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設備設備作業危害分析
作業危害分析表部門:設備部分析日期:2011-10-17記錄編號:作業地點或分析范圍:生產現場分析人:陳杰、吳水雄作業內容描述:行車及電動葫蘆起重設備檢修主要作業風險:(1)檢修時不慎從高處墜落(2)B作業中操作不當,工具或備件掉下砸傷人(3)電動工具絕緣不合格造成觸電或使用不當傷人。D(4)檢修過程人員不慎觸及帶電設備(5)使用手拉葫蘆等手動起吊工具,需設專人指揮起吊,避免吊物下站人控制措施:(1)辦理工作票,確認執行安措;(2)辦理動火作業票,執行安措,監護人到位;(3)使用安全帶等防護用品;(4)做好現場安全隔離措施,如為登高作業應檢查平臺、腳手架和防護圍欄是否符合要求;(5)高處作業正確佩戴安全帶。編號作業活動/步驟簡短描述危險條件/危害因素可能導致的后果/事故風險評價現有控制措施建議改進措施LECD風險程度一檢修前準備1轉動設備停電1.拉錯開關、走錯間隔或誤送電導致設備帶電或誤動;2.分閘時引起著火;3.誤碰其它有電部位產生電弧。1.觸電、電弧灼傷;2.火災;3.設備事故。3611811.辦理工作票,確認執行安措;2.雙人共同確認檢修開關、上鎖、驗電和掛警示牌;3.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如絕緣手套、絕緣鞋、面罩和防電弧服。2檢修設備前驗電1.誤判無電;2.使用錯誤或破損的驗電設備;3.觸及其它有電部位。1.觸電、電弧灼傷;2.火災331911.雙人共同確認正確研電開關或設備位置2.戴絕緣手套、面罩和穿絕緣鞋和防電弧服;3.按帶電要求操作。3搭設腳手架1.大型腳手架沒有進行設計和審核;2.檢維修腳手架無搭設委托單,搭設要求如載重、搭設環境不明、在高壓電附近搭設等;3.搭設人員無資質、不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帶和穿防滑鞋等;4.搭設高度4m以上無安全網;5.搭拆腳手架中誤碰設備;6.搭拆腳手架時工具、材料掉下砸傷人;7.腳手架不符合要求如立桿、大橫桿和小橫桿間距太大,不符合要求;8.未經驗收合格和掛牌后使用。1.高處墜落;2.觸電。3611811.填寫搭設委托單,明確搭設要求如載重、搭設環境等;2.在升壓站、主變、啟動變等處搭設腳手架時必須辦理工作票或工作聯系單;3.檢查搭設人員有無資質;4.搭設時戴安全帽、系安全帶和穿防滑鞋等;5.高度4m以上設安全網;6.在高壓電或動設備附近搭設必須進行安全隔離和保持安全距離;7.經驗收合格和掛牌后使用。4臨時用電1.電源、電壓等級和接線方式不符要求;2.負荷過載1.觸電;2.火災。3611811.檢查電源;2.驗電二檢修或其他作業過程1設備的拆卸1.手動工具如敲擊扳手、梅花扳手、錘頭等松脫、破損等;2.使用不合適工具,小工具準備不全或遺漏等。1.人身傷害;2.設備損壞。311311.檢查各類工具符合安全要求;2.檢查錘頭與錘柄連接牢固;3.使用工具包;4.正確使用機工具;3手工搬運設備1.手工搬運方法或搬運姿勢不當;2.用力不當或蠻干;3.物件過重,未使用工具或機具;4.員工未經培訓,缺乏經驗。1.人機工程傷害,如肌肉拉傷、腰部或背部肌肉損傷或掉落砸傷手腳;2.設備損壞。311311.進行手工搬運培訓;2.用正確姿勢搬運;3.提供適當搬運工具或其他工具;4.各人員相互配合。4使用手拉葫蘆等手動起吊工具1.吊鉤和卡扣損壞引起葫蘆脫扣砸人;2.手拉葫蘆、鋼絲繩斷裂;3.起吊物重心不穩或綁扎不當;4.物件過重超載。1.起重傷害;2.其他人身傷害。311311.使用前檢查手拉葫蘆、鋼絲繩吊扣等;2.戴防護手套、戴安全帽;3.吊物必須捆綁牢固,保持重心穩定;4.設專人指揮起吊,避免吊物下站人;5.設置隔離措施。三恢復檢驗1檢修設備復裝1.手工搬運方法或搬運姿勢不當;2.用力不當或蠻干;3.物件過重,未使用工具或機具;4.員工未經培訓,缺乏經驗。5.手動工具如敲擊工具錘頭松脫、破損等;6.使用不合適工具,小工具準備不全或遺漏等。7.轉動設備未做好制動措施。1.人機工程傷害,如肌肉拉傷、腰部或背部肌肉損傷;2.設備損壞。311311.進行手工搬運培訓;2.用正確姿勢搬運;3.提供適當搬運工具或其他工具。4.檢查各類工具符合安全要求;5.檢查錘頭與錘柄連接牢固;6.使用工具包;7.正確使用機工具及電動工具;8、轉動設備做好制動措施;2恢復系統,試運行1.拉錯開關、走錯間隔或誤送電導致設備帶電或誤動;2.分閘時引起著火;3.誤碰其它有電部位產生電弧。1.壓縮空氣噴出導致人身傷害;2.井孔墜落;4.觸電、電弧灼傷;5.火災;6.設備事故。311311.退辦工作票,確認恢復安措;2.提供良好通風;3.使用面罩、安全帶、絕緣手套、絕緣鞋等防護用品;4.雙人共同確認檢修開關、上鎖、驗電和掛警示牌。四現場作業環境11.1.1.五以往發生的事件1、
