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低溫作業防范措施范例

低溫作業防范措施范例

2024-07-14 閱讀 4478

一、什么是低溫作業

低溫作業是指在寒冷季節從事室外及室內無采暖的作業,或在冷藏設備的低溫條件下以及在極區的作業。

二、低溫作業的危害

在低溫環境中,由于機體散熱加快,可引起身體各系統一系列生理變化,重者可造成局部性或全身性損傷,如凍傷或凍僵,甚至引起死亡。

我國東北華北及西北部分地區屬于寒區。在這些地區遇到嚴寒強風潮濕氣象條件,從事露天作業以及工藝上要求低溫環境作業時,尤其是當作業人員衣服潮濕時極易發生冷傷。

低溫作業人員的作業能力,會隨溫度的下降而明顯下降。如手皮膚溫度降到15.5℃時,操作功能開始受影響,降到10-12℃時觸覺明顯減弱,降到8℃時,即使是粗糙作業(涉及觸覺敏感性的)也會感到困難,降到4℃-5℃時幾乎完全失去觸覺和知覺。即使未導致體溫過低,冷暴露對腦功能也有一定影響,使注意力不集中、反應時間延長、作業失誤率增多,甚至產生幻覺,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也有一定影響。

低溫對人體的危害表現為:寒冷對機體的有害作用,統稱為冷傷。冷傷可分為全身性冷傷和局部性冷傷兩類。一是引起局部凍傷,與人在低溫環境中暴露時間長短有關;一是產生全身性影響。人體在低溫環境暴露時間不長時,能依靠溫度調節系統,使人體深部溫度保持穩定。但暴露時間較長時,中心體溫逐漸降低,就會出現一系列的低溫癥狀,出現呼吸和心率加快、顫抖等,繼而出現頭痛等不適反應。當中心體溫降到30-33`C時,肌肉由顫抖變為僵直,失去產熱的作用。長期在低溫高濕條件下勞動,易引起肌痛、肌炎、神經痛、神經炎、腰痛和風濕性疾患等。

防寒服

低溫對人體的影響較為復雜,涉及低溫的強弱程度、作用時間,以及方式。例如突然進人低溫環境或機體受到暴寒的作業人員,同長時間在低溫環境中并逐漸適應的作業人員,其應激程度不同。此外,機體本身的生理狀況、作業的性質與條件,以及對低溫的耐受能力等也有較大差異。因而對營養的需求也就不同。長期從事低溫作業可對人的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中樞神經系統以及骨關節產生危害,引起一些職業相關性疾病。

低溫環境會引起凍傷、體溫降低,甚至造成死亡。在極冷的低溫下,很短時間內便會對身體組織產生凍痛、凍傷和凍僵。冷金屬與皮膚接觸時還會產生粘皮傷害,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零下10多度以下的低溫環境中。

?溫度雖未低到足以引起凍痛和凍傷的程度,但由于全身性的長時間低溫暴露,使人體熱損失過多,深部體溫下降到生理可耐限度以下,從而產生低溫的不舒適癥狀,出現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頭痛、磕睡、身體麻木等生理反應,還會出現感覺遲鈍、動作反應不靈敏、注意力不集中、不穩定,以及否定的情緒體驗等心理反應。

當潛水人員在水下作業時,由于水的熱容量和導熱系數均較空氣大得多,所以低溫癥狀和傷害也就出現得更早。

冷藏作業屬于低溫作業的一種。冷庫作業人員若長時間在低溫環境下勞動,其危害與上述低溫作業對人體的危害表現相同。此外,在夏季,由于庫內外溫差大,進出庫若不注意及時更衣,極易患感冒。還有如因冷庫安全管理不善,可能造成作業工人被困在庫中凍傷、凍死的嚴重事故。

?冷藏作業除了上述職業危害問題外,還應注意制冷劑泄漏與臭氧的危害。如采用氨作制冷劑,一旦蒸發器跑氨,后果是較為嚴重的。氨是具有強烈刺激性臭味的有毒氣體,它不僅能刺激呼吸道粘膜,還會造成作業人員中毒。臭氧具有極強的氧化性,可與多種金屬和有機物作用,因此,絕大部分冷庫均采用臭氧消毒除臭。但臭氧又是一種有害物質,作業工人在使用中如接觸一定濃度的臭氧時間較長,會對人體造成危害。輕者會引起咳嗽、咽炎、呼吸困難等癥狀;在高濃度的環境中,可引起脈跳加速、疲倦、頭疼,甚至可發生肺氣腫乃至死亡。

三、低溫作業的勞動防護

1.有關行業與企業的安技部門,要注意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勞動保護規章制度中,應有相關的防凍保暖措施,做到有章可循。

