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外資企業HSE管理體系文件危險分析案例2

某外資企業HSE管理體系文件危險分析案例2

2024-07-14 閱讀 6254

1說明

危險分析以“如果……將會怎樣”和/或危險與操作性(HAZOP)研究的形式在每一個生產設施上實施。對于后來的過程變更應當采用變更管理方針里面限定的、經過批準的方法進行工藝危險復核。

關鍵任務分析是通過對任務的系統檢查來確定任務被執行時出現的潛在危險和根據嚴重程度和頻度確定每一危險所包含的風險。它包括4個步驟:危險確定、風險評估、風險控制、實施和保持控制措施。

如果最初的分析顯示任務確實有風險,應當進行全面的分析來確定所關心的特定區域,以便明確控制措施。應當對控制措施進行監控以確保風險已被控制并且控制措施保持足夠。

如果所有的關鍵任務都能確定,所有的控制措施都能到位來控制確定的風險,則人員的傷害,財產的損失,設施、商務的中斷和對環境的破壞一定能夠降低。

2管理承諾

管理應當確保有符合資質的人員、工作程序、時間和資源來保證工作以高效、安全和經濟的方式來進行,以使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這可以通過發布表明承諾、支持和對所需資源的配置等適當的指示來實現。

所有的經理和主管應當熟知各項指示,并且確定一個目標使工作的任務分析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框架內置于其控制之下,并且對所采用的控制措施進行監控。

3任務清單

確定關鍵任務的目標可以通過采用系統接近來實現。這種接近應當在整個組織機構內貫徹執行以確保對共同目標的完整理解。

3.1職業的劃分

一個完整的任務分析應當被引入到各個職業中去以明確任務。在關鍵任務分析中,那些與施工、鉆井、作業或維修工藝交叉的職業應當予以首先考慮。

3.2任務

每一職業開展許多對正常工作條件有影響的任務。這些任務中可以導致高風險情況上升的應當予以評估。通過對所有職業所實施的任務進行羅列可以幫助確定這些任務,然后進行基本的風險分析。風險高于某一特定水平的任務將被歸類為關鍵任務。

3.3危險確定

特定工作物質和材料所帶來的危險應當從不同的信息資源中區分出來,例如:

a)立法和支持性批準文件;

b)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和環境規定;

c)材料安全數據表;

d)有關的國際標準;

e)工業和貿易協會指南;

f)雇員的個人知識和經驗;

g)事故/事件信息和安全公告。

3.4任務分析

應當采取的方法如下:

a)實施風險分析以確定關鍵任務;

b)確定關鍵活動和重大步驟;

c)分析關鍵活動/重大步驟造成損失的潛在可能;

d)采用的控制措施。

3.5風險分析

應當對每一個確定出來的任務進行基本風險分析。應當對任務中每一元素中的人員、設備、材料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考慮,并考慮如下的情況:

a)相關的健康、安全和環境問題;

b)任務相關的健康危險;

c)無論是對人員還是對設施的火災/電氣危險;

d)開展工作之前的問題;

e)在開展工作過程中以前出現的事故和事件;

f)當前工作所使用的設備;

g)使用的材料以及它們是否具有危險;

h)工作環境、空間、照明、氣流、進口和出口等;

i)管道和容器內容物及如果發生泄漏時可能出現的后果;

j)與可能在同一時間內展開的其他任務的相互影響;

k)完成工作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

l)是否需要許可證及何種許可證;

m)當前的程序和規程。

3.6嚴重性

風險分析要考慮任何人員傷害、環境或財產損失的嚴重性及潛在事故(風險)發生的機會。那些具有高風險可能的任務元素應當通過采取程序和工作規程以及其他的控制機制來給予進一步關注。

3.7風險矩陣

圖1的矩陣將幫助每一確定風險所應當給予的優先權:

圖1風險矩陣

圖中陰影部分顯示任務是關鍵的,最關鍵的是指具有最嚴重后果和最大發生幾率的任務,而最低關鍵是指具有最輕后果和最低發生幾率的任務。

對于那些被確定為最關鍵的任務在矯正時應當給予最大的優先權。

3.8關鍵任務分析

一項任務一旦被子確定為具有高風險潛在可能,就應當通過分析進一步地確定其重大的實施步驟和關鍵活動。

4控制措施

任務一旦被劃定為關鍵任務就必須采取某些控制措施以降低潛在的風險。這類的控制措施可以在一個過程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情形下采用。

·接觸之前

·接觸時

5監測

為關鍵任務編寫的書面程序在被首頁使用時應當證明其是“在職的”。任何的異常所應向程序協調員報告,程序則根據需要可能做修正。

應當進行主動的檢測來確保工作作業根據管理指示和管理目標進行。應當實施進一步監測以確定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和所使用程序的連續相關性。