篇2:起重設備設備作業危害分析防止壓力容器爆破事故安全技術措施
為了防止壓力容器爆破事故的發生,根據原能源部和國家電力公司關于《防止電力生產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項重點要求》和《國家電網公司發電廠重大反事故措施(試行)》,結合我公司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安全技術措施。
1防止超壓
1.1壓力容器在投運、停用時,應嚴格按照《運行規程》規定控制壓力在允許范圍內,以防焊縫拉裂,引起爆破。異常工況應按《運行規程》規定進行緊急處理,確保任何工況下壓力容器不超壓運行。
1.2各壓力容器安全閥應結合機組大小修進行定期校驗和排放試驗。
1.3運行中的壓力容器及其安全附件(如安全閥、排污閥、監視表計、聯鎖、自動裝置等)應處于正常工作狀態。若因故需退出壓力容器保護裝置時應經總工程師批準,保護裝置退出后,實行遠方操作并加強監視,且應限期恢復。
1.4使用中的各種氣瓶嚴禁改變涂色,防止錯裝、錯用;氣瓶立放時應采取措施防止傾倒;放置液氯、溶解乙炔氣瓶場所的溫度要符合要求。使用溶解乙炔氣瓶者必須配置防止回火的裝置。
1.5壓力容器內部有壓力時,嚴禁進行任何修理或緊固工作。
1.6壓力容器上的壓力表計必須每年校驗一次,確保壓力表計完好準確。
1.7結合機組大修進行壓力容器定檢工作。
2在役壓力容器應結合機組大小修,按照《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和《電力工業鍋爐壓力容器監察規程》(DL612-1996)的規定,實行定期檢驗制度。
2.1壓力容器進行定檢時,應對與壓力容器相連的管路系統進行檢查。
2.2結合機組大修,委托經資格論證合格的單位對壓力容器內外部進行檢驗。小修的安全附件檢查由本公司維護部機械專責工程師(班組技術專責)和檢修人員進行,檢查情況報安生部。突發事故的無損探傷工作由本公司委托試驗、檢測方面有相應資格證的人員進行。
2.3禁止在壓力容器上隨意開孔和焊接其他構件。若必須在壓力容器上開孔或修理,應先核算其結構強度,并參照制造廠工藝制定相應的技術處理措施,經安生部機械專責工程師審定、公司主管生產副總(總工程師)批準后,嚴格按處理措施實施。
2.4壓力容器及其附件的施焊,必須由取得Ⅱ類焊接資格證的焊工施焊,按技術措施要求,需進行無損探傷檢查的,由取得Ⅱ級資格證的檢驗員進行相應的超聲波、射線、磁粉、著色等項目探傷,檢查結果送交生技部機械專責工程師審查。
2.5停用超過2年以上的壓力容器重新啟用時要進行再檢驗,經耐壓試驗確認合格才能啟用。
2.6因故需更換壓力容器時,應對設計單位和制造廠的資格進行審核,其供貨產品必須附有“壓力容器產品質量證明書”和制造廠所在地鍋爐壓力容器監檢機構簽發的“監檢證書”。要加強對所購容器的質量驗收,特別應參加容器水壓試驗等重要項目的驗收見證。
2.7對在役壓力容器檢驗中,安全狀況等級評定達不到監督使用標準(三級)的,要在最近一次檢修中治理升級。檢驗后定為五級的容器應按報廢處理。
3嚴格按照《壓力容器使用登記管理規則》對壓力容器進行登記使用。
3.1壓力容器壓力表計的校驗結果由校驗人員直接填寫到壓力容器登記薄上,維護部經理和生技部電氣專責簽字認可方才有效。
3.2壓力容器的安全閥經解體檢修后,應按技術要求進行校驗,其開啟壓力、回座壓力和提升高度應由校驗負責人詳細記入壓力容器登記薄。
3.3壓力容器重大改造和定期的常規檢查結果,均應由項目負責人填寫到壓力容器登記薄上,建立和完善長期的監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