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電能計量原始數據統計報表管理制度

電能計量原始數據統計報表管理制度

2024-07-11 閱讀 7219

電能計量原始數據、統計報表管理制度

1為明確原始數據、統計報表的建立、使用和保管的程序和權限,確保數據真實、可靠、齊全、準確、保管完善,特制定本制度。

2電能計量原始數據是原始記錄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始記錄是通過建立在觀察、測量、試驗或其它手段所獲事實的基礎上證明已完成的活動或達到的結果提供客觀證據的文件。它是計量人員的工作記錄,是考核計量工作質量、處理計量差錯或事故、仲裁計量糾紛的原始憑證,也是企業制訂計量工作計劃、發展規劃、經濟核算的重要素材。因此,要求做到齊全(不散失)、清晰(字跡工整、不隨意涂改),準確(不錯記、不漏記)、保管完善。原始記錄可以是手寫或打印,要推行現代化管理手段,積極采用計算機有效完成對工作記錄中原始計量數據檔案資料的貯存、計算、統計、查詢、打印等工作。

3電能計量原始記錄應格式規范,填寫符合要求。

a)電能計量原始記錄的分類:

1)檢定或校準(含原始觀測記錄、計算和導出數據在內)等溯源記錄;

2)計量管理工作記錄(實施計量管理手冊及程序文件、計量檢測體系的審核、評審等過程中的反饋記錄);

3)計量檢測記錄。

b)電能計量原始記錄的作用:

1)計量器具測量能力及其所處狀況的證明;

2)為測量工作連續性、繼承性提供保證;

3)擔負計量檢測體系過程控制,以及采取預防和糾正措施的憑證;

4)證實計量數據的可溯性(包含有足夠的信息,使之具有復現性、可追溯性)。

c)電能計量原始數據(記錄)的要求:

1)格式設計規范、統一;

2)如實、詳細、完整,應保持其“原始性”;

3)填寫必須字跡清楚、數據可靠,嚴禁弄虛作假;

4)更改、保存、銷毀應符合一定的要求;

5)使用應符合有關規定。

4電能計量部應配合公司計量管理機構加強對計量原始數據(記錄)的監督管理,定期進行抽查,并做好記錄。發現原始數據(記錄)不真實、不準確、不齊全、弄虛作假等行為要及時處理。

5電能計量統計報表是綜合評價,以電能計量管理工作實施情況為主要內容的有關報表,為確保其數據真實有效、有據可查,必須做好原始數據的收集、歸類、分析、整理前期工作,做到填寫正確無誤、數據認可簽章手續完整,上報及時。

6計量原始數據是電能計量檢測體系第一性原始記錄,由部指定專人負責保管(登記、造冊),并明確保存期限。計算機檢測數據由部檔案員配合計算機管理員進行軟盤備份(每季至少一次)。計量原始數據(記錄)的保存期如下:

a)檢定(含現場檢驗)或校準記錄:

1)屬于計量標準的,應長期保存,直至報廢或不再有參考價值為止;

2)高壓在用電能計量器具:3倍于檢定周期;

3)低壓在用電能計量器具:2倍于檢定周期。

b)計量器具周期檢定計劃:三倍于檢定周期(至少3年);

c)能源、經營、工藝控制檢測記錄:3年;

d)環境參數記錄:3年;

e)其它記錄:視其重要性,另行自定。

7統計報表由部主任或專責人負責收集資料進行填報,在上報時應自備一份,交部檔案管理員歸類存檔,并明確保存有效期限(至少3年)。

8原始數據(記錄)、統計報表應做到安全貯存、保管妥善、安全并保密。

9原始數據(記錄)、統計報表應按類別保存,以便查詢,并指定專人保管。

10確因工作需要保管原始數據(記錄)、統計報表,須辦理借用手續。未經部檔案管理員或部主任同意,不得私自外借或復制。

篇2:安全統計報表制度

為保證公司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對各項目部安全生產情況進行統一宏觀控制,使公司各項工作能夠持續穩定的開展,逐步走向規范化、法制化,特制定公司統計報表制度。

1、嚴格按照區建管處要求,每月10號上報建筑施工因工傷亡事故綜合統計月報表及年報表。另外上報城陽區在建工程統計表(月報、季報)。

2、程安全生產動態控制及各種機具、材料報表。

3、各項目部必須在每月底上報公司有無

重大安全隱患情況及安全事故統計報表。

4、各項目部必須在25號上報公司安全生產自查報表及安全法規、標準執行情況各項目部必須在每月26號上報公司各項目工。

篇3:港口生產安全事故統計報表制度

一、為切實加強全國港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做好港口生產安全事故統計分析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突發事件應對法》和《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參照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安全生產事故統計報表》(國統函〔2006〕34號),制定本報表制度,擬報國家統計局批準后執行。

二、本報表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港口生產安全事故的相關信息,從而有針對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減輕和消除事故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港口安全發展。

三、本報表制度統計范圍為全國從事港口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在運營中因安全問題引發的人員重傷及死亡的事故。

四、交通運輸部負責全國港口生產安全事故統計工作,省級交通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港口生產安全事故統計工作。各級交通主管部門應按照本制度的要求及時上報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情況和統計報表。

五、本報表制度包括港口生產安全事故快報表和季報表。

港口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后,若其為特別重大事故或重大事故,應填寫港口生產安全事故快報表,立即逐級上報至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交通運輸部;若其為較大事故,應填寫港口生產安全事故快報表,立即逐級上報至省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交通主管部門,省級交通主管部門應將該快報表上報至交通運輸部;若其為死亡1至2人的一般事故,應立即上報至當地的市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門,當地港口行政部門應將該快報表逐級上報至交通運輸部。總之,港口生產經營單位一旦發生死亡1人以上的事故,必須填寫港口生產安全事故快報表,并逐級上報至交通運輸部。

省級交通主管部門必須在每季度后10日前將統計期(即上季度)內本轄區發生的港口生產傷亡事故情況匯總,以報表形式按要求上報交通運輸部,沒有發生事故的省份要報送零事故報告。超過每季度后10日未報,應提前說明情況,如沒有說明情況的,則超過48小時后,視為拖延報告期限,視情節在行業內給予通報批評。

六、上報統計資料須標明單位負責人、填表人、聯系電話、報出日期,并加蓋單位公章。

七、快報表和季報表均以傳真件先期報送,正式文件可以后報,但應確保數據一致性。

八、出現錯、漏報事故報表的情況,發現后應及時報送更正后的報表。如超過48小時,一經發現存在問題,視為謊報,視情節在行業內給予通報批評。

九、有關單位及其統計人員必須按照《統計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要求,如實填報。

十、本制度由交通運輸部水運司負責解釋。