在任何的事故/事件之后,應當開展對程序的反應監測,以確保執行標準或程序中的薄弱環節和遺漏得到改正。

6文件

所有的關于分析的文件應當被保留并且可以用于其他項目和程序的參考。所有的分析要保存到工作不進行了或者工作已經改變了需要一個新的分析時,文件的詳細程度反映了風險的程度。

7定義

職業:雇用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如操作工、修理工、電工等。

任務:任務是指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或者是委派的一項特定工作。

工作程序:在正確執行一項任務時,描述工作如何從開始到結束一步步進行的文件。

規程:有助于實施某一特定類型工作的一套積極有效的指南,這類工作可能有其他幾種不同的做法。

任務清單:由每一職業所實施的任務羅列,目的是對所適用的程序、規程、指導和培訓進行劃分。

任務分析:為了確定所有在任務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損失暴露而對任務進行的系統檢查。

關鍵任務:如果不正確地予以實施將會導致重大損失的任務。

控制措施:防止損失發生確保工作能夠以最高效率運行的行動和措施。

篇2:OHS管理體系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和危險控制計劃

OHS管理體系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和危險控制計劃

組織應建立和保持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和必要控制措施的實施程序,實施程序應包括:

――常規和非常規的活動;

――所有進入作業場所人員的活動;

――作業場所內的設施,無論是由組織還是由外部所提供的設施。

組織應確保在確立職業安全健康目標時,對這些危險評價的結果及控制的效果進行考慮,并將此文件化并保持最新。

組織所采用的危害辨識和危險評價的方法應該:

――依據其范圍、性質和時間安排進行確定,以保證其方法切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確定危險級別;

――與運行經驗和所采取的危險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適應;

――為確定設備要求、明確培訓需求和開展運行控制,提供適宜信息;

――提供必要的監測活動,保證實施的有效性和及時性。

1.理解要點

標準要求組織有一個或多個程序,程序的作用是便于辯識(確定)、評價危險因素,實施控制措施,特別是對重大危險因素。這一條強調的是對程序要求,不是對危險因素本身的要求。程序應能夠滿足確定危險因素及判斷其重要程度,并在出現新問題時及時更新,等要求。

對于尚未建立OHS管理體系的組織,首要的任務是進行初始評審,評審的目的是了解組織的OHS管理現狀。初始評審的內容包括:

法律、法規要求;

危險因素識別和重大危險因素的確定;

對所有現行OHS管理活動與程序的審查;

對以往事件、事故調查以及糾正、預防措施的評價。

實施初始評審后,組織將對自己的活動、危險因素、法律、法規與其他要求及組織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現狀做到心中有數,其中最重要的是危險因素,尤其是重大危險因素的確定和評價。

危險因素的考慮應包括:三種狀態、三種時態和七種類型。

三種狀態是:正常、異常和緊急狀態。組織生產過程許多是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運行生產的,是正常狀態。生產車間的開車、停機、檢修等情況下,危險因素與正常態有較大不同,屬異常狀態。緊急狀態則是發生火災、爆炸、洪水等情況。對可預見的緊急狀態,應有相應的計劃、措施,以保證其影響的最小化。

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組織在對現場的、現有的危險因素進行充分考慮時,也要看到以往遺留的危險以及計劃中的活動可能帶來的危險性。組織要盡可能全面地考慮生產活動的各個方面,拓開思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使危險因素得到控制。

七種危險因素類型:(1)機械能;(2)電能;(3)熱能;(4)化學能;(5)放射能;(6)生物因素;(7)人機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危險控制措施包括:消除、限值、處理、轉移等。組織的OHS方針、目標和指標應建立在與其活動、產品或服務相關的重大危險影響的基礎之上,危險因素的辯識、評價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該過程也包括明確法律、法規的要求和組織自身業務發展、工藝更新、原材料替代及相關方要求等方面的影響,為此,OHSMS標準中明確提出要求組織及時更新這方面的信息。

常用的危險辯識、評價方法有:(1)安全檢查表;(2)預先危險分析(PHA);(3)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FMEA);(4)危險可操作性研究(Hazop);(5)事件樹分析(ETA);(6)故障樹分析(FTA);(7)危險指數方法;(8)風險概率評價法(PRA)等。

2.審核要點

1)組織的活動中主要的危險因素是什么,是否已列出重大危險清單。

2)組織識別危險因素的程序是否正確,能否滿足和適應現場的生產需要。

3)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是否產生某些重大風險,有無進行風險分級。

4)組織是否具備新項目OHS預評價的程序。

5)組織的現場是否有特殊的OHS要求。

6)組織危險因素識別程序是否考慮了供應商和合同方的影響。

7)對活動、產品或服務的任何可能的更改或補充,將如何改變危險因素和與之相關的影響。

8)是否根據危險評價結果,制訂了具體的危險控制措施計劃。

9)如何考慮其影響、可能性、嚴重程度和頻次的情況來評價什么是重大事故因素。

10)如何監測危險辯識、評價、控制,保證實施的有效性和及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