2.應加強制冷設備的檢查檢修,嚴禁“跑、冒、滴、漏”。若發現氨氣泄漏應及時采取措施搶修,防止泄漏事故擴大。要保證制冷車間通風設備的良好,萬一氨氣大童泄漏時應能及時排出屋外,避免中毒事故的發生。制冷車間內必須配備適用的防毒面具或氧氣呼吸器。對于使用氟利昂-12的冷凍機,應配備必要的檢測儀器,如鹵素燈等。采用臭氧消毒除臭時,應時刻檢測庫內的臭氧濃度,臭氧安全濃度衛生標準為1.5*10-5。

3.低溫作業、冷水作業應盡可能實現自動化、機械化,避免或減少人員低溫作業和冷水作業;要控制低溫作業、冷水作業時間;在冬季寒冷作業場所,要有防寒采暖設備,露天作業要設防風棚、取暖棚;應選用導熱系數小、吸濕性小、透氣性好的材料作防寒服裝;工作時,作業工人必須穿好防寒服、鞋、帽、手套等保暖用品;防寒衣物要避免潮濕,手腳不能縛得太緊.以免影響局部血液循環;冷庫附近要設置更衣室、休息室,保證作業工人有足夠的休息次數和休息時問,有條件的最好讓作業后的工人洗個熱水浴。

4.要定期對作業工人進行體格檢查,做好健康監護工作。凡是年齡在50歲以上,且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胃腸功能障礙等疾病的職業禁忌人員,應及時調離低溫、冷藏作業崗位。

5.要重視女工的特殊保護,嚴禁安排“四期”內的女職工從事冷藏作業。

6.低溫、冷藏作業人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強對寒冷或低溫的適應能力。耐寒鍛煉的方法有:冷水洗瞼、洗手、洗足,也可采取冷空氣刺激的方法進行鍛煉。但這類耐寒鍛煉,也要因人而異,如要考慮體質強弱、年齡等;因季節、氣溫變化而異;方法上還應注意循序漸進。

7.工人在低溫、冷藏作業時,由于受低溫環境的影響,其機體、營養代謝會發生改變,因此,作業工人應特別注意飲食,少吃冷食,以免冷食對胃腸道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應增加體內代謝放熱,食用高熱量的食物以增加耐寒能力;熱食應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為主,如瘦肉類、蛋類、魚類、大豆和豆制品等,并應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等。

8.一般室內低溫作業的防護措施,主要包括對低溫環境的人工調節和對個人的防護。如通過人工調節,采用暖氣、隔冷和爐火等辦法,調節室內氣溫使之保持在人體可耐的范圍內。室外低溫作業的個人防護,一般是穿用合適的防寒服裝。衣服的防寒效果,不僅受其材料的影響,還與衣服的厚度和形狀有很大關系。采用衣服內通熱氣或熱水的辦法,可以大大地提高抗寒能力。它的缺點是不能離開供應暖氣或暖水的設備太遠;克服這一缺點,可采用電池加熱的衣服和手套,既輕便又靈活,一般適用于高空和水下的低溫作業。

篇2:低溫液態氧氣瓶使用操作規定

1.給液氧氣瓶的汽化器用氣閥上安裝合適的減壓器;

2.用配套的金屬軟管連接好汽化器進口與液態氧氣瓶的使用閥;根據使用情況確定用液相或氣相閥;

3.在用氣設備和減壓器之間連接合適的用氣管路;

4.按順序打開汽化器進口閥,液態氧氣瓶上增壓閥;

5.通過觀察液態氧氣瓶的壓力表,可將液態氧氣瓶壓力增壓至設定的壓力值,打開使用閥,調整管路減壓器至合適的用氣壓力,開始止常用氣;

6.用氣完畢,按順序關閉液態氧氣瓶增壓閥,用氣閥打開放空閥,將瓶內壓力降至0.6MPa后關閉;(各閥門均有標牌)

7.當瓶內液氧用完時,按以下步驟更換液態氧氣瓶;

a.關閉液態氧氣瓶增壓閥;

b.關閉液態氧氣瓶用氣閥;

c.打開放空閥將壓力降至安全壓力(0.6MPa)

d.關閉汽化器進口閥門,拆開汽化器與液態氧氣瓶連接接頭;

e.更換新的液態氧氣瓶;

f.然后重復4-6步驟繼續使用。

注意:

1.在使用和更換液態氧氣瓶時,應帶防護手套并建議穿長袖、工作服,以防凍傷。

2.供氣點必須遠離熱源并經常保持場地整潔,與明火的距離不得小于10米。

3.供氣前,應對回火器、防止器、氧氣壓力表等安全保護裝置進行仔細檢查、確認正常,方可工作。

4.送氣時,要觀察氣瓶輸送管道,閥門等滲漏現象

5.供應點應保持良好的自然通風,不準吸煙,不準戴沾有油污的手套

6.下班后,要關閉供氣閥和氧氣瓶閥,打掃環境,確認安全后,方可離開現場。

篇3:低溫絕熱壓力容器定期檢驗細則

1、總則

(1)目的為了認真貫徹《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保證低溫絕熱壓力容器的安全運行,特制定本工藝。

