的具體措施:
防止化學腐蝕:盡量選用符合使用環境的電纜,選擇敷設路徑時,充分對土壤資料進行化學分析,判斷土壤和地下水的侵蝕程度,如浸蝕嚴重則應增加外層防護,將電纜穿入耐蝕的管道中,對已埋設的電纜,應了解電纜的腐蝕程度,必要時掘開泥土檢查。
防止電解腐蝕:主要是應加強電纜包皮與周圍金屬部件間的絕緣,也可加裝遮蔽管,測量鉛包對大地及其他管線的電位差、鉛包雜散電流的密度和流入大地電流的密度等,及時采取防止電解腐蝕的對策。
(6)檢查電纜溝、隧道內的防火設備、通風設備是否完善正常,照明是否充足并符合防火要求,記錄溝內溫度。
(7)檢查接地情況是否良好,必要時要測量接地電阻。
(8)充油電纜要取油樣,進行油試驗并檢查油壓力,定期抄錄油壓。
(9)有些電纜由于絕緣老化而不能繼續在正常系統電壓下輸送電力,可采取輕載減荷、降壓運行或把交流系統改為直流系統運行等改造措施,以節省投資,做到物盡其用。
(10)廠中改建、擴建信息工期較多,如果管理不好,有時常常造成電纜的機械損壞,這種事例是屢見不鮮的。為此,應制定機械損傷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地埋電纜應有明顯的標記,防止挖土時損傷;穿越馬路時應有緊固的溝道或穿管等防壓措施;為防止地面沉降而造成電纜的拉傷,在敷設拐彎處應稍有裕度。
總之,防止電纜故障措施涉及面廣,工作繁雜。因此平時要積累有關檢修、運行維護的技術資料,經常分析運行或預防性試驗情況,以便能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防止電纜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