(2)范圍本規則適用于已經注冊登記的屬于《固定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規程》管轄的低溫絕熱壓力容器的定期檢驗。

2、依據

(1)《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山東省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

(2)TSGR0004-2009《固定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

(3)TSGR7001《壓力容器定期檢驗規則》;

(4)GB150《鋼制壓力容器》;

(5)GB18442《低溫絕熱壓力容器》;

(6)HG20585《鋼制低溫壓力容器技術規定》;

(7)相關的技術標準及設計文件。

3、方法、程序、內容和要求

3.1使用單位在檢驗前應做好下列工作:

3.1.1隔斷介質來源,清空內部介質,緩慢地升溫,使之達到可以進行檢驗工作的程度;

3.1.2必要時按檢驗單位的要求搭好腳手架;

3.1.3使用單位應當提供以下資料:

(1)設計、安裝、使用說明書,設計圖樣,強度計算書等;

(2)壓力容器產品合格證、質量證明書(包括封口真空度、真空夾層泄露率、靜態蒸發率指標等)、竣工圖等;

(3)制造、安裝監督檢驗證書,進口壓力容器安全性能監督檢驗報告;

(4)使用登記證;

(5)全面檢驗周期內的年度檢查報告;

(6)歷次全面檢驗報告;

(7)運行記錄(包括包括頻率和工況、有無異常情況發生等)、操作條件變化情況以及運行中出現異常情況的記錄等;

(8)有關維修或者改造的文件,重大改造維修方案,告知文件,竣工資料,改造、維修監督檢驗證書等。

3.1.4檢驗時,使用單位壓力容器管理人員和相關人員到場配合,協助檢驗工作,負責安全監護。

3.1.5依據檢驗單位的提出的檢驗輔助要求,做好檢驗輔助工作。

3.2檢驗單位在檢驗前必須做好下列工作。

3.2.1配備檢驗檢測人員好檢驗檢測所需的儀器、設備;

3.2.2檢驗人員應審查3.1.3規定的資料,其中(1)至(3)款的資料在壓力容器投用后首次檢驗時時必須審查,在以后的檢驗中可以視需要查閱。

3.2.3檢查現場安全措施落實情況

應按使用單位規定的安全要求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并對參與檢驗工作的檢驗、檢測人員進行安全教育,要求自覺遵守使用單位的安全規定。

3.3現場檢驗員在檢驗前必須做好下列工作。

(1)熟悉檢驗方案及3.1.3條規定的資料。

(2)檢查使用單位在容器檢驗前的準備工作,對不能保證檢驗質量,不具備檢驗條件時有權拒絕檢驗。

3.4檢驗程序

檢驗人員應嚴格按照批準后的檢驗方案進行檢驗。檢驗中與檢驗方案相比有檢驗項目增加或減少,檢驗范圍擴大或縮小,并對檢驗結論有影響時,檢驗人員應及時告知檢驗機構質量管理部門備案,并通知使用單位。

3.5檢驗內容

定期檢驗包括全面檢驗和耐壓試驗。

3.5.1用戶使用情況調查:

(1)運行記錄(包括使用頻率和工況、有無異常情況發生等);

(2)日蒸發率變化情況,外殼體有無結霜、冒汗等情況發生。

3.5.2外部檢驗及外殼體結構檢查和腐蝕情況檢驗。

檢驗方法以宏觀檢查為主,必要時采用其他有效的檢驗檢測方法。

3.5.2.1宏觀檢查。

宏觀檢查主要是檢查外觀、結構及幾何尺寸等是否滿足容器安全使用要求。

3.5.2.1.1外部檢查

(1)夾套對接焊縫、角焊縫表面(包括近縫區),以肉眼或5~10倍放大鏡進行表面裂紋檢查。

(2)檢查夾套體表面的有無變形、腐蝕、機械損傷和泄露;

(3)查看夾套體表面是否有結露現象;

(4)檢查設備基礎有無下沉、傾斜、開裂;

上述項目以發現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缺陷為重點。

3.5.2.1.2結構檢查

(1)絕熱夾套的形式;

(2)支座形式;

(3)安全閥和爆破片連接形式;

(4)法蘭;

(5)靜電接地裝置。

上述項目僅在首次全面檢驗時進行,再檢時,僅對運行中可能發生變化的內容進行復查。

3.5.3壓力表、安全閥、液面計、內膽爆破片裝置的檢驗與校驗。

3.5.3.1壓力表

壓力表應符合《容規》第160~163條的規定。

3.5.3.2安全閥

(1)安全閥應當從壓力容器上拆下,按《安全閥安全技術監察規程》要求”進行解體檢查、維修和調校。校驗合格后,應打上鉛封,出具校驗報告后方可使用。

(2)要求在線校驗時,必須符合《安全閥安全技術監察規程》中的有關前提規定。

3.5.3.3爆破片

按《容規》規定,按期更換。

3.5.3.4液面計

壓力表應符合《容規》第164~167條的規定。

3.5.4管路系統和閥門的檢驗。

?(1)各安全附件和其他附件接口的泄露,連接的牢固可靠;

(2)各管路系統與真空夾層的連接焊縫的表面裂紋;

(3)各管路的碰傷、堵塞等情況。

3.5.5絕熱性能檢查。

3.5.5.1夾層上裝有真空測試裝置的低溫液體(絕熱)壓力容器,測試夾層的真空度。其合格指標為:

(1)未裝低溫介質的情況下,真空粉末絕熱夾層應低于65Pa,多層絕熱夾層應低于40Pa;

(2)裝低溫介質的情況下,真空粉末絕熱夾層應低于10Pa,多層絕熱夾層應低于0.2Pa.

3.5.5.2夾層上未裝真空測試裝置的低溫液體(絕熱)壓力容器,檢查日蒸發率的變化情況,進行日蒸發率的測量。實測日蒸發率指標小于2倍額定日蒸發率指標為合格。

3.5.6必要時,利用合適的介質進行內膽氣壓試驗。

3.5.6.1基本要求如下:

(1)試驗所用氣體為干燥氮氣或者其它惰性氣體;

(2)低合金鋼制壓力容器的試驗用氣體溫度不得低于15℃。其它材料制壓力容器,其試驗用氣體溫度應當符合設計圖樣規定;

(3)氣壓試驗時,試驗單位的安全部門進行現場監督。

3.5.6.2氣壓試驗的操作過程如下:

(1)緩慢升壓至規定試驗壓力的10%,保壓5~10min。如果無異常可以繼續升壓到規定試驗壓力的50%。

(2)如果無異常現象,其后按規定試驗壓力的10%逐級升壓,直到試驗壓力,保壓30min。然后降到規定試驗壓力的87%,保壓足夠時間進行檢查,檢查期間壓力應當保持不變,不得采用連續加壓來維持試驗壓力不變。

3.5.6.3氣壓試驗過程中,符合以下條件為合格:

(1)壓力容器無異常響聲;

(2)無明顯壓力降;

(3)無可見的變形。

試驗后,應當保留0.05~0.1MPa的余壓,保持密封。

4、結果的處理

結果的處理指安全狀況等級的評定。

安全狀況等級的評定:全面檢驗工作完成后,檢驗人員結合耐壓試驗情況,評定壓力容器的安全狀況等級、并確定壓力容器的下次檢驗周期。

5、記錄和報告

5.1記錄:

檢驗人員檢驗時必須有記錄,記錄應當詳盡、真實、準確,記錄包括《壓力容器全面檢驗原始記錄》。

5.2報告。

(1)現場檢驗工作結束后,,檢驗人員應該及時匯總并審核檢驗原始記錄,若檢驗合格,因設備使用需要,檢驗人員可在報告出具前,首先出具《特種設備檢驗意見通知書(1)》將檢驗初步結論書面通知使用單位。

(2)檢驗發現缺陷,檢驗人員需要使用單位進行整改,應出具《特種設備檢驗意見書(2)》,將缺陷情況通知使用單位。并通知發證機構,整改合格后,再出具檢驗報告;

(3)檢驗工作結束后,一般設備應當在10日(大型設備可以在30日)內出具檢驗報告。全面檢驗報告須有檢驗、審核、審批三級簽字。

6、資料歸檔

(1)檢驗協議書;

(2)檢驗過程中有關檢驗方案及來往文件、信函及等資料;

(3)SDTJ/JLJ-RQ-010-01壓力容器全面檢驗原始記錄;

(4)SDTJ/JLJ-RQ-010-02壓力容器全面檢驗報告;

(5)SDTJ/JLJ-RQ-010-05壓力容器耐壓試驗記錄;

(6)SDTJ/JLJ-RQ-010-06壓力容器耐壓試驗報告;

(7)SDTJ/JLJ-RQ-010-03壓力容器年度檢查記錄;

(8)SDTJ/JLJ-RQ-010-04壓力容器年度檢查報告;

(9)SDTJ/JLJ-RQ-010-07特種設備檢驗意見通知書(1);

(10)SDTJ/JLJ-RQ-010-08特種設備檢驗意見通知書(2)。

起草:審核: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